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江宏玲  周成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1):201-204
以生物质稻秸为研究对象,基于已有的生物质费托(FT)合成的模拟工艺流程,计算得到了转化过程的生产成本。总结了生物质FT合成油生产成本的构成比例,并与煤基FT合成油生产成本进行了对比,另外针对生物质原材料成本做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以现阶段煤价为例,考虑生物质补贴,生物质制FT合成油的生产成本会低于煤基FT合成油的生产成本。随着更多生物质的经济补贴机制的建立,以生物质为原料制取FT合成油的市场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
以纤维素纸为基材,采用简单的高压喷涂技术在基材表面涂覆单组分聚氨酯胶黏剂(PU)、载银纳米二氧化钛(Ag@TiO2 NPs)分散液,室温静置24 h后,得到抗菌-超疏水性载银纳米二氧化钛-聚氨酯(Ag@TiO2NPs-PU)复合纤维素纸膜;检测样品的微观形貌、结构组成、元素分布,分析样品对于油水乳化液的分离性能及样品的耐摩擦、抗菌性能。结果表明:复合纤维素纸膜具有突出的超疏水-超亲油性能(与水的接触角为153°,与油的接触角为0°),针对油水乳化液具备优异的分离效果;在175 g负重下摩擦7次,仍具有疏水性,拥有较强的耐摩擦性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厚度最大(平均值可达13.96 mm),对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效率分别可达97.7%、98.6%,具备优异的抗菌性能。  相似文献   

3.
智能响应材料需具备3个基本要素,即感知、驱动和控制,在全球新材料研究领域中,仿生智能响应材料是目前世界各国技术战略发展中的竞争热点。木材是一种天然且可再生的生物质材料,具有良好的结构和功能特性。作为人类使用最早的材料,木材具有轻质、美观、生物调节等优良特性,是绿色环境人体健康的贡献者。木材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构成了木材精妙的微结构同时提供了许多官能团,为木材仿生智能材料的合成奠定了优良的基础。本文简要介绍了木质仿生智能响应材料的研究进展,综述了pH值、气体、光、机械力、湿度、温度和双重/多重刺激响应木质材料的制备、性能与潜在应用;重点介绍并总结了以木质材料为基材的仿生智能响应材料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4.
以南海西部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的大量岩心油水相渗试验、压汞试验为依据,从储层样品的物性、岩性、润湿性、微观孔隙结构等方面,对区域主要含油储层的水驱油效率主控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储层岩心样品以水湿为主,以细砂岩为主的样品驱油效率好于粗砂岩与砂砾岩。从物性角度分析得出在不同渗透率级别范围内,驱油效率受物性的影响规律不同。整体上,水驱油效率受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5.
文冠果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生物质能源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已受到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发展生物质能源瓶颈之一是生物质原料不足。文冠果作为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生物能源物种,近年来受到人们广泛关注。为使育种工作者对文冠果栽培育种、遗传改良与开发利用的研究进展充分了解,本研究介绍了目前资源分布情况;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关键技术;文冠果变异情况和良种选育进展;开花座果特点及分子机制研究,提出防止落花落果技术措施,分析了产量影响因素;综述了化学成分与开发利用研究进展;分析了油脂含量影响因素及其改良措施,文冠果籽油及生物柴油的理化指标,比较了不同油脂提取与生物柴油生产工艺的油得率、转化率及优缺点;介绍目前产量情况与经济效益,总结林分低产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吸油材料的经济性并减少吸油材料在使用过程中潜在的二次污染,以正硅酸乙酯为原料,乙醇和水为溶剂,硫酸和氢氧化钠为催化剂,聚酯纤维毡为基底材料,通过溶胶-凝胶法和二氧化碳超临界干燥工艺,得到了新型的低密度气凝胶复合毡材料。用FTIR、SEM等分析手段,对复合毡进行了表征,并对复合毡的吸油率、保油率、吸油速率及回收方法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吸油速率和吸油率,在油水选择性、受压保油性方面明显优于传统吸油材料,并可通过二氧化碳超临界干燥工艺,回收废油且再生气凝胶复合毡材料。该新型吸油材料与超临界干燥工艺的配合,为废油回收处理开辟了一种高效无污染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实木制品在油水共存环境下的尺寸稳定性,探索实木材料在公共餐饮服务区家具、食品与调料包装、厨卫家具和客餐厅木质用品等领域的应用潜力。【方法】将甲基三甲氧基硅烷(MTMS)与盐酸按体积比4︰1混合,在冰浴中进行超声水解后对思茅松Pinus kesiya var. langbianensis木材进行浸渍改性处理,对比研究MTMS不同预水解反应时间(0、30、60、120、180和240 min)对思茅松木材表面憎水憎油特性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接触角分析仪、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热失重分析仪对改性前后木材结构组成和特性变化进行表征。【结果】经MTMS改性处理后,思茅松木材表面键合了Si—CH3、Si—O—Si、Si—OH等低表面能的基团,改性思茅松从对照样表面对水和油完全浸润转变为具有憎水憎油的双憎功能型木材,MTMS改性后思茅松木材表面水接触角的变化明显大于油接触角的。随着预水解时间从0延长至240 min,水接触角从73.60°升高至88.31°,而油接触角仅在50.50°附近有微小波动。MTMS改性处理后,木材热稳定性提升,质量残余率升高,最大热降解温度升高了6℃,整...  相似文献   

8.
丙烯酸乙酯与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合成及其吸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丙烯酸乙酯(E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采用溶液聚合法制得高吸油性树脂共聚物.以吸油率为性能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分析了反应条件对树脂吸油率的影响,得出最佳合成条件.结果表明,当EA:MMA单体配比1:1,引发剂用量1.25%.交联剂用量0.6%.反应温度90℃时树脂吸收甲苯能力最大,达到15.21 g/g.研究发现,树脂经过甲苯洗涤后的吸油率可提高至24.05g/g,吸油速率无大变动.红外光谱测试表明树脂是由单体与交联剂发生共聚反应而成的.  相似文献   

9.
水电站的主变压器均有事故排油装置,但事故排油机率很低,一旦排油,往往和消防用水同时发生,油水混合排入油池。文章利用油水比重不同,能自行分离的特点,并适当考虑排油时,油水混合物分离时间差的影响,将排油池设计为双池式或虹吸式(单池式)。  相似文献   

10.
生物质能源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论述了生物质能源的种类、以及生产各种生物质能源的相应技术及其国内外发展概况和存在问题。固体燃料因其特殊的用途而有发展空间,但其应用领域有限;在以纤维生产燃料乙醇、以动植物油或其废弃油生产生物柴油方面国外有产业化实例;生物质裂解由于耗能巨大,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还没有实现产业化;气体燃料中的沼气生产技术比较成熟,在其生产过程中不消耗其它能源,没有环境污染,而且可降解各种有机废弃物,是目前最有希望的生物质能源之一。  相似文献   

11.
黄河流域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评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黄河流域棉区是中国三大主要产棉区之一,改进栽培技术,对促进该区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首先,文中分析了当前黄河流域棉区棉花栽培管理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棉田种植制度和种植模式多样化对棉花轻简化和机械化生产的阻碍;棉花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难以获得规模效益;棉花管理复杂繁琐,机械化程度低、用工多,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数量减少、质量降低,难以支撑劳动密集型的传统精耕细作栽培,棉花生产投入大、效益低的问题成为黄河流域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作者认为实行轻简化栽培是提高黄河流域棉花竞争力水平、促进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次,回顾了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形成和发展历程,对现行的棉花轻简化栽培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性评述,重点论述了实现棉花生产轻便简捷、节本增效的主要技术措施,包括精准播种、轻简育苗、简化整枝、集中成铃、轻简施肥和节水灌溉等。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轻简化植棉技术,促进棉花轻简节本、提质增效的设想。为实现更高层次的轻简化栽培,应进一步突出播种和采收2个环节,减少并进一步简化管理环节;要优化种植制度和种植模式,为推行机械化生产创造条件;要提升精准播种技术水平,确保一播全苗;继续研制新型肥料及其施用技术,进一步简化施肥和提高肥料利用率;加快选育适宜轻简化栽培、机械化收获的棉花品种,因地制宜地发展棉花采收机械化。在继续创新轻简化栽培关键技术的同时,还要加强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黄河流域棉花轻简化丰产栽培技术体系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为棉花生产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棉花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构建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综述了国内外转基因技术在棉花中的应用概况,主要介绍了近年来中国棉花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应用研究进展,并对棉花转基因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做了相关陈述。对棉花科研工作者了解棉花转基因研究进展并有效利用转基因技术开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转基因技术在克服棉铃虫危害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将逐步在棉花抗病、抗逆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世界上,棉花转基因初期主要建立了以珂字棉为受体的转基因体系,随着雷蒙德氏棉、亚洲棉、海岛棉、陆地棉等其他棉种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轰击法、花粉管通道法及其他转基因方法的应用,使得棉花转基因技术研究取得长足的进步。中国棉花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主要是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及其他科研单位建立起来的,通过高效转化载体的筛选、主要棉花品种(系)的转基因技术体系的建立、组织培养条件的优化等措施,重点对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棉花技术进行了改良,同时优化了基因枪轰击法及花粉管通道法转化技术,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棉花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该体系建立了以中棉所24等材料为转基因受体的农杆菌介导体系,并利用叶柄组织培养筛选获得了组织培养分化率达100%的新材料W12等,使转化率提高到原有效率的2.88倍,同时建立了基因枪胚性愈伤组织轰击转化体系,并提高了花粉管通道的转化效率。该体系为棉花育种提供了大量材料,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已培育多个棉花抗虫新品种,并为国内41家科研单位转化基因200多个,验证了多个功能基因作用获得大量育种价值新材料。笔者认为基因型依赖性仍然是限制棉花规模化转基因技术发展的瓶颈,扩大棉花转基因受体材料基因型范围、提高转化效率、扩大转化规模是棉花转基因技术体系的长久主题。同时,为提高效率和降低安全性的公众焦虑,探索和发现新的更为安全和有效的转化体系,如多基因共转化、质体遗传转化、定点转化或基因叠加、开发安全型转化技术等研究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是未来棉花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趋势。大量新基因处于材料阶段,同时安全性评价要求提高也需要转基因材料深入的研究。随着棉花基因组序列的公布,棉花自身基因的克隆将会成为棉花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新方向,对于促进转基因棉花新品种培育和功能基因转化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棉花机械化收获技术包括统收式一次采摘技术与选收式多次采摘技术,各有其特点与优势。随着棉花产业的发展和广大棉农的迫切需求,我国统收式棉花收获技术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并能在生产实践中得到推广应用。统收式棉花收获机实施机械化采收时往往会将籽棉连同少量棉桃、茎秆、棉叶等杂质一起采收,采摘下的青桃由于含水率高,极易给籽棉染色,造成品质下降。为提高棉桃清分效率,减少籽棉损失及解决棉纤维被染色等问题,统收式采棉机实施机械化采收籽棉时,需增设棉桃分离装置。在介绍装置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依据试验所测量物料悬浮速度的差异性,设计气吹式、气吸式两种分离模式的棉桃分离装置,并基于ANSYS Fluent软件开展空气动力学的仿真分析与试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气吸式棉桃分离装置优于气吹式棉桃分离装置,其棉桃清分率提高20%以上,同时籽棉损失率减少5%。棉桃分离回收系统创新性研究成果,不仅有利于统收式采棉技术与装备的综合性能得到改善与提高,而且对促进我国棉花产业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棉花高产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棉花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棉花生产稳定发展关乎中国2 000万棉农的利益。产量是棉花种植收益的基础,因此,在其他性状综合发展的前提下,高产是棉花品种培育的最重要目标。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棉花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了9倍之多,其中品种的引进和改良为棉花产量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近年来,随着棉花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日渐狭窄,中国棉花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缓慢,严重阻碍了棉花种植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分析了棉花单位面积产量包含的4个主要组成成分单位面积株数、单株铃数、单铃重和衣分在棉花产量形成中起到的作用;单株铃数和衣分的增加在中国棉花高产育种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产量的提高是一个相互协调的过程,在加强重点性状改良的同时,也要注重其他性状及因素的相互配合,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分析在中国高产育种中起重要作用的途径方法及其研究进展:国外引种在建国初期对于中国棉花产量的提高起重要作用,替代了中国原有的产量低、品质差的亚洲棉品种,促进了中国自主育种的发展;通过传统育种先后培育出早熟的中棉所16、丰产的鲁棉1号和抗病丰产的中棉所12等品种,推动了中国棉花生产的发展;通过杂种优势利用,中国培育了一大批起重大推动作用的杂交品种,例如中棉所29曾经占中国长江流域杂交棉种植面积的50%左右;加强雄性不育系的研究对于杂种优势利用的持续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为棉花分子育种提供了技术支持,多个稳定产量性状位点的定位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了基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为棉花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契机,转基因抗虫棉中棉所41、石远321和鲁棉研28等的育成使中国棉花产量稳中有升,但是目前针对产量性状改良的基因较少,还需加强对于产量相关基因的挖掘,加快发展转基因高产育种。目前中国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水平处于国际前列,但中国地少人多,在不与粮争地的前提下,为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还需继续挖掘棉花产量潜力,提高棉花单位面积产量,保证棉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建议收集种植资源,注重种质资源的创新;加强胞质雄性不育研究,简化制种技术和成本,推动简化制种的优异杂交种的培育;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发掘全基因范围内的高产相关基因,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全基因组选择育种;通过聚合育种,培育高产、优质、早熟以及适合机械化种植的棉花新品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棉花中多种农药残留同时检测的分析方法.[方法]样品中残留农药采用乙腈提取,使用PSA粉净化,再经在线凝胶渗透色谱-气相色谱/质谱(GPC-GC/MS)分析,进一步除去样液中脂肪等大分子干扰物质.[结果]加标水平为0.008~0.064 mg/kg时,回收率为65%~120%,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5%;44种农药的检出限为0.000 5~0.020 0 mg/kg.[结论]试验证明,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准确度高,能够满足棉花中多种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的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16.
棉花产量和进口数量的波动一直都是引人关注的焦点,棉花市场和棉花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农业和纺织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关系到农民收入的增长。本文梳理了国内和国外对我国棉花经济进行研究的脉络,对其中主要的方法、内容、结论进行了总结,指出其中的可取之处和不足,进一步研究有待改进的方法和拓宽的研究范围,为进一步研究我国棉花市场和产业发展确立方向。  相似文献   

17.
以不同温度下培育的不同抗冷级别的棉花幼苗为材料,将其幼苗经不同低温处理数天后,测定其形态指标和冷害症状,并与未经低温处理的相应测定值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育苗温度对棉花幼苗的抗冷性有明显影响,适当降低育苗温度,冷害症状减轻,幼苗承受低温锻炼的能力与锻炼前的抗冷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影响机采棉采摘力学特性的主要因素,为优化水平摘锭式采棉机摘锭结构以及筛选合理棉花采收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全因子试验设计方法,分析棉花品种、棉花含水率、棉花脱叶时间对棉花与铃壳间分离力、棉花自身扯断力的影响。【结果】棉花含水率、棉花脱叶时间、棉花品种对棉花与铃壳间分离力、棉花自身扯断力的影响均显著(P<0.05),棉花脱叶时间对机采棉采摘力学特性的影响远大于棉花含水率和棉花品种。【结论】随着棉花含水率的提高,棉花与铃壳间分离力逐渐减小,棉花自身扯断力逐渐增大;随着成熟时间增加,棉花与铃壳间分离力、棉花自身扯断力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相同因素水平下,棉花自身扯断力始终大于棉花与铃壳间的分离力。  相似文献   

19.
采用温水法对不同粒度中药材金银花叶进行提取,利用圆形纸片法对7种常见菌进行抗菌试验。结果显示随着粉碎粒度的变细,金银花叶的抑菌效果明显提高,即超微粉(10μm)〉160目筛细粉〉120目筛细粉〉80目筛细粉〉60目筛细粉。得出微粉化技术对金银花叶抑菌效果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长绒棉数量性状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方法]选用7份长绒棉材料为亲本,采用4×3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了12个杂交组合,对组合及亲本10个数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及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进行分析。[结果]遗传力分析表明,10个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均大于43%,尤其是纤维长度的广义遗传力达到了72.28%,说明这些性状在很大程度上受遗传因素的影响;10个性状的狭义遗传力变化范围在5.6%~39.8%,变化范围较大,但是总体都不是很高,说明控制这些性状的基因以非加性效应为主。12个组合中没有1个组合在所有性状上的特殊配合力同时表现突出。[结论]组合及亲本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证明亲本对杂种一代的效果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