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0 毫秒
1.
[目的]明确水稻种子药剂包衣处理对水稻主要病虫害控制效果及增产效果。[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水稻种子处理对水稻主要病虫害控制效果及增产效果。[结果] 280 g/L异噻菌胺·肟菌酯FS 15 mL+240 g/L氟唑菌苯胺FS 8.3 mL+60%吡虫啉FS 4 mL+成膜剂2 mL/kg种子包衣处理具有明显的壮苗效果,对水稻安全,预防水稻恶苗病的效果明显,对秧田期灰飞虱也有较好的防效;对大田水稻纹枯病、水稻叶瘟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水稻穗瘟病也有明显的控制效果,增产效果显著。[结论]水稻种子药剂包衣处理可减少大田施药1~2次,降低农药使用量,为水稻病虫绿色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水稻稻瘟病和恶苗病是水稻上危害严重的真菌病害,化学防治是主要防治措施之一。为探明24.1%肟菌.异噻胺种子处理悬浮剂(FS)对稻瘟病和恶苗病的防治效果,采用干稻种拌种并晾干后播种的处理方式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4.1%肟菌.异噻胺FS 15 mL/kg和25 mL/kg种子对沪软1212苗瘟、叶瘟和穗瘟的防效分别为87.19%、77.64%、45.20%和93.75%、84.75%、58.92%,对沪软1212在苗期、分蘖期和抽穗期的恶苗病防效分别为83.44%、83.89%、84.35%和85.89%、88.26%、88.12%,各处理对水稻种子萌发和成苗安全。24.1%肟菌.异噻胺FS推荐剂量拌种对苗瘟、叶瘟和恶苗病防效较好,对水稻生长安全;研究结果可为稻瘟病和恶苗病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减轻水稻病虫害后期防治压力,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植检站选择当前几种常用的水稻拌种剂,开展了田间药效试验,探索对水稻蓟马、稻飞虱、恶苗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与持效期。结果表明,使用13%噻呋酰胺?咯菌腈?噻虫嗪FS、60%吡虫啉FS混用28%异噻菌胺?肟菌酯FS、25%噻虫嗪?咯菌腈?甲霜灵FS和22%噻虫嗪?咯菌腈FS四种处理进行水稻拌种,对水稻生长安全,对恶苗病防效达80%以上。试验期间恶苗病发生较轻,防效需进一步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4.
江曲  王可  潘求一  谈应才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4):134-135,162
用20%咯菌腈·精甲霜灵·噻虫嗪FS进行水稻拌种,明确其对水稻稻蓟马和恶苗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0%咯菌腈·精甲霜灵·噻虫嗪FS对水稻稻蓟马、恶苗病具有较好防效,2.50 g/kg(种子)处理对水稻稻蓟马、恶苗病防效均可达91%以上;20%咯菌腈·精甲霜灵·噻虫嗪FS防治水稻稻蓟马适宜用量为2.50~5.00 g/kg(种子).  相似文献   

5.
田间测定了35%噻·咪FS对水稻蓟马、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和对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5%噻·咪FS 200 g/100 kg包衣,播后15、20 d对水稻蓟马的防效分别为93.0%、84.7%,播后30d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效为90.8%,35%噻·咪FS 250 g/100 kg包衣,播后15、20 d对水稻蓟马的防效分别为98.2%、94.9%,播后30 d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效为94.6%,两者均对水稻秧苗安全无药害,且能够有效促进秧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噻虫嗪不同施用技术对水稻苗期生长的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2012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评估了30%噻虫嗪FS单用种子处理和与25 g/L咯菌腈FS混用种子处理及喷雾处理对水稻出苗、成苗及早期秧苗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30%噻虫嗪FS处理水稻种子,无论是先包衣、后浸种催芽,还是先浸种催芽、后包衣,对出苗率、成苗率及对成苗后的水稻秧苗生长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30%噻虫嗪FS与25 g/L咯菌腈FS混用浸种包衣处理或喷雾处理,对水稻苗期生长均无不良影响。以上结果说明30%噻虫嗪FS对水稻的安全性好,可用于水稻生产。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24%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包衣对水稻恶苗病的田间防效及对水稻的安全性,确定最佳使用剂量,开展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4%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在500~667 mL拌100 kg种子的剂量下进行水稻种子包衣,能够有效防治水稻恶苗病。推荐其有效成分用量为120~160 g拌100 kg种子。  相似文献   

8.
为评价锐胜350FS和亮盾525g/L FS处理种子后对水稻秧苗期蓟马、飞虱等害虫和恶苗病、立枯病等病害的防治效果和持效性,2012年在安徽省广德县进行锐胜350FS水稻种子包衣水育秧田示范工作。示范表明:用锐胜350FS+亮盾525g/L FS处理过的种子,在水育秧田内与其它处理相比,对虫害防效较好,能明显促进水稻的生长,成苗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
不同药剂拌种防治水稻病虫害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水稻拌种处理,研究22.4%阿马士(氟唑菌苯胺)悬浮种衣剂和280 g/L入田(异噻菌胺·肟菌酯)悬浮种衣剂对水稻恶苗病、稻瘟病和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对水稻的安全性。结果表明,22.4%阿马士(氟唑菌苯胺)悬浮种衣剂拌种对水稻纹枯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稻瘟病无明显作用。280 g/L入田(异噻菌胺·肟菌酯)悬浮种衣剂拌种对水稻叶瘟和穗颈瘟有抑制作用,对纹枯病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不同剂量的 280 g·L-1 异噻菌胺·肟菌酯悬浮种子处理剂拌种组合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用药2次防治稻瘟病小区试验结果显示,280 g·L-1异噻菌胺·肟菌酯悬浮种子处理剂20 mL·kg-1 拌种组合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用药2次对稻瘟病防治效果最佳,叶瘟防效894%,穗颈瘟防效615%,方差分析显示,该处理穗颈瘟防效与其他处理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试验结果还表明,异噻菌胺·肟菌酯悬浮种子处理剂拌种对叶瘟具有预防效果,防效随着拌种浓度的递增而增大,但对叶瘟后期的防治效果不佳,且对穗颈瘟无防效。建议稻瘟病重发地区以280 g·L-1 异噻菌胺·肟菌酯悬浮种子处理剂20 mL·kg-1 拌种,并在分蘖末至拔节期、破口前用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用药2次,用药量分别为150和225 g·hm-2。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70%噻虫嗪WS不同处理方式对水稻的壮苗效果及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以期获得该药剂对水稻种子的最佳处理剂量和处理方法,为水稻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70%噻虫嗪WS:水稻种子按照20 g:100kg、40 g:100 kg和80 g:100 kg分别采用先包衣后浸种和先浸种后包衣的处理方式,以空白为对照,测定不同处理方式水稻种子发芽率、稻根长、叶片宽度、根数及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结果]70%噻虫嗪WS按照药剂/种子为40 g/100kg,采用先包衣后浸种处理方式的综合效果最佳,处理后4d室内发芽率稳定为96.00%,30 d平均根长为4.93 cm,40 d水稻1~5叶位叶片宽度明显较对照宽,45 d的平均根数为54.0条,处理后15、30、45 d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均高于96.00%.[结论]采用70%噻虫嗪WS按照药剂/种子为40 g/100 kg先包衣后浸种的处理方式对水稻秧苗及稻飞虱的综合效果最好,可以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70%噻虫嗪WS不同处理方式对水稻的壮苗效果及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以期获得该药剂对水稻种子的最佳处理剂量和处理方法,为水稻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70%噻虫嗪WS:水稻种子按照20 g:100kg、40 g:100 kg和80 g:100 kg分别采用先包衣后浸种和先浸种后包衣的处理方式,以空白为对照,测定不同处理方式水稻种子发芽率、稻根长、叶片宽度、根数及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结果]70%噻虫嗪WS按照药剂/种子为40 g/100kg,采用先包衣后浸种处理方式的综合效果最佳,处理后4d室内发芽率稳定为96.00%,30 d平均根长为4.93 cm,40 d水稻1~5叶位叶片宽度明显较对照宽,45 d的平均根数为54.0条,处理后15、30、45 d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均高于96.00%.[结论]采用70%噻虫嗪WS按照药剂/种子为40 g/100 kg先包衣后浸种的处理方式对水稻秧苗及稻飞虱的综合效果最好,可以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桂阳龙  黄震  胡章涛 《安徽农学通报》2022,28(1):99-100,111
采用18%噻虫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对水稻种子进行播种前拌种处理,研究其对水稻田稻蓟马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8%噻虫胺悬浮种衣剂在700~900mL/100kg拌种处理时对稻蓟马的整体防治效果较好,且对水稻秧苗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明确不同杀菌剂的不同处理方式对直播晚稻安全性及恶苗病的防治效果。比较了不同处理方式对种子发芽、成苗及对恶苗病防治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方式种子发芽势均低于对照;24.1%肟菌酯·异噻菌胺800倍、4.23%甲霜·种菌唑400倍、40%丙硫·戊唑2 000倍及17%杀螟·乙蒜素300倍处理发芽率分别达到88.3%、90.3%、91.7%、91.0%,显著高于对照,其余处理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25%氰烯菌酯+25%咪鲜胺1 500倍浸种种子成苗率达93.7%,显著高于对照,17%杀螟·乙蒜素300倍浸种种子成苗率为67.5%,显著低于对照,其余处理种子成苗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25%氰烯菌酯1 500倍浸种和10%噁霉灵·精甲霜·氰烯酯175 mL·kg-1拌种处理对苗期和分蘖期水稻恶苗病的防效均较低,17%杀螟·乙蒜素300倍浸种在苗期和分蘖期对恶苗病防效分别为80.2%和80.6%,其余处理均高于86%。  相似文献   

15.
3%咪·噁种衣剂在水稻上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3%咪·噁种衣剂对水稻种子安全性、秧苗素质以及对恶苗病、立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咪·噁种衣剂处理对水稻发芽率和发芽势没有明显影响,发芽率为96%,发芽势为98%;3%咪·噁种衣剂处理秧苗素质好于对照;3%咪·噁种衣剂处理及对照均没有发生立枯病,对恶苗病的防效为75%,好于常规种衣剂及对照处理。  相似文献   

16.
水稻立枯病及恶苗病是水稻苗期的主要病害,3%恶?甲?咪鲜胺悬浮种衣剂种子包衣可同时防治这两种病害.为验证其对水稻的安全性及对水稻立枯病和恶苗病的防治效果,以水稻品种东农428为试材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其对水稻出苗、秧苗生长及成熟期均无不良影响,对水稻安全,并且增产显著;对水稻立枯病的平均防效大于65%,对恶苗病的平均防效大于85%;在水稻浸种前,3%恶?甲?咪鲜胺悬浮种衣剂按药种比1∶(40~60)的比例进行种子包衣为适宜施药时期和用药量.  相似文献   

17.
采用16%甲.福.咪悬浮种衣剂包衣处理进行田间小区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每100 kg水稻种子用16%甲.福.咪悬浮种衣剂267~400 g包衣处理对苗期立枯病平均防效为90.21%~98.49%,对秧田恶苗病平均防治效果为91.67%~96.88%,对本田恶苗病平均防治效果为96.88%~100.00%,使用方便、防治效果好,对水稻安全、无药害。推荐田间用量以每100 kg水稻种子用16%甲.福.咪悬浮种衣剂267~400 g于水稻浸种前拌种包衣为佳。  相似文献   

18.
以中优936为供试水稻品种,分别采用25%咪鲜胺乳油3000倍液和87%三氯异氰尿酸粉剂500倍液浸种12h,催芽后进行水秧、旱秧两种方式育苗,调查成秧率和对恶苗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两种药剂处理对水稻种子成秧率均有提高作用,对恶苗病均有良好防效。水培秧苗情况下,咪鲜胺和三氯异氰尿酸两种处理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差异不大;旱育水稻秧苗时,咪鲜胺处理对水稻秧苗恶苗病的防治效果明显高于三氯异氰尿酸。生产上实行水育秧苗时建议使用三氯异氰尿酸消毒种子,旱育秧苗时推荐使用咪鲜胺浸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新型杀菌剂25%氰烯菌酯悬浮剂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为黑龙江省水稻生产中有效防治恶苗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田间药效试验方法,评价25%氰烯菌酯悬浮剂对水稻的安全性及对恶苗病的防治效果。[结果]25%氰烯菌酯悬浮剂0.25ml/kg种子或25%氰烯菌酯悬浮剂0.15 ml/kg种子与种衣剂混用对水稻安全且对水稻恶苗病防治效果较好,明显好于对照药剂咪鲜胺和单独使用种衣剂。[结论]建议在黑龙江省水稻生产中推广应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  相似文献   

20.
采用包衣处理的方法研究了11%精甲·咯·嘧菌悬浮种衣剂(FS)不同剂量对种子出苗率的影响及对水稻恶苗病、稻瘟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1%精甲·咯·嘧菌FS按照药种质量比(m/m)1∶300、1∶400、1∶500处理后种子出苗率分别为82.67%、86.67%和77.33%,均高于空白对照组75.67%;对水稻恶苗病有很好防效,分别达90.70%、89.53%和88.37%;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在10%以下,防效较差。因此,防治稻瘟病不建议用此药,防治水稻恶苗病的药种比(m/m)采用1∶400更为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