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近年来,城市化极大地推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带来的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十七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一系列重要指示。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强调指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城市水土保持具有恢复植被、改善景观和维护生态安全的功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重要载体。文章阐述了城市水土保持的发展进程,分析了城市水土流失的成因和危害,总结了城市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提出了加强城市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旨在为城市水土保持更好地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韩弘志 《甘肃农业》2022,(1):99-102
社会的发展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而水土流失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许多,人为因素主要有人类频繁破坏水土资源以及进行长距离的引水工程项目建设等.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水土保持发展现状,提出了构建水土流失的主要防治措施体系,以期能够为水土保持防治措施体系构建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把治理水土流失提升到确保粮食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巩固了水土保持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的重要战略地位。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专题研讨班的学习、交流和深刻领会,充分认识到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把治理水土流失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加快治理步伐,加强水土保持管理,创新治理机制,增强治理活力,把治理水土流失作为建设北部生态屏障、打牢农业发展基础、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治本之策来抓,推动咸阳市水土保持和生态文明建设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4.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加快推进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我国是一个水土流失大国,水土流失严重制约着生态文明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历史较长,到现在已有近五十年。在长期的治理水土流失的实践中,广大的人民群众认识到,建设生态环境,必须把水土保持放在核心位置。在水土保持领域探索有效而又经济的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水土保持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保持水土,维护生态安全,意义重大,刻不容缓。从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概念入手,总结了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及主要特点,分析了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6.
以陕西省铜川市生态文明建设与水土保持为例,从生态文明的概念入手,分析了水土流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探讨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四大作用,即水土保持是综合防治蓄水减沙的根本性措施;枢土保持改善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水土保持缓解水资源供需平衡的矛盾;水土保持是改善山区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途径。并提出了水土流失治理与加快生态建设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7.
水土资源是一切生物繁衍生息的根基,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和基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促进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在辩析治理经验与当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陕北水土保持工作实际和当前社会发生的重大水土流失事件,从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概念入手,分析了陕北水土流失的现状,总结了生态文明建设与水土保持的本质特征,研究了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探讨了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五大作用,旨在为新时期我国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平凉市作为子午岭—六盘山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黄河多沙粗沙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甘肃省构建"三屏四区"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一局——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在构筑本地泾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关中—天水经济区生态...  相似文献   

9.
甘肃     
<正>甘肃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效果显著今年,甘肃省全力推进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工程建设,加快水土治理步伐,为改善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今年,全省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0平方公里。甘肃省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为此,甘肃省加大水土  相似文献   

10.
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实际上是一种水土流失全面防治方式,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绿色环保型社会的创建,还是贯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载体。本文将围绕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展开论述,首先介绍主要内容和整体思路,然后阐述自然修复方式,最后探讨了自然修复成效与开展策略。  相似文献   

11.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随着近年来城市建设的发展,以及经济建设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水土流失问题逐渐成为了摆在我们眼前的重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的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深,危害也越来越严重,极大地影响着这些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制约其经济发展。探讨了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五大作用,即:1水土保持是综合防治蓄水减沙的根本性措施;2水土保持改善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3水土保持缓解水资源供需平衡的矛盾;4水土保持是改善山区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途径;5水土流失治理是加快生态建设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处理,关系着和谐社会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需要注重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及生态文明建设,给予环境质量提高可靠保障,实现对水土流失问题的高效处理。同时,应加强不同技术措施的灵活使用,增强生态自然修复效果的同时逐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基于此,本文就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3.
作者深入阐述了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意义,并通过分析甘肃省张家川县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水土流失情况比较严重,水土流失不但会破坏生态环境,还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严重时会影响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纵观近几年的水土流失情况,使得洪涝、旱灾不断。水土保持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因此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十分重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水土流失的危害,并提出了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全省水保系统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梯田建设和综合治理,不断强化预防监督,着力夯实基础工作,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面反映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有效推进全省水土保持改革发展。经研究决定,甘肃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局与《甘肃农业》杂志社合作,组织开展"推进水土保持改革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主题  相似文献   

16.
水土保持一直是建设生态文明,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普惠民生的基础条件之一,与粮食安全、生态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建设及防汛安全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以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及限制要素为切入点,探讨了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建设与发展方向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文章阐述了防控山地水土流失与区域生态文明建设间的内在联系和防控水土流失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总结了福建省长汀县水土保持的经验与主要成效,同时结合山区农业发展实际,提出构建富有区域特色的水土保持模式与发展循环农业技术的对策,以期为建设"生态美,百姓富"的新农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甘肃农业》2014,(11):F0002-F0002
各市(州)水土保持局(站)、水土保持科研所(站):近年来,全省水保系统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梯田建设和综合治理,不断强化预防监督,着力夯实基础工作,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面反映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有效推进全省水土保持改革发展。经研究决定,由甘肃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局与《甘肃农业》杂志社合作,组织开展“推进水土保持改革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主题有奖征文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9.
水土保持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介绍了渭源县水土流失的现状,分析了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水土流失的危害,并提出了控制水土流失的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房地产开发项目越来越多,也使得施工过程中人为水土流失增加。水土保持监测不仅可以监督房地产开发项目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实情况,而且可以评定水土保持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从而有效遏制项目开发建设中的水土流失,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本文以呼和浩特市"集通佳苑"经济适用房项目为例,分析了研究区的水土流失现状,提出水土保持监测的范围和分区,具体点位的选择与布设,监测时段及频率,监测内容和方法等,为相关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