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蚯蚓的养殖方法很多,目前国内外多采用池养、箱养、立体养等。这些方法虽然在蚯蚓养殖中起着很大作用,但在大规模生产中,占地多,费劳力,管理麻烦,而且蚓体和蚓粪混在一起,需要及时清理,否則容易使蚯蚓栖息环境污染,蚯蚓繁殖率下降,滞育,甚至死亡。为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减轻劳动强度,使蚓体和蚓粪自动分离,我在长期实践中摸索了一种新的养殖方法——立体多孔槽养殖法。  相似文献   

2.
我县在1978年冬季养殖蚯蚓获得基本成功的基础上,1979年入冬以来我们又组织十个大队和畜牧场养殖了457平方米威廉环毛蚓(青蚯蚓)。其中床式养殖377平方米;另外还养殖了41平方米爱胜蚓(曲塘一号——红蚯蚓),其中室内多层式养殖27平方米。  相似文献   

3.
为了开辟蛋白质饲料来源,我所于1979年开始对蚯蚓进行人工养殖试验。现将初步试验介绍如下: 一、选择蚯蚓养殖品种及对比试验济南地区最常见的有赤子爱胜蚓、威廉环毛蚓、通俗环毛蚓、背暗异唇蚓等,为了从本地选择养殖品种,我们对赤子爱胜蚓与环毛蚓进行了养殖对比。  相似文献   

4.
1品种选择蚯蚓在我国分布广泛.人工养殖蚯蚓,应选择那些生长发育快,繁殖力强,适应性广,寿命长,易驯化管理的种类.目前最优良的品种是北星二号、太平二号,它们是赤子爱胜蚓经人工驯化而成的.其他可供养殖的种蚓还有环毛蚓、爱胜蚓、杜拉蚓等.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猪粪养殖蚯蚓的可行性及温度对其生长和繁殖的影响,试验采用花盆室内养殖法进行小规模饲养,观测猪粪养殖的蚯蚓在15,20,28℃条件下的生长、繁殖、取食活动、蚓茧孵化及适应性等生物学特性指标。结果表明:猪粪养殖的蚯蚓生长较快,个体重量较大,蚓茧孵化率为65%~75%;猪粪养殖的蚯蚓的适宜温度为20~28℃,在此温度下蚯蚓逃逸和死亡数量少,活动较为活跃,采食量和排便量大,增重快;随着温度的升高,蚯蚓产茧和生殖环带出现日龄缩短,孵化时间减少,孵化率增高,幼蚓到成蚓周期约为70~80 d。说明温度对猪粪养殖的蚯蚓生长和繁殖有较大影响,利用猪粪养殖蚯蚓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蚯蚓的养殖     
七十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加上农业、养殖业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需要,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对蚯蚓的研究。我国天津市饲料研究所于1979年从日本引进“大平二号”蚓种50万条。全国各地闻讯后纷纷到津引种试养。1980年农业部组织了蚯蚓养殖经验交流会。1983年中国科学院农业研究委员会又在陕西咸阳召开了全国蚯蚓养殖及综合利用学术讨论会。以后各地研究、养殖蚯蚓工作此起彼伏,对蚯蚓深刻地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温度对牛粪养殖蚯蚓生长和繁殖的影响,试验采用花盆室内养殖法进行小规模饲养,观测牛粪养殖的蚯蚓在15,20,28℃温度条件下的生长、繁殖、取食活动、蚓茧孵化及适应性等生物学特性指标。结果表明:牛粪养殖蚯蚓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0~28℃,蚯蚓逃逸和死亡数量少,较为活跃,采食量和排便量增加,增重快;蚓茧孵化率达80%~92%,幼蚓长到成体需要70~80 d。随着温度的升高,蚯蚓产茧和生殖环带出现日龄缩短、孵化时间减少和孵化率升高的现象,幼蚓到成蚓周期为70~80 d。  相似文献   

8.
蚯蚓营养丰富,繁殖快,食性广,易养殖,且在渔业上显示出良好的经济效果。因而近十年来人工养殖蚯蚓在国内外蓬勃发展。本文仅就蚯蚓及蚓粪的营养价值与鱼类养殖的关系进行初步分析,以使人们将我国丰富的蚯蚓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解决鱼类动物性蛋白质饲料的不足问题。据国内外资料报道:蚓体干物质占原体的15~21.17%。含粗蛋白质50.43~65.8  相似文献   

9.
蚯蚓的饲养     
目前,适于人工养殖并且已获成功的水蚯蚓有:苏氏尾鳃蚓、霍甫水丝蚓。这些水蚯蚓生活在淹水情况下的水田和水沟边,能长期生活在缺氧的有水层的土层中,如生活在水田的尾鳃蚓,在淹水情况下,能在耕作层活动。在稻田里放养水蚯蚓,能大大促进水稻的生长和发育,使水稻产量增加一倍,据广东省博罗县农科所试验,放养苏氏尾鳃蚓  相似文献   

10.
不同蔬菜废叶养殖蚯蚓的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蔬菜废叶是北方地区蚯蚓养殖不可缺少的原料,它的特点是水分含量高,维生素含量高,碳氮比低,易腐烂,腐烂物细软,有利于蚓茧的孵化和蚯蚓的育雏。在以玉米秸秆等碳素原料做蚯蚓基料时,适量添加蔬菜废叶不仅起到平衡蚯蚓基料碳氮比和提供营养的作用,而且还起到给蚯蚓遮阳和提供水分的作用。为了弄清添加当地主要蔬菜废叶在养殖蚯蚓中的饲喂效果,我们对6种蔬菜废叶(菜花叶、芹菜叶、大白菜叶、卷心菜叶、莴笋叶和娃娃菜叶)及未添加蔬菜废叶的对照组做了蚯蚓养殖效果对比试验,从蚯蚓增重、产茧、蚓茧孵化、成蚓的体色及活力5个方面进行统计和感观比较。通过60d的蚯蚓饲喂对比,6种蔬菜废叶及对照组在蚯蚓饲养中的综合试验效果顺序依次为:娃娃菜叶、大白菜叶、莴笋叶、芹菜叶、菜花叶、卷心菜叶、对照组(未添加蔬菜叶)。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蚯蚓在鱼类养殖中作为动物蛋白来源,以减少鱼粉用量,降低生产成本,我们对用蚯蚓饲喂鲤鱼进行了试验。1980年投喂干蚓,1981年投喂鲜蚓,结果证明,养鱼效果与鱼粉基本相同。但在两年的试验中,我们感到用蚯蚓喂鱼,蚯蚓与蚓粪的分离工作很繁琐,不利于生产中推广。因此,我们在1982年又进行了蚯蚓和蚓粪混合喂鱼的试验,结果同样取得高产。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2.
海安县从试验研究养殖威廉环毛蚓和赤子爱胜蚓以来,农村年利用蚯蚓量达15万斤以上。自农村建立大包干责任制以后,集体猪场大多调整了,蚯蚓养殖基地也随之变化。去年秋天,随着农村专(兼)业户的发展,人们为了提高畜、禽、鱼生产的经济效益,经过宣传组织和技术指导,把养殖爱胜蚓和  相似文献   

13.
近十几年来,世界上的蚯蚓养殖已作为处理垃圾、减少污染、生产优质肥料、提供饲料而迅速发展起来。在意大利,蚯蚓养殖业是一种新兴行业。已发展成为蚯蚓养殖业,有儿家蚯蚓养殖公司,有十五年的历史。我们参观了一家佛罗伦萨附近的Lommy Vermifert蚯蚓养殖公司,生产规模相当大,达到了工厂化的程度,生产水平较高,实现了机械化分离蚯蚓和蚓粪。  相似文献   

14.
在蚯蚓养殖中往往遇到卵茧孵化率低的问题,给蚯蚓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蚯蚓卵茧孵化所需的时间及每个卵茧孵出的幼蚓数,与蚯蚓的种类和孵化时的温度、湿度等生态因子有密切关系。我们在养殖“太平2号”蚯蚓过程中,通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初步体会到,要提高蚯蚓卵茧的孵化率,就必须定时清理卵茧。具体作法是:在气温15~28℃的季节里,每隔10~15天将卵茧从蚯蚓养殖床内清理出来,放到预先准备的蚓床上进行孵化。蚓床必须通气良好,湿度控制在56~66%之间。在这种条件下,卵茧孵化15~20天便可出  相似文献   

15.
在人工养殖蚯蚓中,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如何,是人们很关心的问题。现将我场情况简介如下: 我场自1980年10月底开始养殖日本大平二号蚯蚓。1981年是试验观察和扩大增殖阶段,由引进的100条增殖到30万条,当年供应外地种蚓5万条;同时在养殖和利用上,作了一些初步研究工作。1982年进入小批量生产蚓体阶段,饲养面积逐步扩大到500平方  相似文献   

16.
蚯蚓具有喜温、喜湿、喜暗、怕光、怕震、怕盐、怕辣等特性。蚯蚓是变温动物,0℃~5℃休眠,32℃以上停止生长.40℃以上死亡,15℃~25℃最适宜其生长发育。日本良种大平2号和北星2号蚯蚓.食性广、适应性强、定居性好、易饲养、个体大、肉质好、生长周期短、繁殖快、产量高.采用人工养殖技术,每平方米可年产蚯蚓30千克以上,是一个投资少、生长快、风险小、效益好的致富项目.适合我国城乡集体、个人投资生产。现将蚯蚓的养殖技术简介如下:1.蚓池建造:可在室内外用砖建水泥池,池高40厘米.池长宽任意.为防蚯蚓逃走.池底可铺水泥或…  相似文献   

17.
从1979年6月下旬开始,在海安县仇湖区粮管所帮助下。先后在桑苗田、饲料田、水杉树苗田共养殖蚯蚓7338平方米,其中有160平方米饲料田越冬采用薄膜复盖养殖。此外还用各种床式养殖90平方米,其中利用苗床44平方米。在田块、蚓床共下种蚓700余斤(约16万条)。  相似文献   

18.
笔者通过模拟蚯蚓养殖试验,旨在选择不同畜粪(牛粪、猪粪和羊粪)配比基质下饲养蚯蚓的最佳组合。试验共设3种不同原料配比的处理,7 d预饲期,50 d正式试验期,每个处理150条蚯蚓,室温条件下进行养殖试验。通过测定蚯蚓增重、蚯蚓茧数、蚯蚓增加条数和蚯蚓长度指标,来筛选牛粪、猪粪和羊粪混合养殖蚯蚓的最佳优化组合。试验结果表明,从对蚯蚓存活的影响来看,组Ⅰ的蚯蚓死亡数和逃逸数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5),组Ⅲ的蚯蚓死亡数和逃逸数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从对蚯蚓生长性能的影响上来看,在初始体重无显著差异的前提下,组Ⅰ的增重倍数和总长度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组Ⅲ的增重倍数和总长度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5)。从对蚯蚓增殖的影响上来看,组Ⅰ的成蚓、幼蚓和蚓茧数均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组Ⅲ的成蚓和蚓茧数均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5)。综上所述,处理组Ⅰ(牛粪∶羊粪∶猪粪=80∶10∶10)为最适宜组合。  相似文献   

19.
人工养殖蚯蚓有两个问题如解决不好,会严重影响蚯蚓的产量和质量。一是大小蚯蚓混在一块,如何将成蚓迅速分离出来,用于饲喂畜禽?二是数代蚯蚓养在一起,近亲交配,如何防止退化?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进行了试验研究,证明采用种子、繁殖和生产三群养殖的办法,  相似文献   

20.
“太平二号”蚯蚓食性复杂,喜食畜禽粪便,能够降低畜禽粪污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蚯蚓对硒也有很强的富集作用。该试验在半发酵牛粪中添加不同比例亚硒酸钠(sodium selenite, SS)与富硒酵母(selenium-enriched yeast, SY)的混合硒(10 mg·kg-1,SS∶SY=1∶1,1∶2,1∶4)养殖蚯蚓,探究硒元素对蚯蚓生长繁殖和蚯蚓粪肥力(N、P、K)的影响,选择富硒蚯蚓的适合养殖浓度及复合硒比例,在蚯蚓处理牛粪的同时提升蚯蚓富硒效果。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在牛粪基料中添加硒元素,蚯蚓的日增殖倍数与日增重倍数较低(P<0.01),试验组中以SS组生长繁殖较好;(2)试验组蚯蚓蚓体硒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试验组中,SY组蚓体硒含量显著高于SS组(P<0.05);(3)SY组与混合Ⅲ组(SS∶SY=1∶4)蚓粪中N含量最高,混合Ⅰ与混合Ⅲ组蚓粪的P含量最高,混合Ⅲ组蚓粪中K含量最高;(4)各试验组蚓粪硒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中以混合Ⅰ组蚓粪硒含量最高,SS组蚓粪硒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