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5 毫秒
1.
清原马鹿品种选育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自 1972~ 2 0 0 2年 12月采用个体表型选择、单公群母配种和闭锁繁育等方法 ,研究并应用饲养管理综合配套技术、幼鹿培育技术、马鹿人工授精新技术及研究生化遗传特性和产茸量的遗传标记、品种及其种鹿标准和经过引种 ,风土驯化 ,确定系祖鹿和建立选育群 ;多组选育群自繁 ,合成“杂交”选育 ,精选F1 和F2 代种鹿和扩繁 ;扩大品系鹿数量 ,改善品系群品质 ;提高品种选育群品质 ,扩繁数量 ,品种形成和推广应用 4个阶段 ,5个世代的系统选育 ,育成了清原马鹿 330 0只。该品种具有体貌一致 ,体型较大 ,体质结实 ,鲜茸平均单产8 6kg ,成品茸年均单产 3 1kg ,鹿茸粗大、肥嫩 ,粗蛋白质 (6 3 7% )和氨基酸总含量 (39 6 % )高 ,茸的优质率达93% ,繁殖成活率高 (6 8 6 % ) ,生产利用年限长 (15年 ) ,适应性强 ,遗传性能稳定 ,茸 (鲜 )重遗传力 0 37,重复力 0 75 ,年改进量 0 4 86kg ,杂交改良效果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等典型优良性状。  相似文献   

2.
西丰梅花鹿品种选育研究和推广效果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个体表型选择种鹿、单公群母配种和大群闭锁繁育的方法,并应用对幼鹿的科学培育和选育鹿科学饲养管理等综合配套技术,经过193 1~1973年7个世代家养舍饲繁育、1974年选定系祖鹿建立选育群和育种核心群至1995年3个世代的连续系统选育,由源于东北梅花鹿和地方品种的西丰梅花鹿品种,在西丰县育才等4个参茸场育成了半山区舍饲型的3 60 1只西丰梅花鹿品种,其中,核心群鹿92 9只,占2 5 8%。该品种具有体貌相对一致,体型中等,体质结实,鲜茸平均单产3 2 0 5kg,成品茸平均单产1 2 5 9kg,茸的支头大,嘴头肥大,优质率高( 70. 9% ) ,畸型茸率低( 7.6% ) ,繁殖成活率77 .8% ,生产利用年限10年,遗传性状稳定,茸重的遗传力为0.49,重复力0. 63 ,产仔日期重复力0 .68,种用年限2.2年,鲜茸重的遗传进展5 19g,年改进量89g ,F1的杂种优势率茸重性状13.0 4% ,繁殖成活率的为18.94% ,选育的第Ⅲ世代年只均新增纯收益成年公鹿10 3 0元,成年母鹿790元,已获经济效益12 2 1万元,科研投资年均纯收益率5 .63元/元;又经1996~2 0 0 4年在本县和2 0多个省、市、自治区上百家万余只的推广应用表明,西丰梅花鹿的生产性能和遗传性能稳定,稳产高产高效,年只均创净效益成年公鹿15 0 0元,成年母鹿160 0元,其杂交改良效果,尤其是与双阳  相似文献   

3.
为充分利用茸鹿的种间杂交优势,对东北梅花鹿与天山马鹿的种间杂交效果进行了试验观测。结果表明:花×马杂交F1代初角~三锯鲜茸产量分别是2.21kg、2.59kg、4.53kg、5.82kg,单产平均(初角~三锯)3.79kg;鲜茸质量性状杂种优势率分别为54.01%、5.93%、23.77%、-3.88%,杂种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4.
茸鹿人工选育品种品系数量性状遗传参数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对我国人工选育的梅花鹿和马鹿 6个品种品系的 2 0多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参数 ,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 ,变异系数除鲜茸重的较高之外 ,其他很小 ;公鹿的留种率很低 ,茸重性状的选择差很大 ;遗传力和重复力均较高 ;世代间隔较短 ;鲜茸重的遗传进展和年改进量较大 ;梅花鹿种公鹿的种用年限较短 ,并明显低于马鹿的 ;梅花鹿品种品系间和马鹿亚种间杂交F1茸重性状和繁殖成活率性状的杂种优势率非常显著 (P <0 0 1 )。此项统计分析为茸鹿的优质高效育种、提高纯繁选育速度、杂种优势利用、杂交培育新品种和育种规化及模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1.选择良种鹿:我国驯养的鹿主要是梅花鹿、马鹿、白唇鹿、水鹿等.人工饲养最多的是梅花鹿,其次是马鹿.梅花鹿和马鹿的经济价值基本相同,在鹿茸质量上,马鹿次于梅花鹿.养鹿首先要选择良种鹿,因为高产鹿和低产鹿相比,不但鹿茸产量差别较大,而且茸的质量和价格也有较大差异,二者的经济效益悬殊.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工选育茸用鹿品种(品系)的种质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品种(品系)形成、体质外貌特征、生产性能(产茸、繁殖)和遗传性能等方面对中国人工选育的双阳梅花鹿品种、长白山梅花鹿品系、天山马鹿清原品系、西丰梅花鹿品种、乌兰坝马鹿品种等茸用鹿品种(品系)的种质特性进行了详细介绍,为充分合理利用茸用鹿种质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梅花鹿、马鹿及杂种鹿茸料比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较大样本数为基础 ,采用加权法对我国 1988~ 2 0 0 2年家养的 14种茸用鹿鲜茸的茸料比进行了统计分析及选择。结果表明 ,3个地方品种即东北梅花鹿、东北马鹿和天山马鹿的茸料比分别为 5 773,5 6 0 3,11 76 0 ;2种杂交鹿花马杂交F1和东天杂交F1的茸料比分别为 8 6 6 2和 11 2 17;人工选育品种品系长白山品系、双阳、四平、西丰和敖东品种梅花鹿的茸料比分别为 7 346 ,6 15 6 ,6 0 5 6 ,5 75 2 ,5 6 13,天山马鹿清原品系和清原塔里木、乌兰坝马鹿品种的茸料比分别为 11 76 0 ,12 894 ,11 175 ,7 35 8。  相似文献   

8.
种公鹿茸重性状与年龄相关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本文探讨了我国人工选育的双阳梅花鹿和西丰梅花鹿品种、长白山梅花鹿品系、天山马鹿清原品系和乌兰坝东北马鹿等 5个品种品系种公鹿的茸重性状与鹿年龄的关系 ,结果表明 ,在一定年龄段 ,茸重性状与年龄之间呈强正相关并建立了相应的线性回归方程 ,为预测并比较茸鹿种公鹿各年龄时的茸重水平和制定茸重标准及早选种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鹿是珍贵的药用动物,全身是宝,尤以鹿茸、鹿角最为贵重。凡茸角有药用价值的鹿,都称为茸用鹿或茸鹿。茸用鹿种类多,分布广,野生资源丰富。现在已经驯养的茸用鹿有梅花鹿、马鹿、白唇鹿、水鹿等。我国驯养的茸鹿主要是梅花鹿和马鹿两种。在梅花鹿中,共有6个野生亚种,其中以东北梅花鹿与人工培育成功的双阳梅花鹿称著于世界。在马鹿的各亚种和类型群中,以天山马鹿和叶尔羌马鹿及东北马鹿的品质最好。1东北梅花鹿(梅花鹿或花鹿)1-1养殖地区分布:几乎遍布全国各省区,其中吉林省最多,约占2/3。1-2外貌形态特征:东北梅花…  相似文献   

10.
对引入陕西的87头天山公马鹿的产茸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天山马鹿年平均产茸量5.56±1.98 kg.各锯龄平均产茸量由0.98±0.72 kg(1锯)到6.53±2.58 kg(10锯)不等.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在我国饲养模式下梅花鹿营养摄入的季节性规律,选用8只雄性成年梅花鹿,在我国传统饲养模式下,定期测定梅花鹿饲料消耗及营养物质摄入水平、鹿体重变化及营养相关血液指标变化,分析梅花鹿营养季节性规律变化。结果表明,①梅花鹿夏季干物质的采食(DMI)、代谢能摄入(MEI)和可消化蛋白质摄入(DCPI)处于一年中最高水平,分别为78~80 g/(kg0.75.d-1)、0.8 MJ/(kg0.75.d-1)和8~10 g/(kg0.75.d-1);夏季梅花鹿体重平均增加约20 kg;血清蛋白质水平较高。②梅花鹿公鹿秋季发情期干物质的DMI、MEI和DCPI为一年中最低水平,分别为41~60 g/(kg0.75.d-1)、0.36~0.56 MJ/(kg0.75.d-1)和1.14~3.0 g/(kg0.75.d-1);梅花鹿在9~10月份体重平均降低约17.5 kg,血清蛋白质水平较低,营养处于负平衡状态。③梅花鹿冬季DMI、MEI和DCPI处于一年中低谷,分别为70~75 g/(kg0.75.d-1)0、.61~0.69 MJ/(kg0.75.d-1)和3.0~3.6 g/(kg0.75.d-1),体重为一年中最低水平,平均约100 kg。④在圈养条件下梅花鹿MEI[MJ/(kg0.75.d-1)]和增重G[g/(kg0.75.d-1)]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026),直线回归方程为G=28.482 MEI-17.78(R2=0.5771,P=0.0026,n=13),维持代谢能需要量为0.624 MJ/(kg0.75.d-1),体重每增加1 g,需要生长代谢能35.11 kJ。  相似文献   

12.
鹿生茸期配合饲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鹿生茸期营养需要,设计一种适合梅花鹿和马鹿的配合饲料。该配合饲料由玉米、小麦麸、大豆粕、玉米DDGS、玉米蛋白饲料、玉米胚芽饼、常量元素添加剂、微量元素添加剂和维生素添加剂组成。对30只梅花鹿和30只马鹿进行饲养试验,结果表明:该配合饲料能显著提高梅花鹿和马鹿鹿茸产量和质量,降低饲料成本,提高个体产值、鹿茸售价、饲粮转化率和报酬率,直接经济效益提高1~2倍。  相似文献   

13.
旨在利用基因分型测序(genotyping by sequencing,GBS)技术对梅花鹿、马鹿及其杂交后代(F1、F2)基因组的SNP特征进行分析。本试验采用GBS技术对梅花鹿(63个)、马鹿(12个)及其杂交后代(F1代112个,F2代38个,未知类型个体1个)共226个个体的血液基因组DNA进行测序,并利用本实验室前期110只梅花鹿、197只马鹿和1只F1代杂交鹿的测序数据,以梅花鹿全基因组为参考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226个个体共产生Clean data 322.683 Gb,平均每个样品1 427.802 Mb;将所有样本作为一个群体检测SNP变异,共检测出SNP位点23 943 582个,质控过滤后得到SNP位点31 630个。对31 630个SNPs使用最大似然(maximum likelihood,ML)法构建的分子进化树显示,梅花鹿、马鹿、F1及F2代区分明显。对梅花鹿和马鹿的SNPs进行比对分析,筛选出可用于鉴别马鹿、梅花鹿、F1、F2的物种特异SNP位点1 032个(马鹿特异SNP位点474个,梅花鹿特异SNP位点558个),计算结果显示,F1代个体包含马鹿特异SNPs的比例主要在40%~60%之间,F2代个体含马鹿特异SNPs的比例主要在10%~30%之间,马鹿个体中不含梅花鹿的特异SNPs,梅花鹿中55.49%的个体不含马鹿特异SNPs,17.34%的个体含马鹿特异SNPs的比例低于1%,13.29%的个体含马鹿特异SNPs的比例在1%~10%之间,其余个体含马鹿特异SNPs的比例为10%~20%(其中有一个个体含马鹿特异SNPs的比例为33.3%)。该研究为花马杂交鹿后代的鉴定提供了可靠标记,并定量估计了F1和F2代个体含马鹿特异SNPs的比例,马鹿个体中不含梅花鹿的特异SNPs,这对梅花鹿、马鹿及其杂交后代(F1、F2)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研究不同形式铜对雄性梅花鹿血清生化指标及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进而筛选出在梅花鹿日粮中铜的最适宜添加形式.选取20头2年生梅花鹿随机分成4组(A组、B组、C组和D组),按照能量相近、营养物质一致、铜添加量均为10 mg/kg(铜离子)的基础下,研究硫酸铜(B组)、柠檬酸铜(C组)和蛋氨酸铜(D组)3种铜源对雄性梅花鹿血清生化指标及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蛋氨酸螫合铜组对干物质、粗蛋白质及钙的消化率高于另外3组(P>0.05);蛋氨酸螯合铜组对磷的消化率极显著高于其对照组和硫酸铜组(P<0.01);2)蛋氨酸铜组血清铜含量极显著高于另外3组(P<0.01),毛中铜含量高于基础日粮组和硫酸铜组(P<0.05),粪中铜含量低于硫酸铜组和柠檬酸铜组(P<0.01);3)不同铜源影响总蛋白质、白蛋白、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间血糖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4)蛋氨酸铜组铜蓝蛋白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基础日粮组(P<0.05).结果表明,梅花鹿饲粮中最适宜的添加铜源为蛋氨酸铜.  相似文献   

15.
选用8只雄性成年梅花鹿,6只雄性成年东北马鹿,在我国传统饲养模式下,每月采集鹿血液样品,进行鹿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及生长激素(GH)浓度年周期变化规律研究。试验结果表明,①梅花鹿血清IGF-1质量浓度4月份上升较高,5月份略有下降,到6月份达到一年周期变化的最高值,7月份开始逐渐下降,7~10月份均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从11月至翌年3月,梅花鹿血清IGF-1质量浓度为全年最低水平,从翌年4月开始,IGF-1水平又开始回升。梅花鹿血清GH质量浓度在夏季的4~7月份相对处于较高状态,2月份梅花鹿血清GH质量浓度为一年中的最低水平。梅花鹿血清GH质量浓度相对比IGF-1质量浓度水平高,且变化趋势具有同步性。②马鹿血清IGF-1质量浓度4月份较高,5月份略有下降,到6月份达到一年周期变化的最高值,7月份开始逐渐下降,7~10月份均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11月份略有上升,从12月至翌年3月,马鹿血清IGF-1质量浓度为全年最低水平,从翌年4月开始,IGF-1水平又开始回升,5月份同上一年的变化规律,又有一个下降的水平。马鹿血清GH质量浓度全年均较为平稳,但在夏季的4~8月份相对处于较高状态。③梅花鹿与马鹿血清IGF-1及GH质量浓度变化同步,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点,梅花鹿血清IGF-1及GH水平均高于马鹿血清IGF-1和GH水平,梅花鹿IG  相似文献   

16.
系统报道了48年来我国几个主要单位开展家养马鹿(♀)与梅花鹿(♂)杂交,即马.花杂交试验研究工作及其马.花杂交F154只290副茸的鲜茸产量和2只创记录者各锯龄的锯茸规格茸型和鲜茸产量、本交繁殖方法,并探讨了采用马鹿人工授精和同期发情等现代繁殖技术,大规模高效开展育成杂交,尤其清.双杂交和清.西杂交,乃至培育茸肉血兼用型鹿与该项最佳杂交组合的显效性,为养鹿业种鹿场、良繁体系、良繁基地和大型企业名牌鹿的产业化高效生产经营提供了新理念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确定不同菌制剂对育成期梅花鹿采食量及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选择健康、年龄一致、体重相近雌性育成期梅花鹿36头,随机分成4组,每组9头,精饲料饲喂量相同,分别在秸秆饲料中添加白腐菌、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和复合菌(白腐菌、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按1∶1∶1复合)各0.25 g/kg秸秆.结果表明:在梅花鹿饲料中添加白腐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