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中单909为材料,设置5-氨基乙酰丙酸(5-ALA)和乙烯利(ETH)不同浓度复配组合,于拔节期(V6)进行叶面喷施。研究5-ALA-ETH复配剂对缓解东北春玉米冠层郁闭效应、提高叶片净光合效率(Pn)、增强叶片的光合产物供给能力、保障春玉米稳产增产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A2E1(22.5g/hm2 5-ALA+450mL/hm2 ETH)处理能够增强叶片的光合生理活性,调控效果最佳,其中V7期叶片叶绿素含量相比对照(CK)显著提高8.9%,V12期叶片RuBP羧化酶(RuBPCase)和PEP羧化酶(PEPCase)活性比CK分别显著提高65.2%和87.1%,V8和V12期叶片Pn比CK分别显著提高14.8%和24.5%。同时,该处理提高了叶片蔗糖的合成能力,其中V12期叶片蔗糖合酶(SS)活性比CK显著提高85.0%,V11期蔗糖磷酸合酶(SPS)活性比CK显著提高33.1%,V7、V9和V12期叶片蔗糖含量比CK分别显著提高69.2%、16.8%和78.6%。在玉米收获期,A2E1处理显著增加了玉米穗长、穗粒数和产量,相比CK分别提高了5.4%、6.2%和5.4%,玉米秃尖长显著缩短50.4%。综上所述,5-ALA(22.5g/hm2)和ETH(450mL/hm2)复配能够改善东北春玉米生育期内光合生理特性,提高收获穗粒数和产量,增强其抵抗冠层郁闭效应胁迫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新疆棉花生长前期易受低温冷害气候影响造成的种植密度偏低、产量下降。试验以‘农大棉4号’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种植密度设2个处理:19.2万株/hm2(M1)和14.4万株/hm2(M2),副区缩节胺喷施时间设延迟4个处理:0天(D0)、3天(D3)、6天(D6)、9天(D9),研究不同低密度条件下,缩节胺喷施时间对棉花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延迟缩节胺喷施时间减弱了其对棉花生长的抑制作用,可更好发挥棉花单株优势,塑造不同株型,使叶面积指数增加9.19%~45.34%,SPAD值减少1.28%~5.03%,净光合速率减少5.18%~15.75%,伏桃增加4.66%~18.53%;而种植密度的减小使叶面积指数减小24.42%,SPAD值增加2.66%,净光合速率增加5.57%,药后20天吐絮率增加8.59%,单株结铃数增加22.98%,籽棉产量由大到小依次为:D3>D6>D0>D9。因此,在低密度19.2万株/hm2和14.4万株/hm2下,建议缩节胺喷施时间应分...  相似文献   

3.
以食葵中熟品种LD5009为材料,在石羊河中游绿洲设3个种植密度(D1:39 990株/hm2,D2:49 990株/hm2,D3:66 660株/hm2)和3个行距(R1:0.7m,R2:0.6m,R3:0.5m),研究不同密度与行距配置对向日葵盛花期冠层结构、光合特性以及产量构成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D3R2处理下茎粗降低至2.50cm,株高和冠层下部叶向值分别增加至187cm和50.50。高密度能显著增大冠层中部叶面积指数(LAI),而中等密度有助于平衡冠层中、下部光环境,保证冠层底部较高的LAI,D2R2处理下LAI可达5.20,其中冠层下部为1.97。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均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差异集中体现在冠层下部,D3R2处理冠层下部叶绿素含量、PnTr分别降至1.09mg/g、-1.87μmol/(m2·s)和1.33mmol/(m2·s)。产量、盘粒数、千粒重与株高、冠层中、下部叶向值、冠层中、下部LAI呈负相关,与茎粗、冠层中及下部透光率、冠层下部叶绿素含量、PnTr呈正相关。本试验条件下,种植密度为49 990株/hm2且0.6m行距配置可确保适宜的冠层结构与光合特性,为高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4.
密度与播期对晋西旱作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玉米品种在晋西旱作条件下的最佳栽培模式,采用3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对3个耐密型品种在4个种植密度和3个播期下的农艺性状及产量的数值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对3个品种的最大叶面积指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对株高、穗位高的影响不显著;播期对株高、穗位高、最大叶面积指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并且决定了玉米产量。综合分析可知‘:先玉335’和‘大丰30’在67500株/hm2和5月中旬处理组合下产量最高,分别为13914.17kg/hm2、13487.67kg/hm2‘;福盛园55’在75000株/hm2和4月下旬处理组合下,产量最高为16114.37kg/hm2,本研究为3个玉米品种在本地区获得高产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为了确保江西三熟制稻田的三熟高产和克服季节矛盾,在江西双季稻区进行套播油菜共生期试验,设置与水稻共生期分别为10天(D10)、5天(D5)、0天(D0,CK),调查油菜生长及产量形成,为研究稻田三熟制谷林套播油菜简化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处理D5、D10与CK油菜成熟期基本一致,但油菜营养生长期分别延长5天和7天,有利于前期营养物质的累积,为最终取得高产奠定基础。(2)共生期延长有利于提高油菜出苗期密度,但其他生育期密度降幅随着共生期延长而增加,导致成苗率和成株率随着共生期延长而下降,成熟期处理D5密度最大、CK次之、D10最小,分别为42.35万株/hm2、40.02万株/hm2、36.68万株/hm2。(3)共生期影响着油菜各期生长状况和产量结构,延长共生期有利于油菜个体生长发育及单株产量形成,但群体产量以处理D5最大、D10次之、CK最小,分别为1564.12 kg/hm2、1430.72 kg/hm2、1402.37 kg/hm2,在单株产量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密度来弥补,从而提高群体产量。根据以上结果,建议本区域内稻田三熟制套播油菜共生期以5~10天为宜,5天为佳,在适宜范围内尽可能早播。  相似文献   

6.
针对干旱绿洲灌区水资源匮乏、玉米生产化肥投入量大等问题,在水氮减量条件下,探讨增大密度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籽粒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以期为建立水氮减量玉米稳产高效技术体系提供依据。2020—2021年,在地方习惯灌水减量20%(3240 m3 hm–2,W1)、习惯灌水(4050 m3 hm–2,W2)和减量施氮25%(270 kg hm–2,N1)、习惯施氮(360 kg hm–2,N2)条件下,研究密度从7.50万株hm–2(低,D1)提高30%(中,D2)、60%(高,D3)时,玉米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响应特征。研究表明,水、氮减量均显著降低玉米籽粒产量,增密30%可补偿水氮同时减量导致的产量降低效应;施氮量不变降低灌水量时,增密可显著提高产量。2个试验年度内,W1较W2、N1较N2产量分别降低3.0%、12.9%,D2、D3较D1产量分别高12.9%、9.2%;W1N1D1较W2N2D1处理减产12.3%,W1N1D2与W2N2D...  相似文献   

7.
LAI-2200植物冠层分析仪是一种能直接、无损侧量植物叶面积指数的商业仪器。本研究于2014年在河北省河间市对3个密度棉田LAI-2200测定的叶面积指数(LAI)与实际LAI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LAI-2200测定的低(6.5万株/hm2)、中(10.5万株/hm2)、高(15.0万株/hm2)3个密度棉田认I的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86,0.62和0.66,提示增加密度有利于提高LAI-2200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此外,3个密度棉田蕾期一盛铃期(出苗后47~102d)LAI-2200测定值与实际叶面积指数线性回归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1,0.86和0.82,纳什效率系数(EF)分别为0.90,0.80和0.84,提示不同密度的模拟质量都比较高,以低密度的模拟质量最佳。盛铃期(出苗后106d)棉株发生倒伏后人工扶起,棉田的自然冠层结构遭到破坏,中高密度棉田LAI-2200刚定值有小于实际LAI的现象,提示倒伏棉田不宜应用LAI-2200进行冠层分析。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冀东地区3个夏谷品种的适宜播种密度,以冀谷38、冀谷39和冀杂金苗一号为试材,设置45.0万(M1)、52.5万(M2)、60.0万(M3)和67.5万株/hm2(M4)4个种植密度,对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谷子的株高和穗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逐渐增加,茎粗、顶3叶面积、穗长、穗粗、码数、单穗重、穗粒重、千粒重和出谷率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逐渐降低。3个品种的穗数均在M4处理下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3个品种的穗粒重均在M1处理下最高,分别为19.13、18.17和16.38g。3个品种的千粒重均在M1处理下最高,分别为3.01、2.72和2.58g。冀谷38产量在M3处理下最高,为6339.6kg/hm2,显著高于M1和M2处理,分别增产13.04%和10.86%。冀杂金苗一号产量在M3处理下最高,为5410.0kg/hm2,显著高于M1和M4处理,分别增产23.73%和7.17%。冀谷39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逐渐增加,在M4处理下最高,为6189.0kg/hm2,显著高于M1和M2处理,分别增产19.59%和11.19%。  相似文献   

9.
2011~2012年以3个不同类型的夏谷品种衡谷10号(常规品种)、冀谷31(抗除草剂品种)和张杂谷11号(杂交谷子品种)为试材,在麦茬地进行免耕播种,以传统的旋耕条播为对照,比较2种播种方式下谷子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变化。试验表明:留苗密度相同时,3个谷子品种免耕播种与旋耕播种对谷子株高、穗长、穗重、穗粒重和产量的影响表现不同;谷子品种相同时,免耕播种与旋耕播种不同留苗密度的谷子产量差异较大。免耕播种时,衡谷10号和冀谷31均在留苗密度为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2年产量分别为5380.35kg/hm2、5472.45kg/hm2和5308.20kg/hm2、5378.03kg/hm2,较同密度的CK增产0.19%、1.52%和9.67%、10.36%;张杂谷11号在留苗密度为3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2年产量分别为4420.20kg/hm2、4890.49kg/hm2,分别较同密度的CK增产19.46%、18.08%。结果表明夏谷免耕栽培产量略大于CK,常规品种与抗除草剂品种留苗75万株/hm2较适宜;杂交品种留苗以37.5万株/hm2较适宜。  相似文献   

10.
于2019—2020年在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农科所以登海605(DH605)为试验材料进行大田试验,在统一氮、磷肥用量(N 225 kg hm–2、P2O5 110 kg hm–2)的条件下,设置5个K2O施用量,分别为0 kg hm–2 (K0)、150 kg hm–2 (K1)、225 kg hm–2 (K2)、300 kg hm–2 (K3)和375 kg hm–2 (K4),研究连续多年秸秆还田条件下施钾量对夏玉米籽粒产量、养分吸收转运及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显著提高了夏玉米籽粒产量, 2年均在225 kg K2O hm–2时增幅最高, 2019年和2020年籽粒产量分别增加13.64%和15.27%;施钾显著提高了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及干物质向穗部转运的强度,促进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提高玉米氮、磷、钾积累量及花后氮、磷积累比例,但当施钾量>225 kg hm–2时增效降低。...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北疆棉区滴施缩节胺(DPC)的可行性,连续2年设置4个滴施DPC水平(D1:262.5g/hm2、D2:525.0g/hm2、D3:1050.0g/hm2和D4:2100.0g/hm2),以喷施525.0g/hm2 DPC为对照(CK),分析滴施不同剂量DPC对棉花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量及分配、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的株高随滴施DPC剂量的增加略呈降低趋势,D4处理的株高分别较D1、D2和D3处理降低了13.31%、12.71%和5.44%(2019年)。D2处理的棉花株高与主茎节间长均与CK处理无显著差异,但显著缩短了部分果枝的第2果节长度。滴施处理下,初花期生殖器官干物质占比随着DPC用量增加而增加,D4处理较D1处理增加了5.67%。与CK处理相比,盛铃期D2与D4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略有减少。2019年各处理间的产量构成因素及皮棉产量无显著差异;2020年D3处理籽棉产量相比其他滴施DPC处理平均增加了4.90%,CK处理单株结铃数与籽棉产量比滴施处理分别平均增加了0.37与484.94kg/hm2。各处理对棉花的纤维品质影响无显著差异。因此,北疆棉区滴施DPC可有效控制棉花生长,滴施剂量1050.0g/hm2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浅埋滴灌下不同滴灌量对玉米花后碳代谢和光合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以传统畦灌常规灌量(4000m3hm–2)为对照,设置浅埋滴灌传统畦灌常规灌量40%(W1:1600 m3 hm–2)、50%(W2:2000 m3 hm–2)和60%(W3:2400 m3hm–2) 3个处理,研究浅埋滴灌下不同滴灌量玉米产量和花后叶源特性、光合特性、光合碳代谢关键酶活性、光合氮素利用效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2018—2020年玉米籽粒产量W3与CK差异不显著, W2和W1均显著低于CK, 3年产量平均降低3.91%和11.18%;滴灌下W3产量与W2差异均不显著,但显著高于W1, 3年平均产量分别较W1增加17.56%、9.06%和9.56%。开花期W3和CK瞬时光合利用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和瞬时羧化速率均较高且二者差异均不显著,W1均最低,气孔限制值的表现则相反。叶源特性和光合碳代谢相关酶活性花后30d至成熟期W1和W2均低于W3,W3优于CK,其中,单株叶面积、比叶重、穗位叶叶绿素含...  相似文献   

13.
密度和播期对京单68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玉米品种京单68为研究材料,通过设置种植密度(52500,60000,67500,75000,82500株/hm2)和播期(5/15,6/13)两个处理因素,研究种植密度和播期对京单68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京单68的群体叶面积指数(LAI)随生育进程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吐丝期。随种植密度增加,京单68的群体LAI和群体光合势呈增加趋势,但增幅逐渐减小。不同播期间,群体LAI表现为春播高于夏播,但LAI到达峰值的时间则表现为春播较夏播晚Sd。就产量而言,随密度增加,京单68的群体产量呈升高趋势,但增幅逐渐减小。不同播期间,春播条件下京单68的穗长、穗粗、穗粒数及产量均高于夏播,而秃尖长则呈相反趋势。密度和播期处理对京单68产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穗粒数和千粒重方面。  相似文献   

14.
了研究华南双季稻区超级稻机械化插秧在不同施肥水平和不同插植密度下的生育特性及产量表现,明确超级稻机械化插秧适宜的施肥水平和插植密度。2012年早、晚季,以常规超级稻‘合美占’为材料进行了(0、120、150、180 kg/hm2) 4个施肥水平和(2.4×105穴/hm2、2.85×105穴/hm2) 2个机械化插秧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施肥水平下,插植密度2.85×105穴/hm2的植株干物质积累、叶面积系数和产量都高于插植密度2.4×105穴/hm2的处理且差异显著;在相同插植密度下,植株干物质积累、叶面积系数、有效穗、产量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的趋势是在中低施肥水平下(120~150 kg/hm2),高肥水平(180 kg/hm2)处理反而下降了,施肥量120 kg/hm2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最高,SPAD值测定结果没有明显规律性。插植密度2.85×105穴/hm2和施肥量120~150 kg/hm2是广东双季稻区机械化插秧取得高产的适宜栽培方案,说明适当密植和合理施肥是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根据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多年不同产量需肥特征进行配方施肥,来模拟冬小麦不同产量水平,进而研究不同产量下冬小麦生长发育及水肥利用等特性,为田间水肥管理和高效用水及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于2018—2019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新乡综合试验基地进行,试验设置4个产量水平,分别为7.50 t/hm2(C0),8.25 t/hm2(C5),9.00 t/hm2(C10),9.75 t/hm2(C15),以不施肥为对照处理(CK)。结果表明,随产量的增加,冬小麦株高、SPAD、穗数、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和生物量均呈上升趋势,无效小穗数呈下降趋势,较CK处理相比,C15处理株高、SPAD、穗数、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和生物量分别提高17.8%、69.1%、68.6%、15.3%、16.5%、17.3%、34.9%,收获指数达到53.2%。随产量的增加,冬小麦耗水量显著增加,水分利用效率呈上升趋势,C10耗水量增加22.8%,水分利用效率增加9.9%;收获后C10土壤全氮全磷较播前显著增加,C15显著减少,肥料贡献率随产量增加显著提高,偏生产力显著降低。冬小麦产量的提高主要依赖于较高的穗数和全生育期干物质的积累,结合冬小麦产量、耗水量,水分利用等认为C10处理水肥利用最佳。  相似文献   

16.
密度对大豆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垦丰16为试材,在30万株/hm2、33万株/hm2、36万株/hm2和39万株/hm24个密度条件下,研究不同密度对大豆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叶绿素含量和冠层光合速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一定密度范围内(M1~M3),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M3产量最高达3815.22kg/hm2,当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则产量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花生单粒精播群体质量的影响,选用直立型大花生品种“花育22”(Huayu22,HY22)和半匍匐型大花生品种“花育9513”(Huayu 9513, HY9513),设置D1 (7.5万株hm–2)、D2 (15万株hm–2)、D3(22.5万株hm–2)3个密度,对不同密度下不同株型花生产量、光合产物累积与分配、叶面积系数、植株性状和粒叶比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随密度的增加,“花育22”荚果产量呈增加趋势,“花育9513”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花育9513”最适种植密度低于“花育22”。(2)“花育22”植株群体干重整个生育期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密度越大增幅越小,“花育9513”幼苗期干重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花针期之后随密度增加先增加后降低, D2密度植株干重最大。随密度增加,根的干物质分配比例增加,果针的分配比例降低;“花育9513”与“花育22”收获期干重相当,但干物质向荚果的分配比例较小、经济系数和粒叶比低。花生生育前期叶面积系数、光合势随密度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HY9513”...  相似文献   

18.
探究不同生育期玉米光温利用、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对密度的响应,以期为陕北灌区春玉米密植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19—2020年以东单60 (中晚熟)和大丰30 (中早熟)为试验材料,设置45,000 (D1)、60,000(D2)、75,000 (D3)和90,000 (D4)株hm-2 4个种植密度,测定了叶面积指数、冠层光分布、物质生产与转运、光温利用和产量及其构成等指标。结果表明,大丰30和东单60分别在90,000株hm-2和75,000株hm-2密度下达到最高产量18,787.5kghm-2和16,953.0kghm-2,较低密度分别提高了37.7%和41.4%,且高产下大丰30籽粒含水率较东单60低11.5%。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群体叶面积指数明显提高,上部冠层光能截获率显著增大,而中部冠层光能截获率显著下降且东单60降低幅度高于大丰30,下部冠层光能截获率无显著差异。对于光能辐射利用而言,大丰30花前截获的光合有效辐射和光能利用率较东单60分别高7.9%...  相似文献   

19.
苏中地区为稻麦两熟制地区,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稻虾综合种养规模扩大的影响,水稻迟播迟栽现象较为普遍,使水稻品种的生长发育等与光、温资源不匹配,成为制约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在迟播迟栽(6月12日播种、6月30日移栽)条件下,采用毯苗机插方式,设置4个纯氮施氮量(N0:0 kg hm–2; N240:240 kg hm–2; N300:300 kg hm–2; N360:360 kg hm–2)、3个穴栽苗株数(D3:3株苗、D4:4株苗、D5:5株苗)处理,以适播适栽期(5月29日)常规施氮量和穴栽苗株数处理(N300D4)为对照(CK),探究氮肥水平与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为提升苏中地区迟播迟栽粳稻产量潜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较CK相比,迟播迟栽条件下各处理产量均下降,主要原因是迟播迟栽处理群体颖花量显著降低, 2年最高群体颖花量分别较CK分别降低11.94%和8.12%;迟播迟栽条...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氮素对云南哈尼梯田水稻冠层昼温、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及稻瘟病的影响,探索水稻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与稻瘟病发生的相关性,构建合理健康的群体冠层结构。以当地种植的常规水稻品种‘月亮谷’为试验材料,采取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共6个处理,包括5个不同施氮处理和1个传统施肥对照处理。研究结果表明,高施氮水平下(125.0 kg/hm2)齐穗期的冠层昼温最低,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最大截获率最大。中等施氮(75.0 kg/hm2)和高施氮水平下穗颈瘟的病情指数最高,中等施氮水平下的发病率最高,为51.0%。穗颈瘟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和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最大截获率存在正相关性 (r=0.6696*和r=0.7130**),发病率与1级病穗百分比呈正相关性(r=0.7511**),而和2级至5级病穗百分比的关系不大,病情指数分别与5级、1级病穗百分比呈正相关性(r=0.6324**、r=0.4936*),而和2级至4级病穗百分比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