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手足皲裂是冬季常见的皮肤病,尤其是从事露天劳动者、老年人以及常接触泥灰、水碱等的劳动者更多见。皮肤除有不同深浅的裂口外,周围皮肤干燥、粗糙、增厚、发硬而无弹性。发生皲裂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因劳动、走路受到机械性或化学物质的刺激后皮肤变厚、变硬而皲裂;二是天气寒冷使皮脂腺和汗腺分泌减少,增厚的皮肤失去滋润,在活动时局部受到周围组织的牵拉而发生裂口,而且越干裂口越大:三是许多皮肤病如手足癣、慢性湿疹、掌跖角化症、鱼鳞病、冻疮等等都可以引起皲裂。  相似文献   

2.
藿香正气水是家庭常备中成药,有清暑解表、和中祛湿的良效,主要用于治疗夏季感冒、中暑头痛、急性胃肠炎、胃肠型感冒等。近年来,笔者在临床中使用该药治疗一些常见皮肤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手足癣用热水泡手足后,擦干,用棉球蘸取少量藿香正气水涂患处,涂药后让药液保持2小时,每日2次。最适合于水疱型手足癣,一般涂药后4~8小时水疱逐渐消退,12小时后腐皮逐渐脱落,瘙痒明显减轻或消失。蚊虫叮咬用藿香正气水直接涂于蚊虫叮咬处,涂药后半小时疼痛及瘙痒即可减轻。湿疹用藿香正气水外涂皮肤损害处,每天3~5次,连用3~5天,即可止痒。阴囊湿疹本病…  相似文献   

3.
<正>皮肤真菌病又称皮肤丝状菌病、皮肤霉菌病或皮肤癣,是由皮肤霉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真菌性皮肤传染病[1]。本病只侵害体表角质化组织(皮肤、毛、发、羽毛、指(趾)甲、爪、蹄),形成界限明显的圆形或轮状癣斑,引起脱毛、脱屑、渗出、痂块及瘙痒等症状[1]。一、病原菌皮肤癣菌是一群形态、生理、抗原性上关系密切的真菌,按大小分生孢子的形态可分为3个属:猫癣菌属(Trichophyton)、小孢子菌属(Microsporum)和表  相似文献   

4.
手足口病是一种在手、足及口腔内发生小水疱为特征的肠道病毒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儿童,可散发或流行。笔者近年来收治20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0例均为本院门诊病例,其中男13例,女7例,除1例为32岁女性外,余者均为4岁以内儿童。病程为3~5d。1.2 临床表现口腔出现疼痛性小水疱、浅溃疡,周围绕以红晕。手、足部可见米粒大小的水疱,周围有狭窄的红晕,疱壁薄,泡液清,主要分布在指(趾)背面或侧缘,水疱数目不多。起病前均有不规则低热,体温在37.8~38℃之间。1例32岁母亲因护理患本病的2岁女儿而被传染。1.3 实验室检查血、尿…  相似文献   

5.
夏季皮炎为高温下引起的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四肢伸侧和躯干等处,尤以下肢多见。皮损为大片红色丘疹或丘疱疹,剧痒。抓后无水流出,出现抓痕、血痂、皮肤增厚或继发感染。  相似文献   

6.
<正>1趾间皮炎趾间皮肤坏死通常先于或伴随腐蹄病的发生。是由毒力较弱的节瘤偶蹄形菌引起,称为良性腐蹄病。潮湿的天气、牧场、泥土是诱发因素。温和型病例,趾间的皮肤发红、无毛、肿胀、湿润。重症病例,趾间皮肤的完整性被破坏,露出皮下组织,趾间深层组织出现化脓和肿胀。跛行可影响90%的绵羊,且四肢都可能被感染。如果没有致  相似文献   

7.
<正>牛蹄部疾病一直是危害养牛的主要疾病之一,发病率居高不下。特别是潮湿环境易导致腐蹄病和泥蹄病的发生,若治疗不及时,会降低其生产性能,影响正常使用,应引起足够重视,以免造成巨大经济损失。1腐蹄病牛腐蹄病,即牛指(趾)间蜂窝织炎、蹄腐烂,起源于指(趾)间皮肤急性或亚急性坏死性感染,会造成指(趾)部  相似文献   

8.
<正> 牛皮癣是一种顽固性的皮肤病,主要症状表现为皮肤表面发生水疱、糜烂、浸溃、红色丘疹或疱疹,过后令皮肤发生硬块、皲裂、脱屑、剧痒、搔抓后可  相似文献   

9.
<正>奶牛腐蹄病是由坏死杆菌或坏疽性放线菌引起的一种蹄部炎症,特征是趾间皮肤坏死、裂开,患病奶牛跛行,严重时,病牛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消瘦、精神不振、产奶量下降或因站立困难而长期卧地不起,引发褥疮。本病的发生具有普遍性,会给奶业生产带来较大的损失,因此需要引起奶牛养殖户及畜牧兽医工作者的高度重视。1病因多因奶牛舍潮湿不清洁,清除牛粪不及时,或将牛粪堆积在牛舍的牛体后躯处,使牛蹄常浸踏于牛粪尿之中,引起牛蹄趾间皮肤弹性降低,使牛蹄发生龟裂、发炎或趾间皮肤外伤感染而化脓,甚至坏死。此外,奶牛削蹄不及时或先天  相似文献   

10.
<正>1指(趾)间坏死杆菌病(腐蹄病)指(趾)间坏死杆菌病是指(趾)间皮肤真皮层的感染,常引起跛行。病原为坏死杆菌和其他细菌。感染从真皮开始。早期病例有明显的跛行,蹄踵的球部表现两侧对称性有弹性的肿胀,肿胀可蔓延到悬蹄。此时指(趾)间皮肤虽  相似文献   

11.
患者 ,男 ,37岁 ,因生后不久毛发全脱就诊。患者出生时头发稀少 ,无眉毛、睫毛。近 1岁时头发全脱 ,至今再无头发生长。随着年龄增加 ,眉毛、睫毛、阴毛均无生长 ,但出汗正常。曾用各种生发剂无效。智力无明显异常。幼时曾有“癫痫”发作。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共有 5人发病 ,发病情况相同 ,详见家系图1。图 1  5例出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的家系谱体格检查 :身高 170 cm,各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 :头发、眉毛、。睫毛、阴毛、腋毛及全身毳毛均缺失。指 (趾 )甲增厚 ,无光泽。全身皮肤干燥 ,指间关节背侧皮肤、掌跖角化过度。牙齿…  相似文献   

12.
人感染兔源疥螨病例少见,笔者于1984年1~3月间,曾见本校一教师因工作中与实验用兔多次裸手密切接触,10 d 后即在指间、腕腹面、肘窝、腹部、背部皮肤等处,陆续出现小米粒大小的丘疹、水疱,奇痒,夜间尤剧,水疱破后,流出无色至淡黄色液体,影响病人的休息和工作.所接触的兔具有丘疹水疱、渗出液、血痕、硬痂、脱毛;趾抓、咀咬或在笼上用力摩擦皮肤,搔痒不安,食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2001,(6)
夏季,阳光中的紫外线有所增强,从事野外作业及外出旅游的人,如果不注意自我保健,会使皮肤早衰,易发生日光性皮炎,甚至诱发肤癌。日光性皮炎有以下几种。1.晒斑又称日晒疮。面部、脖颈、胳膊及胸背部等裸露部位,如在阳光下晒几个小时,皮肤就会潮红灼痛,出现红色斑片,局部水肿,严重者可引起水疱。如不再晒太阳,数周后红斑消失,出现蜕皮。2.多形性日光疹皮肤经日光曝晒过久,会起粟粒样丘疹或水疱等多形性疹子,瘙痒难忍,抓破易引发  相似文献   

14.
正小儿舌舔皮炎是由于舌舔唇周皮肤所致的接触性皮炎,多见于儿童。因经常舌舔,或小儿上下牙齿刮磨,致使唾液浸渍唇周而引起的局部炎症反应。皮损可见唇周皮肤红斑、丘疹、皲裂和脱屑。边界清楚,近唇缘皮损炎症较轻,引起小儿局部不适、瘙痒或疼痛。采用单味黄连煎液外涂,可取得疗效。处方及用法:黄连30克,研成细粉,加水300毫升,煎沸10分钟;取药液200毫升,装瓶备用。使用时,用棉签蘸取药液外涂患处,每  相似文献   

15.
腐蹄病又称传染性蹄皮炎、指(趾)间蜂窝组织炎。为趾间皮肤及其深部组织的急性和亚急性炎症。其临床特征是患部皮肤坏死与化脓,常伴蹄冠、系部和球节炎症,呈现不同程度的跛行。本病可发生于所有类型的牛,发病率较高,占引起跛行蹄病的40%~60%。炎热潮湿季节比冬春干旱季节发病多;后肢发病多于前肢;  相似文献   

16.
奶牛腐蹄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腐蹄病是蹄间皮肤和软组织具有腐败、恶臭、真皮坏死与化脓,角质溶解、疼痛、跛行等运动障碍性疾病。腐蹄病也被称为蹄间腐烂、指(趾)间腐烂、传染性真皮炎、蹄间蜂窝织炎或坏死性蹄间真皮炎。  相似文献   

17.
正痱子是夏天最多见的皮肤急性炎症。痱子的形成是由于夏季气温高、湿度大,身体出汗过多,汗液浸渍表皮角质层,渗入周围组织引起刺激,于汗孔处发生疱疹和丘疹而生成的。夏季宝宝长痱子多长在头部、前额等处,生了痱子后皮肤剧痒,有时还会有一阵阵热辣的灼痛感。治疗痱子最有效的方法是将婴儿置于凉爽的环境中,几天至几周即可自愈。要防止婴儿用  相似文献   

18.
猪的桡浅神经在前臂背侧远端或腕部背侧分成内侧支和外侧支。正中神经在掌部或腕部分成内侧支和外侧支。第Ⅲ指背侧总神经一般由桡浅神经的外侧支和来自内侧支的交通支共同形成。在猪的桡浅神经的内、外侧支间,第Ⅱ指背侧总神经同第Ⅱ指掌侧总神经间,第Ⅲ指背侧总神经同第Ⅲ指掌侧总神经间,第Ⅳ指背侧总神经同尺神经掌侧支的深支间,正中神经的内侧支和外侧支间,正中神经外侧支同尺神经掌侧支间均见有交通支。  相似文献   

19.
猪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多在病畜蹄冠、趾间、蹄踵皮肤和口腔粘膜以及鼻盘发生水疱,后期溃烂形成烂斑为表现症状,传染快、发病率高.本病往往伴有心肌炎出现,病猪突然倒地,口吐白沫,痉挛而死,尤以乳猪为甚,死亡率为60~80%.  相似文献   

20.
趾间纤维瘤即蹄间皮肤皱壁角质化增生,是种公牛常见蹄病之一。西门塔尔和夏洛来等大型肉用品种公牛多患此病,发病年龄一般在3岁以上。患病公牛由于蹄冠部强烈的疼痛刺激,行走艰难,采精时不爬跨或拥抱性反射抑制,影响公牛正常采精,对冻精生产造成很大影响。因此,根据公牛趾间纤维瘤临床症状,采取适当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