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明确黄瓜幼苗根系生长与不同氮素用量及氮形态间的关系,采用盆钵培养的方法,以硝酸铵磷为供试肥料(NO_3~--N∶NH_4~+-N为0.9∶1.0),研究不同氮素用量及氮素形态对黄瓜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氮肥的黄瓜幼苗根长高于各施氮处理,施用氮肥植株根系的生长受到抑制,氮素用量100mg·株~(-1)的情况下,根系生长受到的抑制更为明显;施用氮肥主要降低了根系直径在1.0~1.3mm和2.3~2.6mm范围内的根长比例。黄瓜幼苗的根长与播种前和移栽期基质无机氮的含量与形态显著相关。播种前基质NO_3~--N含量为382mg·kg~(-1)、NH_4~+-N含量为373mg·kg~(-1)、无机氮总量840mg·kg~(-1)时,根长最小;移栽期,幼苗根长随基质NO_3~--N含量的增加逐渐降低,基质NH_4~+-N含量为88mg·kg~(-1)、无机氮总量为455mg·kg~(-1)时,对根长的抑制作用最大。播前基质NO_3~--N/NH_4~+-N的比值为10.7时,根长最大;移栽期NO_3~--N/NH_4~+-N为3.8时,则显著抑制根系生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不同氮素水平对欧洲鹅耳枥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以确定适宜的施氮量。【方法】以1年生盆栽欧洲鹅耳枥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不同氮素施用量(CK:0mg/株;N1:100mg/株;N2:200mg/株;N3:300mg/株;N4:400mg/株)处理,氮肥按设计用量均分为2次施入,分析不同施氮处理下欧洲鹅耳枥幼苗苗高、地径、生物量及光合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欧洲鹅耳枥幼苗苗高、地径、叶片数、叶面积、各部分生物量、比叶重、苗木质量指数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均在施氮量为200mg/株时达最大值;根冠比随氮素施用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氮肥更有利于幼苗地上部分(主要为叶片)的生长。幼苗的光合参数与生长表现一致,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叶绿素a、b及总量随氮素施用量增加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且均在施氮量为200mg/株时达最大值,而胞间CO2浓度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生长指标中苗高、地径、叶片数、叶面积、总生物量、比叶重与质量指数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光合指标中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间呈显著正相关,这3个指标与胞间CO2浓度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经一元二次方程回归分析,本试验条件下欧洲鹅耳枥幼苗适宜的施氮量为177~241mg/株。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氮肥施用对核桃幼苗生长的影响,确定适宜的氮肥用量,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法,设置5个氮素(N)水平(0、75、150、225、300 mg/kg),研究不同氮素用量对核桃幼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显著影响移栽后90 d核桃幼苗干物质累积量,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干物质积累量均随氮素用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不同生长阶段各氮素处理根长差异显著,移栽初期(45 d),适量氮素供应(150 mg/kg)可促进根系生长,移栽后135 d,不施氮处理根长最大,过量施氮(≥225 mg/kg)抑制根系生长,总根长降低。施氮显著影响核桃幼苗功能叶片的光合特性和氮素吸收,叶片的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氮素吸收量均在氮素用量150 mg/kg时达到最大。由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与氮素用量的拟合方程得出,本试验条件下核桃幼苗适宜施氮量为6.5~157.5 mg/kg。  相似文献   

4.
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是我国特有的孑遗植物,优质种苗的培育是水杉造林成功的基础。通过探讨氮素指数施肥对水杉幼苗生长及氮素积累的影响,为水杉苗木培育提供基础。以一年生水杉幼苗为材料,采用温室盆栽方法,设定常规施肥(CF,纯氮用量5.0 g·株~(-1))和指数施肥(EF1、EF2、EF3、EF4,纯氮用量分别为1.0,3.0,5.0和8.0 g·株~(-1))。苗木生长结束后,测定水杉的地径、苗高、生物量及氮质量分数。结果表明,水杉的苗高、地径在不同施肥间没有显著差异,EF处理显著提高了水杉根、茎生物量的积累(P0.05),其中EF3处理的总生物量最高,为115.2 g·株~(-1);水杉茎、叶氮质量分数在不同施肥间的差异并不显著(P0.05);与CF相比,EF处理的根、茎氮积累量分别增加49.2%~84.4%,32.5%~34.9%,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其中EF3处理的氮积累总量为最大值,达2 938.9 mg·株~(-1)。施氮量为5.0 g·株~(-1)的指数施肥是水杉幼苗温室培育的适宜方法。  相似文献   

5.
不同氮素水平对米老排苗期生长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氮素水平对米老排苗期生长的影响,采用根部施肥的方法,研究了5个氮素条件下(总施氮量分别是100、200、400、600mg·株~(-1)和800mg·株~(-1))米老排幼苗生长和荧光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1)米老排的苗高、地径和总生物量均会随着施用氮素水平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规律,均在N2(200mg·株~(-1))时达到最大值(40.52cm、4.98mm和4.07g),依次较对照处理提高了145.7%、152.8%和158.4%;2)氮肥能够促进米老排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增加;3)随着氮水平的增加,实际光化学效率(Φ_(PSⅡ))、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是先升高后降低,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则先降后升,且均是在N2时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说明适当增加供氮水平可以显著提高米老排幼苗的光合效率;4)200mg·株~(-1)的施氮量最适合米老排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通过4种浓度氮素处理,对唐古特白刺的形态特性及生物量分配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施氮对唐古特白刺表型可塑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一定浓度范围内的氮素有利于白刺生长,施用氮素后白刺的株高、基径、比叶面积、新枝数及生物量等指标均有所增加,但随施氮浓度的增加,部分指标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当施氮浓度为36mmol·L^-1时,白刺叶片干重和比叶面积增加幅度最显著(P<0.05),分别达1.14g、196.17cm2·g^-1,较不施氮处理增加48.05%和49.93%;当氮添加浓度为60mmol·L^-1时,白刺根总干重已显著低于无氮添加处理(P<0.05),此时根总干重仅为不施氮处理的59.54%。3)白刺根茎叶分配比例虽施氮浓度变化有所调整,其叶片分配比例和茎分配比例增加,根系分配比例和根冠比降低,60mmol·L^-1的氮添加对根系分配比例和根冠比的抑制作用最严重。并非浓度越高的氮素对白刺生长越有利。  相似文献   

7.
施肥方式对榉树容器苗养分承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和施氮量对榉树容器苗养分承载的影响,以期为榉树容器苗的高效培育提供依据。[方法]以榉树容器苗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肥(CK)、传统施肥(施氮总量为1 000、1 500、2 000、4 000 mg·株-1)和指数施肥(施氮总量为1 000、1 500、2 000、4 000 mg·株-1)共9个处理。分别测定不同施肥处理榉树容器苗的氮、磷、钾养分含量。[结果]两种施肥方式均显著促进了榉树容器苗生物量积累、氮含量以及各养分积累量的增加。指数施肥各处理茎和叶氮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逐渐增加;磷、钾含量大多先增后减,并以施氮总量2 000 mg·株-1处理最高。榉树容器苗各器官氮含量大小依次为:叶根茎,磷、钾含量大小依次为:根叶茎。榉树容器苗养分积累量以指数施肥施氮总量2 000 mg·株-1处理最高,氮、磷、钾积累量分别为1 714.84、106.82和302.02 mg·株-1,分别是传统施肥处理的1.28~1.84、1.18~2.21和1.21~2.18倍。[结论]两种施肥方式施用效果都比CK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指数施肥效果优于传统施肥,并以指数施肥施氮总量2 000 mg·株-1最有利于榉树容器苗养分承载。  相似文献   

8.
指数施肥对美国山核桃幼苗生长及养分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年生美国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实生苗为试验材料,以不施氮处理为对照,采用指数施肥法研究了5种氮素施肥处理(100、200、400、600、800 mg·株~(-1))对美国山核桃幼苗生长和养分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1)美国山核桃幼苗的苗高、地径、茎生物量、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均在施氮量600 mg·株~(-1)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3.4 cm、5.08 mm、2.30 g、4.39 g和9.33 g,是对照组的1.48、1.45、2.30、4.99、2.17倍。(2)根生物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出递减的趋势。(3)与对照组相比,各指数施肥处理的美国山核桃幼苗全株氮磷钾积累量分别提高了2.97~6.92、3.13~5.36、2.68~4.85倍,氮磷钾质量分数分别提高了0.98~3.35、1.07~2.50、0.84~1.80倍。(4)当施氮量≤600 mg·株~(-1)时,美国山核桃幼苗的总生物量和养分积累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氮量达到800 mg·株~(-1)时,其幼苗的总生物量和养分积累量出现明显下降;苗木养分质量分数始终保持上升趋势。因此,美国山核桃幼苗温室培育的最适施氮量约为600 mg·株~(-1)。  相似文献   

9.
试验小丰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沙培培养的方法研究了氮素水平对红小豆幼苗生长相关形态指标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氮处理(N0和N50)限制了红小豆幼苗生长相关形态指标和保护酶活性的提高;高氮处理(N200)虽显著提高了红小豆幼苗株高、地上部鲜重和干重、叶面积,促进了叶片、茎部、根部SOD、POD、CAT活性,并降低了叶片中MDA含量,但对茎粗、根长、须根数和须根总长、根系鲜重和干重均起抑制作用。中氮处理(N100和N150)在形态指标、保护酶活性、MDA含量方面均表现良好。综合分析认为,中氮处理(100~150 mg·L-1)可促进红小豆幼苗全面发育,有利于壮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不同浓度不同氮素形态对宽叶绿绒蒿幼苗表型及光合荧光的影响,筛选最适宜宽叶绿绒蒿幼苗生长的氮素形态与氮肥浓度。【方法】对其半年生幼苗进行施肥处理,包括2个浓度和3种氮素形态,每次施肥20 d后测定表型参数、叶绿素荧光、光合指标、土壤含氮量。【结果】(1)施氮肥可有效增加幼苗株高和干重,4 g·L~(-1)硝铵态氮处理促进株高和干重增长最明显(P0.05)。(2)施氮肥可有效提升幼苗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最大荧光(F_m)、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实际光化学效率(YⅡ)、光化学猝灭(q_P)、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水分利用率(WUE),降低非光化学猝灭(NPQ)和胞间CO_2浓度(C_i),其中2 g·L~(-1)硝铵态氮处理对净光合速率提升最明显(P0.05),4 g·L~(-1)硝态氮处理阻碍幼苗光合作用。(3)施氮肥可有效提升幼苗土壤含氮量,其中4 g·L~(-1)硝铵态氮处理提升效果最显著(P0.05)。【结论】最适宜宽叶绿绒蒿幼苗生长的氮素形态为硝铵态氮,最适宜宽叶绿绒蒿幼苗生长的氮素浓度为2和4 g·L~(-1),其中4 g·L~(-1)硝铵态氮处理更有助于幼苗株高和干重以及土壤含氮量的增加,2 g·L~(-1)硝铵态氮处理更有助于幼苗光合作用能力的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确定闽楠Phoebe bournei幼苗培育的最适指数施氮量,对丰富高质量闽楠苗木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测定6个水平指数施氮量(0、1、2、3、4、5 g·株?1)处理下闽楠幼苗生长生理及养分积累状况。  结果  闽楠苗高、地径、叶面积、生物量、叶绿素质量分数以及根系活力随指数施氮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3 g·株?1时达到最大;苗木氮、磷、钾素积累量在最高指数施氮量处理中最大;苗木生物量、氮素质量分数、株含量以及施氮量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施氮量为3~5 g·株?1时,幼苗养分吸收表现为奢侈消耗;临界值法表明:闽楠苗叶片氮钾的最适质量分数临界范围分别16.88~20.58和9.78~11.38 mg·g?1,最适施氮量为3~4 g·株?1。  结论  综合闽楠苗生长生理以及养分积累表现,建议闽楠苗期培育以指数施氮量4 g·株?1为宜。图3表4参34  相似文献   

12.
氮素指数施肥对1年生杉木苗生长及氮素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中国特有的速生商品材树种。培育优质无性系苗木是杉木造林成功的关键。探讨了氮素指数施肥对杉木幼苗生长及养分积累的影响,为杉木苗木培育提供基础。以1年生无性系杉木幼苗为材料,采用温室盆栽方法,设定不施肥(对照)、常规施肥(CF)和指数施肥(EF1,EF2,EF3)共5个处理,纯氮施用总量分别为0,0.5,0.5,1.0,2.0 g·株~(-1),共施氮20次,间隔为10 d。至生长结束后,分别测定杉木的苗高、地径、生物量及氮素质量分数。结果表明:(1)施肥显著促进了杉木无性系的苗高、地径和生物量的生长,以指数施肥EF2处理为最佳,分别为59.0 cm,6.0 mm,52.99 g·株-1;(2)杉木无性系苗木不同器官的氮质量分数和氮积累量表现为叶根茎。与对照相比,常规施肥的根、茎、叶的氮质量分数增加39.6%,16.6%和41.1%,氮积累量增加90.5%,119.5%和267.2%;指数施肥的根、茎、叶的氮质量分数分别增加22.6%~81.4%,27.3%~152.6%和73.6%~135.5%,氮积累量分别增加70.8%~138.8%,145.7%~355.8%和347.6%~561.7%。除EF1处理外,杉木幼苗根、茎和叶的氮质量分数和氮积累量均表现为指数施肥显著大于常规施肥(P0.05)。施氮显著提高了杉木无性系幼苗的生长,其中施氮量为1 g·株~(-1)的指数施肥是杉木幼苗温室培育的适宜方法。  相似文献   

13.
指数施肥对美国山核桃苗期生长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年生美国山核桃实生苗为试验材料,运用指数施肥法研究6种不同施氮量对美国山核桃幼苗生长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美国山核桃幼苗的苗高、地径等生长指标在施肥前至第4周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生物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后减,在4~8周、8~12周,苗高、地径、生物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并均在施氮量为600 mg/株时达到最大值;施肥结束时,施氮量为600 mg/株的处理,美国山核桃实生苗的苗高、地径、生物量分别为33.44 cm、5.08 mm、9.33 g/株,分别是不施氮肥处理(CK)的1.48、1.45、2.16倍;随施氮量的增加,叶片SPAD值不断升高,根冠比降低。因此可见,美国山核桃幼苗的最适施氮量为600 mg/株。  相似文献   

14.
指数施肥对美国山核桃幼苗根系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施肥对美国山核桃幼苗根系形态的影响和适宜施氮量,以1年生美国山核桃实生苗为试验材料,运用指数施肥法,探讨不同施氮量对美国山核桃根系形态(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生物量和比根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美国山核桃根系形态指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现递减趋势,N100处理的所有指标取得最大值;N100处理的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生物量分别达到(4 882±356)cm、(830±66)cm2、(12.29±0.19)cm3、(3.84±0.11)g,分别为对照组的1.53、1.55、1.79、1.59倍。(2)美国山核桃幼苗比根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3)最有利于美国山核桃幼苗根系生长的施氮量为100~200 mg·株-1。  相似文献   

15.
以夏蜡梅、美国蜡梅一年生苗为试验对象,在总施氮量相同的条件下,设4个施肥配比处理,研究不同施肥种类、施肥配比对夏蜡梅、美国蜡梅容器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间差异显著。与传统水溶性施肥相比,施用缓释肥可显著提高全株的磷、钾养分含量,促进夏蜡梅、美国蜡梅幼苗对磷、钾养分的吸收,实现苗木养分的平衡;相同施肥方式及施肥配比下美国蜡梅的形态指标及氮磷钾含量均高于夏蜡梅;且当氮磷钾配比为14-14-14、施氮量为1000 mg·株~(-1)时,夏蜡梅和美国蜡梅苗木生长效果均较好,苗高分别为23.50和30.40 cm,地径分别4.03和3.19 mm;总生物量分别为0.92和1.10 g·株~(-1);质量指数分别达到0.0927和0.0847;氮磷钾含量较高,夏蜡梅为23.38、4.39和28.23 mg·株~(-1);美国蜡梅为23.38、4.37和30.20 mg·株~(-1)。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马尾松对氮、磷养分的响应机制,以一年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施肥试验,研究氮、磷施肥对马尾松幼苗生长的影响,以期为马尾松苗木培育、养分管理和幼林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马尾松苗木叶片氮含量范围在(10.13±0.97)~(19.88±1.70)mg/g,磷含量范围在(0.30±0.10)~(1.18±0.13)mg/g,氮磷比范围在(10.53±1.79)~(50.07±17.52)之间。施氮处理下,马尾松苗木的地径生长速率与株高生长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叶片氮含量与苗木株高生长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施磷处理下,马尾松苗木的地径生长速率与株高生长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磷含量与苗木株高生长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  相似文献   

17.
为绿化部门春季种植杨树及追肥提供参考,对哈尔滨市14个公园(绿地)的杨树根际土壤总氮素含量及有效氮含量进行检测,并通过实验室模拟有效氮素含量对杨树幼苗进行处理,研究土壤氮素对东北常见绿化树种杨树根系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绿地间土壤氮素含量变化有显著差异,氮素浓度为85mg/kg的杨树幼苗根部干重为0.082g/株,较氮素浓度为30mg/kg的杨树幼苗根部的干重增加约1倍;杨树幼苗根部主根长度为19.26cm,较氮素浓度为30mg/kg的杨树幼苗增加1/3。当氮素浓度为60mg/kg时,硝酸还原酶、谷氨酸合酶的酶活性显著提高,在氮素浓度为40~60mg/kg,扩展蛋白expb3、expb2、expa17和expa11的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当外界氮素浓度达40~75mg/kg时对杨树幼苗根系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探究施氮对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幼苗抗旱性的影响。【方法】本试验通过模拟干旱胁迫,对白刺幼苗喷施不同浓度氮肥(0、6、36、60 mmol·L~(-1)),从根系形态特性和内源激素2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①干旱胁迫下,氮添加会促进各径级白刺根系伸长生长,当氮素浓度达到36 mmol·L~(-1)时,白刺细根和小根增长到最大值;对于中根而言,当氮添加浓度达60 mmol·L~(-1)时,促进效果最佳。②氮添加会提高干旱胁迫下白刺根系表面积、体积以及根尖数。施氮后,白刺表面积、体积、根尖数最大值分别为155.74 cm~2、2.67 cm~3、2370.00个,分别较不施氮处理增加46.80 cm~2、1.03 cm~3、408.67个。③干旱胁迫下,氮添加会促进白刺体内IAA、ABA、GA3含量合成。方差分析显示,氮素对IAA的促进效果均不显著(P0.05);氮素对ABA和GA3的促进效果较显著(P0.05)。④对白刺根系形态指标和内源激素进行相关分析显示,各指标间相关性不强,仅个别指标呈现显著相关关系。【结论】氮添加能够从根系和内源激素两方面改善白刺抗旱性,但并非浓度越高的氮素对白刺生长越有利。  相似文献   

19.
以1年生砂生槐播种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两种施氮方式(平均施肥和指数施肥)和5个氮素水平(CK、200、400、800 mg/株、平均施肥400 mg/株),分析苗木生长和生根对不同施氮方式及施氮量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方式处理下,指数施肥(200 mg/株)处理下苗高、地径、比叶质量及生物量均达到最大值且高于平均施肥(400 mg/株);指数施肥(200、400、800 mg/株)时,根系的生物量、总长度、表面积和体积均高于平均施肥(400 mg/株)处理;指数施肥(200 mg/株)的根系组织密度最大(0.51 g/cm3)且高于平均施肥(400 mg/株)。不同施氮量处理下,指数施肥(200 mg/株)处理的苗高、地径、比叶质量及生物量均达到最大值,根系生物量、总长度、体积和组织密度表现最好,平均施肥(400 mg/株)处理表现较差。指数施肥(200、400 mg/株)处理的根表面积较大,而对照、平均施肥(400 mg/株)处理的表现欠佳。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了氮素指数施肥对池杉幼苗生长及养分积累的影响,为池杉苗木培育提供基础。以1年生池杉幼苗为材料,采用温室盆栽方法,常规施肥(CF)和指数施肥(EF1,EF2,EF3,EF4)等5个处理,纯氮用量分别为5.0,1.0,3.0,5.0,8.0 g·株-1,共施氮5次。生长结束后,用全收获法测定池杉的株高、地径、生物量及养分质量分数。结果表明:池杉苗高在不同施肥间没有显著性差异,EF2处理的地径明显高于CF(P0.05);指数施肥有利于促进池杉根系的生长和养分在地下部的积累,与CF相比,EF处理地下部生物量和氮积累量显著提高了27.9%~64.4%和35.3%~94.4%(P0.05);地下部磷、钾积累量则表现为EF1、EEF2、EF3处理显著高于CF(P0.05)。EF2(纯氮3.0 g·株~(-1))是池杉温室育苗的最佳施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