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本文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分析经济性状、树体结构及气象因子对油茶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籽率、林产果量及上一年11月日照量和上一年7~8月蒸发量等因子,分别对果含油率、每平方米冠幅产果量及年产果量的影响最大。为油茶良种选育和低产林改造提供理论依据,为油茶产量形成的研究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以浦城县靖坑村老油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施施肥、排灌水、科学修剪、营养元素调控、病虫害生物防治等保花保果措施,结果表明,实施保花保果措施后油茶林的产果量、产油量和出油率与对照都有差异,处理8的产果量、产油量最高分别为13 950 kg/hm~2、460. 5 kg/hm~2,处理9的出油率最高为27. 3%,与对照比分别增加16. 9、28. 3倍和1. 73倍,增产增收效果极其显著。  相似文献   

3.
2014~2016年对古田县大甲镇岩前村18.67 hm~2油茶低产林,开展密林疏伐、整形修剪、平衡施肥、土壤垦复等不同技术措施的改造试验,并调查春梢数、春梢长度、花芽数、单株产量、冠幅产量、果实含油率等生长量和产量指标。分析表明,在4种低改技术措施中,效果最显著的为4种技术措施共同实施,可使油茶林增产292.3 kg/hm~2,产油量增加371.2%,在油茶低产林改造中全面实施密林疏伐、整形修剪、平衡施肥、土壤垦复的综合改造技术可达到丰产、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2013-2015年连续对浙江省21个油茶(Camellia oleifera)重点县(市、区)的低产改造林和良种新造林的油茶产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浙江省油茶种植总面积16.6万hm~2,其中新造良种面积4.3万hm~2;低产林主要分布在丽水和衢州,约占总面积的80%。新造良种油茶林优势明显,6~8年生每公顷产量已超过低产改造林,经济效益也更加可观;不同地区油茶产量不同,青田县油茶产量最高。对油茶产量与立地条件各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油茶产量与坡度呈明显的负相关性(r=-0.271,Sig=0.009),进一步通过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自变量坡度与因变量产量的线性关系的非标准化回归方程为:Y(产量)=340.61-5.299X(坡度)。提出加大良种推广力度、扩大油茶良种栽培面积,增加油茶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福建林业科技》2017,(1):61-64
采用实地调查与访问相结合的方法,对尤溪县6个坡度级和4种经营类型的油茶林的分布面积和产量及3种经营类型(低产林)的改造效果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尤溪县油茶林2008年的面积13519.03 hm~2,主要分布于斜坡地和陡坡地,两者共占总面积的91.28%,不同坡度级的油茶林产量的变化幅度为61.90~110.62 kg·hm~(-2),缓坡地以上的林分产量随着坡度级的加大呈降低的趋势;现有油茶林经营类型以中和差为主,约占整个种植面积的89.78%,油茶林产量与经营等级呈正相关,好、中、差、荒芜4种经营类型的油茶林产量分别为313.42、102.73、64.83、27.59 kg·hm~(-2),总的年平均产量为93.92 kg·hm~(-2);中、差、荒芜3种经营类型的油茶林改造后3 a的平均产量与改造前3 a相比,产量比值分别为2.4、2.6、7.1,平均增产150 kg·hm~(-2)左右,且改造后林分增产幅度与经营类型密切关联,经营类型越低则增产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6.
乐安县油茶低产林形成的原因及改造技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9年以来乐安把油茶产业作为农业支柱产业来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县新造高产油茶林6600hm~2,包括6000hm~2老油茶林在内,全县油茶林总面积达12600hm~2。由于油茶林品种老化、树龄老化、经营管理粗放、产量普遍低、经济效益不高,大都属低产油茶林。要大力发展油茶产业,除新造大面积高产油茶林基地外,还要对现有的低产油茶林进行改造。通过抚育改造、嫁接换优、更新改造等有效措施,实现优质、丰产,以提高其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油茶生育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通过17年固定标准地观测,证明组成油茶产油量的主要因子是单株产果量和鲜果含油率.影响单株产果量,大果优于中、小果;早花优于中、晚、特早花;紫红、红果优于青皮果.在偏北地区.花期气候是影响油茶产量的最重要外界因素.油茶选种应以单株为主,着重早花、大果、高鲜果含油量等性状选择,果实成熟度要一致.  相似文献   

8.
分析不同低产林改造技术对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产量的影响,以探索有效的低产林改造技术,结果表明:2006-2013年,各种低产林改造技术均提高了茶油产量;未处理、清林垦复、清林垦复+施肥、病害防治和整形修剪油茶林的茶油增产率分别达到-2.66%、22.66%、72.62%、20.26%和44.00%;其中清林垦复+施肥和整形修剪油茶林的茶油产量持续增长且增长幅度最大,分别为49.73 kg/hm^2和31.35 kg/hm^2;除了病害防治,其余低产林改造技术对促进茶油产量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
为本地区的油茶低产林改造选育优良的无性系,德化葛坑林场于1992年从省林科院引进省内外的油茶优良无性系22个,采用大树高接换冠方法进行品系对比试验。1997年试产,1998年全面投产。结果闽43、桂34、闽20三个品系单株产果量分别达2.83kg、2.66kg、2.38kg,可比对照单株产果量1.05kg 分别大2.7倍、2.5倍、2.3倍,可初步确定为今后油茶低改推广的优良无性系。  相似文献   

10.
丽水市油茶低产林林分结构及产量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浙江省丽水市油茶低产林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造措施,对丽水市3个油茶低产林基地的林分结构、产量和果实性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目前的油茶低产林疏密不均,林地利用不合理;鲜茶果产量为40.57~75.80 kg/667m2之间,茶油产量为2.54~4.74 kg/667m2,产量较低;果壳厚0.20~0.33 cm,鲜出籽率37.2%~47.4%,品种较差。  相似文献   

11.
1981-2000年,全省累计完成人工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建设面积204万hm^2,其中:速丰林基地累计完成48万hm^2,建成毛竹丰产基地40万hm^2,新开发优良油茶面积0.11万hm^2,发展果树和其它经济林面积17.7万hm^2。发展的对策措施:明确发展思路,制定宏观规划,调整要素配置,活化造林机制,制定扶持政策,促进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油茶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传统栽培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北湖区碧香源油茶基地油茶新造林丰产栽培技术7年的深入研究,总结出新的栽培方法:油茶苗根部保湿栽培法;油茶高位定干自然整枝法;油茶多品种混栽法;油茶保花促果增产法等。以上方法可使油茶新造林苗木保存率95%以上;7年生(2007年种)油茶新造林产茶果654 kg/667 m2,实际产油32.44 kg/667 m2,在油茶盛产期到来前,茶果产量每年成倍增加,同时有效克服了油茶大小年的差异,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腾冲红花油茶低产林抚育改造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面积28 hm2、树龄39 a、直播造林且长期失管的腾冲红花油茶低产林开展抚育改造试验.通过多年的试验研究,摸索出林相林园治理、密度调整、树型调整、加强土肥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抚育改造综合技术.改造后第四年的林分质量明显改善,树势恢复,大幅增产,采前落果得到根本遏制;植株平均结实率由19.93%增加到41.07%,粗油产量达220.5 kg/hm2,为改造前24 kg/hm2的9.19倍,为病虫害试验对照产量124.5 kg/hm2的1.77倍.试验结果为腾冲红花油茶低产林抚育改造,老产区巩固产业持续发展,提高油茶产量和品质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程光  赵斐 《陕西林业科技》2012,(5):60-62,66
经过9年的山地培育试验,实现板栗栽培的早实丰产,连续4年挂果,年均产量达2 928.5kg/hm2,最高达4 346kg/hm2,初步筛选出"蓝田红明栗"、"柞栗11"、"长安寸栗"和"山东油栗"四个适宜本地栽培的丰产优质良种;试验表明,初植密度为600~1 050株/hm2,控制林份郁闭度0.6~0.7,有利于丰产稳产;适宜的栽植方式可以加快建园进程,合理的整形修剪,林农间作,林地施肥及病虫害防治等幼林培育技术综合措施,是实现山地栗林早实丰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优质抗裂金丝小枣新品种‘沧金1号’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沧金1号’由沧州市农林科学院选育。果实圆形,个大,纵横径平均为2.61 cm×2.58 cm,成熟果实紫红色,平均单果重8.3 g,最大单果重12.7 g,制干率60%,鲜果含可溶性固形物32.08%,Vc451 mg/100 g,干枣含糖量73.5%;味甘甜微酸,品质上等,可食率97%,肉厚核小,制干率60%,适于鲜食和制干。株行距3 m×5m,嫁接后连续3 a开甲,株产鲜枣20.5 kg,产量13.84 t/hm2;较普通金丝小枣增产10%;连续4 a开甲,株产鲜枣21.5 kg,产量14.51 t/hm2,较普通金丝小枣增产13%;连续5 a开甲,株产鲜枣23.5 kg,产量15.86 t/hm2,较普通金丝小枣增产12%;耐瘠薄,抗盐碱,抗病能力强,抗裂果,裂果率低于3%;2010年12月通过河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6.
草果花期喷施激素对其坐果率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草果花期分别采用NAA(50 mg/L)、2,4-D(20 mg/L)、GA(100 mg/L)、6-BA(100 mg/L)、爱多收(水剂,0.67 mL/L)、矮壮素(水剂,670 mL/L)、芸苔素(2000 mg/L)和2,4-D钠盐(250 mg/L)喷施,以清水为对照,分析了不同激素处理对草果坐果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激素(含对照)对坐果率、单果重、单花序轴产量均具有极显著的差异影响,草果花期喷施激素后坐果率、单花序轴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都高于对照;(2)喷施2,4-D、2,4-D钠盐、6-BA和矮壮素后单位面积产量达4909.05 kg/hm2、4723.20 kg/hm2、4127.40 kg/hm2和4038.30 kg/hm2,分别比对照(239.25 kg/hm2)提高了1951.74%、1874.03%、1625.04%和1 587.78%,其中喷施2,4-D为生产中提高草果产量的最适激素。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卷荚相思试验林凋落物产量的收集与分析,试验林每年生长量的测定与计算,综合分析表明:①2~5a卷荚相思试验林在2003~2005年3a中,回归林地的凋落物产量为12208 kg/hm2,平均每月回归1017kg/hm2。②以整年计,3~5a生卷荚相思林分全年凋落物(枯叶)产量最高月份都出现在10月份,最低月份都出现在3月份。2003年最高月份凋落物产量为1411 kg/hm2,最低凋落物产量为16kg/hm2,全年平均每月凋落物产量为374kg/hm2。2004年最高月份凋落物产量为1216kg/hm2,最低凋落物产量为8kg/hm2,全年平均每月凋落物产量为320.7kg/hm2。2005年最高月份凋落物产量为647.8 kg/hm2,最低凋落物产量为56 kg/hm2,全年平均每月凋落物产量为322.6kg/hm2。而且,随着林龄的增加,凋落物最多的月份的凋落物产量也越来越少。③凋落物年度总产量与林分树高生长量以及胸径生长量相关性:随着林龄的增长,树高、胸径生长由快变慢,而每年每增加1m树高以及1cm胸径所需要的凋落物却是越来越多。④凋落物年度总产量与林分材积生长量相关性:随着林龄的增长,材积生长由快变慢,而每年每增加1m3所需要凋落物产量的是越来越少。从中可以知道凋落物产量的升降虽然对材积有影响,但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易门县干热河谷地区塔拉引种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玉溪市林业局于1994年在易门县干热河谷地区的占马田基地进行了塔拉的引种试验。经过6年的观测表明,引种的塔拉长势良好,能正常开花结实,5年生单株产荚果高达8kg,平均每公顷产5217kg。荚果的单宁含量平均为55.2%,最高59.08%,高于原产地且质量更优,引种已获成功,可在相似地区引种推广。文中介绍了塔拉的栽培和经营管理技术以及在易门干热河谷地区的开花、结实特性。  相似文献   

19.
TllcbiologicalcycIingofnutricntclc-lllcntslntl1cccosystclnisthecyclingbctweentllcplantconununityandsoilwitl1intheccosys-tclll(Ot/ington,l986).ltformsol1ebranchofbiogQochcn1icalcyclesandislnarkedwitl1higl1spccdal1dil1tcl1sit}'.Biologicalcyclcofnutri-cntclenlcntsiscorrelatedwithforestproduc-tit'it3'closcly-tbeabsorptionandutilizatio11ofthe11utricntelemcntsoftheplantareillflu-cnccddircctl3'orindirectlybykindsofenvi-ronn1cntallbctorsandsomephysiologicalandlllatcrialproducingprocessareattectcd.Sot…  相似文献   

20.
木麻黄林生态系统营养元素的动态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福建惠安15年生木麻黄林生态系统进行定位观测表明,系统营养元素总贮量为316.45kg/hm^2其中99.5%贮存于土壤层中;系统的养分年吸收量为234.62kg/hm^2,养分净积累32.79kg/hm^2,营养元素的动态模拟显示,随林龄增长,林木层和凋落物层养分贮量增加,土壤层除氮以外的元素贮量下降;施肥能增进养分的积累,改善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