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7 毫秒
1.
成型在人雏形在天少事雕拼多留自然这十六字诀就是根艺创作的基本原则或规范,它也是根艺创作中带规律性的东西。它说明根艺创作成型既不完全是人工所为,也不完全是天工所致(即否定了“这一艺术完全是天然造成的”一说),而是天人默契,共同创作,二者缺一不可。天然根料只是为人们的根艺创作提供了各种艺术形象的雏形和天趣或自然美,同一块根料上可以蕴藏着一个或几个艺术雏形,这些“雏形”要靠有艺术慧眼和技术才能的人去  相似文献   

2.
陈德同志在《根艺分类之我见》一文中,对竹根艺术下了一个定义:“它界于木雕与根艺之间,它虽保留部份自然竹节和根须”,但它“无雕无形,仗雕传神”,其特征“全在‘雕功’”(见《中国花卉盆景》1988·6·p25以下引用刊名略)。照此说来,惟具有自然风貌的“树根艺术”,才是“正宗”的根艺:这很可能有一部分人会投赞同票,我实在难以苟同。第一,根据根的形态、纹路、色泽等自然风貌进行创作的根艺作  相似文献   

3.
我是个山区农民,业余酷爱根艺。平时常为寻觅理想根材翻山越岭,为构思创作通宵达旦。由于偏重“天成为贵”,以往创作总难以突破根艺传统形式和技法的局限。前年,有幸读到潘明德的《根艺形式的创新》(载《中国花卉盆景》91年第7期,P.22),使我的根艺创作思路得到了拓宽。我赞同融绒制的(或其他的)工艺品于根艺之中,融根艺于插花艺术之中的创作技法。那末,除了以形式组  相似文献   

4.
在各类造型艺术中,人体艺术是最美也是最难表现的。用树根去表现人体美,将会打破根艺界飞禽走兽猖獗的现状,可扩展根艺创作的空间,使作品上升到一个新水平,也将为人体艺术开创一个新领域。由于人体根艺创作有一定难度,所以又将是根艺创作的又一个新起点。我是1987年开始对根艺人体进行探索创作。当时正在学习绘画艺术,所以我对人体艺术及其结构  相似文献   

5.
“打破传统造型桎梏,塑造鲜明个性形象”,是我根艺创作的指导思想。我之所以会有这一思想,主要是由根艺创作的任务和我的个性所决定。根艺创作的任务就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根材的自然属性和内涵意蕴升华为创作表现的独特艺术语言,并将这种语言与人的思想契合,从而起到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生活,给人以知识和启迪的作用。所以,作为一个根艺作者,理应按照这个任务去选择题材,选择造型对象,特别是后者更为重要。如果一件作品能引起人民大众的共鸣,能与作者具体所处的  相似文献   

6.
制作根艺应因材施艺,突出自然美,修饰与否,要看作品是否需要。如果这块根材不做任何修饰,已能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那又何必再作修饰呢? 世界上最可怕的就是孤独。我的微型根艺《孤鸣》,表现的就是一只孤独的白鹤,正在仰天长鸣,好似在呼唤同伴,又好似在对天长叹,表达了自己的孤独之情。整幅作品不剪不裁,不拼不接,不修不雕,整个身体由两根一枝组成。身体是一块根瘤,光洁如同鹤的羽毛,尖尖的嘴  相似文献   

7.
一忌急于求成:根艺创作贵在发现,发现的过程,也就是用脑、用眼反复思考观察的过程,这是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如果急于求成,易忙中出错;一旦出错,便无法补救,甚至前功尽弃,悔之莫及。二忌修饰过重:根艺同根雕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用删繁就简的手段去揭示“根”客观存在的自然美。  相似文献   

8.
(三)根艺创作的基本原则根艺创作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根料自然色彩和形态的限制。这就使根艺在创作及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手段,从而形成情调各异的艺术风格。在根艺创作中,大致有这么两种方法:一种是纯粹的剪裁加工,即只采用“减法”的造型形式,不加任何雕琢、着色和光饰;另一种是  相似文献   

9.
根艺书法好     
贵刊88年第8期刊登的《略论根艺创作的艺术特点》一文中,关于否定根艺书法的观点笔者有不同见解,在此提出商榷。我认为,借鉴书法形体,利用根系组字,是根艺创作的一大赏试。根书作品的可贵之处,同样是以天  相似文献   

10.
往往有这样的成见,拥有拼接的根艺力作者,主张稍事拼接;拥有自然成型根艺完整作品的,则强调天工的艺术身价,看来后者已占上风。这无疑给众多的根艺爱好者大泼凉水。我认为,艺术最好不要绝对化。那种用古典派的陈规限制现代流派的手法,如今已成笑柄。我们不希望这历史的笑料在我国传统艺术中重演。如果绝对化地排除拼按手法,必然限制根艺题材的广阔天地,束缚人们艺术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11.
在根艺创作中,人们往往利用根材的自然美,因材施艺制作出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根艺实用品,如根几座、根书架、根凳,根桌、根屏及根文房用品等,这些根艺实用品之所以很受人们的喜爱,其原因一是实用,二是有定的艺术欣赏价值。我爱根艺、盆景,也喜欢书画艺术,自然就备有文房四宝,把文房用品用根艺的形式表现出来,就  相似文献   

12.
今年六月,我有幸参加了“全国首届根艺展。”我想对评奖活动提一点异议。中心意思是:根艺应是根艺,而非根雕。因笔者是安徽参展代表之一,故不妨以安徽作品论证一二。安徽参展作品计150件。而唯一获得一等奖的是件竹根雕。该作品以精湛的刀功和巧妙的构图,细腻而逼真地“刻划”了一个须眉皆见五官全存的老者。论功夫可谓不浅,论用心可谓良苦。然而放在树根艺术作品中获奖,却令人“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似文献   

13.
我认为,目前根艺理论界存在着两种错误的审美取向,一是将根艺创作绝对自然化,认为只有纯天然的根,才符合根艺美的原则;另一种则将根艺创作指向相对人工化,即过分强调人在根艺本体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两种取向若不及时地加以理析,扬弃,将会对根艺事业产生深刻的负影响。绝对自然化倾向,它以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为依据,强调作品的意趣、形趣和浑然天成的韵味,而排斥经过人工斧凿的作品。不言而喻,形神兼备、浑然天成应成为根艺作品的最高审美标准。但它决不是也不应该是绝对排斥人工痕迹。  相似文献   

14.
根艺作品《精采表演》参加首届全国根艺展览荣获一等奖,许多同行及国内外根艺爱好者对这个作品颇感兴趣,纷纷要求我谈谈创作经过。其实,我只不过是一个钢铁厂耐火车间的年轻女工,对根艺的痴迷探索只有两三个寒暑,《精采表演》是我三十件作品中比较满意的一个。艺术的道路是相通的,是互相联系的。我从小喜欢绘画,读诗,酷爱文学,几乎所有舞台艺术也都感兴趣,其中,也包括我国传统的  相似文献   

15.
如何使根艺作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把观赏者提高到一个新的审美层次,段志安先生提出了很好的意见(见《中国花卉盆景》九三年第四期)。但他说:“根艺与二维空间的绘画和三维空间的雕塑艺术不同,后二者是艰苦的专业修习的结果。它的创作特点是立意在先……,根艺则是因物赋形的发现艺术,构思与立意在后。”我以为,就一件具体根艺品  相似文献   

16.
我作为一名根艺业余爱好者,在创作过程中,受到铁画和树皮画的启发,把根艺有机地同国画相结合,制作了一种形式别致的根画挂屏。这可说是在根艺创作上的新尝试。根画是建立在根艺品的基础之上。它的制作关键在于挑选根艺作品。它的正面与背面不宜太厚,最佳视线角度与背面的厚度在三厘米左右为好。作品凸出画面太多不但不美,反而有画蛇添足之感。内容选定  相似文献   

17.
我不是预言家,但我象每个普通人一样,有自己的对于某种前景的判断。十余年来,我一直挚爱着树根艺术,我在挚爱中得到莫名的享受。我眼中的根艺前景如下: 一、“根艺热”将继续根艺本来就是崇尚自然的产物,它能够最大程度体现自然的意蕴。人类愈是走向文明,失去的自然就愈多,对自然的关注就愈强烈。根艺使当代国人找到惜念自然的调节物。“根艺热”也源于根艺的意象平和、主题宽泛和生活气息浓。  相似文献   

18.
每一种艺术都有每一种艺术的创作基点。每一种艺术创作基点,构成了每一种艺术特质。根艺创作似乎并不难,每一个稍许摆弄过树根的人,都会“创作”。然而论及根艺创作基点,大多语焉不详。原因,根艺创作迄今并未形成“硬性”规矩。只要是树根(有时甚至不是树根而是树干、树枝和树瘤等),只要这树根被人们“摆弄”过一下(且不论如何“摆弄”),都可以堂而皇之地称之为“根艺”。根艺“热”于此,也将“冷”于此。  相似文献   

19.
当我一眼看到朱兴安同志制作的根艺“祖国在我心中”(1990年第三期)后,一种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忱油然而生。我甚至用放大镜从中搜寻这壮丽的山河,犹如星空俯瞰。这确是一首无声的诗,激情的画。是的,真诚的艺术是需要激情的,只有艺术家心灵的高度激动才有可能打动观众的心,从而产生共鸣。我深信,朱兴安同志是带着一颗赤诚的心才产生这浮想联翩的。我由此便联想到根艺创作的手法等问题。恰好就在发表这一根艺作品的同一页上的文章中提出的某些观点与该根艺的美学观念相冲突,不能不引起我们根艺爱好者的争鸣。根艺无疑应肩负起表现民族魂  相似文献   

20.
在根艺创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很多,我感到最忌的是:情绪过急,要求过实,加工过分,知识过浅。情绪过急。就是在根艺创作过程中急于求成,求成心切,就必然出现轻率、盲目、蛮干。心中无数,构思未成,乱锯大砍,这就难免出现忙中错。不该锯的锯了,该留的没留下,以致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甚至前功尽弃。比如有一次,我在创作中,先发现一个小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