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73年以中棉所7号为母本,徐州142为父本,进行品种间杂交.1976年自杂种三代选株,1979年育成.1982年3月经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合格,命名为徐棉6号.一、产量表现经多点鉴定,1979年7个试点平均亩产皮棉137.2斤,较对照徐州142每亩增收皮棉18.7斤,增产15.8%.1980年6个试点平均亩产皮棉205.1斤,较对照鲁棉1号原种每亩增收皮棉15斤,增产8.9%.1980年首次参加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全省12个试点全部增产,平均亩产皮棉123.9斤,较对  相似文献   

2.
<正> 1980年新乡县棉田春播单作面积7万亩,棉麦套作6万亩,麦垄点播和麦茬棉2万亩,合计15万亩,平均亩产皮棉196,5斤,还收小麦170多斤.1980年全县向国家交售皮棉2867.4万斤,平均每个棉农贡献95.6斤,比1979年人均贡献45.3斤增加一倍多.棉花总产、亩产、人均贡献都是历史上的最高水平.获得大面积丰产的原因,除适宜的气候条件外,还狠抓了以下几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我县在缩小一熟春棉、推广麦棉套种的同时,进行了棉花大苗(5~7张叶片)麦后移栽试验,收到了较好的增产增收效果。据三年试验,大苗麦后移栽棉平均亩产皮棉为165.5斤,麦子657斤,比一熟春棉虽亩减皮棉16.3斤,但年增收百元左右;比麦棉套作虽亩减皮棉8.5斤,但增收麦子275斤,年净增收45~50元;比麦后中棉所10号小苗移栽亩增皮棉27.2斤,增收35~40元,比麦后中棉所10号直播棉亩增皮棉50.6斤,增收70~75元。1985年全县推广面积达10500亩。实践表明,棉花大苗麦后移栽是夺取粮棉双高产的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在全国棉花会议精神的鼓舞下,孟圩大队党支部在狠抓阶级斗争与生产斗争的同时,带领大队棉花专业队和科研小组人员大搞丰产田.1973年种植棉花丰产田3.08亩,棉花品种为江苏棉一号,获得亩产皮棉311.5斤;1974年种植棉花丰产田3.15亩,棉花品种为江苏棉一号和江苏棉一号大铃,又获得了亩产皮棉322.04斤的产量.  相似文献   

5.
大渡乡位于举水西岸,年平均温度16.4℃,无霜期约240天,常年降雨量1,200多毫米;大部系砂质土壤,棉田习惯为小麦棉花两熟栽培。全乡耕地9,418亩,其中旱地7,636亩。1956年棉田面积5,689亩。去冬今春已有98.5%的农民入社,并有86.7%的农户加入高级社。 本乡种棉历史很久。1950年前都是种“大毛子”、“绿绒茧”等中棉品种,一般年成亩产皮棉30——40斤。自1950年开始引种岱字棉后,产量逐年提高,如51年平均亩产皮棉41.1斤,52年45.1斤,53年53.2斤,54年全部被洪水淹没,55年平均亩产73.1斤,56年获得亩产101.2斤的大丰收,比55年增产37.3%,较全县平均亩产61斤,增产66%。取得了百斤皮棉的光荣称号。这是实现农业合作化后农业生产上第一年的巨大胜利。  相似文献   

6.
来宾县平塘公社继去年取得棉粮双丰收之后,1965年大树高产样板,采取領导、技术人員、群众三结合,培育19.7亩早棉样板田,取得平均亩产皮棉121.6斤。其中第七生产队干部、社员和区农科院蹲点技术人員种的1.004亩样板田,创造了亩产皮棉201.54斤的高产纪录。棉花样板田促进了大面积增产,如平塘村七个  相似文献   

7.
盐城市地膜棉栽培是从1981年小面积试种开始.1982年在全市各县大面积试验示范种植.1983年推广种植26.8万亩,占棉田铺地面积的7%.其中两熟地膜棉22.4万亩,亩产皮棉112.9斤,比露地棉89斤增产23.9斤,增26.85%.三年来实践证明,地膜覆盖棉花栽培在全市不同的土壤、气候、栽培水平的地区都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高品质棉“科棉1号”于2001年4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2年在启东市示范推广,2004年推广面积达5万多亩.据田间考察,“科棉1号”平均每亩密度2050株,株高107cm,果枝台数17.8台,单株结铃28.7个,亩总铃数5.88万个,按常年“科棉1号”每万桃折皮棉19kg计算,亩产皮棉111.7kg。  相似文献   

9.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运动推动下,去年我们汪东银花组,在多灾之年,43亩棉花获得了亩产皮棉247.4斤的好收成。4亩高产试验田平均亩产皮棉301.9斤,其中2.5亩亩产皮棉超过了310斤。现将亩产皮棉300斤试验田的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我县是棉麦两熟制的棉花集中产区。1964年全县农业生产获得了全面丰收,棉麦两熟生产更是获得了持续增产。夏收小麦35万亩,平均亩产达210斤,较1963年增产8.3%;棉花实收26万亩,平均亩产皮棉96.5斤,较1963年增产3.2%。1964年棉花生长季节并不是风调雨顺的。播种时期的阴雨,盛蕾时期的暴雨,初花时期的干旱,  相似文献   

11.
貴池县烏沙公社新庄大队第十生产队,十余年来,一直坚持科学实验,钻研植棉技术,积累了麦棉两熟的丰富經驗。从1956—1964年,除1959、1960二年外,其余年份棉花亩产皮棉均达百斤以上,小麦产量亦达百余斤。特别是近两年来,棉花增产十分显著,全队植棉二百一十四亩(占旱地96.8%),1963年亩产皮棉一百四十一点五斤,1964年虽然棉花生长后期遇到长期严重的干旱,預計仍可达到亩产皮棉一百四十七斤,是我省沿江地区大面积麦套棉的丰产典型。  相似文献   

12.
<正> 冀棉20引入我师四年来,通过试验、示范和大面积种植,充分表现出它的丰产潜力,1994年示范面积10亩,亩产皮棉155公斤;1995年推广1847亩,亩产皮棉152.4公斤,1996年种植14.3万亩。平均亩产皮棉145公斤。经兵团专家组鉴定,四十五团二连30号地,20亩冀棉20,亩产皮棉216.6公斤,再创兵团棉花高产纪录。冀棉20已被列为我师“九五”期间棉花主栽品种。  相似文献   

13.
锦西县钢山公社钢西大队第八生产队广大干部和社员群众,在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运动中,认真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一九七六年获得粮、棉双丰收。粮食亩产一千三百斤;全队播种棉花(黑山棉一号)三十二亩一分四,平均亩产皮棉一百零八斤。他们战低温促早熟夺得棉花高产的主要经  相似文献   

14.
<正> 地面薄膜复盖是棉花栽培上一项新的技术措施,增产效果显著.1980年棉花地膜复盖试验田3.2亩,平均单产皮棉289.8斤,其中沈家大队杨庄五队0.45亩,收皮棉139.8斤,折合亩产310.6斤,1981年地膜复盖棉花12亩,单产都在250斤以上,其中郑庄、杨庄4亩多盖膜棉花,单产皮棉都突破300斤.地膜复盖棉田增产的原因主要是: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渭南县是陕西省的重点产棉县之一,在关中优良棉区161个公社中,渭南县占16个,约占十分之一。1981年植棉面积35.5万亩。从1959年到1980年的22年中,全县平均亩产皮棉最低的是1961年,26.9斤,最高的是1973年,84.7斤,22年总平均为49.3斤。1973年以后,平均亩产没下过45斤,到1980  相似文献   

16.
1965年,是我场在渤海滩上开荒生产连续获得高产的第三年。生产的第一年,即1962年,种水稻6,100亩,平均亩产452斤;1963年,种水稻7,800余亩,平均亩产826斤;1964年,种水稻8,100亩,平均亩产达904斤;1965年战胜了种种困难,7,400余亩水稻平均亩产突破千斤大关,达到1,113斤,最高亩产达1,450斤。 1965年,这个地区是大旱之年,到6月14日才降了一场透雨,全年降雨量比上年少53%以上。到5月28日,我场8,000亩稻  相似文献   

17.
我县位于长江入海口北侧,东、北两面环海.全县集体耕地平均每人不到一亩.夏季主要种粮食,秋季半粮半棉.从1964年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以来,粮棉产量年年超《纲要》.十一年来粮食平均亩产1028斤,皮棉平均亩产134斤.去年,在毛主席一系列重要指示指引下,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出现了新的局面.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联系实际,大批修正主义,大批资本主义,大  相似文献   

18.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学理论,抓路线,促大干,按八字宪法科学种田,1975年农业生产获得了全面丰收。粮食亩产比1974年每亩增产123斤,总产比1974年增产727万多斤,6500亩棉花,亩产皮棉82.7斤,超过了纲要。农业要大上、快上,粮、棉要大幅度增产,没有化肥,没有煤,肥源少,怎么  相似文献   

19.
运用科技支援棉花生产枝江县棉花公司枝江是湖北省的主产棉县,自九0年在全国率先亩售皮棉突破双百斤后,已连续五年获得丰收。一九九四年,旱灾、涝灾、虫灾多灾并发,棉农运用科技以积极抗灾,全县20.4万亩棉田,平均亩产皮棉98公斤,总产20000吨,棉花总值...  相似文献   

20.
我县常年棉花铺地面积十万亩左右,是江苏省中等产棉县,过去棉花产量,一直低而不稳。七十年代平均亩产皮棉62.67斤,其中1979年只有40.3斤,从1980年以后,由于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植棉政策,实行科学植棉,大搞育苗移栽。四年来,棉花产量持续上升,1980年亩产皮棉85.8斤,1981年亩产皮棉111.5斤,1982年亩产皮棉129.4斤,1983年亩产皮棉145.3斤,四年平均递增19.19%。在1983年增产中,其中有5985担皮棉,是通过改制钵子的直径而取得的。就是将原来钵子直径5.5厘米,高9厘米的小营养钵,改成直径为7.5厘米,高12厘米的大营养钵,因此,改制后棉花在生理生态上,具有五大特点:一是钵子体积大适应苗龄长,叶片多,根系发育好;二是改小苗(2叶一心)为大苗(4—5叶)移栽;三是大苗移栽,抗植伤能力强,成活率高;四是大钵苗利于加快生育进程,缓苗期短,生长快;五是花芽分化已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