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豆叶片与花数和荚数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早(垦18)、中(黑农41)、晚(吉育60)熟3个亚有限型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主茎各节叶面积与花数和荚数垂直分布的关系,以及去叶对各节花、荚数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除顶节外,主茎上叶面积大小、花数、成荚数自下而上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大豆顶节花数和荚数的形成具有明显的顶端优势,顶节花荚数多,叶片却很小,倒2节的花数和荚数形成具有明显的劣势;去幼叶后垦18、黑农41、吉育60的本节花数、成荚数都大幅度下降,成荚率却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垦18去第5节和第7节刚全展开叶后,分别对第7节和第9节的花数、成荚数影响最大,黑农41和吉育60去第5节和第7节刚全展叶后,分别对第8节和第10节的花数、成荚数影响最大,去刚全展开叶大幅度降低对应节位的成荚数和成荚率;主茎中部节位叶片的伸长和停止时间早于同节豆荚,并随品种的生育期延长,间隔时间明显延长.大豆主茎中部各节的成荚数受制于相邻各节叶片的光合产物供应状况,各节叶片的光合产物供应状况又分别影响到相邻各节位的成荚数.协调大豆主茎上各节叶片与花、荚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增加大豆的单株成荚数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不同施氮水平下净、套作大豆茎秆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玉/豆"模式下,研究了不同施氨水平和套作条件下大豆的茎秆特征.结果表明:套作大豆主茎高度显著高于净作大豆,而茎粗和主茎节数差异不显著.净、套作大豆各节间长度呈"降-升-降"的趋势,套作大豆最长节间出现在第9节,比净作大豆最长节间节位点低了2节.与净作大豆相比,套作大豆第7节间长度增加最大,为2.2 cm(F=240...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大豆对带状复合种植体系中植株两侧不同强度光照的形态响应特征,用遮阳网对套作主推大豆品种南豆12植株分别进行单侧和全株遮阴,测定遮阴0、10、20和30d时的主茎长、茎粗、主茎节数、叶面积、比叶面积和生物量积累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与正常光照相比,单侧及全株遮阴均使大豆植株的主茎明显伸长,茎粗减小,主茎节数明显减少。单侧遮阴后,大豆叶面积和比叶面积明显增大,且遮阴侧的比叶面积显著大于不遮阴的一侧,但都小于全株遮阴。单侧遮阴还造成大豆植株地上部分生物量、茎生物量、叶片及叶柄生物量均显著减小,且生物量在遮阴侧的减小幅度要大于不遮阴的一侧,但都小于全株遮阴。从结果可以看出,单侧遮阴会引起大豆植株明显的适应性反应,包括遮阴的一侧和不遮阴的一侧。单侧遮阴下,大豆植株未遮阴的一侧会补偿遮阴一侧的生长,表现出对两侧不同光环境的整体适应。  相似文献   

4.
哈79—9440、78—2和黑农8号三个大豆品种,在其个体发育中主茎共生长16—17节叶片。初生叶和1—4节位的叶片较厚,单位叶面积栅栏细胞数目多;5—9节位的叶片较薄,单位叶面积栅栏细胞数目少;10—12节位的叶片厚度和单位叶片面积栅栏细胞数目均显著增加;13节位以上的叶片厚度变薄,单位叶面积栅栏细胞数目减少。叶厚度与栅栏组织厚度呈高度相关。植株不同节位叶片的栅栏细胞层数也明不显同。三个大豆品种初生叶栅栏组织细胞为3层或4层;1—3节位的叶片和哈79—9440的及78—2两品种,第11—12节位的叶片栅栏组织细胞为3层或部分地出现3层;其它节位卧片栅栏组织细胞均为2层。  相似文献   

5.
对栽培大豆12个品种的叶片解剖观察表明,大豆叶片栅栏细胞一般为2层,多数新品种,尤其高产品种植株主茎第4—5节和第13—14节位叶片栅栏细胞为3层,因此这些品种相应节位叶片的栅栏细胞数目较多,叶片较厚。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有限结莫习性分枝型矮秆耐密大豆在小同密度下的株型变化规律,以吉密豆1号为材料,测定了不间密度下的株高、主茎节数和节问长度、茎粗、分枝数及叶面积指数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株高随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增高,株高增高的主要原因是节问明显伸长所致.密度越大,伸长节数越多,伸长节位越低.茎粗随密度的增加而变细,分枝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叶面积指数随密度的增加,增长速度加快,最大叶面积指数出现的越早,且密度小于最适密度时叶而积指数下降速度基本一致,超过最适密度后,随密度的增加叶面积指数开始下降的时间提前,速度越快.随密度的增加叶片分布逐渐趋向于上层.密度39万株·hm-2时,产量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7.
大豆主茎节数、节间长度遗传分析及与株高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吉密豆1号、自选品系公交20126-58和公交9112为材料配制3个大豆杂交组合,并对各组合杂交后代主茎节数、节间长度进行分析,探讨大豆主茎节数和节间长度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大豆主茎节数为一数量性状,且与株高呈线性正相关;吉密豆1号的矮秆效应是在控制主茎节数的同时,进一步缩短节间长度来实现的,但各个节间长度对株高的作用关系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8.
通过哈尔滨地区15个无限结荚习性大豆品种顶荚形成初期的不同冠层叶面积指数(LAI)、不同冠层光截获(RLI)、全冠层光合生产率(RDMP)等光合生理生态性状对株荚数(NPP)、株粒数(NSP)、株粒重(SWP)、粒茎比(SSR)、主茎荚数(PMS)及主茎荚/节(PNMS)等产量性状多元回归方程集合的分析,明确该光合生理生态性状对此等产量性状形成效应及其对株型改良的影响。进而,在哈尔滨地区大豆生育期、结荚习性、叶形、种粒大小、化学品质及抗病虫性等生态类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哈尔滨地区亩产450斤左右的无限结荚习性大豆顶荚形成初期的理想株型优良冠层模式。试图为大豆理想株型育种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东北地区大豆株型的演变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东北地区大豆株型的演变王金陵东北农业大学农学系以结荚习性为主体的大豆的株型,是自分枝性强、主茎不明显、植株高大蔓化的典型无限结英习性,经过主茎逐渐发达,分枝减少,株高降低,直立性提高的无限结荚习性品种,进而向主茎明显,分枝少,主茎节多、荚多、秆强的无...  相似文献   

10.
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叶-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种不同结荚习性大豆为材料,研究了大豆顶节位叶面积与籽粒重之间的关系;单株各节位叶面积大小与同节位籽粒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豆顶节位叶面积与籽粒重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893^**;单株各节位叶面积大小与籽粒重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663^**(有限)、r=0.526^**(亚有限)、r=0.878^**(无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