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发病症状 病菌主要危害葡萄叶片.初期病斑油渍状,淡黄色或褐色.发病4~5d后.病斑背面出现白色霜状物,病叶可将病菌传至叶柄、卷须、花穗、果粒、新梢。病叶发病严重时叶片干枯脱落,幼果粒染病后果色变灰,表面满布霜霉.成熟果粒较少感病,果梗感染后可以传给老果粒.病粒变褐色,但不形成孢子,新梢染病后变褐色枯死,其它部位染病后同...  相似文献   

2.
发病症状:主要侵染叶片和花蕾,也可危害茎和果实。叶片发病时多始于叶缘,有直径2—5毫米的褐色病斑,然后逐渐变成大病斑,严重时病叶卷曲,最后干枯脱落。花蕾发病时先在萼片上产生灰色斑.然后扩展到整个花器或花梗.引起花蕾干枯。嫩枝发病时病部变灰腐烂,病部以上枝叶凋萎。  相似文献   

3.
每年枇杷果实成熟前,常有许多枇杷树体出现大量落叶,这样的树体纵然挂着较多的果实,但因叶片缺少而发育不良,损失较大。究其原因,乃是枇杷急性灰斑病侵害所致。灰斑病是枇杷的主要病害。由半知菌纲的盘多毛孢侵染叶片、花、果实、幼芽、枝干而引起。过去认为灰斑病菌以侵害叶片为主,病叶症状是在叶上先出现淡褐色小斑点,后转为黄褐色大斑,或者许多斑点汇合成一大块病斑,使叶片卷曲或叶尖焦枯。可是近来发现,这急性灰斑病的病原菌是盘多毛孢的变种,寄生于叶片后,不仅在叶面产生上述那种病斑,而且有病斑的叶片都会引起脱落,而呈现急性症状。急…  相似文献   

4.
在三江平原大豆主产区设立气象观测站,监测2005~2010年6年中7月、8月(大豆灰斑病易感期)日降水量,同时在气象站周围种植易感大豆灰斑病品种合丰45号,定点定株逐日调查和记录大豆灰斑病病情指数。初步确定三江平原大豆灰斑病易感期降水量对大豆灰斑病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灰斑病发生与7月上旬、下旬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在此基础上8月下旬遇到较强降水,易发生大豆灰斑病,严重时将发生流行。  相似文献   

5.
在三江平原大豆主产区设立气象观测站,监测2005~2010年6年中7月、8月(大豆灰斑病易感期)日降水量,同时在气象站周围种植易感大豆灰斑病品种合丰45号,定点定株逐日调查和记录大豆灰斑病病情指数。初步确定三江平原大豆灰斑病易感期降水量对大豆灰斑病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灰斑病发生与7月上旬、下旬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在此基础上8月下旬遇到较强降水,易发生大豆灰斑病,严重时将发生流行。  相似文献   

6.
大豆灰斑病所致大豆产量与经济损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而深入地研究了灰斑病对产量性状的影响,明确了大豆在灰斑病的影响下,种子和豆荚受害后,不仅荚粒数减少,而且直接造成籽粒感病,感病籽粒粒形变小,失去原有光泽,蛋白质、脂肪和多种氨基酸含量大大降低,直接影响到大豆的生产效益。提出根据当年灰斑病的病情,预测灰斑病所造成的产量与经济损失的框架。  相似文献   

7.
苹果早期落叶病发病规律与药剂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2003年分别对陕西渭北苹果产区主要发生的早期落叶病进行了系统调查,初步明确了苹果早期落叶病的发生种类,其中以苹果斑点落叶病(AltemariamaliRoberts)、苹果褐斑病(Marssoninacoronarian(Ell.EtDavis)Davis)和苹果圆斑病(Phyllostccasolitaria)发病最重,病叶率49.62%~10.36%,病情指数14.82~2.33;苹果灰斑病(PhyllostictapirinaSacc)发生较轻,病情指数0.31。同时选用10种无公害药剂进行防治效果比较试验、药剂搭配组合试验、年防治次数试验等研究,结果表明,40%福星WP3000倍液和50%朴海因WP1500倍液的防效最好,年防治次数以5~7次为宜。  相似文献   

8.
<正>云南桑树病害以桑褐斑病、桑疫病、桑里白粉病为主,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桑叶产量和质量。1桑褐斑病桑褐斑病全省蚕区都有发生,平均发病率在50%以上,秋季发病严重时病情指数可达4~5级。1.1病症及发生规律发病初期,为淡褐色、水渍状病斑,病斑少而小,病叶尚可饲蚕。受害重的桑叶,呈茶褐色或暗褐色病斑,逐渐扩大形成近圆形,病斑多而大,病斑上环生白色或微红色粉质块,病斑连接成片,使病叶枯萎,提早脱落或整叶腐烂。  相似文献   

9.
大豆灰斑病的防治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病品种控制大豆灰斑病最为有效,但中抗品种有一定的风险性.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时,及时进行药剂防治才能控制病情发展,农业技术控制灰斑病的效应仅12.8%.  相似文献   

10.
大豆病虫害主要有灰斑病、菌核病、蚜虫、食心虫等. 1.灰斑病.该病主要侵害叶片,也可侵害茎、荚、种子.感病叶片初生圆形小斑点,而后扩大为赤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有霉状物的病斑,严重时叶片干枯破裂成孔而死.种子上病斑隆起有细小龟裂纹.灰斑病于6月下旬开始发病,发病盛期集中在7月中旬至9月.防治方法:在大豆结荚期,每667平方米(1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或14%硫酸四氨络合铜(络氨铜)水剂300~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喷雾.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大豆灰斑病流行变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龙江大豆灰斑病流行强度变化受两个主要因素支配,一是气象因素,二是品种因素。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气象因子决定灰斑病流行强度;大面积种植抗病品种,抗病品种对灰斑病的流行起到遏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1996-2000年应用田间自然病辅和病土盆栽相结合方法,对黑龙江省推广的36个大豆品种进行了抗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抗生鉴定,鉴定结果表明,在36个品种中,抗病品种2个,占供试品种的5.5%,中抗品种9个,占供试品种的25.0%;感病品种13个,占人共试品种的36.1%;高感品种12个,占供试品种的33.3%,这说明黑龙江省主栽大豆品种绝大部分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都是感病或高感的。  相似文献   

13.
对山东和上海的2个野生大豆居群后代(共108份材料)和83份来自我国部分省(市)栽培大豆资源分别接种大豆花叶病毒(SMV)东北3号(N3)和黄淮7号(SC-7)株系,另外,对32份多年生野生大豆接种N3株系.结果表明,山东野生大豆居群的抗性明显高于上海居群,并从山东居群中筛选出4份对N3株系高抗和5份对SC-7株系高抗...  相似文献   

14.
大豆性状整齐度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测定了同一品种在同一条件下大豆性状的整齐度,同一品种在不同条件下性状的整齐度,不同品种在同一条件下性状的整齐度,统计分析了性状整齐度与实收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要获得大豆高产稳产,应注意植株间荚数和粒数的整齐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测试了不同品种大豆叶片内氮素含量在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utsumura)发生期间的变化趋势,找出了大豆蚜发生量与叶片氮素含量的相关关系。建议把豆株叶片内氮素含量作为大豆蚜发生量预测预报的生态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6.
运用多属性效用理论分析法对入世后中国大豆的经济效用及产业安全效用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国产大豆的经济效用及产业安全效用都大幅下降,其中,经济效用下降幅度略大于产业安全效用,但产业安全效用更加敏感,受到的威胁更大。国产大豆效用下降在我国耕地不断缩减及绝对保障谷物粮食安全的国情下具有必然性,但我们仍可以有所作为:在保障我国谷物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发展我国大豆产业主要依靠提高单产、发展大豆精深加工,走差异化战略路线。  相似文献   

17.
25%甲霜灵种衣剂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用25%甲霜灵种衣剂,35%多克福种衣剂和58%雷米多尔WP处理大豆种子,田间试验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效果如下:人工接种试验小区用药量2%,防治效果90%,并且甲霜灵防治疫霉根腐病的效果直到开花之前;未接种试验小区用药量1%,防病效果70%~78.1%;三个农场较大面积试验,防病效果72.3%~82.3%,对照药剂为35%多克福种衣剂。大面积应用甲霜灵种衣剂,大豆产量比35%多克福种衣剂平均增产16.2%。  相似文献   

18.
以大豆结荚期地下水连续动态为排水控制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地下水动态指标SEW3 0 反映作物的受渍程度 ,利用田间小区试验和测坑试验研究了夏大豆结荚期持续受渍对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受渍程度加重 ,大豆减产幅度增大 ,籽粒粗脂肪含量呈上升趋势 ,粗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 ;各处理之间的产量差异显著 ,而粗脂肪含量和粗蛋白含量的差异不大 ;外在品质指标秕荚率与受渍程度关系密切 ,各处理之间差异显著。由于作物相对产量和秕荚率均与SEW3 0 密切相关 ,在选择夏大豆结荚期排水控制指标时 ,应以受渍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为主 ,同时参考对秕荚率的影响。如果以减产 10 %~ 15 %作为大豆排水控制指标选择的标准 ,则相应的大豆结荚期排渍控制指标以 15 0~ 2 0 0cm·d为宜。  相似文献   

19.
东北地区大豆根寄生线虫鉴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 ̄1988年,分别对从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省的17个地区采集的大豆根寄生线虫标样82份进行了分类鉴定研究。共鉴定出大豆根寄生线虫17种,其中新种1个,国内新记录种7个。本文还对大豆根病的复杂病因进行了讨论,为彻底解决大豆根病,提高大豆产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