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干旱缺水是发展农业的严重障碍因素,全面推行农业节水抗旱技术势在必行. 1 节水灌溉技术 1.1 田间地面灌水技术.改土渠为防渗渠输水灌溉,可节水20%左右.在习惯大水漫灌或大畦大沟灌溉的地方,推广宽畦改窄畦,长畦改短畦,长沟改短沟,控制田间灌水最,提高灌水的有效利用率,是节水灌溉的行之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农业节水抗旱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1 节水灌溉技术 1.1 田间地面灌水技术。改土渠为防渗渠输水灌溉,可节水20%左右。在习惯大水漫灌或大畦大沟灌溉的地方,推广宽畦改窄畦,长畦改短畦,长沟改短沟,控制田间灌水量,提高灌水的有效利用率,是节水灌溉行之有效的措施。 1.2 管灌。即管道输水灌溉,是利用低压管道(埋设地下或铺设地面)将灌溉水直接输送到田间,常用的输水管多为硬塑管或软塑管。该技术  相似文献   

3.
农业节水灌溉新5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平 《农村新技术》2001,(11):15-15
一、田间地面灌水技术。改土渠为防渗渠输水灌溉,可节水加%左右。推广宽畦改窄畦,长畦改短畦,长沟改短沟,控制田间灌水量,是节水灌溉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1.田间地面灌水技术。改土渠为防渗渠输水灌溉,可节水20%。推广宽畦改窄畦,长畦改短畦,长沟改短沟,控制田问灌水量,提高灌水的有效利用率,是节水灌溉的行之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1.田间地面灌水技术 改土渠为防渗渠输水灌溉,可节水20%左右。推广宽畦改窄畦,长畦改短畦,长沟改短沟,控制田间灌水量,是节水灌溉的有效措施。 2.管灌 即管道输水灌溉,是把低压管道埋设在地下或铺设在地面,将灌溉水直接输送到田间。常用的输水管多为硬塑管或软塑管。该技术具有投  相似文献   

6.
<正>一、节水灌溉方式1.田间地面灌水改土渠为防渗渠输水灌溉,可节水20%。推广宽畦改窄畦,长畦改短畦,长沟改短沟,控制田间灌水量,提高灌水的有效利用率,是节水灌溉的有效措施。2.管灌管灌是利用低压管道(埋没地下或铺设地面)将灌溉水直接输送到田间,常用的输水管多为硬塑管或软塑管。该技术具有投资少、节水、省工、节地和节省能耗等优点。与土渠输水灌溉相比管灌可省水30%~50%。3.微灌  相似文献   

7.
正一、节水灌溉方式1.田间地面灌水改土渠为防渗渠输水灌溉,可节水20%。推广宽畦改窄畦,长畦改短畦,长沟改短沟,控制田间灌水量,提高灌水的有效利用率,是节水灌溉的有效措施。2.管灌利用低压管道将灌溉水直接输送到田间,常用的输水管多为硬塑管或软塑管。该技术具有投资少、节水、省工、节地和节省能耗等优点。与土渠输水灌溉相比管灌可省水30%~50%。3.微灌有微喷灌、滴灌、渗灌等微管灌。将灌水加压、过  相似文献   

8.
几种农作物节水灌溉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农 《今日农村》2006,(4):23-23
⒈田间地面灌水田间地面灌水改土渠为防渗渠输水灌溉,可节水20%。推广宽畦改窄畦,长畦改短畦,长沟改短沟,控制田间灌水量,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是节水灌溉的有效措施。⒉管灌管灌是利用低压管道(埋设地下或铺设地面)将灌溉水直接输送到田间,常用的输水管多为硬塑管或软塑管。该技术具有投资少、节水、省工、节地和节省能耗等优点。与土渠输水灌溉相比管灌可省水30%~50%。⒊微灌微灌有微喷灌、滴灌、渗灌、微管灌等,是将灌溉水加压、过滤,经各级管道和灌水器具灌水于作物根系附近,微灌属于局部灌溉,只湿润部分土壤。对部分密播作物不适宜…  相似文献   

9.
传统地面灌溉方法存在灌水定额大、深层渗漏严重、劳动强度较大等问题,介绍几种实用节水灌溉技术。一、小畦、块灌1、小畦灌的特点及其技术标准小畦灌灌水方法就“长畦改短畦,宽畦改窄畦,大畦改小畦”的  相似文献   

10.
<正>1推行节水灌溉采取的必要措施1.1平整土地,合理设计沟、畦尺寸与灌水技术参数是提高地面灌水技术和灌水质量,缩短灌水时间,提高灌水劳动效率和节水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结合土地平整,进行田间  相似文献   

11.
一、小畦(沟)节水地面灌溉小畦(沟)灌溉是我国北方井灌区行之有效的一种节水地面灌溉技术,它是通过将传统的长畦、宽畦进行改造,缩短畦沟长度,缩短灌水流程,减少沿畦长产生的深层渗漏,因此能节约灌水量,提高灌水均匀度和灌水效率。生产应用中表明,当畦长30米~50米,畦宽1.5米~3.0米时,单宽流量在3L/s·m~4L/s·m时,亩次灌水定额在600立方米/公顷~900立方米/公顷。如果畦长达到80米~100米时,亩次灌水定额均超过1200立方米/公顷。因此,在灌溉设施较差、经济薄弱的地区,通过平整土地,田间沟畦长度缩短,能够在不增加灌溉投…  相似文献   

12.
《现代农业》2006,(3):31-31
传统地面灌溉主要有畦灌、沟灌、漫灌、淹灌四种灌水方法,具有灌水方便、成本低、节能等优点,但也存在着灌水定额大、均匀性不太高、深层渗漏严重、劳动强度较大等问题。为提高地面灌溉的灌水质量,节约用水,现介绍几种实用节水灌溉技术。一、小畦、块灌1.小畦灌的特点及其技术标准小畦灌灌水方法就是“长畦改短畦,宽畦改窄畦,大畦改小畦”的“三改”畦灌灌水技术。小畦灌水技术的要点是确定合理的畦长、畦宽和入畦单宽流量。其畦田宽度,自流灌区为23米,机井提水灌区以1~2米为宜。地面坡度1/400~1/1000时,单宽流量为2~4.51/s,灌水定为20~…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水资源现状与发展节水灌溉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阐述了甘肃省水资源现状及节水灌溉取得的成绩,提出甘肃省发展节水灌溉的对策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改进田间灌水技术,提高水利用系数;推广田间保墒技术,提高水分生产率;大力发展雨养农业,提高雨水利用率.  相似文献   

14.
正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不仅是节水的需要,也是农业现代发展的需要。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对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节水灌溉技术含义及体系节水灌溉技术是比传统的灌溉技术明显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的灌水方法,措施和制度等的总称。灌溉用水从水源到田间,到被作物吸收、形成产量,主要包括水资源调配、输配水、田间灌水和作物吸收等四个环节。在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组成一个完整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包括水  相似文献   

15.
节水灌溉技术是应用在取水、输配水、田间灌水和作物吸收4个基本环节中所采取的相应的节水措施。在田间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为提高我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做出必要的基础保证,有利于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本文对节水灌溉技术及其技术模式展开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正>1.节水灌溉技术含义及体系节水灌溉技术是比传统的灌溉技术明显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的灌水方法,措施和制度等的总称。灌溉用水从水源到田间,到被作物吸收、形成产量,主要包括水资源调配、输配水、田间灌水和作物吸收等四个环节。在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组成一个完整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包括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和节水管理技术。节水灌溉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正>1.节水灌溉技术含义及体系节水灌溉技术是比传统的灌溉技术明显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的灌水方法,措施和制度等的总称。灌溉用水从水源到田间,到被作物吸收、形成产量,主要包括水资源调配、输配水、田间灌水和作物吸收等四个环节。在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组成一个完整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包括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和节水管理技术。节水灌溉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研究在新疆三工河流域气候条件下,对葡萄进行了节水灌溉技术研究,包括适宜入沟流量和灌水定额的确定、土壤水分变化监测等,研究提出了葡萄节水灌溉方式,(1)入畦单宽流量对畦田灌溉质量的影响明显,入畦单宽流量为2.31 L/s·m时灌水质量较高,建议在相近条件下采用.(2)土壤水张力与土壤含水量成负相关,在试验研究中相关系数R2为0.893 3,说明使用负压计监测土壤含水率,能够满足指导田间灌水的要求.(3)葡萄适宜节水灌溉方式:每次净灌水量270~300 m3/hm2,全生育期灌水8次,净灌溉定额2 160~2 400 m3/hm2.  相似文献   

19.
由山东省土壤肥料总站承担的国家和省农田节水省肥试验项目进展顺利,技术上取得突破。在莱州市实施的大田节水灌溉技术试验项目,实现节水25%,产量提高9%。采取的技术措施主要有:秸秆覆盖,深耕深松,控制群体密度,长畦改短畦,宽畦改窄畦,检测墒情以确定灌溉时间和水量,减少蒸腾和蒸发。这些技术经组装配套,形成了适合不同作物的节水灌溉模式。这套大田节水灌溉技术,从去年小麦秋播开始在招远市推广了0.7万公顷,目前看效果良好。山东省小麦、玉米面积大,耗水多,这项技术推广前景广阔。与此同时,在蓬莱市实施的保护地节水省肥技术试验项目也取得…  相似文献   

20.
<正>节水灌溉以最低限度的用水量获得最大的产量或收益,也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灌溉水量的农作物产量和产值的灌溉措施。一、节水灌溉主要方式1、喷灌喷灌的主要优点如下:(1)节水效果显著,水的利用率可达80%。一般情况下,喷灌与地面灌溉相比,1m3水可以当2m3水用。(2)作物增产幅度大,一般可达20%—40%。其原因是取消了农渠、毛渠、田间灌水沟及畦埂,增加了15%—20%的播种面积;灌水均匀,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