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以人工饲料饲养的红脉穗螟为寄主,室内繁殖扁股小蜂,观察扁股小蜂寄生和繁殖能力,评价人工大量繁殖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人工饲料饲养的红脉穗螟幼虫发育速度、幼虫平均存活率、成虫羽化率、单雌平均产卵量及卵孵化率均达到或优于天然饲料,可替代天然饲料大量饲养寄主。在人工繁殖条件下寄主被寄生率达97.19%。在26.0±0.5℃时,扁股小蜂完成一个世代仅需约13 d,成蜂产卵率达95.05%,单雌平均产卵量为35.25粒。2日龄蜂蛹在8.0±0.5℃条件下贮藏2周,其羽化率为91.57%,产卵量为30.74粒,成虫寿命为11.05 d。可实现扁股小蜂的人工大量繁殖。  相似文献   

2.
将高密度(45头/130 g块茎)饲养幼虫的粪便用清水提取后获得粗提物,在粗提物中添加适量蜂蜜后供马铃薯块茎蛾成虫(正常密度15头/130 g)取食,观察成虫生殖情况。结果表明:喂食幼虫粪便提取物后,能够引发雌虫孤雌现象产生。未交配雌虫取食幼虫粪便提取物后,所产卵粒中正常卵粒的比例显著增加,但单雌产卵量无显著变化。成虫取食幼虫粪便提取物后再进行交配,则可引起卵孵化率的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3.
将高密度(45头/130 g块茎)饲养幼虫的粪便用清水提取后获得粗提物,在粗提物中添加适量蜂蜜后供马铃薯块茎蛾成虫(正常密度15头/130 g)取食,观察成虫生殖情况。结果表明:喂食幼虫粪便提取物后,能够引发雌虫孤雌现象产生。未交配雌虫取食幼虫粪便提取物后,所产卵粒中正常卵粒的比例显著增加,但单雌产卵量无显著变化。成虫取食幼虫粪便提取物后再进行交配,则可引起卵孵化率的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文研究了不同寄主植物对松褐天牛成虫寿命和生殖的影响,为筛选松褐天牛适宜的寄主植物和室内大规模饲养松褐天牛技术提供依据。[方法]在室内的自然条件下,用马尾松、湿地松和雪松等3种寄主植物分别笼养24对松褐天牛雌雄成虫,记录成虫的寿命、产卵前期、刻槽数和产卵量;在温度为25℃、相对湿度75%和避光的条件下,研究不同寄主植物对松褐天牛卵孵化历期、卵孵化率和每雌子代幼虫数的影响。[结果]3种不同寄主植物对松褐天牛雌性成虫寿命、每雌刻槽数、每雌产卵量、卵孵化率和每雌子代幼虫数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产卵前期、孵化历期均不显著(P0.05)。松褐天牛取食马尾松的雌性成虫寿命最长(63.13 d)、每雌平均刻槽数最多(150.17个)、每雌平均产卵量最高(108.83粒)、卵孵化率最高(87.36%)和每雌子代幼虫数量最多(95.05头)。[结论]在室内大规模饲养松褐天牛时,马尾松最有利于松褐天牛繁殖。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人工大量繁育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的技术问题,选用麻天牛(Thyestilla gebleri)作为花绒寄甲1龄幼虫的替代寄主,利用人工饲料饲喂成虫,在实验室中连续饲养4代花绒寄甲,统计分析每一代花绒寄甲成虫产卵量、产卵前期、雌雄性比、体长、体宽、体质量、卵的孵化率以及下一代幼虫寄生率等指标,分析人工饲料和替代寄主对室内多代饲养花绒寄甲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绒寄甲成虫的体长、体宽、体质量随着室内饲养代数的增加而减小;花绒寄甲成虫的产卵前期也随着饲养代数的增加而延长;随着室内饲养代数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平均每头雌虫的产卵量增加;使用替代寄主繁殖4代后出现成虫雌雄性比不符合1∶1的情况;室内饲养4代对花绒寄甲卵的孵化率和初孵幼虫的室内寄生率几乎没有影响。通过各个繁殖生物学特性指标的比较发现,人工合成饲料A的产卵前期明显延长,以麻天牛为替代寄主时,繁育出的后代雄虫数量明显多于雌虫。综上可见,室内饲养多代后对花绒寄甲的繁殖生物学特性有影响,虽然能完成室内人工大量繁育花绒寄甲的需求,但会出现一些体征下降的趋势,平均产卵量会升高。  相似文献   

6.
描述新疆常见草蛉有 9种 ,其中普通草蛉 ,叶色草蛉和丽草蛉种群数量最大。用人工饲料在室内饲养条件下 ,光照 16~ 18h,温度 2 7℃ ,一年均可繁殖并无滞育现象。将刚羽化的成虫在大笼中集中饲养 4~ 6天 ,待草蛉性成熟交尾后移入产卵箱分笼饲养。卵变成灰黑色时均匀撒入有隔离物的饲养瓶内。据观察 ,三龄草蛉幼虫对棉铃虫卵和一龄幼虫有很强的捕食能力。二龄草蛉幼虫在 2 4h内可食蚜虫 81头 ,棉铃虫卵 2 2粒。三龄草蛉幼虫在 1h内可食棉铃虫卵60粒和一龄幼虫 2头。草蛉每头雌虫产卵量一般为 5 0 0~ 10 0 0粒 ,产卵期持续 2 0~ 40天。在田间释放草蛉防治棉蚜以卵为主 ,二龄幼虫和成虫为辅 ,1hm2 释放 75 0 0 0~ 90 0 0 0头 ,在害虫感发前一星期下午 6时释放为好。释放量分三次 ,第一次释放后百株草蛉卵量达 60 %以上 ;第二次为总释放量 40 % ;第三次释放量为 2 0 % ,每次间隔 5天左右。棉蚜和棉铃虫是草蛉的最佳食物 ,释放和保护利用草蛉防治棉花害虫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7.
云南富民杨梅拟果蝇(Drosophila simulans)世代及产卵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危害云南富民杨梅的拟果蝇(D.simulans)室内饲养,研究了其世代历期、成虫产卵规律和产卵量。结果表明:①在室内T=19.0~25.2℃、Rh=67.4%~84.7%条件下,拟果蝇(D.simulans)卵历期为0.7 d,幼虫历期为4 d,蛹历期为4.9 d,单个成虫饲养,历期为3.9 d,世代历期为13.5 d。②在室内T=19.0~25.5℃,Rh=55.2%~82.3%条件下,配对饲养成虫寿命为46.3d,是单个成虫饲养寿命的11.9倍;一对成虫有效产卵量为735.2粒。③成虫羽化后1~2 d开始产卵,产卵期间,共有3次产卵高峰,卵量分别为47.6粒、50.2粒、43.8粒;羽化后2~17 d内的产卵量为整个生育期产卵量的52.2%。  相似文献   

8.
桔小实蝇成虫人工饲料的筛选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以蛋白胨、酵母和蔗糖等为主要营养成分组成人工饲料,并测定各种饲料的单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研制和筛选了饲料C和饲料D,可以大量饲养桔小实蝇成虫。饲料C第1代平均单雌产卵量903.4±33.29粒,与第5代单雌的产卵量745.25±13.35粒差异显著;饲料D第1代单雌平均产卵量766.73±54.95粒,与第5代单雌产卵量623.25±26.25粒差异显著,但2种成虫人工饲料的单雌产卵量相当可观。饲料C第1代卵的孵化率为83.30%±2.08%与第5代的孵化率为83.2%±2.38%差异不显著;饲料D饲养成虫所产第1代卵的孵化率与第2~4代的孵化率差异不显著,但与第5代卵的孵化率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9.
悬铃木方翅网蝽若虫密度对其繁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室温条件下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Say))若虫密度与其羽化成虫的性比、寿命和产卵量的关系,发现若虫饲养密度与性别分化和成虫寿命无显著关联,而对单雌产卵量有一定影响,10头若虫/叶时的单雌产卵量最高,达到171.8675粒/♀,显著高于2~4头若虫/叶的95.3333~100.1250粒/♀。  相似文献   

10.
切割潜蝇茧蜂是寄生橘小实蝇的重要内寄生蜂,为中国新纪录种。在室内(25±1)℃、(70±10)%相对湿度条件下,对切割潜蝇茧蜂的形态、习性、最适寄主日龄、实验种群寄生率、性比与每雌产卵量等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切割潜蝇茧蜂多产卵于橘小实蝇的l-2日龄幼虫体内,平均世代历期27.4 d,室内平均寄生率达18.02%,雌雄性比1∶1.426;成蜂寿命15-33 d,雌蜂寿命长于雄蜂,羽化后即可交配,交配时间持续0.5-3.0 m in,交配后1-2 d即可产卵,每雌一生产卵50-85粒,每雌每日卵量呈波动减少现象。该蜂可用体积分数为20%蜜水补充营养,成虫具有正趋光性、孤雌生殖和过寄生现象。本研究结果可为寄生蜂的大量饲养以及橘小实蝇的生物防治技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白缘苇野螟(Calamochrous acutellus Eversmann)一年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在芦苇根部、杂草附近土层内越冬,1~3代卵盛期分别为5月中旬、7月上旬和8月下旬.1~3代幼虫为害盛期分别为5月中下旬、7月中下旬和9月上中旬.单雌产卵量为110~130粒,幼虫5龄,室温下,幼虫历期30~37天.防治适期为第一代幼虫孵化盛期.喷施50%甲基1605乳油1000倍液;2.5%甲基1605粉剂或5%粘虫散,每亩2.5公斤,幼虫死亡率均在95%以上.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仙鹤步甲各虫态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方法]从仙鹤坪保护区采集成虫进行饲养,同时在仙鹤坪保护区进行野外调查。[结果]在贵州黔西南地区,仙鹤步甲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土中越冬。成虫4月下旬至10月中旬发生,6月中旬开始产卵,每次产5~10粒,单雌一年产卵总数50~300粒,平均160粒,卵散产在2~3 cm的土壤下,卵历期一般4~6 d;幼虫共3龄,各龄历期分别为6~10、8~12、6~8 d,幼虫历期一般20~30 d,长的达60 d;平均气温28℃下,蛹历期18~29 d;成虫、幼虫多以蜗牛、蚯蚓和鳞翅目幼虫为食。[结论]为仙鹤步甲的人工饲养、繁殖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effects of enriched CO(2) atmospheres, which may exist in the next century, on natural plant-insect herbivore interactions. Larvae of a specialist insect herbivore, Junonia coenia (Lepidoptera: Nymphalidae), were reared on one of its host plants, Plantago lanceolata (Plantaginaceae), grown in either current low (350 parts per million) or high (700 ppm) CO(2) environments. Those larvae raised on high-CO(2) foliage grew more slowly and experienced greater mortality, especially in early instars, than those raised on low-CO(2) foliage. Poor larval performance on high-CO(2) foliage was probably due to the reduced foliar water and nitrogen concentrations of those plants and not to changes in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defensive compounds, iridoid glycosides. Adult pupal weight and female fecundity were not affected by the CO(2) environment of the host plant.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teractions between plants and herbivorous insects will be modified under the predicted CO(2) conditions of the 21st century.  相似文献   

14.
南京地区黑纹粉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全面了解南京地区黑纹粉蝶各虫态形态特征及其生活习性。[方法]通过生境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研究黑纹粉蝶卵的孵化情况,幼虫的取食行为及幼虫的历期,幼虫的危害特点,化蛹的部位,成虫的习性等。[结果]生境调查和室内饲养表明,黑纹粉蝶在南京地区1年2~3代,以蛹在枯枝落叶中越冬,成虫3月下旬始见,幼虫共5龄。在室内饲养的条件下,卵期为4~5 d,幼虫期为12~15 d,蛹期约为9 d,世代重叠严重。其寄主为油菜、白菜、甘蓝、芥菜、萝卜等十字花科植物。幼虫以花蕾,叶片为食。[结论]黑纹粉蝶的取食量在3龄幼虫期加大,应在该阶段加强对黑纹粉蝶的危害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5.
国槐的毁灭性害虫——锈色粒肩天牛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段钰 《安徽农业科学》2001,29(3):375-377
锈色粒肩天牛 2a 1代 ,1代跨 3a ,以幼虫在枝、干蛀道内 2次越冬。成虫于 6月中、下旬产卵 ,6月下旬以后幼虫陆续孵化 ,11月第 1次越冬 ;第 2年 3月下旬恢复活动 ,11月中旬第 2次越冬 ;第 3年 3月中旬取食到 5月上旬陆续化蛹 ,6月上、中旬相继羽化为成虫。成虫白天取食、交尾 ,夜间在直径 8cm以上的树枝、干皮裂缝中产卵 ,并以粪便覆盖其上。该虫只危害国槐 ,于 6月中下旬成虫期以持效期长的触杀剂或胃毒剂 ,喷洒枝、干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6.
黄眉柳莺的繁殖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2008的年4~10月在山西芦芽山保护区对黄眉柳莺的繁殖习性作了研究,结果表明,黄眉柳莺于每年4月下旬~5月上旬迁来本区,9月上旬迁离本区。最早产卵时间为5月下旬,日产1枚,平均窝卵数4.4枚,由雌鸟承担孵化,孵化期12d,育雏期14d。孵化率、出巢率分别为88.6%、91.2%。  相似文献   

17.
泡桐大袋蛾种群破产阈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河南省兰考县1985~1995年泡桐大袋蛾发生和防治情况的分析结果表明:泡桐大袋蛾的发生可分为蔓延期(1985~1990年)、高峰期(1991~1992年)和破产消亡期(1993~1995年).在发生蔓延期,大袋蛾年扩散速率平均为115%;在发生高峰期,全县受害,扩散速率接近0;在破产期,大袋蛾种群趋于灭亡.根基注射甲胺磷防治效果较好,飞机低容量或超低容量喷雾防治是控制大面积大袋蛾危害的最有效手段.不同虫口密度下大袋蛾损叶量没有显著差异,幼虫前4龄平均损叶量为191.71cm2.不同虫口密度条件下饲养的幼虫,其百叶损耗平均用时有显著差异,其中密度为400头/百叶时,百叶损耗平均用时为31d,200头/百叶为52d,100头/百叶为71d.该文提出了泡桐大袋蛾种群破产阈值的观点,并计算得到破产阈值指标TCr=355头/百叶,即当1~2龄幼虫虫口密度超过355头/百叶、扩散速率为0时,种群将自然、迅速地崩溃,这时的防治措施对大袋蛾种群消亡不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寄主龄期对菜蛾绒茧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观察了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被寄生时的龄期对菜蛾绒茧蜂(Cotesia plutellae)发育历期、结茧率及羽化雌蜂寄生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寄生于3龄小菜蛾幼虫的菜蛾绒茧蜂其卵—幼虫期的发育较寄生于2龄或4龄个体的要快,结茧率及羽化后雌蜂寄生能力要高,但寄生不同龄期寄主个体间的成蜂羽化率没有差异,表明小菜蛾3龄幼虫较2、4龄幼虫对菜蛾绒茧蜂的适合性要高.不同龄期被寄生的小菜蛾幼虫均有部分个体在寄生蜂幼虫成熟啮出前死亡,这种死亡在2龄、3龄时被寄生的个体中主要发生在幼虫期,而4龄幼虫被寄生的个体死亡发生期则逐渐向蛹期转移,4龄第三天被寄生的小菜蛾蛹期死亡率达62.5%,表明小菜蛾4龄幼虫对菜蛾绒茧蜂的适合性随年龄增加迅速下降.文中还讨论了寄主龄期适合性与该蜂产卵选择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详细报告了为害广东柑桔芽鞘新害虫——桔达瘿蚊Dasinerta为害情况、生活史及习性的研究结果,并提出了控制该虫为害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