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对9株不同立地条件的20年生湿地松人工林的优势木的树干解析,利用实测数据拟合生长动态方程,结果表明:Ⅰ类地胸径连年生长量最大值出现在第4a,Ⅱ、Ⅲ类地出现在第6a;树高连年生长量最大值Ⅰ、Ⅱ类地为4a,Ⅲ类地较迟,大约在6~8a;材积连年生长量在16~18a达到最大,但在3种立地条件下都未达到数量成熟;利用已有数据拟合出的不同立地生产过程的方程,精确度较高,可供生产上参考。  相似文献   

2.
立地因子与湿地松生长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立地因子与湿地松优势高进行数量化I和数量化Ⅲ分析,得出在湖南省内立地因子影响湿地松生长从大到小的顺序为:母岩>海拔>坡度>坡形>坡向>土层>坡位,从而确定母岩,海拔,坡度为湿地松的主要立地因子,其它为次要因子,确定立地因子各等级与湿地松生长有的相关性,揭示了立地因子与湿地松生长的规律,为作业设计做到适地适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湿地松人工林立地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对湿地松的引种栽培进行立地气候分区的基础上,就中亚热带立地气候区内湿地松人工林的立地分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广东林业科技》1994,(2):39-42,23
根据从广东省湿地松主要栽培区丘陵台地立地类型的现有林分中收集的大量解析木材料,利用多种数学模型和建模方法进行模拟与比较,最后确定和导出了本区湿地松立地指数评估模型及树高生长模型。经检验,这两模型均达到了较高的估测精度。  相似文献   

5.
中带及湖北省湿地松立地指数与树高生长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江西湖南及湖北省编制的湿地松立地指数表按统一的编表方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中带(湖南和江西)和湖北省的湿地松人工林立地指数模型和树高生长模型,与原指数表相比较,拟合精度有了较大的提高,各指数级树高生长估测值更趋合理。  相似文献   

6.
在对湖北省湿地松人工林调查和试验基础上,简要介绍了湿地松纸浆林定向培育的主要技术措施。内容包括选择光照条件良好、土层深厚、质地中等、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经穴状整地,早春以I、Ⅱ级苗造林,造林初植密度为1000~3300侏/hm^2。为进一步推动湖北省短周期纸浆林的发展提供科学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7.
对1983年营造的3块湿地松不同初植密度纸浆材林,在原有试验基础上进行长期观测,17年生结果表明,初植密度不同,对林木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单位面积蓄积等生长量均有很大的影响,纸浆材林以初植密度1800.株hm^-2的单位面积蓄积量最大。  相似文献   

8.
利用我国湿地松分布区内222个气象站点的10a气候资料的平均值,用主成分分析法,将湿地松栽培区划分为4个立地气候区,即:Ⅰ.南亚热带、热带沿海立地气候区;Ⅱ.中亚热带丘陵立地气候区;Ⅲ.暖温带、北亚热带丘陵、平原、岗地立地气候区;Ⅳ.湘、鄂、川接壤山地,四川盆地,黔东南立地气候区.再在各气候区内实测有代表性的8~10a的湿地松标准地171块,分别采用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单株材积证实各气候区内湿地松生长差异.这4个立地气候区可作为湿地松人工林立地类型划分、立地质量评价等经营数表编表单元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土壤中含水量及六个养分含量为评判指标,利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湿地松对各立地类型的适宜性。评判结果适宜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板页岩类、砂砾岩类、第四纪红色粘土类、石灰岩类、紫色岩类及花岗岩类。这一结果为我省营造湿地松速丰林选择造林地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整地、施肥、抚育试验研究分析,分别提出了在中、高立地条件下的湿地松纸浆材林合理土壤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更好地估测福州市湿地松人工林林分断面积生长情况,同时为湿地松人工林的经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样地调查数据选用理查德方程、逻辑斯蒂、Mitscherlich和Schumacher等基础模型,引入优势木平均高和年龄因子为自变量并将林分密度指数作为密度指标加入到基础断面积模型中.在最优基础模型中引入哑变量,建...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不同复混肥对湿地松中龄林的施肥效应,以8年生湿地松林为研究对象,分别以施用2种普通复混肥和自制松树专用复混肥为施肥处理,各处理的施肥量均为700 g·株-1;同时以不施肥为对照,进行施肥对比试验。结果表明:3种不同施肥处理中,以自制松树专用复混肥对湿地松林分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大;施肥3年后林分的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分别较对照增长3.1%、4.7%、10.0%;施肥3年后自制松树专用复混肥处理的平均胸径、单株材积与2种普通复混肥处理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树高均有显著差异;施用有长效作用并具针对性的松树专用复混肥能获得较高的木材增产效益。  相似文献   

13.
湿地松生长性状遗传参数的年度变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广东省台山市红岭种子园内由60个自由授粉家系所建立的湿地松(Pinus elliottii)子代测定林开展了多年度持续观测,根据其2 a、4 a、6 a、17 a、20 a、22 a生的生长性状数据,分析了该林分的生长表现并估算了树高、胸径和材积的遗传参数。主要结果如下:湿地松子代测定林树高、胸径和材积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3.14%~6.87%、3.87%~5.49%、10.12%~14.62%,年度变化趋势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树高、胸径、材积生长受中等程度的遗传控制,其单株狭义遗传力分别为0.27~0.46、0.21~0.38、0.25~0.40,家系平均遗传力分别为0.56~0.74、0.50~0.75、0.56~0.76。总体上生长性状在成熟期(17 a、20 a、22 a生)的遗传力大于在幼龄期(4 a、6 a生)的遗传力; 6 a生树高、胸径、材积与成熟期相同性状的年-年遗传相关系数为0.57~0.74,成熟期树高、胸径、材积的年-年遗传相关系数为0.99~1.00。如果以22 a生材积作为目标性状,4 a生前根据树高,之后根据材积作早期选择,可期望获得较高的选择效益。  相似文献   

14.
马尾松、湿地松菌根育苗和造林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菌根对提高苗木的产量和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世界上一些国家已把菌根化苗木的培养作为林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应用菌根对马尾松、湿地松育苗大大提高了菌根化效果,充分发挥了菌根作用,大幅度降低了苗木的成本,提高了苗木的抗病性和抗逆性,减少肥料和农药的使用。造林后能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林木快速生长。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福建南屿湿地松种源苗期和14 a生的林分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湿地松种源种子千粒重、发芽率、成活率差异大,种源间苗高差异显著,地径差异不显著。14 a生湿地松各种源间树高、胸径和材积种源间有一定差异。湿地松种源1 a生苗高与年降雨量呈显著的负相关,14 a生树高与纬度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年降雨量和无霜期呈较大的正相关,说明低纬度区引种湿地松,年降雨量大和无霜期长可显著促进其树高生长。14 a生湿地松各种源生长量均超过火炬松和当地马尾松。  相似文献   

16.
选择了高海拔和低海拔2种立地条件,研究了不同立地对马尾松和湿地松生长和产脂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海拔地区的湿地松胸径和树高均显著低于低海拔,高海拔地区湿地松平均胸径为7.65cm,平均树高为4.23m;低海拔湿地松平均胸径为10.69cm,平均树高为6.93cm。无论是高海拔地区还是低海拔区上,湿地松的单株日产脂量均显著大于马尾松,高海拔地区湿地松的单株日产脂量为1.33g,马尾松为0.41g,低海拔区湿地松的单株日产脂量为3.96g,马尾松为2.36g;在不同海拔高度上,两树种的产脂量均为低海拔区大于高海拔地区。  相似文献   

17.
湿地松高效低耗持续丰产采脂新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8种刺激剂和5种施药周期及3种割沟频率组合采脂技术的筛选,2年的采脂试验,取得的松脂产量数据经本底产量对比研究,以采用复方植物生长调节剂作刺激剂,12天为一刺激周期,割沟频率4天1刀为组合的采脂方法效果最好。与常法采脂比较:平均单株全年松脂总产量提高20%以上;单刀产脂量提高100%以上;割面消耗降低50%;采脂工劳动生产率提高66.6%;经济效益提高1倍以上。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一块天然集水区 ,研究了湿地松人工林内K、P、Ca、Mg、Zn、Cu、Fe、Mn等矿物质元素。 1998~ 1999年通过降雨输入、地表径流输出以及积累、归还和吸收等循环过程。湿地松人工林有较高的生产力 (生物生产量为 2 0 349t·hm-2 ·a-1、材积生长量为 9 40 8m3·hm-2 ·a-1) ,原因在于它对矿物质元素有较高的利用率。林分矿质元素支出大于收入 ,并且归还量少 ,林分矿质元素循环效率低。建议采用阔叶树混交等方法调控湿地松林 ,以提高林分生产力 ,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9.
从7年生的沙地湿地松实施林调查材料表明,实施林历年生长量均达到湿地松速生丰产林部颁标准,证实了湿地松适宜沙地生长,且长势好、生长快。  相似文献   

20.
闽东南湿地松生长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闽东南湿地松的生态适应性和生长发育规律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湿地松适应性强、能速生丰产,适宜作为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树种在闽东南地区推广营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