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早春慎防鱼类水霉病水霉病又叫肤霉病、白毛病,是由水霉菌等附生于鱼的皮肤而弓愧的。病鱼体表菌丝大量繁殖,生长成丛、呈絮状,白色或灰白色。菌丝分泌毒素,破坏鱼体组织,使病鱼烦燥不安,游动失常,食欲减退,皮肤粘液增多,以至瘦弱而死。可危害各种养殖鱼类和鱼卵...  相似文献   

2.
二、真菌性疾病1.水霉病病因:为异丝水霉(Saprolegniadiclina)感染所致。适温范围较广,最低13℃,最高可达30℃,几乎养殖全过程均可发生,主要危害白仔和黑仔,幼鳗以上的鳗鱼单独受此病感染,死亡率很低。主要症状:头、吻、尾或躯干、鳍条等处寄生菌丝体,如覆盖一层灰色棉絮状物。有的鳃部也寄生水霉菌。镜检可见体表组织严重坏死,菌丝侵入真皮或肌肉,游离于体外菌丝可见有厚膜包被之爱抱子。病鱼活动力低,鱼体多垂直于水中,摇晃上游。预防:操作注意免使鱼体受伤,发病季节选别后用0.15pp孔雀石绿金池泼洒。治疗:(1)全池…  相似文献   

3.
水霉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辉 《齐鲁渔业》2001,18(4):13-13
1 病原 我国常见的水霉病病原主要是水霉和绵霉。水霉对温度适应范围很广,5~26℃均可生长繁殖。水霉和绵霉属的繁殖最适温度为13~18℃。2 流行情况及病因 危害多种淡水养殖鱼类及河蟹、鳖、虾和蛙等水生动物。在我国养殖地区广泛流行,寄生鱼类的水霉菌对寄主无严格的选择性,一般在早春和晚冬最为流行。越冬的鱼种和冬季在成鱼池放养的鱼种,在第2年3~4月份最容易发生水霉病。 由于鱼的皮肤遭受损伤,水中自由游动水霉的孢子侵入伤口,吸取鱼皮肤内的营养萌发、繁殖。菌丝的一端象树根一样着生于鱼的皮肤组织内,其余大部…  相似文献   

4.
虽然鲟鱼具有一定的抗病能力,但由于其体表无鳞,鳃部分裸露,骨板坚硬,在人工环境下进行高密度饲养,相互磨伤而容易受到病虫害的感染。鲟鱼患病后用普通药物难以治愈,且鲟鱼对一般的常用药物非常敏感,这要求我们在鲟鱼养殖工作中,加强鱼病预防工作,方可将损失降到最低点。笔者通过近几年的生产实践,总结出鲟鱼养殖生产中常见的鱼病种类及采取的防治措施,阐述如下。一、水霉病1.症状:病鱼患处滋生大量灰白色、棉絮状的水霉菌菌丝,行动迟缓,食欲减退甚至停食,鱼体逐渐消瘦,严重者死亡。2.病因:鱼体受伤或水质不良而引起体表感染,滋生水霉。3.防…  相似文献   

5.
甲紫溶液防治赤皮水霉病效果良好在渔业生产上,常因捕捞、运输、放养等操作不慎使鱼体受伤,或体表被寄生虫寄生受损。受损伤的鱼容易被荧光假单胞菌和水霉菌所感染,使鱼体表充血发炎,鳞片脱落,鳍条末端腐烂,或长出灰白色棉毛状的菌丝,发生赤皮和水霉病.为了搞好鱼...  相似文献   

6.
正在虹鳟受精卵孵化过程中,霉菌游动孢子伺机附着于坏死卵上,并开始发芽形成菌丝。菌丝除寄生于坏死卵外,还可蔓延侵入附近的正常卵,如不及时处理,会导致周边鱼卵感染水霉,黏连更多的正常卵。水霉病的防治一直是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较为棘手的一个难题,自2002年我国全面禁止孔雀石绿以来,有效防治水霉病的药物长期处于空白,同时孔雀石绿  相似文献   

7.
水霉病又叫肤霉病、白毛病。它是一种真菌病,是由寄生性的冰霉菌感染造成的。鱼体上常见的寄生性水霉菌大约有六种,包括两科、五属,即水霉科中的水霉、绵霉、细囊霉和丝囊霉,以霉科中的腐毒等。 水霉广泛存在于水中,营腐生生活。在条件不适宜的情况下,水霉菌在水中以孢子的形式存在。 水霉菌不会寄生于健康的鱼体上。只有当遇到体表受伤的、体力衰弱的或其他紧迫(stress)的鱼时,水霉菌孢子才会在鱼的伤口处、体表上寄生,并开始萌发。由于水霉菌孢子很小,所以水霉菌孢子最初寄生时,一般看不出病鱼有什么异常。水霉菌的动孢…  相似文献   

8.
<正>水霉病又称肤霉病或白毛病,是鱼类常见疾病之一,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早春、晚冬最为流行,各种鱼类均可感染发病。引起这种病的病原体在我国淡水水产动物体表及卵上共发现10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水霉和绵霉,此类菌对温度适应范围广,5~26℃均可生长繁殖,最适温度13~18℃,水质较清的水体中生长较好。对寄主无严格选择性,各种饲养的水产动物从卵到养成都可感染。造成此病的因素一是受伤或局部组织坏死,二是水温剧烈变化(抵抗力下降、组织变坏),三是在季节交替,四是卵堆积(局部缺氧,卵膜开始腐烂)。水中自由游动的水霉动孢子侵入伤口或卵膜,吸取皮肤及其组织内的营养而  相似文献   

9.
一、水霉病的发病条件与发生季节常见的水霉病是因捕捞、运输、转池操作时引起鱼体表受伤、鳞片脱落造成,水霉菌侵入伤口,向内外长出菌丝,分泌毒素,引起组织溃烂,出现肉眼可见的白色棉毛状菌丝。鱼体表被寄生虫咬伤,或因饲料中营养不良引起表皮溃烂,水霉菌随溃烂部位侵入,也可引起水霉病。水霉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尤其是早春和冬季,越冬鱼种、鱼卵、鱼苗易染此病。同属真菌病害的鳃霉病多发生在5~10月水质恶化、发臭的鱼塘,也可用成都芳草药业有限公司研制的水霉净复合药防治。二、水霉净的使用方法:浸泡或泼洒1.常规用药…  相似文献   

10.
早春鱼类水霉病咋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霉病俗称白毛病、肤霉病。水霉菌最初寄生时,一般看不出病鱼有何异常症状,当看到病症时,菌丝体已侵入鱼体伤口,向外生长。有时因寄生虫、细菌等病原体感染造成原发病灶溃烂,霉菌的动孢子便从鱼体溃烂处侵入,吸取皮肤里的营养成分,在受伤病灶处迅速繁殖、蔓延、扩展,逐步长出棉毛状的菌丝。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结黏附,使皮肤溃烂、组织坏死,同时随着病灶面积的扩大,鱼体负担过重,游动失常、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最终病鱼因体力衰竭而死亡。  相似文献   

11.
用霉病力克水煮液对患有水霉病的加州鲈进行浸泡治疗,每天早晚各一次,浸泡一周。同时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观察霉菌孢子在鱼体上皮细胞(FEC)粘附情况,用电泳法分析霉菌孢子内的生化反应。结果显示,用霉病力克处理后,病鱼体表霉菌菌丝全部消失,霉菌孢子的粘附作用明显降低,孢子内的生化反应受阻。试验表明霉病力克具有抗水霉菌和抑制水霉菌孢子粘附的双重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食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然而,你可知道,它也是一味防治鱼病的良药。用食盐防治鱼病来源广,成本低,对人畜无害。现介绍几法,你不妨一试。外伤:由于捕捞、运输、放养等操作不慎,造成鱼体受伤,鳞片脱落的鱼种和产后的亲鱼,用5%的食盐水浸洗,可以预防伤口出血溃烂和感染霉菌。水霉病:是冬季鱼类常见病之一,其症状是:病鱼体表长有一团团灰白色的棉絮状  相似文献   

13.
水霉病的预防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霉病又称肤霉病或白毛病,是水产动物真菌病之一,引起这种病的病原体在我国淡水水产动物体表及卵上发现共有十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水霉和绵霉,此类菌对温度适应范围广,5~26℃均可生长繁殖,最适温度13~18℃,水质较清的水体中生长较好。对寄主也无严格选择性,各种饲养水产动物,从卵到各龄鱼都可感染,造成此病的因素大约有:一是受伤或局部的组织坏死;二是水温剧烈变化(抵抗力下降,组织变坏);三是在季节交替时易发生;四是卵堆积(造成局部缺氧,卵膜开始腐烂被感染)。水中自由游动的水霉的动孢子侵入伤口或卵膜,吸…  相似文献   

14.
(三)真菌和藻类引起的鱼病1.水霉病[别名]肤霉病、白毛病。[症状和诊断]病鱼病灶部位长满水霉菌丝,并往往粘附有污泥、长有藻类,其状如覆盖棉絮。水霉菌丝可穿入肌肉,直至结缔组织,引起皮肤和肌肉组织溃烂。鱼体对菌丝侵入的组织反应弱,所以不形成肉芽肿或肉...  相似文献   

15.
1 水霉病 水霉病俗称白毛病、肤霉病。水霉菌最初寄生时,一般看不出病鱼有何异常,当看到病症时,菌丝体已侵入鱼体伤口,向外生长,或因寄生虫、细菌等感染造成原发病灶时,霉菌的动孢子便从鱼体伤口侵入,吸取皮肤里的养料,在受伤病灶处迅速繁殖、蔓延、扩展、长成棉毛状的菌丝。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结粘附,使皮肤发生溃烂、组织坏死,同时随着病灶面积的扩大,鱼体负担过重,游动失常、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最终病弱死亡。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浦城县莲塘镇现有土池养鳗100亩,年产鳗80多吨.在土池养鳗的几年中,我们发现水霉病是危害鳗鱼比较严重的一种病,每年都有流行,发病时间多集中在2月~4月.水霉病通常在水温10℃~20℃时发病,13℃~18℃为发病最适温度,在水温10℃以下或20℃以上,鳗鱼几乎不发病.该病主要危害鳗苗,鳗种,发病率较高,由寄生水霉引起,容易在病变和坏死的组织上生长和繁殖,当鳗鱼受伤或发病体表腐蚀后,水霉孢子极易感染,然而健康鱼体通常不容易感染.  相似文献   

17.
施氏鲟水霉病病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患水霉病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肌肉中分离获得一株优势水霉菌株XJ001.大麻籽上水霉XJ001培养物的形态观察表明,菌丝透明无间隔,分枝少;新孢子囊以层出方式产生或从旧孢子囊根部长出,游动孢子按水霉属方式释放;在7℃、15℃和25℃条件下不能产生有性器官,但能够产生大量的厚垣孢子.电镜观察发现第二孢孢子表面具有大量弯曲的长毛,其在25%GY培养液中呈现出间接萌发.根据形态及生理学特征将水霉XJ001鉴定为寄生水霉(Saprolegnia parasitica).水霉XJ001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对NaCl敏感,当PDA培养基中NaCl质量分数为1%和2%时,水霉生长抑制率分别为37.4%和75.6%;质量分数大于3%时,生长被完全抑制.用水霉XJ001对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进行人工感染,结果表明XJ001有较强的致病力,异育银鲫感染严重,体表出现棉花状白毛,感染率为83.3%,感染后的死亡率为100%,可见XJ001是施氏鲟水霉病的病原菌.[中国水产科学,2009,16(1):89-96]  相似文献   

18.
水霉病俗称白毛病、肤霉病,为真菌性鱼病.病原体主要是水霉菌和绵霉菌.是霉菌侵袭、寄生于鱼卵或受伤鱼体而致的一种常见鱼病.霉菌在水域中,一年四季均有,特别是晚冬和早春(2-5月),是该病流行季节.现将多年从事鱼病防治的经验介绍如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由于网箱鲤鱼出口韩国,价格高,效益好。辽宁丹东地区网箱养殖鲤鱼发展迅速。因养殖户增多,养殖规模扩大,水体承受能力下降,病害也随之越加严重了。每年各种鱼病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为此,介绍一下网箱养殖鲤鱼的几种常见病及其防治措施。一、常见病及其流行情况1.水霉病。病鱼早期肉眼看不出异状,严重时,菌丝不仅在伤口侵入,已向外长出菌丝,似灰白色棉毛状,故俗称白毛病。水霉菌在淡水流域广泛存在,最适水温13—18℃,主要流行于早春晚冬。水霉菌多数是腐生性的,因此  相似文献   

20.
鱼类水霉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霉病(Saprolegniasis)是由霉菌感染引起的真菌性鱼病,最常见的病原体是水霉属和绵霉属的一些种类.水霉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是池塘养殖业中一种严重的鱼类流行病,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水霉病的症状 当鱼类最初被水霉菌侵染时,肉眼一般看不出病鱼有何异常症状.当肉眼可观察到病症时,菌丝体已从病鱼伤口侵入并分别向其内外生长;向内深入至损伤、坏死的皮肤及肌肉中,吸取其中的营养成分,迅速生长、繁殖、蔓延;向外形成肉眼可见的灰白色棉絮状物,故俗称“白毛病”或者“肤霉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