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文章对呼伦贝尔市16个台站1960—2012年高温日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高温日地理分布不均匀,西南部最多,中部和东南部次之,北部最少;高温天气出现在5—9月,集中在6—8月,6月最多、9月最少。高温年代际变化最多的是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前10年;次多是20世纪80年代初,然后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高温日数特别少。呼伦贝尔市近53年极端最高气温是42.5℃,出现在2004年7月21日的新巴尔虎右旗。  相似文献   

2.
利用秦巴山区安康气象站1953—2020年逐日最高气温和1980—2020年逐日最小相对湿度资料,采用常规气候统计分析、线性回归、5年滑动平均和Mann-Kendall检验法,对安康市极端高温、高温日数、持续高温过程和酷热日数等高温特征指数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安康市的极端高温平均为39℃,以7月出现频次最多;高温日出现在4—9月,年平均高温日数25 d,以7、8月出现较多,平均月高温日数分别为9.5 d和9.2 d;最早出现高温天气是在1953年4月12日,最晚是在2010年9月19日;极端高温最大值出现在2017年7月27日,达41.9℃;年平均持续高温次数3.4次,平均持续时间为5.3 d,最长可达16 d;酷热日数出现在6—9月,相对湿度较大且最高温在32.9℃以上时发生,年平均酷热日数10.2 d,明显少于高温日数,且8.3%的酷热日未伴随高温日出现。各高温特征指数年代际变化表现出周期性;极端高温、高温日数、持续高温次数年代际变化均呈高-低-平-高的波动下降趋势,而酷热日数则呈低-高-略低-高的波动上升趋势。除极端高温未发生突变外,高温日数、持续高温和酷热日数均有突变。  相似文献   

3.
利用淮安地区6个观测站1961—2010年5—9月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全地区夏季高温天气时空分布特点。结果表明,淮安地区夏季高温基本上呈现东北-西南向逐渐递增的区域分布特点。全区高温日数年际变化(倾向率)是-2.45 d/10年,酷热日数年代际变化(倾向率)是-1.95 d/10年,都是负值,呈现减少趋势。总体而言,淮安地区异常多高温年主要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异常少高温年集中在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后期。淮安地区夏季高温主要出现在每年的7月至8月中旬,以7月中下旬最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河西走廊东部近50年高、低温气候特征。[方法]利用河西走廊东部5个气象站1960~2009年高(日最高气温≥35℃)、低温(日最低气温≤-20℃)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详细分析了高、低气温的时空分布、强度、持续性和环流形势等气候特征。[结果]河西走廊东部高温天气主要发生在东北部沙漠边缘;低温天气主要发生在海拔较高的山区和北部沙漠边缘。随着气候变暖,高温日数呈弱增加趋势,强度增强;低温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强度减弱。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7、8月;低温主要出现在1、2、12月。高、低温天气具有持续性特征,强高、低温大多出现在高、低温持续时段内。高温天气出现在副热带高压控制及影响的区域内;低温天气出现在强冷空气堆积和入侵的区域内。[结论]该研究为高、低温的准确预报和预警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临沂地区夏季高温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临沂地区10个气象站1962~2007年5~9月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全地区夏季高温天气时空分布特点。结果表明,临沂地区的高温日自西向东递减,高温主要出现在5月下旬至8月上旬,以6月中旬和7月上旬最多;20世纪70~80年代,临沂地区夏季高温呈减少趋势,极端高温降低,90年代后有所回升,临沂地区异常多高温年主要出现在60年代中、后期,异常少高温年集中在80年代,90年代中期至今开始转为多高温时期。临沂地区出现的高温天气分为干热型高温和湿热型高温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6.
利用苍山县气象站1962—2009年5—9月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苍山县夏季高温天气时空分布特点。结果表明:苍山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5月下旬至8月上旬,以6月中旬最多,苍山县异常多高温年主要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60年代末的苍山夏季高温发生了一次由高到低的跃变过程。苍山县出现的高温天气分为干热型高温和湿热型高温2种类型。  相似文献   

7.
王海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4,(14):4343-4344,4353
利用商丘市8个台站1970 ~ 1999年6~8月逐日最高气温资料,总结了商丘市的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详细分析了高温天气下的环流形势,通过分析高温天气的环流形势特征,找出预报指标,并建立高温预报方程.结果表明,商丘市6~8月平均高温天气出现次数为2.2d,高温多出现在6、7月份;商丘地区20世纪70年代高温日较80、90年代多,南部、东南部出现的高温日较多;大陆性高压和副热带高压是形成商丘市高温天气的主要和次要系统.根据商丘市高温环流形势选定了500 hPa温度、850 hPa温度等高温预报因子,并用ECWMF、日本传真图资料和本站资料建立了高温预报方程,最后用2005和2006年资料进行了预报试验,预报结果表明此方法对于高温预报贡献较大、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四川50年来平均气温的变化特征。[方法]利用四川省156个台站1961~2010年的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四川50年来平均气温的年际和年代际演变特征及区域和季节差异。[结果]50年来,全省及各气候区平均气温变化总体呈升高趋势。21世纪前10年的平均气温升幅明显,全省48.7%的台站升温幅度为0~0.5℃,32.3%的台站升温幅度为0.5~1.0℃。冬季升温幅度最大,春季次之,秋季最小。50年来,全省累年年平均气温空间分布呈东高西低,区域差异为-1.2~20.9℃,温差达22.1℃。全省1961~1997年平均气温年际变化比较平稳,之后呈比较明显的波动式升温趋势。全省60~90年代平均气温的年代际变化相对平稳,为8.56~8.86℃。全省及各气候区年代际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均出现在21世纪前10年,但最低值出现的年代有所不同。[结论]该研究为分析四川省气候变化特征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樊晓春  吴颖娟  王妍  李彩红  党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8000-8002,8140
分析了平凉市2009年春末初夏持续高温天气特征,日最高气温≥32℃日数部分县区为近40年最多,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地面最高温度、地面平均温度大部分县区破历史极值。对造成持续高温天气的500hPa环流特征进行分析,归纳出3种类型的高温环流形势,2009年6月份的高温天气主要是由大陆暖高压造成的。同时,利用欧洲数值预报产品用MOS建立了6~8月高温预报方法,通过6月检验,高温24、48、72、96、120h预报准确率分别达76.6%、69.5%、61.4%、58.1%、51.9%。  相似文献   

10.
聊城市高温闷热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聊城市高温和闷热天气的气候特征。[方法]利用1961~2006年聊城市5~9月的逐日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和平均相对湿度资料,对聊城市高温和闷热天气的分布特征和气候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聊城市日最高温度在35℃以上的高温日数在46年中有2个高峰区,分别在1965~1968年和2002年;闷热天气出现最多的年份为1994年。聊城市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67、月,占高温总日数的86%;闷热天气主要出现在7、8月,占闷热天气总数的96%。聊城市连续3 d最高温度35℃以上的高温天气出现的次数为52次,连续3 d闷热天气出现的次数为64次。[结论]聊城市高温和闷热天气的出现时间、温度和湿度都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费永成  陈林  于成  陈志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8):4108-4109,4111
[目的]为预防水稻稻曲病提供参考。[方法]根据2008年8月中旬成都平原西部稻田实地调查资料,结合2008年7月下旬和8月上旬的气候条件,对成都平原水稻稻曲病发生流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2008年7月下旬和8月上旬水稻抽穗扬花期成都市气温持续下降,7月底~8月上旬气温降至25℃以下;2008年7月下旬~8月上旬成都市各测站有雨日为14d左右,8月上旬中期以后,空气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日照时数只接近常年平均值的1/2,植株同化作用减慢,呼吸量减少,组织柔嫩,抗病力降低。[结论]适宜的气候条件是水稻稻曲病发生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曹海珺  曹海鑫  田奉俊  宋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213-14215
[目的]分析通化地区水稻(Oryza sativa L.)移栽后积温与其产量性状的相关性,明确通化地区的积温状况对产量性状的影响。[方法]对通化地区1999~2005年6~9月各月、旬的积温与水稻产量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每穴穗数和每穴粒数与7月份的积温呈显著正相关(r=0.810*,r=0.755*);结实千粒重与7月份的积温呈显著负相关(r=-0.855*);穗长与7月上旬的积温呈显著负相关(r=-0.794*);混合千粒重与7月下旬的积温呈显著负相关(r=-0.830*),与9月中旬的积温呈极显著正相关(r=0.876**);结实千粒重与7月上旬积温和8月下旬的积温都呈显著负相关(r=-0.790*,r=-0.791*);空粒率与9月上旬的积温呈显著正相关(r=0.762*),而与9月中旬的积温呈极显著负相关(r=-0.920**);秕粒率与8月上旬积温呈显著负相关(r=-0.780*);成熟度与7月下旬的积温和9月上旬的积温呈显著负相关(r=-0.757*,r=-0.773*),与8月下旬的积温呈显著正相关(r=0.772*);结实率与9月上旬的积温呈显著负相关(r=-0.762*),而与9月中旬的积温呈极显著正相关(r=0.921**)。[结论]该研究可为改进水稻栽培技术,进一步为通化地区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李锁玲  孟瑞娟  孙秋生  侯文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263-16264,16291
[目的]研究菏泽市近51年雷暴日数的气候特征。[方法]利用菏泽市1961~2011年的雷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菏泽市雷暴日数的年际和月际变化特征、雷暴初终日变化趋势以及年际阶段变化分布。[结果]菏泽市年均雷暴日为25 d,随着年代的增加,雷暴日数平均以1.9 d/10a的速率减少。雷暴日数主要集中在4~9月,其中以7月最多。初终日间隔最少86 d,最多264 d。平均雷暴初日为4月16日,终日为9月16日。雷暴气候特征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结论]该研究为菏泽市雷暴的预测、评估及开展防雷减灾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引种和栽培试验,对翠雀的叶片数、株高、幅宽、现蕾期、花朵数和结籽数进行观测,了解翠雀的物候期情况。结果表明,翠雀的营养生长期集中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在6月份进入生殖生长,现蕾期集中在6月,盛花期集中在7月,种子于7月下旬成熟,花期从6月上旬到8月上旬超过60 d。加强水肥管理,可延长花期,保证开花质量。翠雀在晋中平原生态适应性强,生长发育良好,可广泛应用于城市园林绿化。  相似文献   

15.
近52年湘西自治州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9—2010年湘西自治州8县(市)气象站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法对近52年该州暴雨的年代际、月际和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揭示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湘西自治州暴雨期长,暴雨的平均初日是4月11日,平均终日是9月27日;暴雨年际变化明显,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中后期、90年代中后期分别出现3次峰值,80年代及2000年后变化较为平缓;暴雨最多的是1996年的62站次,最少的是1961年的7站次;2—11月均有暴雨发生,4月暴雨开始明显增多,主要集中于5—8月,其中以6月最多,7月次之,其他月份依次下降;暴雨具有明显的双峰态特点,按旬统计也大致可分5月下旬—6月中旬、6月下旬—7月中旬2个峰值,2个时段分别占全年暴雨和区域暴雨总数的39.9%和44.3%。暴雨中心和大暴雨中心基本保持一致,出现频次由东部向西南部递减,永顺、古丈、泸溪县是暴雨中心,凤凰暴雨出现频次是州内最少的。影响湘西自治州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是切变线、低空西南急流、高空槽、冷锋和西南涡。  相似文献   

16.
性诱剂在杏园梨小食心虫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性诱剂在杏园防治梨小食心虫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梨小食心虫性诱剂对新疆库车杏园梨小食心虫进行了使用方法、最佳自制诱捕器种类、1 hm2最适诱捕器数量及防治方法的研究.[结果]杏园梨小食心虫3个成虫羽化高峰期分别出现在4月下旬、6月中旬和8月下旬;在板式、管式、瓶式3种自制的诱捕器中,板式胶粘诱捕器的诱虫效果最好,其次是管式诱捕器,瓶式的较差;在发生量较小时诱捕器的数量以90枚/hm2为宜,但在实际推广应用中应随发生量的增大适当增加诱捕器数量;在防治试验中,迷向区的迷向率和防效分别为76.2;和77.78;,诱捕区的迷向率和防效分别为66.11;和90.75;,诱捕区的防治效果较好.[结论]在实际防治中使用诱捕器法为好.  相似文献   

17.
水稻二化螟性诱测报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韶关地区对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的发生规律进行测报,为其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性诱剂对水稻二化螟雄虫的诱集作用,对二化螟发生的世代、始发期和盛发期进行预测预报。[结果]韶关地区6~10月共出现2代水稻二化螟,第1、2代二化螟的始发期出现在6月的中旬、8月上中旬。第1、2代二化螟的盛发期为7月的中下旬、9月的上中旬。[结论]通过性诱测报方法基本上掌握了水稻二化螟在韶关地区的发生规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广西澳洲坚果木蠹蛾类害虫主要种类及其年生活史和习性,为澳洲坚果木蠹蛾类害虫的监测和防治提供参考.[方法]2014年3月~2016年12月,在广西澳洲坚果主产区果园设置定点标准地对木蠹蛾类害虫进行调查,并于每年3月上旬~4月上旬在澳洲坚果树上采集越冬代幼虫作为第1代虫源,在实验室内对第1代虫源进行饲养,以获得第2、第3代害虫,观察各虫态生活习性,结合野外调查,绘制年生活史.[结果]荔枝拟木蠹蛾(Arbela deaSwinboe)和相思拟木蠹蛾(A.baibarana Matsumura)在广西一年发生1代,前者以老熟幼虫越冬,越冬幼虫于3月中旬~5月下旬化蛹,蛹期15~25 d,成虫见于4月初~6月初,幼虫于4月中旬开始孵化;后者以大龄幼虫越冬,越冬幼虫4月上旬~5月下旬化蛹,蛹期约20 d,成虫出现在4月下旬~6月下旬,幼虫5月上旬开始孵化.咖啡豹蠹蛾(Zeuzers coffeae Niether)在广西一年发生2代,以第2代大龄幼虫越冬,越冬幼虫于3月中旬~5月下旬化蛹,蛹期15~20 d,第1代成虫出现于4月上旬~6月上旬,第2代成虫出现于8月中旬~10月上旬,第1代幼虫于4月中旬开始孵化,第2代幼虫于8月底开始孵化.[结论]荔枝拟木蠹蛾、相思拟木蠹蛾和咖啡豹蠹蛾是广西澳洲坚果树的主要蛀干类害虫,其以幼虫蛀人枝干为害,防治难度较大,生产中可采取剪除虫枝、药剂涂刷树干或灌注孔洞、诱杀成虫及利用天敌等方法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9.
采用连续10 a的资料研究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发生和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2和5月的平均气温与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正相关,6、7月的月平均气温与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负相关,7、8月的月平均气温与棉铃虫三代百株卵量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295 3和0.493 8。三代棉铃虫发生最适宜的月平均气温为25.8~26.7℃;8~9月的月平均气温与棉铃虫四代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375 9和0.4798;10~12月的月平均气温与次年棉铃虫二代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353 3、-0.151 8和-0.301 0。6月中旬至7月中旬的逐旬平均气温均与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负相关;7月上中旬的逐旬平均气温与棉铃虫三代百株卵量呈负相关,7月下旬至8月下旬的逐旬平均气温与棉铃虫三代百株卵量呈正相关。8月和9月上中旬逐旬平均气温与棉铃虫四代依次呈负相关和正相关。8月中旬日最高气温≥30℃的日数与棉铃虫四代百株卵量呈负相关,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逐日≥30℃的日数与棉铃虫四代百株卵量呈正相关。10月下旬和11月中下旬逐日最低气温≤0.0℃的日数均与次年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正相关,初霜日与次年终霜日之间≤0.0℃的天数与次年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正相关。初霜日与次年终霜日的日数与次年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负相关。12月上旬至次年2月中旬逐旬日最低气温≤-10.0℃的总日数与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负相关,其中2月中旬最低气温≤-10.0℃的日数与棉铃虫二代百株卵量呈负相关。建立了4个气温因子与棉铃虫相关达显著以上水平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