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不同板栗品种对桃蛀螟抗性调查初报   总被引:2,自引:8,他引:2  
本文对湖北省几个主要板栗品种对桃蛀螟的抗性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结果发现不同板栗品种对桃蛀螟的抗性存在明显的差异,以晚熟油栗型品种对桃蛀螟的抗性最强,而板栗品种对桃蛀螟的抗性与其总苞的形态结构没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板栗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板栗树发生的主要病虫害包括:板栗红蜘蛛、桃蛀螟、板栗透翅蛾、舟型毛虫、栗毒蛾、金龟子类、刺蛾类等20多种,其中以板栗红蜘蛛、桃蛀螟、发生最普遍,对板栗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最大,现将其防治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3.
板栗红蜘蛛发生与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板栗是我省主栽经济树种。近年来在皖南大部分栗林发生红蜘蛛(Oligonychus sp.)危害,对板栗生长、产量影响很大。为了有效控制该虫危害。从1991~1992年对其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一、危害症状与生活习性板栗红蜘蛛即栗爪小螨,以成虫,若虫聚集在栗叶正面主脉及支脉两侧刺吸。受害叶表有许多白色脱皮屑;叶面有密集的淡黄色的刺吸点,后渐从  相似文献   

4.
桃蛀螟(Dtchocrocis punctiferalisGuence)一般为害桃,李、苹果等果树及向日葵,玉米等农作物。近年来邳县板栗受该虫为害也十分严重,虫果率在10~15%左右,使板栗丰产不能丰收。 1 发生及危害 桃蛀螟成虫羽化期与温度有关。一般平均气温20℃,相对湿度75%~80%较适合蛹羽化。5月下旬成虫羽化3~4天左右开始产卵,5~7天卵孵化,其幼虫主要为害桃树果实。6月下旬幼虫老熟化蛹,7月上旬羽化,中旬成虫在板栗球苞上产卵,幼虫一孵化就钻入球苞,为害幼嫩的坚果。当幼虫2~3龄时,球苞很快变色干枯,有的脱落。7月下旬幼虫严重蛀果,蛀果率2.5%~3%,8月上旬幼虫老熟化蛹,下旬成虫大量发生并在球苞上产卵,卵孵化后,幼虫破坏球苞苞针外壳,钻进坚果,蛀食果肉,蛀果率达  相似文献   

5.
通过调查,基本查清了昆明市30余种板栗病虫害的种类、分布及危害情况。文章指出,板栗病虫害的发生与环境关系密切,总的说高海拔地区比低海拔地区为害相对较轻;地势较高燥的迎风面比低洼阴湿的背风面受害轻。栗苞大,苞刺长而硬密,苞皮厚的品种抗虫能力强,可作为抗虫型品种选育推广。加强对栗林的经营管理,如锄草、清林、间作、修剪等可增强树势,有利于抑制病虫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板栗红蜘蛛是板栗生产上的主要害虫。根据徂徕山林场板栗红蜘蛛发生情况,采用植保无人机喷雾施药,研究了尼索朗、阿维·螺螨酯和三唑锡3种杀螨剂对红蜘蛛发生期螨的防治效果,并与传统的人工喷雾防治方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与传统人工喷雾相比,采用无人机防治板栗红蜘蛛,具有防治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效果好的特点,可进一步推广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7.
胴枯病、硼缺乏症、栗链蚧、桃蛀螟、透翅蛾、红蜘蛛是燕山板栗产区普遍发生的病虫害。通过几年实践摸索出上述病虫害防治措施,供林业技术人员和果农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板栗总苞、坚果等表型性状的变异程度及不同表型性状间的相关关系,分别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方差分析法、Duncan多重比较法和相关分析法对部分板栗种质的总苞与坚果的10个表型指标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板栗总苞长度、宽度、高度及坚果高度、宽度、厚度6个性状的变异较小,变异系数均在5%~10%之间;总苞体积、总苞质量以及坚果质量、坚果体积4个性状的变异较大,变异系数多在10%~25%之间,表型多样性丰富,处于较高水平;不同种质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表型差异;板栗总苞质量与总苞长度、宽度、高度及坚果高度、厚度、质量呈正相关,坚果质量与总苞质量及坚果长度、宽度、厚度呈正相关,与总苞长度、宽度、高度无显著相关关系;总苞发育与其内部坚果发育在质量上互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对板栗空苞原因的调查分析,并开展硼肥的试验推广,经过1995年以来的4年实践,表明硼的合理使用,可有效降低板栗空苞率,且能改善栗实品质,提高产量,同时又表明硼的不同使用方法,在不同品种间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云南板栗花粉形态、萌发率和果实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个云南板栗品种为试验材料,从其花粉形态特性,萌发率和通过相互授粉试验来研究果实直感效应.本次试验结果表明板栗花粉粒的形态大小在不同品种间具有一定的差异,云栗15号的花粉粒比云栗42号大,其在同一品种雌株上授粉所结果实亦比云栗42号的大;从板栗花粉萌发率上的结果上看.云栗42号的萌发率比云粟15号的要高,其球苞内坚果数亦比云栗15号多.板栗果实大小的直感效应受到授粉组合的亲和力、花粉粒大小和萌发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2010年7月采用2%噻虫啉微胶囊粉剂雾化喷粉方法进行防治板栗桃蛀螟试验,结果表明在板栗园喷施不同剂量2%噻虫啉微胶囊粉剂后,均可取得显著的防治效果,且防治效果与噻虫啉的使用剂量成正比。噻虫啉每公顷用量为3 000 g和4 500 g时,防治效果最高达到80.64%。平均防治效果均超过70%;噻虫啉每公顷用量1 500 g时,平均防治效果超过60%。防治区比对照区虫果率至少降低16.4%。  相似文献   

12.
板栗红蜘蛛的危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板栗红蜘蛛主要危害板栗叶片,常造成板栗严重减产。用20%三氯杀螨醇,或40%毒死蜱,或40%氧化尔果乳油防治,施药3d后防治效果均达90%以上,施药6d后,40%氧化乐果乳油的防治效果达100%。  相似文献   

13.
2%噻虫啉微胶囊粉剂防治叶部害虫、种实害虫和枝梢害虫3个类群中的栗瘿蜂、桃蛀螟、栗实象、栗皮夜蛾和剪枝象甲等5种板栗主要害虫,采取山间雾化喷粉的施药方法,药效持续期长,减少施药次数,一药兼防多虫,成本低效果好。试验采用每公顷1.5 kg、3.0 kg和4.5 kg不同剂量配方施药,平均防治效果在60.69%~94.71%之间。  相似文献   

14.
苏云金杆菌防治板栗桃蛀螟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用苏云金杆菌制剂苏力精、绿得宝防治板栗桃蛀螟 ,安全 ,无污染 ,防治效果达 73 8%和 79 1%,明显高于常规化学防治 ,其药剂成本为每 6 6 7m2 1 3~ 3元 ,经济可行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桃蛀螟是栗实重要虫害,在陕西镇安县板栗产区调查,为害率一般为20%~30%,严重时高达50%以上。被害果实空虚,虫粪和丝状物粘连,失去食用价值。采用林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药剂防治等综合防治技术,防治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富阳市桃蛀螟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是为害我市板栗的主要害虫之一,每年因素损失栗子120t,减少经济收入100万元,只有掌握它的发生规律,才能进行有效防治。  相似文献   

17.
用Y形嗅觉仪测定了针叶小爪螨对其寄主植物 ,芬兰钝绥螨对针叶小爪螨的选择行为。结果表明 :针叶小爪螨对未受害的麻栎叶、栓皮栎叶和板栗叶都表现出较强的趋性 ,对槲树叶虽然也有趋性 ,但趋向程度不如前三者强 ,而松针和云杉对其有较强的忌避作用 ;用同一寄主植物的未受害叶片和除螨受害叶片测定时 ,则明显趋向于未受害叶片 ;而用同一寄主植物的除螨受害叶片和带螨受害叶片测定时 ,则喜欢选择带螨受害叶片。寄主植物受害与否以及有无叶螨存在 ,显著影响芬兰钝绥螨的趋性。芬兰钝绥螨对未受叶螨危害和受叶螨危害的寄主植物叶片均有趋性 ,但对后者的趋性反应更为强烈 ,对有叶螨的危害叶片和无叶螨的危害叶片的趋性反应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利用海绵水盘法饲养针叶小瓜螨Oligonychus ununguis(Jacobi),观察其在板栗、麻栎、栓皮栎、槲树上的生长发育状况。结果表明,不同寄主种群的针叶小爪螨相互改变寄主植物后,均能正常生长发育到成螨,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接种到槲树叶片上单头饲养,与其他3种寄主植物相比,幼、若螨死亡率较高,均在47%以上;幼螨发育为成螨比率较低,均在53%以下。在群体饲养中,板栗和槲树寄主种群相互改变寄主植物后,生长发育历期均有显著的延长,而栓皮栎寄主种群在板栗上的生长发育历期也有极显著的延长。在槲树上生长发育的雌成螨单雌日均产卵量较低,寿命最短。  相似文献   

19.
尹淑艳  孙绪艮 《林业科学》2002,38(4):105-110
用海绵水盘法饲养针叶小爪螨Oligonychusununguis (Jacobi) ,观察其在未受害板栗、麻栎、栓皮栎和槲树叶片及受害板栗、麻栎叶片上的生长发育状况 ,并测定了这些植物叶片中某些化学物质的含量。结果发现 ,危害槲树者 ,其发育历期最长 ,雌成螨寿命最短 ,平均单雌产卵量最少 ;危害板栗、麻栎、栓皮栎者生长发育状况无明显差异 ,但危害板栗者幼螨期明显缩短 ;叶片受该螨危害后 ,游离氨基酸的总量、全氮含量减少 ,可溶性总糖、粗脂肪、单宁的含量增加。与板栗、麻栎、栓皮栎相比 ,槲树叶片中游离氨基酸的总量、全氮含量、可溶性总糖的含量最低 ,单宁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20.
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仪分析了板栗健康叶片、被针叶小爪螨危害过 (除去叶螨 )的叶片和被该叶螨危害并带有该叶螨的叶片挥发性物质的成分和相对含量。在受害和未受害叶片中 ,石竹烯和α 法尼烯均占较大的比例。石竹烯在受害叶中的峰值增高 ;而α 法尼烯在无叶螨的受害叶中的峰值增高 ;1 辛烯在未受害叶片中未检测到 ,但在受害的叶片中则含量均较高 ,尤其有叶螨的受害叶片较无叶螨的受害叶片 1 辛烯的峰值显著增高 ;苯甲酸乙酯在有叶螨的受害叶片中较其余 2种也显著增高 ;3,7,11 三甲基 1 6 10 十二碳三烯 3 醇以有螨的受害叶中含量最高 ,无叶螨的受害叶次之 ,未受害叶含量极微 ,几乎检测不到 ;但 4 溴 2 戊烯却呈现相反的趋势 ,在未受害叶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受害叶。根据生物测试结果做出如下推断 :叶片受害后 ,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发生了变化 ,改变了原来寄主植物气味的化学指纹图 ,使针叶小爪螨在识别寄主植物时遇到困难 ,甚至产生了忌避作用而从受害叶转移到未受害叶上。同时这些物质对引诱芬兰钝绥螨起着重要的引诱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