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2010年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中,同步开展了我国水土保持情况普查。我国现有土壤侵蚀总面积为294.91万km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29.32万km2、风力侵蚀面积165.59万km2,与第二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的面积355.55万km2相比,土壤侵蚀面积减少了60.64万km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减少35.56万km2、风力侵蚀面积减少25.08万km2。本次普查全面查清了土壤侵蚀分布、面积与强度和侵蚀沟道的数量、面积与分布,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仍然在长江上中游、黄河中上游、东北黑土区和西南岩溶区等地区,防治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要充分利用好全国第四次土壤侵蚀普查和水土保持措施等情况普查成果,认真落实《全国水土保持信息化规划》确定的任务,全力推进我国水土保持信息化、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公报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按照国务院的决定,2010-2012年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11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11年度,普查范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未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作为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的重要内容,水土保持情况普查首次运用野外调查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查清了土壤侵蚀的面积、分布与强度;首次采用地面调查与遥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查清了西北黄土高原区和东北黑土区的侵蚀沟道的数量、分布与面积;采用资料分析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查清了现有水土保持措施的类型、数量与分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有关规定,根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公报》,现将水土保持情况普查分省分项主要结果公布如下。  相似文献   

3.
2018年动态监测工作全面查清了我国土壤侵蚀分布现状,为水土流失生态安全预警、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及生态评价考核等提供了支撑。将2018年新疆地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与2011年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结果进行对比可知,新疆水土流失面积减少4.38万km~2,土壤侵蚀强度存在由高强度向低强度转移趋势。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见到了成效。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普查方案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普查包括水土流失、侵蚀沟道和水土保持措施等3种对象.水土流失普查,采取宏观遥感调查与地面系统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土壤侵蚀模型评价不同侵蚀类型的分布、面积和强度.侵蚀沟道普查,利用遥感影像、DEM(数字高程模型)等基础数据得到侵蚀沟道位置,通过野外调查和空间分析,得到侵蚀沟道面积、数量与分布.水土保持措施普查,利用各种基础资料综合分析得到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的类型和数量.  相似文献   

5.
以位于子午岭-六盘山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的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为研究区,收集其遥感影像、降水量、土壤、基础地理和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等资料,采用遥感监测技术解译获取土地利用、水土保持措施、植被覆盖等信息,应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计算土壤侵蚀模数,进行土壤侵蚀强度评价和水土流失面积统计,得到2018年千阳县水土流失程度、面积与分布,并与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普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水土流失消长情况。结果表明,2018年千阳县水土流失面积为328.71 km~2,比2011年减少了88.58 km~2,水土流失治理成效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侵蚀沟道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重要来源地,全面掌握侵蚀沟道现状,可以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研究、水土流失治理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依托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普查项目,对西北黄土高原区侵蚀沟道的数量、特征及分布情况展开了全面的调查。以2.5 m分辨率遥感影像、1∶5万DEM图为主要信息源,利用GIS软件,采用人机交互方式提取了侵蚀沟道的长度、面积、类型和纵比及其地理空间位置等特征信息,为沟道侵蚀机理及治理技术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7.
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现状与演变趋势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分析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侵蚀沟的数量和密度、黑土层厚度和有机质含量以及河流输沙量和含沙量的变化,对黑土区土壤侵蚀的现状和发展演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结果显示,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仍在发展之中,侵蚀面积不断扩大,但增加速度减缓,侵蚀强度在增加,黑土层不断变薄,以面蚀为主;侵蚀沟的数量在增加,沟道继续扩展,向大沟方向发展;土壤养分下降;河流泥沙缓慢增加。协调粮食生产与水土保持的关系是今后防治黑土区土壤侵蚀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松辽流域水土保持普查工作组严格按照国普办制定的工作流程、技术方法和标准,细致管理,严格要求,率先组织完成了东北黑土区侵蚀沟道普查。普查成果全面分析了黑土区侵蚀沟道的现状,可为水土流失防治、水土保持措施布设和侵蚀沟道治理提供指导。总结了松辽流域水土保持普查工作实施、普查数据汇总及质量控制情况。  相似文献   

9.
水土保持情况普查是水利普查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江西省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专项普查的技术要求,对全省进行了有史以来首次全面的水土保持措施普查。基于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江西省水土保持措施普查成果数据,从其与水土流失变化面积的对比、与历年来水土流失重点治理面积的对比、与森林面积的对比等方面对普查成果进行了分析,为全省水土保持工作和宏观决策、加快推进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黄河源头区是我国珍贵的生态宝库,近年来遭受着土壤侵蚀加剧,生态严重退化的威胁。根据2002年开展的黄河源头区土壤侵蚀调查成果,对该区土壤侵蚀的面积、强度和空间分布特点进行了分区分析。分析表明,冻融侵蚀是主要土壤侵蚀类型,分布于中西部山原区。水蚀广泛分布在东部山区,总体强度不高。风蚀主要分布区域集中,总体强度较高。这4个土壤侵蚀分区中,东北部水蚀、风蚀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黄河源头区西部虽然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但生态十分脆弱,成土缓慢,土壤抗侵蚀能力差,一旦水土流失发生、发展极难重建和恢复。从土地利用上看,草地、湿地资源的保护对黄河源头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侵蚀沟道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甘肃省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侵蚀沟道的分级分类进行简要研究,为进一步推动该区水土保持和生态治理工作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甘肃省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结果的基础上,运用GIS技术,采用地貌几何定量数学模型分级方法,定量化分级沟道,并从地质、地貌、大小以及形状对侵蚀沟道进行分类,由此来推断黄土高原区侵蚀沟道的特征。[结果]甘肃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侵蚀沟道主要以Ⅰ级沟道为主,其中丘陵沟壑区主要以半开析、中度割裂、半主沟型为主;高塬沟壑区主要以半开析、中度割裂、支沟型为主。[结论]丘陵沟壑区第五副区沟壑狭窄陡峭,沟道破碎化程度高,水土流失量高,治理难度大,沟道难以利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水力侵蚀抽样调查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水力侵蚀普查是2010-2012年第1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普查的重要内容之一,抽样调查是本次水力侵蚀普查的主要方法.野外抽样调查单元依据不同侵蚀类型区和各省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原则布设:在全国按统一网格布局,按一定密度抽样,获得野外调查单元的位置;以第4层网格(1 km×1 km)为基础,在平原区以1 km×1 km网格、在丘陵区和山区以0.2~3.0 km2的小流域作为野外调查单元.综合分析降雨、地形、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措施等影响水力侵蚀的因子,利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来评价水力侵蚀强度,获得水力侵蚀的分布、面积与强度,为国家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水力侵蚀抽样调查方法研究对全面调查和科学评价水力侵蚀现状、发展趋势和预测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SWAT模型的延河流域径流侵蚀能量空间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降雨侵蚀力是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USLE)等流域土壤侵蚀模型中应用最广泛的侵蚀动力因子,但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相比之下,径流侵蚀功率可以更充分地反映地表水力侵蚀动力的综合作用。分析径流侵蚀功率的空间分布,以期从能量的角度阐明流域侵蚀的分布情况,研究流域空间侵蚀的特征。该研究运用SWAT模型在延河流域的模拟结果,将次暴雨径流侵蚀功率推广到年尺度,提出年径流侵蚀功率的概念,并研究年径流侵蚀功率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尺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延河流域年径流侵蚀功率的空间分布具有"支流大、干流小;上游大、下游小"的特点;将子流域出口断面控制面积作为空间尺度因子,与径流侵蚀功率拟合,呈幂函数关系,空间尺度效应阈值在155 km2;将子流域出口断面以上河长作为空间尺度因子,与径流侵蚀功率拟合,呈指数函数关系,且干、支流的空间尺度效应不同。研究结果从能量角度阐明了延河流域水力侵蚀动力的空间分布,为在延河流域不同地区进行针对性的水土资源管理、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甘肃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及控制技术与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甘肃黄土丘陵沟壑区治理程度较高的流域 ,前期坝库拦蓄的泥沙主要来源于坝库区沟岸的重力侵蚀 ,其泥沙量占坝库拦蓄泥沙总量的 83 63 % ,坡面侵蚀仅占 16 3 7%。水土保持措施数量的增加与流域产沙量的减少多为非线性关系 ,荒坡、坡耕地是主要产流区 ,梯田是坡面主要的拦蓄措施。治理措施分布的时空顺序不同 ,所形成的治理模式也不同 ,在治理程度相近的情况下水保效益差异显著。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 ,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15.
为防止柏叶口水库工程区水土流失,减小工程建设对生态的破坏,使因工程施工所破坏的生态系统得以尽快恢复,对柏叶口水库建设过程中水库淹没区、枢纽区、料场区等不同功能区可能增加的水土流失量及其危害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工程施工扰动,地貌土壤侵蚀模数增大是新增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针对各功能区水土流失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以工程防治和生态修复相结合,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植被恢复的水土保持措施。在水库不同的功能区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或生态措施。生态恢复与培育的主要措施是栽植油松、落叶松、乔木或刺槐,其间散播苜蓿草种。  相似文献   

16.
水土保持与国家生态安全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水土保持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保护两道生态屏障、防治洪涝灾害的作用。提出了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大水土保持法的执法力度、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和管理模式等水土流失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我国风力侵蚀抽样调查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风力侵蚀普查是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普查的重要内容之一。抽样调查方法是风力侵蚀普查的重要方法。在介绍我国风力侵蚀野外调查单元布设、基础数据收集的基础上,详细介绍风力侵蚀模型、侵蚀因子计算方法,并结合实际调查情况,对包括资料准备、野外调查、汇总上报和成果评价等普查过程的各个阶段及其质量控制措施进行详细总结。普查技术方法的正确把握对于保证普查结果的可靠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具有重要意义,普查结果可为国家水土保持规划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GPS与GIS 技术的长江上游山地冲沟的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长江上游山地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冲沟系统广泛分布,但对该区冲沟的发生演变一直缺乏定量研究数据。以西昌长山岭地区为对象,应用RTK-GPS对该区冲沟系统进行测量,建立数字高程模型(DEM);同时基于GIS技术,探讨了从DEM上提取冲沟系统的方法,并以实测冲沟系统为依据,对所提取的冲沟系统的精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利用DEM提取冲沟系统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与此同时,分析了长江上游地区山地冲沟系统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小流域的沟壑密度为46.7m/hm^2,冲沟侵蚀速率高达191.9t/(hm^2.a),小流域内的土壤侵蚀为极强度土壤侵蚀,以控制冲沟侵蚀为主的水土保持措施,是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值得重视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9.
砒砂岩区小流域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为了探究砒砂岩区小流域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特征,该文以砒砂岩区典型流域鲍家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网格法布设取样点,2018年7月取样,按照0~20、20~40、40~60 cm划分取样层次。采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质,采用激光粒度测定仪测定土壤粒度,采用样方拍照法计算植被覆盖度。运用地统计学和约束性排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环境因子影响下砒砂岩区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砒砂岩区小流域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在0.98~15.45 g/kg之间,不同地形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沟底坡面山脊的规律;研究区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规律可以用半方差函数的指数模型进行良好的模拟,块金效应在55.1%~57.5%范围内,属中等程度变异。小流域土壤有机质呈中间高边缘低的规律;冗余分析的结果显示,第1轴的特征值为0.58,解释量为58%,第1轴对响应变量的累积解释量为96.1%,前两轴对响应变量的累计解释量达到了99.3%。各环境因子与第1排序轴的相关系数大小顺序为植被覆盖度土壤侵蚀程度土壤颗粒平均粒径坡位高程坡度,第1排序轴可以定义为植被-土壤侵蚀因子,坡度因子与第2排序轴的相关系数高于其他环境因子,第2排序轴可以定义为坡度因子。植被覆盖度是影响砒砂岩区小流域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的主导因素,土壤侵蚀程度是决定土壤有机质垂向变异的关键因素。砒砂岩区的土层浅薄且贫瘠的地带,不宜开展大面积的整地和造林工作,而土层深厚且水肥条件良好的区域可以营造合理密度的灌木林、乔木林以及经济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