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林地土壤水分运动研究述评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力  邵明安  王全九 《林业科学》2005,41(2):147-153
介绍国内外林地土壤水分入渗模型、林地土壤水分运动方程、森林流域壤中流模型及其验证和应用,并对这些模型做对比分析,指出各自的优点和不足,阐述深入研究林地土壤水分运动的重要意义。同时,说明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应结合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实际科学问题,针对森林土壤水分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探索变雨强、变容重和大面积流域的林地土壤水分动力学规律,从而使森林土壤水分的研究走向成熟和系统化的阶段,为森林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水分循环的计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昆明城市绿地土壤水分入渗测试方法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水分入渗率是决定坡地降水入渗与径流比例的关键,也是水分循环和土壤侵蚀模型中的重要参数.采用人工模拟降雨、双环入渗、圭尔夫入渗、环刀室内入渗测定法,对昆明城市绿地进行了渗透实验和分析研究,得出4种土壤水分入渗测定方法测得的土壤水分入渗率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对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线对比,最终选取最为接近人工模拟降雨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双环入渗测定方法作为最适宜该实验地的土壤水分入渗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3.
北京九龙山林地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相似文献   

4.
研究分别以浙江安吉县的4种林分类型(毛竹纯林(A)、毛竹+乔木(B)、毛竹+灌草(C)、乔木+灌草(D))以及湖南炎陵县3种林分类型(毛竹+乔木、毛竹+灌草、乔木+灌草)为对象,探讨了不同类型竹林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其下不同深度土壤根系重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土壤渗透速率与不同土层根系重量和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上述4种植被类型0 ~40 cm根系生物量约为40~80cm的3倍,各类型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其不同土层的根系重量相关性不显著;(2)浙江安吉4种植被类型中,0~40 cm与40~80 cm土层的渗透性指标以毛竹+乔木较好,初渗率、稳渗率和平均渗透率平均分别为:15.38、5.26和8.8 mm·min-1;毛竹纯林上述3项指标较低,平均分别为:5.83、3.03和4.45mm·min-1;湖南0~40 cm土层毛竹+乔木渗透性最好,上述三项指标分别为:16.72、12.23和9.13mm/min,40~ 80 cm各植被类型渗透性相差不大;(3)浙江毛竹+乔木、乔木+灌草土壤含水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毛竹纯林与毛竹+灌草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先降低到18%后逐渐升高最终稳定在19%;(4)土壤入渗速率与不同深度土层根系重量显著相关,但根系重量不是决定土壤渗透性能的主要因素;(5)0 ~40cm土层的累计入渗量和土壤初始含水量呈典型的负相关,而40~80 cm土层的累计入渗量和土壤初始含水量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采用张力计法测定了毛乌素沙地低吸力段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并用θ=aΨ^-b模型进行了拟合,分析了各层次土壤的持水和供水能力。结果显示:0~20cm的土壤持水能力最差,但供水能力最强,40~60cm的土壤持水能力最强,供水能力一般;当土壤吸力达到0.06~0.08MPa,即土壤容积含水率在1%~3%时,比水容量就已达到了10^-1级,标志着土壤水分处于难效水阶段,植物利用比较困难;在室内采用环刀法测定了沙地土壤水分的入渗率,结果显示:有植被覆盖的试验区的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和累积入渗量都比无植被覆盖的对照区大,说明该地区植被对土壤水分的消耗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6.
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因素与试验研究方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阐述了土壤水分入渗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入渗试验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总结了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因素、土壤水分入渗试验研究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土壤水分入渗一直是研究热点,但是在土壤化学性质、植被覆盖及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下渗的影响机理,如何将单点入渗模型扩展到较大区域,以及土壤水分入渗试验研究等方面,还有大量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黄土丘陵区人工油松林地土壤入渗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油松 (Pinustabulaeformis)人工林是黄土丘陵区半湿润地区的主要人工林类型 ,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通过对人工油松林地和荒坡地土壤入渗特征的研究 ,发现 :人工油松林地的入渗速率显著高于荒坡地 ,其阴坡和阳坡土壤的入渗速率仅在坡顶部有一定的差异 ,而在坡的中下部并不明显 ;而荒坡地的初始入渗速率和最终入渗速率均是阴坡高于阳坡。由于来源坡上部的泥沙在下部沉积 ,致使坡下部形成一个入渗能力较低的致密层 ,降低了坡下部的入渗速率 ,使入渗速率在坡位上的空间变化表现为坡上部 >坡中部 >坡下部。对于黄土丘陵地区而言 ,水分入渗过程采用方正三方程和Kostiakov方程拟和较好 ,两个方程结合使用可更好地说明土壤的初始入渗速率和最终入渗速率  相似文献   

8.
毛乌素沙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和入渗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张力计法测定了毛乌素沙地低吸力段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并用θ=aψ-b模型进行了拟合,分析了各层次土壤的持水和供水能力.结果显示0~20 cm的土壤持水能力最差,但供水能力最强,40~60 cm的土壤持水能力最强,供水能力一般;当土壤吸力达到0.06~0.08 MPa,即土壤容积含水率在1%~3%时,比水容量就已达到了10-1级,标志着土壤水分处于难效水阶段,植物利用比较困难;在室内采用环刀法测定了沙地土壤水分的入渗率,结果显示有植被覆盖的试验区的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和累积入渗量都比无植被覆盖的对照区大,说明该地区植被对土壤水分的消耗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9.
为了科学经营油茶林,采用覆地膜+稻草、覆地膜、覆稻草、松土这4种保水措施,以油茶树行间空地作为对照,就不同保水措施对6年生油茶林地土壤各层水分含量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试验、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油茶植株耗水量明显大于矮杂草,对油茶林地采取保水处理具有重要意义;覆地膜+稻草、覆稻草、覆地膜、松土这4种保水措施都能不同程度地改善油茶林地土壤各层的水分状况,夏季晴天9:00~10:00时,在0~10 cm的土层中,不同保水措施的保水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覆稻草>覆地膜+稻草>松土>覆地膜,10~20 cm的土层中则以覆地膜+稻草处理的含水量为最高;而在13:00~14:00这一时间段,覆稻草处理对0~30 cm土层中的水分能起到保护作用,覆地膜+稻草处理对10~30 cm土层的保水效果也较好,而松土处理对深层土壤水分的保持效果更好;16:00~17:00时,在0~10 cm的土层中,覆稻草处理的土壤含水量较高,10~30 cm的土层中,覆地膜+稻草处理的含水量相对更高些,30~40 cm的土层中,覆稻草和松土处理的含水量均高。结合油茶根系的分布情况,观测分析各测定时间段土壤各层的水分变化动态后认为,覆稻草和覆地膜+稻草是4种保水措施中相对较好的保水措施,且覆稻草是最经济最环保的保水措施。  相似文献   

10.
对海南省五指山市1998年、2003年、2007年3期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解译,统计针叶类、硬阔类、软阔类、阔叶混交林、竹林类、(乔)经济林、(灌)经济树种、其他灌木类、非林地等景观类型的面积,运用MATLAB建立各类型的预测模型,并分别对2012、2016、2021和2025年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各景观类型预测模型平均相对误差均小于0.01,精度检验处于Ⅰ级(优),各模型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3,可用于中长期预测;(2)到2025年,林地面积为102 693.86 hm2,非林地面积为12 800.74 hm2;(3)林地中各景观类型按面积大小排序为:阔叶混交类乔木经济林类硬阔类针叶类软阔类竹林类灌木经济林类其他灌木类。  相似文献   

11.
OVINGTON  J. D. 《Forestry》1954,27(1):41-53
At Bedgebury the rainfall in thirteen forest plots planted withdifferent tree species has been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open.In all these forest plots the trees have closed canopy within20 years of planting and the canopies differ considerably intheir structure. From 6 to 93 per cent. of the gross rainfallmay be retained on the tree canopies and lost to the soil. Theproportion of precipitation intercepted is greatest in lightrains and least in heavy rains. During light showers considerablymore moisture is retained on the conifer than on the hardwoodcanopies. In the heavier showers rainwater flows down the stems,but stem flow represents a small proportion of the total waterreaching the forest floor. The amount of water which reachesthe ground along the trunks varies with the species and thecharacter of branching. Some raindrops penetrate directly throughthe canopy, but many are intercepted by the canopies and coalesceto fall as large drops on the forest floor. These large waterdropstend to fall continuously on the same spot so that in the plantationsthe water is distributed unevenly. In the winter months, whenthe deciduous species have shed their leaves, snow penetratesmore easily through their canopies than those of the evergreenconifers.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片麻岩浅山区常用的几种水土保持工程模式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水平沟与撩壕相结合的水土保持工程同水平沟、鱼鳞坑相比,可提高早春地温2℃左右,提高土壤含水量47.76%,比水平沟扩大根系营养空间2.7m~3,克服了“盆栽现象”。  相似文献   

13.
At Bedgebury, a comparison has been made between the light intensitiesin fifteen forest plots and five open areas during the widerange of light conditions found in spring and summer. Lightdistribution under a tree canopy is extremely variable so thatit was essential to make a large number of random observationswithin each plot. The percentage of light penetrating the diversecanopies has been found to differ considerably both from plotto plot and from season to season. Some of the factors whichdetermine the amount of light passing through the canopy andtheir effects on the ground flora and natural regeneration are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杉木新造林地进行了水土保持观测,取得了研究数据和科学结论,以指导杉木造林。1径流场地点基本情况径流场地位于湖南省浏阳县张访林场,地处幕阜山系大围山南麓。多年平均降水量15523mm,历年日最大降水量为2761mm(19650706),年...  相似文献   

15.
多菌灵在云杉幼苗及土壤中残留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同位素14C示踪技术,研究初冬喷施多菌灵等防治云杉雪霉病和雪枯病,在雪盖条件下,药剂在云杉幼苗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结果表明,绝大部分药剂吸附在针叶表面,降解十分缓慢,150天时(相当融雪后期)残留量为喷药当天原始沉积量的48.4%,高出病原菌的平均抑制中量5.2μg/g;多菌灵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很小,全部剂量都集聚在0—10cm表土层中,在0—2cm土层中,占总量的72.5%,从而对田间试验筛选出的多菌灵,以及与其性能相近的甲基托布津、粉锈宁等杀菌剂的防治效果做出了准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毛竹林群落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对毛竹林群落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结果认为:1.植冠截留量,毛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毛竹纯林>毛竹、杉木混交林;2.枯枝落叶层持水量,毛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毛竹、杉木混交林>毛竹纯林;3.土壤层的蓄水功能,毛什、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毛竹纯林>毛竹、杉木混交林。通过本研究,将为毛竹林群落类型的科学管理及其生态经济功能发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生态林业工程水土保持效益计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影响水土流失因子的分析,确定出影响水土流失量的区域自变量和林分自变量,建立起森林水土保持效益的整体扩散模型。应用STATISTICA软件包对模型中参数进行求解,得到幂函数形式模型。采用对比法计算出森林的保土量。并且进一步核算出三个生态林业工程区内森林水土保持效益的经济价值,结果分别为:三北地区:1.134亿元,长江中上游地区:0.722亿元,沿海地区:0.2463亿元。  相似文献   

18.
湿地松示范林内水土流失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林过程中如采取不适当的营林措施会对环境保护起负面影响。为此世界银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提出了对新造林地进行环境观测的要求。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在国外松科研推广项目的湿地松示范林内设置了以水土保持为主要目的的监测设施,观测工作于1992年...  相似文献   

19.
水土流失地区的相思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新会市罗坑一带的严重水土流失地段营造相思的试验结果表明,造林后1年其郁闭度一般可达0.8~0.9,有效地覆盖光秃的林地,达到了控制水土流失的目的。文中针对水土流失地区的特点,提出了一整套在严重水土流失地上营造相思林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树木水分胁迫生理与耐旱性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01,自引:5,他引:101  
水分亏缺是一制约树木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尤其是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水分胁迫的影响表现在树木生长发育的许多方面,阐明在这些表现背后的生理生化、遗传、耐旱机制无疑有助于耐旱性品种选育。本文从DNA转录及表达、光系统Ⅰ、Ⅱ(PSⅠ、PSⅡ)、气孔运动、树木生长适应与响应、水分利用效率、抗旱机制、耐旱性指标筛选及转基因耐旱植物等方面,对近几年来国内外一些试验结果进行了评述和探讨,并对耐旱性指标筛选、耐旱性工程植物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