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以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典型代表地区长武王东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提高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系统生产力途径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立保证生态安全、食物安全的生物保护技术体系,建立黄土高原沟壑区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农业生态系统,为黄土高原地区提供农村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模式,解决黄土高原沟壑区经济发展中人口一资源一环境协调发展问题,为国家对生态环境安全及生态环境建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探索兼顾系统性、动态性和实践性的乡村建设质量评价体系,科学测度黄土高原生态宜居水平,对乡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PSR理论框架构建了黄土高原乡村建设质量评价模型,应用组合赋权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从乡村压力、状态、响应3个维度、12个因素、39项指标层面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陇东黄土高原乡村建设质量为良好偏一般,有较大的提升潜力;劳动生产压力、休憩游乐压力、生活居住响应以及劳动生产状态是制约黄土高原乡村建设质量的主要因素;文中构建的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能客观指明乡村的动态发展,具备较强的操作性和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产量分解的方法,运用灰色系统中的GM(1.1)模型,对梯田的趋势产量和水保产量进行灰色拼合,确定了我区水平梯田、坡式梯田的水保产量及其效益分摊系数。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生态分区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生态分区是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合理管理及持续利用的基础,合理的生态分区可为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管理政策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在综合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特点的基础上,阐明了本区的生态地位及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综合考虑黄土高原自然生态特点及其所构成的空间组合的相似性和异质性,提出了黄土高原生态分区的原则、依据及指标系统。通过对气候、土壤、植被等生态系统要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进行聚类分析,将黄土高原划分为七个一级生态类型区,并讨论了各区建设生态屏障的区域布局、建设途径及任务。  相似文献   

5.
论旱作梯田生态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生态学与系统科学的理论及思想方法,提出了“梯田生态系统(TerraceEcosystem)”的概念,论述了梯田生态系统的含义及旱作梯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系统仪,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川地和梯田茄子在覆膜与不覆膜两种栽培方式下的光合特性日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茄子在川地与梯田不同栽培模式下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日变化均表现为"双峰"曲线,都具有明显的"午休"现象;引起川地茄子产生光合"午休"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气孔因素;引起梯田茄子产生光合"午休"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非气孔因素;(2)梯田茄子在不同栽培方式下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日均值均显著高于川地茄子(P<0.01),而叶片水平水分利用效率日均值却显著低于川地茄子(P<0.01);(3)茄子在覆膜与不覆膜两种栽培方式下的光合特性日变化参数没有显著性差别(P>0.05)。  相似文献   

7.
论冬小麦抗旱丰产的根区调控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黄土高原冬小麦根系发育的一般规律与其经济产量相关问题出发,分析了干旱胁迫对冬小麦根区制约的主要障碍因素,并从抗旱丰产角度阐述了耕作改土,种群轮作,品种利用,合理施肥,覆盖栽培,集水稳根等调控小麦根系发育生境的有效措施,为黄土高原区小麦节水高效生产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8.
不同降雨历时梯田和坡耕地的土壤水分入渗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第三副区庄浪县为例,研究不同降雨历时条件下坡耕地和水平梯田土壤(黄绵土)水分入渗变化特征,应用Hydrus-1D模型对不同降雨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入渗进行定量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与实测数据相比,Hydrus-1D模型模拟降雨后土壤水分的运移较合理。(2)地表层(0~40 cm)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CV)呈中等变异,即5 d的时间内梯田和坡耕地地表层的土壤含水量变化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变异系数减小,呈弱变异性。(3)在1.45 mm/min降雨强度下,在23 min时拔节期的小麦坡耕地产生径流,水平梯田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产生径流。(4)降雨历时为10 min时,在土层深度为0~15 cm,梯田土壤含水量比坡耕地多0.13%~1.65%,在土层深度为30~200 cm,梯田和坡地都没有下渗。降雨历时为20min、30min时,在土层深度为0~20 cm,梯田的土壤含水量比坡耕地的分别多0.05%~2.22%、0.01%~2%。  相似文献   

9.
中国检疫性有害生物信息管理与辅助鉴定系统的研究(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世为中国植物检疫带来机遇和挑战,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应用对我国全面实施《SPS协定》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软件工程原理知专家系统技术为基础,采用LUBAN模型和Delphi编程语言,针对中国检疫性有害生物信患管理与辅助鉴定系统(QPⅡS)进行了研制。本文主要介绍了QPⅡS的研究目的、方法、系统定义和设计。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的土壤养分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3副区典型流域为研究区,采用实地调查、土壤采样分析和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基于33个样点的土壤养分数据,研究了林地、草地、果园、梯田、坡耕地5种土地利用的土壤养分特征。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典型流域土壤有机质、全N和速效P含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对其他养分指标影响不明显。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林地>坡耕地≈梯田>果园>草地,林地明显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而草地土壤养分最差。速效P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果园、坡耕地、梯田、林地和草地,农业耕作植被下的速效P含量明显高于自然生态植被。研究表明:梯田作为传统的水土保持措施,在研究区具有良好的土壤保肥作用,而分布于陡坡的草地,养分保持效果在5种土地利用中最差。  相似文献   

11.
使用PI模型对黄土高原坡地生产力的自然衰退过程,以及在水土保持和施肥管理措施下土地生产力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在自然侵蚀环境中,土地生产力的衰退速度很快,平均每年以0.25%到0.5%的速度衰减,若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则其衰退速度较自然侵蚀下年均减缓0.07%(水平梯田)、0.15%(坡式梯田)和0.21%(等高带状种植),而采用水土保持措施并结合施肥管理措施则可使土地生产力得到明显恢复;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缓土地生产力衰退的速度,但不能使其生产力得到有效恢复,只有采用水土保持措施并结合合理的施肥管理措施才能使土地生产力水平得到恢复和提高.  相似文献   

12.
退耕还林(草)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退耕还林(草)工程效应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根据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现状和生态类型区划原则,将黄土高原划分为4个不同的生态类型区;然后根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方法,从生态、社会经济2个层次中选取对黄土高原影响较大的28个指标因子,建立适合黄土高原地区的退耕还林(草)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根据每个生态类型区的特征和自然状况,确定不同生态区域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保护性耕作经济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5种保护性耕作法与传统耕作法连续4年的田间对比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农业经济评价方法.对每一种耕作方法经济适应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论是否计入秸秆的投入,采用保护性耕作法的免耕秸秆覆盖(NTS)在几种耕作措施中是最佳的一种耕作方法。免耕秸秆覆盖(NTS)经济效益好、综合生产能力高.且它的生产能力在不同的生产条件下比其它耕作法更具有稳定性,具有较强的抵御外界变化的能力。因此,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实施免耕秸秆覆盖(NTS)的保护性耕作法不仅能够达到高效、高产的目的,而且有助于该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文中采用AHP决策分析方法,通过建模、计算,对甘肃省定西县安定区泉湾村生态经济发展战略问题作了定量化分析;扩展了层次分析的应用范围,对生态经济发展项目多方案择优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方法。决策结果表明:要实现黄土高原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就应该首先注重社区畜牧业的发展,其次是推动退牧还草为主的生态恢复工程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为了对关中平原台塬区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在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化验分析基础上获得了土壤肥力各要素数据信息,选取了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以及pH值5项评价指标,首先根据隶属函数模型及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隶属度和权重,进而采用加法模型计算土壤肥力综合指数(IFI),最后利用ArcGIS9.3软件对土壤肥力进行分级,实现了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定量化、自动化。根据利用模糊评价模型方法获得的研究区土壤肥力等级面积、分布信息及不同地貌类型的肥力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肥力总体呈现出南高北低的趋势,洪积平原区的肥力状况较好,其余地貌类型区土壤肥力属中等水平。模糊评价模型方法在进行土壤肥力评价时可以取得较为直观实用的结果,同时也为综合评价土壤肥力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根据陕北黄土高原特殊的生态背景,并咨询专家意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可以综合反映该区域自然条件、人类活动干扰影响的指标来构建评价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通过对研究区生态质量背景、生态脆弱度、人类干扰度和人类适宜度的计算分类,最终算出研究区各县的生态质量综合评价值,并归为不同评价等级。以期为黄土高原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太阳总辐射气候学计算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概述了当前太阳总辐射的气候学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利用黄土高原区11个气象站点1992-2000年的日照时数和总辐射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按月求出黄土高原区气候学计算公式中的系数;然后根据研究区内73个站点的日照时数计算出太阳总辐射量,通过内插得到整个区域各月的太阳总辐射量。结果发现:黄土高原区太阳总辐射有随着纬度增高而增加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红砂植被盖度对土壤不同形态碳、氮及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自然恢复的红砂群落为研究对象,探讨黄土高原红砂植被不同盖度对土壤不同形态碳、氮及细菌多样性的影响,为该地区的人工生态恢复措施提供理论支撑.在兰州市南北两山植被恢复技术研究与示范基地,按照5级盖度分类法设置红砂植被盖度梯度,重点对土壤养分碳氮、微生物量碳氮和细菌多样性开展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植被恢复,土壤有机碳 (SOC)和全氮(TN)、土壤微生物碳 (MBC)和微生物氮(MBN)逐渐提高,并且增加比较快 ,但是当总盖度达到48.73%之后,增加比较缓慢,而且增加的差异不显著.相同的植被盖度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土壤微生物碳、氮的影响趋于一致.土壤细菌多样性随植被盖度有所增加,在植被盖度达到48.73%后多样性维持在彼此接近的水平,尽管微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有差异 .在植被稀疏、物种多样性较低的干旱坡地,红砂植被盖度增加明显改善了土壤生态功能, 但是片面追求植被盖度的增加,对土壤特性改善有限.  相似文献   

19.
Small watersheds are the basic composition unit of the Loess Plateau in China. An accurate estimation of vegetation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co-benefit evaluation in small watershed management in this region. Here we describe the development and testing of a vegetation-producing process model (VPP) of a small watershed in the Loess Plateau. The model couples three modules: radiation adjustment; soil hydrological processes; and vegetation carbon assimilation. Model valid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VPP model can be used to estimate the NPP of small watersheds in the region. With the VPP model, we estimated the spatial NPP distributions in the Yangou watershed for 2007.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Yangou watershed the NPP is relatively low, averaging 168 g C/(m 2 ·a). Trees and shrubs have a higher NPP than crops and grasses. The NPP is larger on the partly shaded and shaded slopes than on the partly sunny and sunny slopes. The NPP on the slopes increases gradually on 0-20° slopes and decreases slightly on slopes steeper than 20°. Our simul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vegetation type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determining the NPP distribution in small watersheds in the Loess Platea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