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3 毫秒
1.
栗南瓜一号     
1 特征特性栗南瓜在我国又称小洋南瓜或西洋南瓜 ,在植物学上属印度南瓜 (种名CucurbitamaximaDuch) ,是印度南瓜的一个优质品种群。栗南瓜一号是青岛市农科所 1999年选育成功的优良一代杂种。该品种植株生长旺盛 ,叶深绿色。瓜扁圆形 ,横径 17 7cm ,高 11 3cm ,平均单果重 1 5 4kg左右。瓜皮深绿色 ,有辐射状浅绿色条斑。瓜肉浓黄色 ,肉厚腔小 ,食味糯甜有轻香。雌花开花后约 35天成熟 ,适于春大棚及春季早熟栽培。2 栽培要点栗南瓜性喜冷凉 ,平均温度高于 2 2~ 2 3℃时 ,同化产物的积累就减弱 ,因此其栽培技术的关键在于充分利用好气…  相似文献   

2.
陈建瑛  石江  洪永吉 《蔬菜》2003,(9):14-15
栗南瓜在本地又称日本南瓜,因果型较小,粉质度高,品质风味好,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近年来在浙江地区栽培甚广,1年可进行2茬(露地)或3茬(保护地)栽培,主要集中在春季,夏秋迟熟栽培相对较少。为延长栗南瓜的生产供应期,笔者在浙江各地进行了几年的迟熟栽培试验,现将其栽培技术要点总结如下。一、 播种与育苗1.品种选择南瓜秋季栽培前期易遭遇到高温暴雨,后期易遭遇低温,适宜生长的时间很短。所以秋栽一定要选择早熟、耐热、高产、抗性强的品种,如锦栗、甘栗、红栗南瓜等品种。2.播种期播种期应根据当地气候安排。不能太早,否则苗期遇上高温…  相似文献   

3.
贾长才 《蔬菜》2005,(8):10-11
优质印度南瓜又称栗面南瓜,由于其营养丰富,所含的β-胡萝卜素和南瓜多糖具有明显的医疗保健作用,在我国的栽培面积和消费量逐年扩大。笔者近年从国外引进大量南瓜种质资源,并进行多品种杂交和自交分离提纯,筛选出一批优良自交系并试配组合。2000年对32个杂交组合进行配合力测定和组合筛选,其中BL126×BH258综合性状表现最好,定名为绿星栗。2001-2003年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及多点生产示范,表现出中早熟、品质优、产量高、抗性强等优点。2002年秋开始小面积推广,市场反馈良好,已累计推广种植600多hm2。一、品种特征特性绿星栗南瓜属中早熟品种…  相似文献   

4.
西洋南瓜(印度南瓜)品种较多,如红美、金升、美栗等.特点是品质好、瓜个小、颜色好,食用方便,但株产低.2006年春夏对大田地膜覆盖栽培的美栗南瓜进行了生育特性观察和栽培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5.
一、栗南瓜的瓜果特性 栗南瓜(又称西洋南瓜、小洋南瓜或栗子南瓜)是印度南瓜(北瓜、玉瓜、笋瓜,种名为Cucurbita maxima Duch)的一个优质品种群。这群品种的最大特点是瓜果较小,扁圆形,瓜型美观,单瓜质量1500g左右,瓜果粉质度高,食味优良。据化验分析,栗南瓜果肉营养丰富,尤其富含类胡萝卜素,其食味和营养品质均属南瓜之冠。这类品种的育成推广,  相似文献   

6.
为了选育优质红皮西洋南瓜良种,以从引进南瓜品种分离后代中选育的自交系HP-35为母本、JP-1为父本进行杂交,育成了优质、丰产西洋南瓜新品种红栗2号。经品种比较试验、多点试验和生产示范,结果表明:该品种全生育期110d,春季栽培果实发育期约45d;果实高扁圆形,果皮红色,果肉橙红色,肉厚约3.8cm,质粉味甜。平均单果质量2.7kg,667m2产量3000kg左右。坐果性好,生长势强,耐低温、高温,抗病性强,适应性广。适宜全国各地栽培。  相似文献   

7.
李林 《现代园艺》2002,(4):25-25
锦栗南瓜是从日本引进的优良品种 ,以其营养丰富 ,粉质度高 ,味甜、风味特佳 ,对防治糖尿病、结肠癌有辅助疗效等深受人们喜爱。除春季栽培外 ,我们进行秋季栽培 ,并获得成功 ,市场售价为普通南瓜的 1~ 2倍 ,提高了经济效益 ,增加了市场蔬菜花色品种。现将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适时播种 ,培育壮苗播种期以 7月下旬~ 8月上旬为宜 ,播前进行种子清毒。由于正值高温季节 ,种子可不催芽。苗床要浇足底水 ,然后播种覆土 ,播后搭小拱棚 ,上盖遮阳网遮荫 ,注意防止猝倒病。2 整地施肥与定植该南瓜对土壤要求不严 ,适应性很强 ,但夏秋季暴雨集中…  相似文献   

8.
栗南瓜六号     
栗南瓜六号是青岛市农科院选育的杂一代南瓜品种,具有早熟、抗病、商品性好、品质优良等特点.适合全国大部分地区保护地和露地种植.  相似文献   

9.
锦栗南瓜新品种的选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锦栗南瓜是湖南省瓜类研究所选育的优质、丰产杂交一代西洋南瓜新品种。早熟,全生育期98天左右,春季栽培果实发育期约38天。平均单瓜重1.5kg,产量2000kg/667m^2左右。果实扁圆形,果皮深绿色,果肉橙黄色,平均肉厚3.4cm左右,粉质度高,风味佳。耐低温、高温、抗病性较强,适应性广。  相似文献   

10.
为选育优质小果型青皮西洋南瓜良种,以引进西洋南瓜品种的分离后代中选育的自交系A156为母本、A257为父本进行杂交,于2008年育成早熟、优质、丰产的小果型西洋南瓜新品种贝栗。经品种比较试验、多点中间试验和生产示范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全生育期89d,春季栽培果实发育期约35d,平均单果质量0.7kg,667m2产量2100kg左右;果实扁圆形,青皮,果肉黄色,平均肉厚2.0cm,质粉味甜,种子粒小、白色;每株坐果5~7个,生长势较强;耐低温、高温,抗逆性强,适应性广。  相似文献   

11.
红栗南瓜是近几年来在我国各省兴起栽培的一个优质南瓜新品种.因其熟期偏早,品质好,食用味甜,产量高,经济效益好,深受广大栽培者的重视和喜爱.红栗南瓜在多种土质上都能较好的生长,并能获得好的产量和经济效益.红栗南瓜即可种植食用,也可做为观赏植物进行栽培.  相似文献   

12.
短蔓京红栗南瓜是国家蔬菜工程研究中心最新培育的栗面南瓜新品种。 1)特征特性。早熟品种,植株生长稳健,抗病性强。节间特别短,坐瓜集中,适宜密植。主蔓10cm处可见第1雌花开放,隔2~3节又现雌花,单株坐瓜3~4个。开花至采收35天左右。平均单瓜重1.5kg,瓜扁圆形,皮橘红色,瓜肉厚,橘黄色,味甜甘面,品质好,平均667m^2产量2000kg以上。适合南北方春提早或秋延后塑料拱棚或露地种植。  相似文献   

13.
董亚静  王川  罗伏青  苏琼 《蔬菜》2004,(4):34-35
近年来在南瓜大棚栽培过程中常常有由于盐离子浓度过高而导致减产和毁苗的现象发生,不少温室因此而被废弃。关于作物耐盐性的研究在农作物和西瓜上已有报道,对于大多数作物,种子萌发和早期幼苗阶段对环境胁迫最为敏感。文采用琼脂固定法以NaCl 为胁迫盐对红栗南瓜发芽种子成苗过程进行研究,以期为南瓜抗逆育种及南瓜设施栽培提供依据。一、材料和方法1.材料南瓜种子为湖南省瓜类研究所提供的红栗南瓜种子,是西洋南瓜的杂交种。2. 实验方法实验在湖南省瓜类研究所实验室进行。将种子用冷水浸种4 h,于28~30 ℃催芽,选取根芽长0.5 cm的种子备…  相似文献   

14.
栗南瓜四号     
栗南瓜四号是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优质食用南瓜一代杂交种,具有早熟,抗病,商品性好,品质优良等特点。1特征特性该品种生长势中等,叶面积很小,极适宜密植,连续坐果性好,早熟性、抗病性好。果实扁圆形,墨绿色果皮覆暗灰条纹,单果重约1.5kg。果肉浓黄有清香,腔小肉厚,商品性好。适合全国大部分地区保护地和露地种植。  相似文献   

15.
栗南瓜三号     
栗南瓜三号是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优质食用南瓜一代杂交种,具有早熟、抗病、商品性好、品质优良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锦栗南瓜是湖南省瓜类研究所选育的优质、丰产杂交一代西洋南瓜新品种。早熟,全生育期 98天左右,春季栽培果实发育期约 38天。平均单瓜重1.5 kg,产量2 000 m2左右。果实扁圆形,果皮深绿色,果肉橙黄色,平均肉厚3.4 cm左右,粉质度高,风味佳。耐低温、高温,抗病性较强,适应性广。  相似文献   

17.
翠栗2号南瓜     
黄伟忠 《长江蔬菜》2013,(23):14-15
翠栗2号南瓜品种由浙江省绍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选育而成,在多年生产中表现丰产性和商品性突出、品质佳,立项推广过程中深受农户和市场青睐。  相似文献   

18.
李海真  贾长才  丁海凤 《蔬菜》2007,(10):10-10
短蔓京红栗南瓜是国家蔬菜工程研究中心最新培育的栗面南瓜新品种,不仅口感好,而且营养价值极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类胡萝卜素、维生素、矿物质和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不仅是提取β-胡萝卜素的较好植物资源,也是补充人体维生素A的良好食源,同时还可作为观赏作物种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正1定植时间露地南瓜栽培可以育苗移栽,也可干籽直播。地温稳定在12℃以上时,开始露地直播,要使幼芽在断霜后出土,避免出苗遭遇霜冻。榆林市露地南瓜栽培一般于4月下旬干籽直播,每亩用种量0.3~0.9 kg。2品种选择种植品种应根据当地消费习惯和市场效益确定,一般选择坐果性较好、口感粉质高,并且适应性广、抗病性强、产量高的品种。如蜜本南瓜、磨盘南瓜、牛腿南瓜、板栗南瓜等。  相似文献   

20.
苏南地区小南瓜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宜苏南地区种植的小南瓜品种有:日本栗籽南瓜、韩国甜栗南瓜、台湾红灯笼南瓜、台湾东升南瓜等.我地一般以春季大棚上架种植为主,这种种植方式瓜形整齐、整洁,产量高、效益好,其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