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疆西昆仑山菊科菊苣族植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和标本资料的鉴定表明:新疆西昆仑山菊苣族植物共有9属41种1变种,占该区菊科植物属、种总数的29.03%和30.83%,为其第二大族,发现本区系新记录植物5种。该区菊苣族植物中单种属(3属)和寡种属(5属)共计8属,所占比例较高,但在种级水平多种属(蒲公英属Taraxacum 1属含17种)和寡种属(5属21种)共计6属38种,占总种数的92.68%,优势明显。本区系新疆西昆仑山特有种有3种,中国西昆仑山仅分布种有2种,显示有一定特有现象。植物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地面芽)植物为主,有38种,占92.68%,另为一年生植物。该区系的地理成分可划分为7个分布区类型,其中温带及含温带分布的属有6属,占总属数的66.67%,温带性质比较明显。本区与相邻的中国帕米尔高原和中国喀喇昆仑山菊苣族属的相似性系数分别高达58.33%和60.00%,表明与两地有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结合标本和实地考察,对喀喇昆仑山菊科菜蓟族植物进行了形态分类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区菜蓟族植物共有3属17种,其中中国喀喇昆仑山新记录种1种(卵圆叶风毛菊Saussurea ovataBenth.),西藏新记录种1种〔丝路蓟Cirsium arvense(L.)Scop.〕;该区菜蓟族植物分别占中国菜蓟族属、种总数的7.3%和3.9%,占该区菊科植物属、种总数的12.0%和18.7%;多种属风毛菊属Saussurea含13种,占总种数的76.5%,构成该区菜蓟族植物的主要成分;该区与中国帕米尔高原属、种相似性系数分别为42.9%和42.3%,表明两地区联系紧密。本区菜蓟族有青藏高原特有种2种,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昆仑山、帕米尔仅分布11种,两者占76.5%,比例较高,表明该区菜蓟族植物高原分布的区域性特征明显;生活型以地面芽植物为主,高达88.2%,一年生植物和地上芽植物各占5.9%。  相似文献   

3.
新疆鄯善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区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中在形态分类学研究的基础上,对鄯善野生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区系地理进行了分析。鄯善共有种子植物48科177属,296种2亚种1变种。科的组成中,就属水平而言,寡属科与多属科构成科结构的主体,所含属数占74.01%,而就种水平而言,则大科和寡种科为主体,所含种数占81.94%;属的组成中,单种属和寡种属构成属结构的主体,所含种数占88.63%。该区新疆特有种与中国新疆仅分布种占26.09%,比例较高。生活型以地面芽植物与一、二年生植物为主;生态型以旱生植物与中生植物占较大优势,占种数的77.92%,与其区系的温带干旱性质相吻合。属的分布区类型表明,该区系地理成分多样,有11个分布类型和10个变型,温带性质明显,约占72.3%,以北温带为主。  相似文献   

4.
通过2012年8月与2013年5月两次对研究区域进行野外考察,采集和整理鉴定约200号400余份维管植物标本,对新疆巴里坤北部界山植物区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巴里坤北部中蒙边境界山属于典型的干旱山区,植物种类十分贫乏,种子植物仅有29科69属88种。该植物区系中,大科不多,藜科是本地区第一大科和优势科(12属19种),其次是禾本科、菊科、蒺藜科、豆科等(含27属32种);而单属科、单种科所占比例分别高达62.07%和44.83%。该区系含2~5种的寡种属有13属(含32种),而单种属高达56属,占本区植物属、种总数的81.16%和63.64%,是本地区植物属的主要组成部分,该区自然环境非常恶劣,多数的科与属仅有1种。本区植被稀疏,呈片段式分布,以旱生和超旱生植物为主,个别小区域分布有少量湿生或盐生植物,有小片胡杨。本地区无典型的天山与阿尔泰山的植物成分,与西邻的北塔山也有明显不同,而与准噶尔盆地的植物较为接近。植物区系具明显的温带性质,与地中海区系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5.
托木尔大峡谷位于暖温带干旱气候区,地处天山托木尔峰南坡的暖温带灌木荒漠和温带荒漠草原带。共分布野生种子植物35科102属131种(变种)。植物寡种科占绝对优势,单种科位居其二;超过10种的较大科仅有4科,占总科数的11.43%,所含属、种数分别占本区总属、种数的50.00%和53.43%;科的地理区系成分以温带成分(热带至温带、亚热带至温带、温带)为主(18科,51.43%)。植物属均为单种属或寡种属,其中单种属占绝对优势;在属的分布类型中,以北温带分布类型及其变型为主,其次是旧世界温带分布类型及其变型,地中海、西至中亚分布类型及其变型位居第三,热带成分极其微弱。特有种、珍稀种以及重点保护植物共20种,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6.
通过采自托木尔峰国家级保护区岩面生苔藓植物进行标本鉴定,发现该保护区岩面生苔藓共有128种(含变种),隶属于32科53属。其中苔类8科8属14种;藓类植物有24科45属114种,包括新疆新记录种4个种。优势科为丛藓科、紫萼藓科、提灯藓科、青藓科等,分别占总种数的16.40%、12.68%、7.46%、6.71%;该区地理区系成分丰富并复杂,区系联系广泛,共有10种类型;该区北温带成分为主,占总数的60%。  相似文献   

7.
科克苏湿地自然保护区共有维管束植物65科259属551种,与西北其它荒漠地区相比,植物种类非常丰富.该区维管束植物科的组成以寡种科和区域性单种科为主,占总科数的66.2%,菊科、禾本科等较大科仅占总科数的15.4%,但所含物种数达到63%,在本区植物种的组成中占据重要地位;属的组成以小型属和区域性单种属占优,占植物总属数的94.6%.植物生活型以地下芽植物占绝对优势,达到40.1%,其次为一年生植物,为35.8%,这种组成比例与科克苏湿地的环境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所有种子植物分属于11个分布区类型,以北温带、地中海与西亚、中亚和旧世界温带成分占明显优势,反映出该区植物分布的北温带性质,同时与地中海、西亚和中亚植物区系关系极为密切.  相似文献   

8.
新疆棘豆属物种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疆棘豆属植物有98种2变种,占中国棘豆属总种数的67.1%,其中新疆特有种7种,中国新疆仅分布种58种,特有种与新疆仅分布种共占65%,所占比例较高.棘豆属在新疆的11个植被区域中均有分布,最丰富的地区为准噶尔和天山地区,尤以天山山系种类最多,它们是棘豆属现代分布与起源分化中心之一;绝大部分种类(约99%)集中分布在海拔1 001~5 000 m的山区,尤其在1 001~4 000 m最丰富,在2 001~3 000 m分布最多;植物生活型以地面芽植物为主,高达96%,地上芽植物仅占4%.植物区系与其邻近的青海省和西藏关系最为密切,相似性系数分别为28.8%和28.6%,与内蒙古和甘肃联系相对较弱;与邻国哈萨克斯坦关系最密切,相似性系数高达65.2%,其次是西西伯利亚和吉尔吉斯斯坦,相似性系数分别为41.8%和41.0%,与蒙古、塔吉克斯坦和巴基斯坦的相似性系数较低,分别为29.2%,22.8%和11.6%,联系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新疆卡拉苏口岸公路沿线植物区系进行研究,通过野外实地考察,标本采集和鉴定,对该植物区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区无蕨类与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有21科76属134种。其中双子叶植物有16科56属100种(占74.62%),单子叶植物有5科20属34种(占25.38%);地理成分可划分为8个分布区类型和8个变型,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其他成分较少。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为主,有89种(占66.42%);1~2年生草本植物有35种(占26.12%);灌木和半灌木各5种(各占3.73%)。从生态型看,以中生植物为主,有98种(占73.13%);其次,旱生植物有21种(占15.67%);湿生植物15种(占11.20%)。由此可见,该区植物物种组成相对较为丰富,地理成分比较复杂,与该区所处帕米尔高原植物区系有一定的相似度。研究显示该区外来杂草有4种,但尚无检疫性杂草分布。本研究可为卡拉苏口岸公路沿线植物检疫、防控和治理提供本底数据。  相似文献   

10.
东天山喀尔力克山北坡-淖毛湖植物区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天山喀尔力克山北坡-淖毛湖共有高等维管束植物47科188属345种,物种组成以双子叶植物类群占优势。多年生草本在全部植物中占多数,显示了该区物种形成是年轻的进化类型。优势科现象明显,为禾本科、菊科、莎草科、毛茛科、石竹科等11科,表征科为禾本科、藜科和蓼科。单种科、寡种科和单种属、寡种属是本区植物区系的主体,属内物种的分化程度较高。世界广布性的科及属在植物区系中分布较多,反映出研究区气候的严酷性。该植物区系属的分布区类型多样,地理成分复杂,既古老又年轻,主要以温带成分为主,共计109属,其中北温带成分所含属数最多。古地中海成分也占有重要地位,其他分布区类型居于次要地位。植物种的分布区类型以亚洲中部成分为主。本区内有新疆特有植物14种,而属的分布区类型以温带成分占优势,其次为古地中海成分。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与生态农业技术分析比较其理论指导体系的同一性。两者核心技术都围绕生物种群的调整、引进与重组,开发潜在生态位,实现能量多级利用,强调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同提高,使农业资源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对清代陇东地区干旱灾害的等级序列、时间和空间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陇东地区自1644年清世祖顺治元年至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的268年中,共发生干旱灾害111次,平均每2.4年发生1次;清代陇东地区中度旱灾发生最多,其次为大旱灾和轻度旱灾,而特大旱灾发生最少;从清代早期...  相似文献   

13.
宁夏近40多年积温及不同积温期降水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宁夏22个地面气象站1961~2005年逐日平均气温、逐日降水量资料,统计计算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和10℃期间的积温,结果表明:随着气候的变暖,宁夏各地≥0℃和≥10℃积温呈明显增加趋势,近19 a增加显著;≥10℃积温不同等值线明显向地势较高地区移动,喜温作物面积扩大;积温持续日数明显增加,有利于作物的成熟;≥0℃和≥10℃积温期间降水量主要在部分干旱地带增加,这有利于干旱地带农牧业生产和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未来粮食供给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并从影响粮食有效供给的因素出发,讨论了未来30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的粮食供给状况。要解决本区粮食的缺口,首先发展粮食生产,努力实现粮食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15.
近50年岱海生态与环境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岱海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个内陆湖,历史时期受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湖泊经历多次扩张和收缩,最大水域面积曾达到760 km2。近50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湖区农业活动的加强,岱海的补给水量急剧减少,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岱海水位持续下降,且下降速度呈现出明显的加快趋势;与此同时,湖水的矿化度不断升高,咸化现象已十分明显;受农业活动和城镇生活的影响,岱海水体的富营养问题也日益突出;其原始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岱海环境恶化主要是由人类对流域水土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和对污废水的不合理排放造成的,气候变化只是起到了加速强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长时间平衡单箱型模式原理 ,结合兰州市城区特有的地形及气候背景 ,利用 1 989年和 2 0 0 0年兰州市采暖期大气污染源调查资料 ,对兰州市城区采暖期SO2 、NO2 允许排放量进行了模式预测 ,并和实际排放量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通过近十年的环境治理 ,全城区SO2 削减率从 30 .5 %下降到 1 4.6% ;城关区由 2 3.5 %下降到 6.2 % ;西固区由 5 7.7%下降到 48.1 %。NO2 削减率呈上升趋势 ,全城区削减率由 9.2 %上升到了 38.9% ,特别是西固区由60 .8%上升到 73.3% ,说明兰州市除了要继续削减SO2 排放量外 ,还要加大对NO2 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工程行为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植被的破损及恢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随着准噶尔盆地石油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和工程建设相继上马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环境脆弱的生态平衡受人为活动影响日益严重。突出表现在工程行为造成沙漠植被的破损 ,如碾压、铲除、压埋、油污 ,以及对植物生长环境地表的扰动等。通过观察试验发现 ,当工程行为方式及强度对生态环境的干扰未使生态稳定性瓦解时 ,则沙漠植被具有自然恢复能力 ,但恢复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若要加速和强化恢复过程 ,就要在工程中采取及时固沙、适时补播灌草植物的有效人工辅助措施  相似文献   

18.
我国北方半干旱区草地水分供需状况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利用半干旱区181个站点40a的气象资料,依据伊万诺夫湿润系数对半干旱区草地进行气候分区,采用计算精度较高的FAO Penman-Monteith方法(1998)计算可能蒸散。在计算不同草地类型草地蒸散系数的基础上,计算半干旱区草地实际蒸散量,通过水分盈亏和水分订正系数等来分析评价不同草地类型的水分供需状况。结果表明:不同草地类型的蒸散系数也不同,草甸草原的蒸散系数最大,荒漠的蒸散系数最小;不同草地类型的实际需水量也不同: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草原化荒漠>荒漠;在半干旱地区实施退耕还草有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宁夏近18年植被动态变化遥感时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18年的PATHFINDER 8km NDVI研究了宁夏全区及4个区域的植被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宁夏全区植被具有明显的一年一季的季节特征,生长季为5月上旬至10月中旬,植被指数的年变幅为0.05~0.25;不同区域存在不同的季节特征,中部植被指数峰值仅为0.2,灌区植被指数最晚达到峰值;南部山区植被指数最早达到峰值,贺兰山区表现出明显的森林植被特征,NDVI变化幅度较灌区和南部山区小,冬季植被指数又较其他区域高.近18年来,全区平均生长季已延长一句,主要表现为生长季在春季提早一旬开始.②在1982-1999年,宁夏全区年平均植被指数有增加的趋势,表明宁夏全区植被基本保持稳定或略有改善,20世纪90年代相对于80年代,平均植被指数有所增加,生长季平均植被指数80年代以负距平为主,90年代以正距平为主;中部植被指数最低,贺兰山区植被指数最高.灌区、贺兰山区和南部山区的植被指数均较全区平均NDVI高,灌区、南部山区和中部均表现出与全区类似的植被增长趋势,而贺兰山区植被从1982-1988年呈增长趋势,之后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0.
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分析总结清代陕北长城外伙盘地土地垦殖过程及时空表现特征。结果显示,由当地居民土地垦殖方式及力度变化所引发的生态环境变化在整个清代呈现出较为平缓的发展态势。清代陕北长城外伙盘地土地垦殖可分为4个阶段:明末清初的封禁期,康熙三十六年至乾隆六年的招垦期,乾隆七年至光绪二十八年的禁垦期和光绪二十八年至宣统三年的拓垦期。大致从康熙中后期开始.陕北长城外出现一定规模的汉族移民聚居点,道光至光绪年间为土地垦殖的高峰期。进一步深入分析不同地域土地垦殖的差异性,认为陕北长城外伙盘地在清前期以下湿草滩地、干滩地为主,中期以下湿草滩地、干滩地、沙地居多,晚期拓垦期与其他时期相比,则以沙地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