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欢军 《吉林农业》2015,(3):108-109
古树名木是活的化石和绿色文物,桂林市古树名木种类繁多,为了避免人为破坏、病虫为害等对古树名木资源带来的破坏,必须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资源的保护。本文首先从桂林市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入手,根据最新的古树名木调查情况分析了当前桂林市古树名木资源的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古树名木资源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彻底弄清普洱市思茅区的古树名木资源,对该区古树名木的种类、树龄、数量、分布情况进行实地调查。针对目前古树名木生长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大古树保护宣传力度、扩展古树生存空间、严惩人为破坏古树行为、工程建设中采取避让和保护措施、进行定期检查和技术维护、依法保护古树名木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推进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经调查研究发现,金庭镇现有挂牌、登记注册的古树名木52株,虽通过摸清资源、采取保护、实施古树名木救治复壮工程等措施,对这些古树名木进行了保护,但仍存在城镇化建设对古树生存造成的影响、日常管护经费不足、树种单一等问题,亟需采取科学规划城镇化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对古树名木后续资源的培育等措施。  相似文献   

4.
唐山市古树名木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树名木是森林资源中的瑰宝,也是珍贵的基因资源、宝贵的景观资源、难得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生态文化资源,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为加强和推进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本文通过调查总结唐山市古树名木资源及其保护现状,分析了古树名木保护存在的问题和威胁因素,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为科学合理的保护古树名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庐山古树名木景观评价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宜如  王晓峰  高光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432-15433,15534
庐山自然条件优越,不但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而且具有浓厚的文化、宗教、政治背景。研究庐山的古树名木,对保护自然遗产,探究文化内涵,促进庐山古树名木资源开发利用和提升庐山旅游品位,实现庐山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庐山森林覆盖率达76.6%,其中蕨类植物41科83属217种,裸子植物9科34属95种,被子植物154科864属2 332种,在"中国植被区划"上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区,植被垂直分布较明显。笔者述评了古树名木景观价值的评价方法,希望通过科学客观地评价庐山古树名木资源的景观价值,促进庐山古树名木资源的调查保护利用工作,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作者以兰州市五泉山公园的古树名木为例,在现代城市园林生态建设和宜居需求的背景下,以研究古树名木资源的评价与保护为主题,对古树名木进行资源评价,分析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影响古树名木健康生长的干扰因素,加强对古树名木资源的保护,以实现对古树名木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和谐.  相似文献   

7.
黄达坤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5):186-186,232
“古树名木是绿色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宝,具有极高的政治、科学、文化、环保价值。太湖县是一个林业大县,古树名木更是该县的宝贵财富,但由于年长日久,树木衰老,对古树名木加强保护势在必行。笔者对该县古树名木资源及生长变化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并就古树名木的保护提出具体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古树名木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产,是活的文物,历史的见证。保护好古树名木,对于城市的历史、文化、科研物种、城市生态环境与风景资源保护以及发展旅游事业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城市现存古树名木的状况,制定其保护规划,将有利于在科学、政策、技术等一系列措施的支持下对城市的古树名木实施更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卢玫璇 《北京农业》2011,(21):28+30
名木古树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具有很好的观赏旅游价值、具有林学参考价值。因为其数量的有限性,不可再生性,保护意识和管理体制等问题,导致名木古树破坏时有发生。引起了国家林业局等部门和专业人事的重视,国家于2000年颁布实施了名木保护管理办法,提高了人们对保护的认识,为保护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工作经历,借鉴文物古迹保护的工作经验,对名木古树保护的管理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灌南县的古树名木资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并对县内古树名木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古树名木资源保护和管理对策,以期为今后灌南县古树名木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卢玫璇 《北京农业》2011,(12):147-148
名木古树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具有很好的观赏旅游价值、具有林学参考价值。因为其数量的有限性,不可再生性,保护意识和管理体制等问题,导致名木古树破坏时有发生。引起了国家林业局等部门和专业人事的重视,国家于2000年颁布实施了名木保护管理办法,提高了人们对保护的认识,为保护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工作经历,借鉴文物古迹保护的工作经验,对名木古树保护的管理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2.
广州市古树名木现状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树名木镌刻着时代的烙印,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纪念意义。根据对广州市10区2市的古树名木资源调查与树龄鉴定,从地域、树种、树龄等方面阐述广州市古树名木资源现状,概括广州市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广州市古树名木资源的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根据拙政园古树名木树体生长的现状与症状,针对性地提出古树名木监测预警保护等级标准及相应的保护措施,旨在对古树名木树体生长与症状建立系统基础资料、动态保护标准等级依据及保护措施规程,使拙政园的古树名木遗产保护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拙政园古树名木的树体症状主要是树干木质部腐蚀与腐烂,树干需技术保护的古树名木有15株,占拙政园古树名木总数的65.22%。因此,今后拙政园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首先应重点加强对树干的监测预警和相应的技术措施;其次,根据树种具体现状与症状,配合根际与根系复壮技术、树冠修剪技术、树干支撑等措施,使拙政园的古树名木得到更科学有效地保护。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湖北省武汉市古树名木资源现状,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查阅结合实际调查的方法,对武汉市古树名木资源特征、空间分布格局和生长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市现有古树名木1 691株,共计78种,隶属31科55属;武汉市古树名木资源呈明显空间聚集特征,并在中心城区东部及武汉北部地区形成了2个高密度核心区;武汉市古树名木集中分布在黄陂区、武昌区、江夏区和新洲区,四区所含古树名木株数占武汉市总数的89.59%;以武汉市古树名木中数量最多的朴树(448株)作为分析对象,发现朴树的树龄与胸径、冠幅与树高之间相关性显著,其余组别相关性较弱。通过分析发现,武汉市古树名木数量较少且分布不均,少部分古树名木由于生存环境恶劣、病虫害等原因生长不佳。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分级保护、加强管养、增强民众认知等保护和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临沂市古树名木资源丰富,本文对该市古树名木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全市现有古树名木29科53属68种,古树名木总株数达24 598株。通过调查摸清了全市古树名木的数量、分级及保护现状,为进一步保护古树名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留坝山区古树名木资源保护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树名木是一个民族悠久历史与文化的象征,是森林资源中的瑰宝,也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来的珍贵遗产,具有重要的科学、文化和经济价值。它客观地记录和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历史和自然界的物种变迁,是研究社会与自然等诸多学科领域的绿色活化石、活标本、活文物,也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基于此,依据留坝县古树名木资源的实际情况,在分析古树名木现状的基础之上,提出保护与管理古树名木的几点对策,为各地区古树名木的保护与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济南市商河县古树名木资源保护工作为例,在分析商河县古树名木保护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对50-99年树龄的古树名木后备资源应等同于古树名木给予保护,并提出有效的古树名木及其后备资源保护管理措施和建议,以期为同类地区古树名木及其后备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古树名木是珍贵的林业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自然价值和文化意义。由于多种原因古树名木数量正在逐年减少并且古树名木衰亡的趋势不可逆转,利用科学技术方法对古树名木进行繁育保护,使这些珍贵资源和历史文化得以传承,是保护古树名木的一项重要课题。在古树名木繁育工作实践基础上,阐述了古树名木繁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主要方法,可为古树名木繁育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永定县古树名木资源调查与保护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永定县古树名木资源进行调查,分析了永定县古树名木资源的地域分布情况,种类组成与树种来源、年龄结构、生长情况、树木主要用途及其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古树名木资源保护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永定县古树名木资源进行调查,分析了永定县古树名木资源的地域分布情况,种类组成与树种来源、年龄结构、生长情况、树木主要用途及其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古树名木资源保护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