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花卉盆景》2014,(5):68-69
杨海峰,年轻的盆景艺术家,河南得园盆景园园主。 199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朋友家看到一盆小叶女贞盆景,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地迷上了盆景。到处参观学习,遍访盆景高手。由于年轻,家庭经济条件又不好,他自己上山挖桩,制作盆景。从最开始的门外汉一点一点、一步一步做起。个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2004年,他参加了《中国花卉盆景》杂志社与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在江苏新沂举办的园艺与盆景艺术培训班,得到赵庆泉、王选民、刘传刚等中国盆景艺术大师的点拨,受益匪浅,打开了新的眼界。与此同时,他成为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会员。  相似文献   

2.
盆景摄影家林运熙先生寄来他在上海古韵盆景赏石展览会上拍摄的盆景照片。照片上盆景的作者均为申城很有知名度的盆景艺术家,但每盆作品的作者后面都加上“收藏”二字,让笔者有些疑虑。为什么养护了这么多年,塑造出这么美的景观,却不认为自己是作品的作者?这是他们的谦虚还是胆怯?  相似文献   

3.
日前,盆景界存在着对盆景树种分优劣的现象,认为松拍类是阳春白雪,杂木类是下里巴人,只有松柏才能表现高雅情趣,登大雅之堂。笔者以为这种认识有失偏颇,不利于中国盆景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盆景大多数都是一主干上生长几个枝托,几乎成为制作盆景的通用公式。而笔者用小苗培育的这几盆盆景却挣脱了几大流派的束缚,以不同的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自命不凡地认为自己创作出了树木盆景的新款式(如图)。此说能成立吗?  相似文献   

5.
14年前,在国家文化部、农业部的支持下,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在北京成功地举办了首届中国国际盆景会议暨盆景制作示范表演,仲济南同志在这次表演中,为国内外来宾创作了《故乡情》山水盆景,赢得了阵阵赞美声,也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此后,他笔耕不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盆景事业蒸蒸日上,涌现了一大批不同凡响的盆景精品,这无疑预示着盆景事业未来的繁荣。但作为盆景人,在看到成就的同时,也应常常自省,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不足,再接再厉,以求更好地发展。笔者认为,中国盆景人应三不忘。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盆景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各门派盆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呈现出一派喜人的景象。但笔者认为,在这五彩缤纷的景色里,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倾向,一定程度地影响了我国盆景艺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中国花卉盆景》第5期刊登了夏著华先生《从两件丛林作品看中国盆景与海外盆栽之别》一文。以往,笔者曾拜读过夏先生多篇文章,受益匪浅。但该文读后却让笔者稍感意外,我和他有一致的观点,也有不同的看法,提出来愿与夏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9.
朱子安是当代公认的盆景艺术大师,也是苏派盆景代表人物之一。他于1902年生于常熟,五岁迁至苏州,十四岁开始当花工。三十年代中叶研究盆景造型技艺,他的盆景连续三次在中西莳花会夺魁,名噪一时。后与周瘦鹃先生交往,颇受启迪,艺术上日益成熟,为他后来独树一帜地进行盆景的创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马勇琪先生原是江苏省苏州市西山太湖中一个小岛的村支部书记。身处在风景秀丽的花木之乡,深深爱上了花果苗木,同时也练会了培植创作盆景的高超技艺。我久闻其大名竭诚拜访他时,看到他家满园刺柏盆景千姿百态,惹人喜爱,感到十分敬佩,顺口称赞了几句,他却歉虚地说:"做得不好,还得向大师们学习!"现在他已退休在家,精心管理着满园千姿百态的盆景。  相似文献   

11.
时下,在盆景界尤其是盆景经营者中,嗜大之风甚炽。日前笔者走访了一位盆景收藏族的朋友,见满园所贮的尽是庞然大物,便建议多收藏一些精美的中小型盆景。他嗤之以鼻曰:"小型盆景再美,也值不了几个钱。"这种见解,很能反映盆景界中相当一部分人的观念。在当今的商品社会中,艺术品市场化已成为  相似文献   

12.
提起王传耀,杭州盆景界怕是没有不知道的。他的扬名得益于他40余载在盆景界的摸爬滚打和孜孜以求。  相似文献   

13.
湖北嘉鱼县有一个叫牌洲湾的村子,村里有一位玩盆景玩出名堂的人,他就是该县汽车运输公司工会主席任海清。在该运输公司办公大楼前不大的院子里,错落有致地摆放着近400盆大中型盆景。今年“五一”,我再次走进了他的盆景世界。 从爱好到痴迷 任海清,53岁,他干一行爱一行,当兵时是个好兵,退伍后本职工作也搞得有声有色,现在玩盆景也是做得红红火火。按他的话说,10年军旅生涯,再10年的乡镇基层工作,如今他  相似文献   

14.
盆景与书法     
将书法艺术原理溶入盆景艺术领域,不失为一种新的探索。潘氏有意将书法艺术原理引入盆景造型。他作的圆柏盆景《垂云》、黑松盆景《草书》,正是用行草的意趣营造了盆景艺象。那毫无拘谨、活泼而洒脱、富有情感的动态造型带着浓浓的东方情调,让人咀嚼回味。这不仅佐证了书法艺术亦对盆景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表露了潘氏从盆景角度对书法艺术的见解。他曾给友人回信写道:“以木为笔盆为砚,任尔挥洒咫尺天。”那是主张用书画的意趣强化盆景创作。他在总结松柏类盆景造型时说:“它的变化法则乃是层出不穷,‘反反得正’,就像游鱼调头、蝙蝠在飞翔中倏忽转向,它的意趣与行  相似文献   

15.
刘国恩同志制作的盆景,我们已经做过介绍。这里再次向大家推荐几幅真柏盆景照图。作品的素材全部是作者耐心地由幼苗地栽经十多年培养而成。这是最值得大家向他学习的地方,每一位盆景工作者,务必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杜绝采挖、砍伐野生树木的不良行为,我们希望广大读者和作者,多多地向我们提供有关自育素材培养盆景的经验,为盆景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6.
走进马伯钦的微型山水盆景陈列室,就能感受到他奋力创作的气息。室内周围墙上挂着名家书画,更多的是他自己的画作。古色古香的红木橱中及博古架上琳琅满目地陈列着他收藏的古人物、古船、民舍、古陶瓷、艺术盆、艺术壶。他说艺术是相通的,观赏这些古玩藏品,可以有所借鉴,在绘画或制作盆景时触类旁通,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17.
<正>目前,大型乃至超大型树木盆景已司空见惯,不足为奇,并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树木盆景究竟是大好还是小好?笔者认为,宜小不宜大,小型盆景好处多多。符合盆景创作要求盆景盆景,盆中之景。众所周知,盆景是用艺术手法将大自然美景以及人文景观再现于盆盎之中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微缩景观。小中见大,缩龙成寸,以小树展现大树或古术风采,早己成为树木盆景创作的准则和目的。以"咫尺之石,观五岳太华;一勺之水,目睹千里江河",是对盆景艺术的极好诠释。将与自然大树一般大小的树桩移植于盆中,有悖于盆景的创作要求,难冠盆景之名,不宜追奉。而小型盆景,恰好以其有限的体量,无限的魅力,很好地承接了盆景创作原则,是应该提倡的盆景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8.
尽量发掘本地盆景新树种,这是我国盆景艺术创新的一个方面。近几年来为了采集盆景新树种,笔者走遍了家乡鄂南各个角落。先后在咸宁、通山、崇阳、阳新等地山区采挖到赤楠数百株。  相似文献   

19.
地柏(又名铺地柏)具有四季常青、萌生力强、枝干自然扭曲、寿命长等特点,因而适合制作多种形式的盆景。笔者制作地柏盆景多年,借此机会与同好探讨  相似文献   

20.
尹均明同志是南京柴油机厂退休老工人,他利用业余时间为工厂搞好绿化的同时创作盆景。由于他谦虚好学,创作水平不断提高。近几年来,在历届全市性的盆景展览中,他的盆景受到众多观赏者的好评,许多盆景还荣获各种奖励。尹老创作盆景,不拘一格,善于吸收各家之长。特别是他在探索独干式树桩盆景的新风格、新构成方面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认为:独干式树桩盆景,处理得不好,容易成为普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