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2011年重庆市忠县土地利用数据,构建9种土地利用现状类型数据体系,基于土地利用信息熵与空间洛伦茨曲线相结合的方法,对忠县28个乡镇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基于县域尺度下的空间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忠县土地利用信息熵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并且从空间角度将全区分成信息熵高值区、信息熵中值区、信息熵低值区,平均信息熵值为1.24 Nat,信息熵最高值为1.63 Nat,信息熵最低值为0.69 Nat;重庆市忠县耕地、建设用地、林地的分布最为均衡分散,水域、未利用土地分布则相对集中,充分利用各乡镇的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从而优化全县土地利用结构,推进土地的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中国东南部86个测站37年(1954-1990)月平均降水量资源对其夏季降水进行了客观分区,并在此基础上,对各区区域平均降水序列的参数特征,趋势性,周期性,早涝特征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气候分区方法可以客观地将中国东南部夏季降水划分为1区(江北区),Ⅱ区(江南东部区),Ⅲ区(南岭区),Ⅳ区(华南区)和Ⅴ区(湘黔区)等5个区,用二次多项式拟合各个分区夏季降水的趋势,发现只有Ⅲ区和Ⅳ区37a夏季降水序列具有明显的开口向下的抛物线趋势,周期普查分析发现中国东南部各区(I区除外)存在5-9a和10-15a2个周期段的振动,旱涝普查表面各区在1950年代的6a中旱涝频繁,在1960年代各区普通偏旱,在1970年代各区基本正常,在1980年代,I区和II区水涝较多,I区尤为严重,Ⅲ区和Ⅳ区偏旱年份多,Ⅴ区基本正常。  相似文献   

3.
程梦鹏  张维尧 《油气储运》2003,22(2):36-38,59
忠县长江穿越工程位于三峡工程水库区,管道穿越设计难度较大。通过对大开挖、钻爆隧道、盾构隧道三个穿越方案进行比较,决定忠县长江穿越工程采用钻爆隧道穿越方案进行穿越,该施工方案技术成熟、难度低、工程投资较省,并介绍了穿越施工中防治水的设计及施工要求。  相似文献   

4.
根据昆虫种群的地理分布,结合林业区划,将河南省的森林昆虫区系划分为7个区和12个亚区。并记录了各区的主要森林害虫种类及其危害情况。  相似文献   

5.
通过田间采样和室内分析,对重庆市三峡库区6个区(县)(丰都、奉节、江津、万州、武隆和忠县)农业土壤中Cu、Pb和Zn的含量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同时对其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重庆市三峡库区农业土壤Cu、Pb和Zn全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9.96±12.80)mg·kg-1(25.45±8.80)mg·kg-1和(64.79±18.79)mg·kg-1;其有效态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66±1.36)mg·kg-1(1.67±1.24)mg·kg-1和(2.95±3.02)mg·kg-1;3种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变异均明显大于全量的变异;Cu、Pb和Zn有效性系数分别为(5.53±3.77)%、(7.52±7.18)%和(4.36±4.14)%.各区(县)农业土壤Cu、Pb和Zn的有效态与其全量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Cu、Pb和Zn全量两两间也呈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各区(县)农业土壤重金属单因子污染状况均表现为Cu>Zn>Pb;各区(县)农业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平均值为0.38±0.20,属安全等级,表明调查区域土壤清洁.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确定草种分区的原则和分区命名的方法。根据在全省主要地区的设点试验和调查研究,提出把山东省划分为四个草种区:Ⅰ、鲁东丘陵紫苜蓿、百脉根、黑麦草区;Ⅱ、鲁中南山地丘陵沙打旺、草木樨、(?)状羊茅区;Ⅲ、鲁西南平原紫苜蓿、沙打旺、无芒雀麦区;Ⅳ、鲁北平原苜蓿、沙打旺、冰草区。对各区自然资源和当家草种作了简要说明,同时还分析了各区牧草栽培利用上存在问题,提出了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详细分析了东北片所辖地区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的主要特征,依据生长季内0~50cm土层平均贮水量等4个指标,采用类平均聚类方法将该片区分成12个土壤水分区,并作了简要评述。在此基础上以各区的面积大小、农林牧比重、平原山丘比重求出各区的权重系数,利用分层抽样原理,得到土壤湿度测站合理布局结果,并简要论述了该结果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三峡库区不同地域土壤中微量元素分布与空间变异性。[方法]对三峡库区重庆段中下游的万州区、开县、忠县、城口县、奉节县、丰都县、云阳县7个县市土壤中的Fe、Mn、Zn、Cu等4种微量元素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重庆万州区、云阳县属于缺Fe、Mn、Zn亚区,开县属于富Fe缺Zn亚区,丰都县、忠县属于缺Zn亚区,奉节县属于缺Cu亚区,城口县属于富Fe、Mn,缺Zn亚区。[结论]三峡库区重庆段中下游土壤中Fe、Mn、Zn、Cu含量分布不均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三峡库区不同地域土壤中微量元素分布与空间变异性。[方法]对三峡库区重庆段中下游的万州区、开县、忠县、城口县、奉节县、丰都县、云阳县7个县市土壤中的Fe、Mn、Zn、Cu等4种微量元素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重庆万州区、云阳县属于缺Fe、Mn、Zn亚区,开县属于富Fe缺Zn亚区,丰都县、忠县属于缺Zn亚区,奉节县属于缺Cu亚区,城口县属于富Fe、Mn,缺Zn亚区。[结论]三峡库区重庆段中下游土壤中Fe、Mn、Zn、Cu含量分布不均匀。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年降蒸差和干旱季节0~50cm 土层贮水量等指标,运用均值聚类方法将宁夏划分出4个土壤水分区,并对各区进行了评述。试用结构函数确定测站布局。对川区和山区土壤湿度观测时间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对北京顺义地区有机化梨园中三个不同栽培区节肢动物群落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梨园中,稀植区中节肢动物群落物种个体数明显高于密植区和施肥区。各区以同翅目木虱类害虫为最多,稀植区所占比例最高。植食性类群和寄生性类群的多样性指数在稀植区中最小,施肥区最大,优势集中性指数在稀植区中最大;捕食性类群的多样性指数在稀植区最大,施肥区多样性指数最小,优势集中性指数与之相反。由此可知,施肥对于控制害虫数量以及提高植食性类群和寄生性类群的多样性也具有一定的作用。稀植区中害虫数量最大,但其自然天敌个体数比例在各区中最小,今后该区需加大害虫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12.
忠县是我国内陆腹地、丘陵山地的农业大县,它是国家扶贫开发集中联片的重点区,也是我国三峡工程水土森林资源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忠县抓住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把发展"生态经济"与推进"生态兴县"有机结合起来,并以此全面统筹库区生态建设、县域经济和扶贫开发三大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3.
对旱作农业区和河西灌溉农业区分别选用不同的指标,用模糊聚类方法,将本省划分成7个水分区,13个亚区,并对各区进行了评述,指出了土地利用的方向。牧区以定性方法设置测站,农区采用分层对称等距法布设测站。以随机抽样方法求得农区测站总数,以降蒸差变异系数和耕地而积系数求算各水分分区权重,并依此确定各区测站数,在此基础上按面积等距法确定测站位置。从抽样误差,代表耕地面积等方面论证了测站布局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层次聚类法的四川省“长治”工程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改善土地利用结构的重要途径。长治工程是改善长江上游流域生态环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以四川省长治工程第五期小流域综合治理区为例,在野外调查、实测的基础上,根据土地利用空间差异,在土地利用结构中选取土地利用类型作为指标,构建土地利用分区体系,运用层次聚类法,进行项目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区,分析了各区的土地利用特点。研究结果表明:项目区可分为重力侵蚀和水力侵蚀两个大区以及两个亚区,分别以农地和林地两种用地情况为主要因子,通过分析各区的土地利用特点,为研究区农业区划及土地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黄雪琴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862-16863,16867
以三峡库区丰都县为例,运用动态聚类分析模型,将丰都县土地资源利用分为3个区:长江河谷经济区、低山丘陵农业区、低中山农林牧业区;并分析了各区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分区土地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16.
青冈县耕地地力评价与土壤改良利用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综合分析青冈县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结果基础上,依据土壤改良利用分区原则,把青冈县所有土壤分成了4个区,8个亚区。根据各区土壤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良利用措施,以合理利用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运用农业系统工程方法,对四川忠县山地农业生产结构进行了探讨和设计。提出了系统目标、系统模型,经电算和模拟得到5个备择方案。并就如何选择最优方案,形成合理的区域经济格局进行了讨论。根据忠县农业实际,提出了形成合理农业经济结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根据近年来河南省土壤供钾状况的演变与作物施用钾肥的效应,结合河南省的区域规划,对河南省钾肥施用进行了区划:全省划分为5个区和12个亚区,并对各区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9.
海马是边缘系统的一个重要器官。根据海马的不同部位的细胞构筑可将海马分为四个区即CA_1、CA_2、CA_3和CA_4区,本文重点观察描述新疆细毛羊海马各区内锥体细胞的排列及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20.
黄山市农业气候区划与评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以往黄山市气候区划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黄山市辖区内6个专业气象站1979~2000年的气候整编资料和区域农作物生长对各类农业气候条件的需要,将黄山市划分为5个农业气候区,并对各区的农业发展方向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