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1 毫秒
1.
不同棉花品种,茎基针刺接种大丽轮枝菌中等毒力小种(SS—4)或强毒力小种(T—1)3日内,经室内培养,自棉茎端部维管束和叶柄组织分离到该病原菌.在所有供试的感耐,抗病品种温室培养的幼苗中均观察到大丽轮枝菌在棉茎中的这种传导。7—9日后叶部显现症状。自抗病品种SBSl 上分离到病原菌的频率低于自耐、感病陆地棉品种分离到的频率。在茎段上接种萌发单孢,抗病品种棉茎段比之感、耐病品种茎段能更强烈抑制大丽轮枝菌菌丝的生长。在抗病品种茎干切段上,即使病菌能够生长,产生的微菌核也少,很晚。而感病品种切段上,菌丝生长旺盛,产生的微菌核也多。接种后不久,抗、感病品种棉茎端部和叶柄组织中大丽轮枝菌的存在,及抗、感病品种段上菌丝生长和微菌核形成的差异表明,这种抗性是一种被激活的寄主化学反应。这些结果与下一篇关于类倍半萜烯植保素的积累的论文中所报道的资料相一致。这种植保素可能是棉花抗黄萎病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2.
给温室生长的海岛棉和陆地棉4个代表品种茎部接种大丽轮枝菌中等毒力小种 SS-4和强毒力小种 T-1的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后第3天,受侵的耐病品种爱 SJC-1维管束组织中含有大量的抗菌物质,这些物质可完全抑制 SS-4小种的菌丝生长。所有接种棉株维管束组织中数日间同时积累有4种倍半类萜烯:脱氧半棉酚(DHG)、半棉酚(HG)、脱氧甲氧基半棉酚(DMHG)和甲氧基半棉酚(MHG)。在损伤未接种棉株中柱组织中未检查到倍半类萜烯或抗菌活性。接种后不久和接种数日后,高抗棉花品种(SBSI)维管束组织中甲氧基倍半类萜烯(DMHG 和 MHG)活性最高,高感棉花品种(70-110)中的活性最低。两个爱字棉品种中两种甲氧基倍半类萜烯的活性水平居中,该两品种只耐中等毒力的致病类型病菌。高抗棉花品种中 HG 和 DHG 的积累几乎总是低于其他供试棉花品种。用 SS-4小种接种诱导的倍半类萜烯的总量略高于用 T-1小种接种的诱导总量。棉花抗黄萎病水平与受侵维管束组织产生的甲氧基倍半类萜烯的生成量成正相关。这些结果还认为,T-1小种引起严重症状可能是由于它能够克服这些抗菌物质的毒力。  相似文献   

3.
大豆品种的抗病性与叶片内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20  
在抗病品种东农9674,东农1572和感病品种黑农39,东农95-165上接种大豆灰斑病菌的1号,2号,4号,6号,7号等5个生理小种,测定从接种到显症前与抗性有关的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抗病的大豆品种接种不同生理小种的灰斑病菌后,PAL的活性分别从第6-7天起吴上升趋势且明显高于对照;相反感病品种从8-9天起PAL活性明显低于对照,因此说明PAL的活性与大豆抗灰斑病性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用干木霉菌 ( Trichoderma virens)处理棉种后播种 ,6片真叶时用大丽花轮枝菌接种 ,1 0天后评估了棉株黄萎病症 ,并测量了株高 ,木霉菌的两个种可以减轻被接种的两个棉花品种罗登 50和岱字棉 50的发病程度。这个结果表明 ,木霉菌可引发棉花的系统抗性反应 ,但是从中柱提取的类帖烯植保菌素 ,接种并用木霉菌处理的棉株和单独用木霉菌处理的棉株之间无明显差异。无黄萎病的棉株用木霉菌处理较未处理的棉株高 ,这表明木霉菌的某些种可促进棉株的生长用木霉菌处理棉种可减轻黄萎病症@牛巧鱼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了抗性不同的大豆品种,在3~4叶期接种,并于接种后1~10天内连续取样,然后测定其接种后内叶绿素的含量。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抗病品种,还是感病品种,在病菌侵入的初期,叶绿素a、b的含量都有所下降:在病菌侵染后7~10天时,感病品种叶片内叶绿素a、b含量比未接种对照低,而抗病品种叶片内叶绿素a、b含量均明显高于未接种对照;另外,致病力不同的生理小种对叶绿素a、b含量变化的影响不同,7号生理小种对叶绿体的破坏能力最强,其次为6号生理小种,而4号生理小种则最弱,其中1号,2号生理小种居中。抗病品种叶片内叶绿素a/b的比值明显高于感病品种,初步认为叶绿素a/b的比值可作为大豆品种对灰斑病抗性鉴定的一种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6.
对抗枯萎病和感枯萎病2个香蕉品种进行人工接种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不同时间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对2者根系内3种酚类物质含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接菌后,抗病和感病香蕉品种根系内的水杨酸、阿魏酸及绿原酸含量均比接种前高,但抗病品种的增加量比感病品种的大,且净增加量达到峰值的时间快;抗病品种内源水杨酸和绿原酸含量明显...  相似文献   

7.
利用稻瘟病菌小种131和水稻栽培品种取手1号(免疫、T),石狩白毛(抗、I)、爱知旭(抗、A)以及新2号(感、S),根据全叶染色透明法,定时观察病菌在叶片中的行动和寄主细胞的反应。结果几乎都是在接种18小时后发现侵入菌丝,侵入率除T外,大部分品种间都没有差异;接种24小时后,各品种中的菌丝生长也基本相同,此  相似文献   

8.
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接种灰斑病菌1-10号生理小种后,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的规律,探讨了过氧化物酶在大豆抗灰斑病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大豆抗感品种接种灰斑病菌后,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比对照植株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有所增高,并且抗感品种接种后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的幅度因生理小种的不同而不同,可见,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是大豆一种普遍性的抗病反应,而且抗感品种之间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差异并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因此,不宜作为一种生化指标来鉴定大豆品种对灰斑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9.
对大豆疫霉根腐病菌胁迫下抗感不同野生大豆品种根、茎、叶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接种疫霉根腐病菌1号生理小种后,抗病野生大豆根和攀中的PAL活性在病程的大部分阶段比相应对照增加,并且变化的幅度较大,而感病品种相反.抗感野生大豆叶中PAL活性与对照相比变化幅度均较小.  相似文献   

10.
引言以前研究指出倍半萜醛(设想的植物抗毒素)的形成,能从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dahliae)活体或蒸气高压灭菌的分生孢子诱导亚洲棉(Gossypium arboreum)中棉(Nan-kin)细胞悬浮培养体产生。为了采用这种系统,以鉴别与轮枝菌属-棉属互作的生理和生化机制,需研究许多实验参数。其中有些如大丽轮枝菌分生孢子对棉属不同品种的影响,比较棉茎组织和细胞悬浮培养体合成的棉毒素衍生物,悬浮体内的亚洲棉细胞的倍数性,和分离与大丽轮枝菌关连的抽取物,这种提取物能诱导倍半萜醛形成。这些将在本文报导。材料和方法1987年用LS 盐类加0.18mg/1α-萘乙酸,0.22mg/12,4-D 建成了棉属细胞悬浮体。暗培,23±1℃,连续旋转振荡100  相似文献   

11.
棉花黄萎病株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黄萎病是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dahbiae)侵染引致的维管束病害,田间黄萎病株叶片呈现类似西瓜皮的典型症状,茎秆木质部变成褐色。现蕾后田间陆续出现病株,开花期达到发病盛期。试验证明,病菌通过根部入侵,随后扩展侵染棉株各个部位。关于棉花黄萎病叶内病菌侵染维管束的程度李正理(1980)已作了报道。但病菌在  相似文献   

12.
大豆接种疫霉根腐病菌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分析不同抗性大豆品种接种疫霉根腐病菌l号生理小种后,根、茎、叶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的规律,探讨了过氧化物酶在大豆抗疫霉根腐病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抗感品种接种疫霉根腐病1号生理小种后,同一品种不同部位POD活性变化是不相同的,通过不同部位之间POD活性的变化来共同完成抵抗病原菌侵害的过程。大豆接种疫霉根腐病菌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不宜作为一种生化指标来鉴定品种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13.
徐兆飞  刘亚光 《大豆科学》2006,25(3):234-238
利用大豆灰斑病菌不同致病力的生理小种接种抗感不同的大豆品种,结果表明:大豆叶片内总黄酮类物质的含量与品种的抗病性呈明显正相关;感病品种叶片内总多酚含量变化显著降低,抗病品种总体变化不大.接种致病力强的生理小种能够大幅度提高抗病品种体内总黄酮含量,这一结果可以作为筛选和鉴定抗病品种的一种生化指标;大豆灰斑病菌弱毒菌株能够诱导感病品种体内总黄酮含量提高,进而提高大豆的抗病性,这一结果为大豆灰斑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分别将灰斑病菌接种在5个不同抗性的大豆叶片上,分析了接种后不同时期大豆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生理小种和供试品种组合不同,SOD的活性变化规律不同;但总的趋势是随着接种后时间的推移,抗感品种的SOD活性的变化呈曲线上下波动,这种曲线体现了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SOD活性的动态变化规律。因此,认为接种灰斑病菌10个生理小种后大豆叶片中SOD活性的变化是大豆对灰斑病侵染后产生的一种普遍性反应,有利于提高大豆的抗病性;但不宜作为抗性鉴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以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抗性品种灰皮支黑豆(ZDD2315)和感病品种辽豆15为材料,室内人工接种大豆胞囊线虫,检测抗、感品种侵染后二龄幼虫数量变化及根内活性氧变化,利用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分析了在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互作下谷胱甘肽代谢途径相关基因在抗感大豆品种根内的相对表达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接种后第5天,抗感品种根内幼虫的数量大致相同;第15天,在灰皮支黑豆中,根内线虫幼虫数量减少;辽豆15根内H2O2含量始终略高于灰皮支黑豆;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后,谷氨酰胺半胱氨酸连接酶基因接种后3个时期的表达均上调;而谷胱甘肽合成酶基因在感病品种和抗病品种中处理组呈现了不同的表达趋势,尤其在接种15 d,在抗病品种灰皮支黑豆中表达下调,而在感病对照中表达上调;H型谷胱甘肽合成酶基因在抗性品种灰皮支黑豆中下调,说明谷胱甘肽相关基因的减少和下调在抗病品种灰皮支黑豆对大豆胞囊线虫的抗性呈正相关,导致大豆根系的氧化性增强,从而不利于大豆胞囊线虫的定殖和发育。  相似文献   

16.
酚类物质含量与棉花抗黄萎病性能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土壤接种法测定了7 个棉花品种的抗黄萎病性能, 发现豫2067、86- 6和春矮早3 个品种病情指数均低于20.0, 属抗病品种; 而中棉所17、冀棉11、泗棉3 号和豫棉12 病指均高于30.0, 属感病品种。对抗感品种体内酚类物质含量测定的结果表明, 无论接种前后, 棉株根部和叶部酚类物质含量均高于感病品种, 以根部差异更加明显, 说明棉花品种对黄萎病的抗性与体内酚类物质含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灰皮支黑豆抗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生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抗感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品种灰皮支黑豆(ZDD2315)和辽豆15为材料,室内人工接种大豆胞囊线虫,接种后5、10、15、20、25、30 d取样,测定抗感品种接种与未接种根内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动态变化,初步明确灰皮支黑豆抗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大豆受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后,抗病品种灰皮支黑豆根内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含量低于感病品种辽豆15,而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感病品种辽豆15.  相似文献   

18.
秦泰辰  陈建国 《玉米科学》1993,1(2):067-069
以不同抗性的两个玉米自交系为材料,苗期接种小斑病菌T小种,研究了病害发展过程中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同工酶的变化。接种后2~10天,抗、感自交系的罹病植株均表现酶活性显著增强,感病系酶活性增加的幅度及速率大于抗病系。两个自交系过氧化物酶和同工酶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处理和对照之间酶带数目没有差异,接种后24~144小时,所有材料中都发现5条酶带,无论抗病系还是感病系,罹病植株有三条酶带(C3、C4、C5)的相对活性随时间逐渐增强,其余两条酶带(  相似文献   

19.
用剪叶、针刺和喷雾接种法,研究稻白叶枯病菌系对IR_8、IR20和IR1545的侵染,结果表明,无论病斑还是病痕都不受影响。用这些接种方法接种,潜育期不同,但抗性没有变化。从带有Xa5基因的DZ192抗源所育成的品系,分别与同1群菌系反应一致,都没有完全的抗性。一群菌系对TKM6及其衍生品系的致病力与2群菌系对TKM6、DZ192及其衍生品系的致病力显著不同。如同株龄一样,叶龄从幼龄到老龄受病菌的侵染有变化,但只有在水稻栽培品种与细菌菌系能亲和的组合中才能观察到病斑长度的显著差异,具有“成株”抗性的育成品种,例如IR1695和IR944,用所有致病菌群的菌系进行鉴定,其病斑长度从营养生长期到生殖生长期逐渐减小。中感的栽培品种与部分抗性品种比较,当接种量低时,其病斑长度显著减小,然而成株抗性品系的病斑与对照品种IR8比较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20.
在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和灰斑病菌互作中,通过测定叶片中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了灰斑病菌的侵染对大豆叶片脂质过氧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和灰斑病菌的组合不同,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变化的规律也不同;抗病品种接种致病力强的1号、7号和6号生理小种后,叶片中丙二醛含量均比对照的高,而接种其它生理小种后叶片中丙二醛含量均比对照降低。但是,感病品种接种灰斑病菌后叶片中丙二醛含量均比对照植株的增加,而且增加的幅度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