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染色体配对受一个复杂而精密的基因系统控制,其中Ph 基因的存在强烈抑制了部分同源染色体的配对 。控制这些基因的表达,将增加部分同源染色体的配对频率,从而发生交换,对于外源基因的转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小麦染色体配对机制、诱导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手段、外源Ph 抑制基因的应用等研究进行了综述和讨论,以便利用这些材料在转移外源基因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使普通小麦这个多倍体种在细胞学上具二倍体行为的部分同源配对基因Ph1,近30年来已成为细胞遗传学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综述了Ph1在染色体配对和纺锤丝微管动力上的效应。本文的资料支持Ph1基因在前联会期起作用,影响同源及部分同源染色体前减数分裂联合,从而控制减数分裂的规律和配对模式的假设。  相似文献   

3.
多倍体小麦中的二倍体化染色体配对由几个有着主要和次要作用的Ph(部分同源配对)基因控制,在这些基因缺失或被来自于其它物种的基因(Ph基因)所抑制时都是会出现部分同源配对,把拟斯卑尔脱小麦(Triticumspeltoides即Aegilopsspeltodies)的Ph基因导入了普通小麦(T.aesticum),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被导入的成对Ph和独立Ph基因的表现。因Ph基因对小麦的Ph的  相似文献   

4.
使普通小麦这个多倍体种在细胞学上具二倍体行为的部分同源配对基因Ph1,近30年来已成为细胞遗传学深入究的一个课题,本文综述了Ph1在染色体配对和纺锤丝微管动力上的效应,本文的资料支持Ph1基因在前联会期起作用,影响同源及部分同源色体前减数分裂联合,从而控制减数分裂的规律和配对模式的假设。  相似文献   

5.
外源抗根腐病基因向普通小麦的转移K.L.Bailey等附加系和代换系已将抗病性基因整合到农艺性状期望的背景中去。可是,整套染色体的出现会严重影响到其它性状。在多倍体小麦中,已知位于5B染色体上的ph基因抑制着同源染色体的配对。但这个基因的突变体,如诱...  相似文献   

6.
小麦属(Triticum)的许多近缘野生种拥有小麦育种有利的农艺性状.通过小麦与携带有利遗传变异的异源染色体部分同源重组,导入这些基因,是可能取得成功的.导入这些变异有如下几种方法:1)缺少抑制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5B染色体的普通小麦,即异源种的杂种与普通小麦回交;2)利用能消除5B染色体上Ph位点活性的拟斯卑尔脱山羊草(Riley等,1964);3)F_1杂种与5B染色体上缺失抑制部分同源配对基因的ph-1突  相似文献   

7.
新消息     
新消息0237小麦配对部分同源基因Ph1的细胞遗传活性和作用方式——MosheFeldman的研究证明普通小麦的配对部分同源基因Phl是决定该多倍体小麦种的类似于双倍体的细胞学性状的主要因子。在过去30年里,Phl基因一直是细胞遗传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在小麦产量、品质和适应性改良方面,黑麦具有许多可供利用的优良性状基因.虽然黑麦与小麦染色体组之间有部分同源关系,但由于它们的染色体难以配对,使得利用黑麦与小麦杂交直接将黑麦基因导入小麦有一定的困难.有些染色体操作方法可将黑麦基因导入小麦,例如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抑制基因(Ph)的利用.试验证明,六倍体小黑麦与普通小麦杂交是将黑麦基因或染色质片段导入小麦的一种很有潜力的方法.通过这条途径已经把黑麦的抗腥黑穗病、条锈及叶锈病,抗旱、长粒和致密腊质层基因或载有这些基因的小染色质片段导入了小麦,有些带有黑麦性状的品系还表现出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9.
小麦外源基因转移的最新进展(续)JimingJiang等小麦外源染色体易位的鉴定小麦外源染色体易位的鉴定包括鉴别发生易位的染色体、断裂位点和估测转移的异染色质数量。虽然常规技术如染色体配对分析可提供重要信息,但不适于鉴定小麦外源易位,特别是中间易位和...  相似文献   

10.
首次在相同条件下全面系统研究了ph1b、ph2a、ph2b基因系与近缘植物F_1杂种染色体配对,3个基因系染色体配对作用有4种类型:(1)小麦与易变山羊草F_1中,ph1b>ph2b>ph2a。(2)在小麦与中间偃麦草F_1中,ph1b≥ph2b≥ph2a。(3)在小麦与卵穗山羊草、小伞山羊草F_1中,ph1b>ph2b、ph2a。(4)在小麦与离果山羊草F_1中,ph1b>ph2b≥ph2a。ph1b基因能诱导小麦染色体与易变山羊草、中间偃麦草、卵穗山羊草、小伞山羊草染色体间的配对,ph2b、ph2a基因能诱导小麦染色体与易变山羊草,中间偃麦草、离果山羊草染色体间的配对,利用它们可以将上述近缘植物中的有益基因以易位方式遗传转移给小麦。易变山羊草一定程度地促进配对,中间偃麦草一定程度地抑制配对。卵穗山羊草、小伞山羊草染色体组上可能存在类似小麦3DS上的ph_2位点,离果山羊草染色体组上可能存在类似小麦5BL上的ph_1位点。中间偃麦草与小麦不具有同源染色体组,可能是部分同源关系,或中间偃麦草本身含有部分同源染色体组。  相似文献   

11.
多倍体小麦中的二倍体化染色体配对由几个有着主要和次要作用的Ph(部分同源配对)基因控制。在这些基因缺失或被来自于其它物种的基因(Ph'基因)所抑制时都会出现部分同源配对。把拟斯卑尔脱小麦(Triticumspeltoides即Angilopsspeltoides)的Ph'基因导入了普通小麦(T.aesticum),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被导入的成对Ph'和独立Ph'基因的表现。因Ph'基因对小麦的Ph基因表现上位,在杂种F1代中小麦与外源染色体发生了部分同源配对。利用Ph'基因无性系,证实了小麦和簇毛麦(Haynaldiavillosa)染色体间的部分同源配对。由于在杂种F1代中出现了部分同源配对,并且不需要细胞遗传学操作,因此Ph'基因无性系可能是一个快速有效地向小麦导入外源基因的通用工具。  相似文献   

12.
要将野生亲缘和潜在于更远缘物种的异源遗传物质转移到栽培小麦中可以用两种主要方法:细胞遗传学操纵(染色体工程)和分子技术(遗传工程)。以第一种方法为基础,染色体片段(基因区段)的转移可通过诱导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来实现,或通过遗传学的、生理学的、环境的各种方法诱导易位来实现。分子技术是用以转移被克隆的很明确的单个基因或基因的某些部分,这样的基因或基因的部分是衍生自近缘或远缘物种。讨论了这些方法引起遗传变异广泛性的一些优点。  相似文献   

13.
利用远缘杂交的方法将小麦近缘植物的优良性状转移给小麦,是改良小麦品种的途径之一.尤其在当今小麦遗传资源日益贫乏,育种工作处于爬坡阶段的情况下,将近缘种、属的抗病、抗逆、优质、大穗等小麦所欠缺的优良基因导入小麦中,对小麦育种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小麦亚族内的绝大部分种属能与小麦杂交,但任何近缘种属的染色体几乎都较难与小麦染色体配对.染色体不配对,就不可能发生染色体易位或基因交换,这无疑给外源基因导入工作带来了困难.  相似文献   

14.
为了有效挖掘滨麦优异的基因资源,利用形态学、细胞学、荧光原位杂交(FISH)、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和分子标记等技术,对小麦-滨麦衍生后代M13063-3-3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M13063-3-3的染色体构型为2n=44=22Ⅱ。以滨麦基因组DNA为探针的原位杂交结果显示,二条染色体有杂交信号,且能配对,表明两条外源染色体是滨麦的一对同源染色体。SSR、EST和PLUG标记分析表明,M13063-3-3附加的滨麦染色体归属于第6部分同源群染色体。A-PAGE电泳分析表明,M13063-3-3在α区具有滨麦染色体特征带,进一步验证了附加的滨麦染色体与小麦第6部分同源群染色体有部分同源关系。田间条锈病调查结果表明,M13063-3-3对条锈菌生理小种条中31号、条中32号和条中33号混合菌种表现高抗。因此,M13063-3-3是一个附加了一对滨麦第6部分同源群染色体的抗条锈病的普通小麦材料,为小麦抗病育种提供了新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5.
染色体的同源性是依据染色体配对为基准进行判断的。其方法包括:根据缺体、四体及染色体置换的基因功能的补偿性,根据基因分析确认同祖基因及各染色体对非整倍体形态特征的遗传效果等来判断。另外,本文也介绍了根据同源染色体配对把亲缘种有用基因导入小麦的方法。今后导入有用基因的必要性将更加紧迫。这种诱导同源染色体间配对以获得重组体的方法,今后将作为一种有效手段被利用。  相似文献   

16.
在 ph1b纯合基因型中,普通小麦部分同源染色体和外源染色体能够发生配对和重组。为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高效利用 ph1b突变体进行异源有益基因转移,以11个小麦材料为试材,比较了9个已报道的 Ph1的PCR分子标记。在9个分子标记中,标记OPR7和OPR17不具有特异性,标记PhSCAR、Mads、Ph920、PSR128、PSR574、PSR2120和WPG90为显性标记,仅标记PhSCAR为共显性标记。结果表明,标记Mads、PSR128、PSR574和PhSCAR扩增稳定,条带清晰,无非特异性PCR扩增产物,是用于 Ph1分子检测的理性标记。  相似文献   

17.
引言过去小麦育种家在改良小麦的过程中,无意地将黑麦的1R染色体转移到了小麦的染色体组中,这种转移,可以通过抗病性表现、减数分裂期间的染色体形态和籽粒蛋白的电泳分析加以识别.小麦的主要籽粒蛋白、麦谷朊和麸朊是由部分同源的染色体1和6上的基因控制的(Payne等,1982年综述).在小麦的第1组染色体的短臂上,带有ω和γ麸朊的编码基因,而在它们的短臂上存在麦谷朊的高分子亚基基因.Lawrence等(1981)证明,黑麦的部分  相似文献   

18.
利用15个异细胞质中国春及对照中国分别与黑麦杂交,结实率有所不同;出苗率差异显著;异细胞质对F1减数分裂中期I期染色体配对有影响,(Ac.sharonesis)和(Ae.bicorrnis)细胞持分别促进和抑制中国春与黑麦F1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用八倍体小黑麦回交F1,回交结实率差异显著。t检验表明,异细胞质对F1产生有功能雌配子有影响。继续用八倍体小麦回交,得到四种异细胞质八倍体小黑麦,细胞学观察表明:减数分裂不稳定,多价体明显增多。利用(Ae.juvenalis)、(T.timopheevi)等4种细胞质可以将黑麦中有益基因直接转移给小麦,而(Ae.bicornis)在导入黑麦有益基因方面可能不宜利用。  相似文献   

19.
小麦近缘野生种及某些野生草本植物具有的有益性状可导入普通小麦。通过小麦与近缘野生种的广泛杂交,以及对远缘杂种的细胞遗传操作,在小麦的遗传改良中己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对配对控制机理的调控和诱导易位为基础的染色体工程方法己应用于从一年生或多年生小麦族野生种转移特异性病虫害抗性基因。利用DNA标记有助于更精确地鉴定期望的基因型,从而促进了向小麦的基因转移。这类标记也特别有助于监测外源基因在小麦基因组中的渐渗。  相似文献   

20.
麦类染色体的遗传同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染色体的同源性是依据染色体配方对为基准进行判断的,其方法包括:根据缺体、四体及染色体置换的基因功能的补偿性,根据基因分析确认同祖基因及各染色体对非整倍体形特征的效果等来判断,另外,本文也介绍了根据同源染色体配对把亲缘种有用基因导入小麦的方法,今后导入有用基因的必要性将更加紧迫,这种诱导同源染色间配对以获得重组体的方法,今后将作为一种有效手段被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