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滇杂31、滇杂32是云南农业大学稻作所选育的粳型杂交水稻.于2002年通过云南省审定.审定编号分别是DS004—2002和DS005—2002。  相似文献   

2.
通过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承担的云南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优质高产抗病滇型杂交粳稻新组合选育开发及配套技术研究”,成功研制组配出滇杂31号、32号。这是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高产滇型杂交粳稻新组合。2005年,滇杂3l号由云南省保山市种子管理站在隆阳区金鸡乡示范推广53.33hm^2,实测平均产  相似文献   

3.
滇杂31和滇杂32是由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育成的优质、抗病、高产杂交粳稻新组合,两组合于2002年7月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这两个组合米质优、抗性强、适应性广、产量高,生育期和落粒性适中,繁殖制种产量较高,种子质量达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4.
抗病优质滇型粳稻恢复系南34的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南34是应用籼粳杂交经系统选育成的抗病优质滇型粳稻恢复系.用滇型杂交稻和南34配制的杂交组合杂交优势强、恢复度高、抗病、制种产量高.与滇型三系不育系已配制出系列组合,已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组合有滇杂31和滇杂32.  相似文献   

5.
由云南农业大学稻作所选育的优质杂交粳稻新组合“滇优34”于2007年11月通过了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滇优34是云南农大稻作所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不育系和恢复系组配而成的一个长粒型优质杂交粳稻新组合,该品种的选育是在昆明市科技局、市农业局、云南农业大学开发基金的共同  相似文献   

6.
滇杂32是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选育的杂交粳稻新组合.2000~2001年连续两年参加全省杂交粳稻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76t/hm2,位居参试组合第3位.2002年7月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7.
滇优34是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以云南省农科院育成的优质长粒型粳稻品种滇粳优1号为资源,采用云南农业大学滇型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历经9年时间选育而成的第1个长粒型杂交粳稻组合,于2007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在嵩明、大理、龙  相似文献   

8.
1、滇杂32 由云南农业大学稻作所选育,2002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粳型三系法中熟杂交水稻,株高95厘米,株型紧凑,分蘖力中等,单株有效穗10~14万穗,穗粒数150~190粒,结实率  相似文献   

9.
<正>滇杂701是云南农业大学滇型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近期选育的一个杂交粳稻新组合,该组合表现为糙米红色、产量高、适应性好,适宜在云贵高原粳稻区和四川部分稻区推广种植。2010年和2011年参加云南省区域试验,表现出较好的丰产、稳产性和抗逆性,2012年11月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滇审稻2012024号)[1]。滇杂701自2012年引入大理示范种植,较主栽  相似文献   

10.
云南滇型杂交粳稻育种取得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云南属传统高原粳稻生产区 ,粳稻种植面积达5 0多万hm2 ,优质高产杂交粳稻的推广应用 ,一直是水稻育种家梦寐以求的目标。自 1 965年李铮友教授在云南省保山地区“台北 8号”田中发现天然不育株 ,育成我国第一个粳稻不育系 (红帽缨不育系 )以来 ,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 ,滇型杂交粳稻育种日益发展 ,先后培育出了独具特色的高原优质高产杂交粳稻组合 ,屡创高产佳绩 ,1 994年“榆杂 2 9”最高单季产量达 1 662 8 2 5kg/hm2 ,2 0 0 0年“滇杂32”达 1 5 4 41 1 5kg/hm2 .金秋时节 ,云岭大地再传捷报 ,2 0 0 4年 9月 2 5日 ,又一个滇型杂交粳稻…  相似文献   

11.
云南滇型杂交粳稻育种取得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属传统高原粳稻生产区,粳稻种植面积达50多hm^2,优质高产杂交粳稻的推广应用,一直是水稻育种家梦寐以求的目标。自1965年李铮友教授在云南省保山地区“台北8号”田中发现天然不育株,育成我国第一个粳稻不育系(红帽缨不育系)以来,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滇型杂交粳稻育种日益发展,先后培育出了独具特色的高原优质高产杂交粳稻组合,屡创高产佳绩,1994年“榆杂29”最高单季产量达16628.25kg/hm^2,2000年“滇杂32”达15441.15kg/hm^2.金秋时节,云岭大地再传捷  相似文献   

12.
<正>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2022年7月29日《关于第四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22年第一次审定会议初审通过品种的公示》,楚雄州农业科学院选育的常规粳稻楚粳48号、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选育的3系杂交粳滇禾优61、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和云南禾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选育的3系杂交粳滇禾优615、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2系杂交粳云两优502在列。这是云南省选育的粳稻品种首次通过国家审定。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滇型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在李铮友教授的带领下,自主研发、刻苦攻关,在滇型优质巴斯玛提(Basimati)杂交稻选育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4.
保山市隆阳区素有"滇西良仓"之美称,水稻单产居云南省之首,自2001年来引进粳型杂交稻滇杂,滇杂在隆阳区创造了一系列高产典型。保山市隆阳区粳型杂交稻滇杂高产栽培技术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最高产量达14 925 kg/hm2,百亩连片超13 500 kg/hm2,千亩连片超12 000 kg/hm2,为隆阳区粮食生产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农业科技通讯》2005,(11):59-59
云南省自主开发的优质滇型杂交粳稻新组合连片种植实现了高产攻关目标,专家组近日在保山市隆阳区的田间验收.滇杂31号、滇杂32号均达到并超过国家二期超级水稻产量指标。  相似文献   

16.
滇型杂交粳稻的研究与开发在云南高原已有30多年的历史,为云南水稻增产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我们对滇型杂交水稻在旱作条件下的表型特征特性却知之甚少。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鉴定育成滇型杂交稻组合的耐旱特征特性,并对生长速率,其他表型性状与经济产量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滇型杂交稻旱作节水栽培和今后的耐旱育种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滇型杂交粳稻品种(组合)耐旱性有显著的遗传差异,其中滇杂35产量和结实率均明显高于其它4个参试品种(组合)。小区产量与每穗实粒数和减数分裂期的生长速率相关系数分别为0.96和0.93,达极显著水平,与结实率的相关系数达0.9,为显著水平,表明在以小区产量为目标的育种项目中,使用这些性状可以大大地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7.
选用7种不同细胞质源滇型不育系与滇一型保持系及恢复系各5个材料进行杂交,对70个杂交组合的剑叶穗颈夹角、剑叶长宽比、株高、穗长及穗总粒数这5个性状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滇型杂交水稻在剑叶长宽比、株高、穗长及穗总粒数等性状的表现主要受不育系母本的影响,在组配滇型杂交稻时考虑不育系多项农艺性状的表现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通过人工选育出的滇一型粳稻不育系黎榆A,育性稳定,综合农艺性状优良,开花习性好,繁殖制种产量高,配合力量。用其配制的新组合滇杂32,杂种优势强,米质优,抗稻瘟病,适应性广,产量高,该组合于2002年7月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并被评为云南省优质米品种。  相似文献   

19.
<正>由云南省滇型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的水稻杂交品种滇杂80、滇杂86、滇杂501、榆杂34、滇优7号已由该中心授权我公司独占生产权和经营权,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云南汉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不得从事以上品种的生产、经营。  相似文献   

20.
粳型杂交稻滇杂80经泸西县连续4年试验、示范种植,比对照增产,表现出抗性好、高产稳产的优良特性,深受当地农户的喜爱,可代替当前主推的当家品种,扩大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