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改变当地黄牛体格小、役力差、生产性能低的状况,促进农民养牛效益的提高,我县从1977年开始示范推广牛的冷配技术,结合引进秦川牛,开展黄牛品种改良。到1986年底,累计改良配种(冷配、秦配合计)32,520头,产犊2万余头,出栏改良牛1.5万头,群众收入750万元,现存栏改良牛5,000多头。目前除饲养好的改良牛在市场  相似文献   

2.
地处晋西北的王寨县,经过十几年的黄牛改良,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对西门塔尔改良牛的利用单一(仅供使役),因此经济效益一直不高。为了提高其经济效益,全面推广改良牛的综合利用,地区繁育站和王寨县改良站在王寨县胡会乡开展了西门塔尔改良牛综合利用的试验,现将结果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3.
为了测试通江黄牛的体尺性状和产肉性能,并与四川本地黄牛改良牛进行比较,试验选择18月龄的通江黄牛和夏西本杂交公牛各6头进行体尺测量和屠宰性能测定。结果表明:在规模化舍饲条件下饲养的通江黄牛18月龄各项体尺性状、屠宰性状、肉质性状和头蹄皮及内脏重量获得了较好的表型值,其中屠宰性状优于农户散养条件下的通江黄牛。与四川本地黄牛改良牛相比,通江黄牛虽然体型较修长,产肉量较少、大部分器官较小,但是通江黄牛产肉率和部分肉质性状与四川本地黄牛改良牛不存在显著差异,部分肉质性状更符合中国消费者饮食习惯,为合理保护、评价和利用四川本地黄牛品种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4.
几年来我州的黄牛改良工作成绩较显著,据测定,西门达尔改良牛的体尺、体重、产肉量等均高于本地黄牛,产肉多,役力强。为了进一步发挥改良牛的经济效益,取得科学的泌乳数据,1985年8月—  相似文献   

5.
麟游县黄牛原属典型的山地黄牛,个体小,生产性能低,经济价值不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从五十年代后期就引进秦川种公牛,开展了黄牛改良试验研究,特别是1980年以来,随着黄牛冷配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了改良步伐,截止1986年年底,全县改良牛已达到24,000多头,占牛群总数的80%以上。为了研究改良牛的育肥效果和产肉性能,我们开展了改良牛与山地牛短期强度育肥及屠宰试验。  相似文献   

6.
实践证明,引用优良品种改良本地黄牛,其杂交后代在生产性能、体型外貌、生长发育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尤其是体型外貌和体尺体重的改良更为显著。本文现就我县孟家岗镇部分改良牛与本地黄牛的体尺体重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比较,以便根据不同目的选择最佳杂交组合,为黄牛改良提供科学依据,加快黄牛改良进程。一、数据来源与统计方法  相似文献   

7.
我县从五十年代后期就开始了用秦川牛改良本地黄牛的试验研究,特别是1980年以来,随着黄牛冻配技术的推广应用,改良的步伐大大加快。到目前为止,改良牛已达2.3万多头,占牛群总数78%。为了比较准确地反映改良效果,在邱怀教授的指导下,我们开展了改良牛与本地牛役用性能对比测定,现将测定结果简报于后。  相似文献   

8.
改良牛体重的估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我州自一九七六开即试用普通牛种的冷冻精液改良牦午以来,在有关单位的协作下,经过各县同志的共同努方,已取得显著成效。据一九八○年底不完全统计,全州已繁殖成活各种改良牛5184头,占全省5719头的90.64%。改良牛初生体重大,生长发育快,性成熟早,生产力高,深受广大牧民群众欢迎。  相似文献   

9.
2 改良效果2.1 改良牛头数增加推广黄牛改良配套技术10年来,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显著的提高,根据全国122个商品牛基地县统计,1978年各代杂交改良牛67.4万头,占当年存栏黄牛的12.50%,1988年各代杂交改良牛发展到291.3万头,占当年黄牛存栏的34.9%,比1978年增加223.9万头,年递增15.7%.  相似文献   

10.
西门塔尔改良牛为乳、肉、役三用牛。体型大,泌乳性能好,一般年头均产奶2500~3000千克,最多可达4000~5500千克。笔者从总结其民间西杂母牛挤奶经验人手,将他们的挤奶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试验旨在评估西藏改良牛(荷斯坦牛♂×西藏牛♀,F3代)泌乳性能改良效果。选取引进荷斯坦牛、西藏牛及西藏改良牛各60头,记录西藏改良牛F1~F3代泌乳量,测定西藏改良牛F3代血液常规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奶牛生产性能(DHI)。结果显示,通过杂交,改良牛泌乳量逐代明显提高,但其他指标仍有待进一步改善。西藏改良牛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血红蛋白浓度(HGB)和血细胞比容(HCT)显著高于西藏牛(P<0.0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显著高于引进荷斯坦牛和西藏牛(P<0.05),红细胞数目(RBC)显著低于引进荷斯坦牛(P<0.05)。西藏改良牛纤维蛋白原浓度、血浆黏度和红细胞内黏度显著高于引进荷斯坦牛(P<0.05),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红细胞聚集系数低于引进荷斯坦牛和西藏牛(P<0.05),卡松黏度和屈服应力显著高于西藏牛(P<0.05)。研究表明,与西藏牛相比,随着荷斯坦牛血统含量提高,西藏改良牛泌乳量和乳脂率逐渐提高;与引进荷斯坦牛相比,西藏改良牛血液生理指标等方面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12.
<正> 绥化地区从1977年开始引用黑白花奶牛冻精改良黄牛,累计受配母牛33.1万头次,准胎27.2万头次,平均受胎率82.3%;累计得改良牛19.9万头,其中1代改良牛9.96万头,2代改良牛5.98万头,3代改良牛3.98万头,已晋级奶牛2.39万头。 多年来,由于坚持以挤奶促改良,促进了黄牛的发展。1987年黄牛存栏已由1981年14万头,发展到27.3万头,改良牛占黄牛存栏的41.3%,晋级奶牛的改良牛和参加挤奶的改良牛累计产鲜奶13万吨,增值5850万元;累计出栏改良肉牛60059头,为市场提供牛肉6900吨,为社会创产值2760万元。  相似文献   

13.
1.前言我省自1974年开展黄牛改良工作,特别是1978年以来,经过15年的艰苦工作,已在全省86个地市县全面铺开,各地普遍兴起了养牛热和改良热。截止1988年来,全省黄牛存栏155.7万头,比1978年增长48.3%;改良牛存栏86.5万头,占黄牛总数的55.5%,比1978年提高47.2个百分点。其中一代改良牛45.0万头,占改良牛的52.0%,二代改良牛27.1万头,占改良牛的31.3%,三代以上改良牛14.4万头,占改良牛的  相似文献   

14.
牧区生产责任制落实以后,牲畜私有私养,一家一户一个经营单位,在这种经营方式下,如何提高改良牛的饲养管理水平,发挥改良牛的生产能力,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益之目的一直为我们所关注。为此,特制定了改良牛饲养管理规范(下简称规范),经单项生产小试后,又在富裕县塔哈乡周三村及其全县进行了生产性验证,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玉米赤霉醇对改良牛增重试验陈贵林张丽谢春萍(黑龙江省富锦市畜牧局·156100)1材料和方法玉米赤霉醇由北京农业大学生物学院生产。供试牛选择本地的夏洛来、西门塔尔杂交改良牛30头,随要分成两组,每组15头。试验自1996年7月5日至10月5日,试验期...  相似文献   

16.
改良牛比本地牛优势多王同仁(安徽省界首市畜牧兽医管理站236500)利用夏洛来、西门塔尔等外来肉牛冻精颗粒与本地牛交配,繁殖的改良牛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是表现三多。即吃麦秸多、吃料多、喝水多。这是杂交优势的结果。一般同龄、同性、体重基本相同的杂交牛,每...  相似文献   

17.
<正> 河西黄牛属于蒙古牛种,体格偏小,生长发育缓慢,是以役用为主的地方品种。张掖地区从1980年开始引用兼用型西门塔尔牛冻精改良本地黄牛,到1988年底9年累计共授配母牛84179头,产活杂种牛犊44716头,现存栏各类杂交黄牛38000头,占黄牛总数的24%。其中1代改良牛33440头,占改良牛总数的88%,2代改良牛3800头,占总数10%,3代以上改良牛760头,占总数2%,为了全面了解本区黄牛改良效果,及掌握杂交牛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1989年3—5月我们对全区黄牛改良效果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临夏州是我省黄牛改良重点地区之一,每年授配任务占全省1/5。全州自1978年引进西门塔尔牛为主的冷冻精液改良本地黄牛,到1989年底,累计冻精授配黄牛18万头(次),产活西门塔尔、黑白花、秦川为主的良种及改良牛8.8万头,包括本交繁殖,良种及改良牛达到13.4万头,占黄牛存栏  相似文献   

19.
在日常工作中,笔者经常接触基层黄牛冷配改良人员和农民朋友,经常听到一些基层领导、冷配员及农民朋友反映黄牛改良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改良牛品质较20世纪80年代有下降趋势.这些议论对黄牛品种改良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笔者仅从以下7个方面对黄牛品种改良中改良牛品质下降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20.
为加快牛的品种改良步伐,提高牛群质量,我们进行多元高代改良牛与黑白花公牛育肥对比试验,观察在相同饲养条件下的育肥增重效果,以提供科学的依据,提高养牛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