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3 毫秒
1.
为探讨磷肥品种和施磷方式对灌耕草甸土无机磷形态和有效磷含量的影响,设置重过磷酸钙基施(TSP-B)、磷酸一铵基施(MAP-B)、聚磷酸铵基施(APP-B)、磷酸一铵滴施(MAP-D)、聚磷酸铵滴施(APP-D)和不施磷肥(CK)6个处理,室内培养120d分别测定各土层无机磷和有效磷含量。结果表明:三种磷肥基施处理显著提升5~20cm土层无机磷总量以及0~20cm土层有效磷和Ca2-P含量,而Ca8-P含量仅在5~10cm土层中显著增加(P<0.05)。TSP-B和MAP-B处理显著增加了0~5cm和10~20cm土层中Fe-P含量以及5~10cm和10~20cm土层中Al-P含量(P<0.05)。与MAP-B和APP-B处理相比,MAP-D和APP-D处理均显著增加了0~5cm土层中无机磷总量及有效磷、Ca2-P和Ca8-P含量,且APP-D处理无机磷总量、有效磷含量和Ca2-P含量均显著高于MAP-D处理(P<0.05)。灌耕草甸土无机磷中Ca10-P和O-P占比最高,分别占无机磷总量的37.6%和35.7%,Ca8-P、Al-P和Fe-P分别占14.0%、6.2%和4.8%,Ca2-P仅占1.7%。Ca2-P、Ca8-P、Al-P和O-P与有效磷呈显著正相关(P<0.05),其贡献顺序为Ca2-P>Ca8-P>Al-P>O-P。研究表明,磷肥基施可明显提高灌耕草甸土耕层(0~20cm)中无机磷总量和有效磷含量,而滴施仅能提高其表层(0~5cm)无机磷总量和有效磷含量。无机磷中Ca10-P和O-P含量最高,其后依次为Ca8-P、Al-P、Fe-P和Ca2-P。对于深根系作物,磷肥应以基施为主,宜选用价格相对较低的酸性的TSP;对于浅根系作物(<5cm),可采用磷肥滴施方式,且聚磷酸铵滴施效果优于磷酸-铵。  相似文献   

2.
为了灌耕灰漠土合理施用磷肥,通过土壤培养试验,设置不施磷(CK)、重过磷酸钙基施(TSP)、磷酸一铵基施(MAP-B)、聚磷酸铵基施(APP-B)、磷酸一铵一次性滴施(MAP-D)和聚磷酸铵一次性滴施(APP-D)6个处理,研究磷肥品种和施用方式对土壤有效磷和无机磷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磷肥基施处理(TSP、MAP-B和APP-B)的0~20 cm土层有效磷含量随培养时间显著降低,MAP和APP一次性滴施处理(MAP-D和APP-D)的5~10 cm土层有效磷含量随培养时间呈现增长的趋势。不施磷处理灌耕灰漠土中无机磷以Ca10-P和O-P为主,分别占无机磷总量的47.94%和23.76%。3种磷肥基施处理均提高0~20 cm土层灌耕灰漠土有效磷含量、无机磷总量以及Ca2-P、Ca8-P、Al-P、Fe-P的比例,但以上含量和比例在三者之间(TSP、MAP-B和APP-B)均无显著差异。与MAP和APP基施处理相比,二者一次性滴施处理只显著提高灰漠土 0~5 cm土层有效磷含量、无机磷总量和Ca2-P、Ca8-P的比例,显著降低Ca10-P的比例,提升了0~5 cm土层的供磷能力。综上所述,3种磷肥基施处理均提升了0~20 cm土层的供磷能力,MAP和APP一次性滴施处理仅显著提升了0~5 cm土层的土壤供磷能力,因此生产实践中建议选择价格较低的重过磷酸钙基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聚磷酸铵(APP)在石灰性土壤中的有效性,为APP的合理施用及高效磷肥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通过土柱试验和模拟试验,以不施肥为对照(CK),对比APP和传统磷肥磷酸二铵(DAP)对石灰性土壤不同土层(0~5,5~10,10~20,20~30,30~40 cm)以及施用不同时间后土壤pH、有效磷含量和无机磷形态分布的影响。【结果】2种磷肥对石灰性土壤pH的影响均能达到0~10 cm土层,APP降低pH的能力较DAP更强。APP处理的土壤有效磷迁移深度可达0~10 cm土层,且有效磷含量随着施用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而DAP处理仅显著提高了0~5 cm土层的有效磷含量,且土壤有效磷含量随着施用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施用2种磷肥总体上均可增加各土层有效磷源含量,其中APP能在不同的土层形成更多的Ca8-P、Al-P和Fe-P,中高活性磷源Ca8-P和Ca2-P含量随施用时间的延长总体升高;培养60 d时,2种磷肥处理O-P和Ca10-P含量与CK差异不显著。【结论】施用APP不仅能显著降低石灰性土壤0~10 cm土层的pH值,而且能有效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有效磷的迁移深度,能形成更多的中、高活性磷源,能降低或延缓土壤无效态磷的转化。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对黄土旱塬土壤磷素组分及碱性磷酸酶phoD基因的影响,本研究以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境内的中国科学院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为研究平台,设置无秸秆覆盖(CK)、每年7、8、9月高量秸秆覆盖(St90)、全生育期低量秸秆覆盖(S45)、全生育期高量秸秆覆盖(S90) 4个处理,探讨不同秸秆覆盖模式下0~20 cm表层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土壤磷素、有机磷组分、无机磷组分、碱性磷酸酶phoD基因拷贝数量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相同覆盖时间下,全磷(TP)、速效磷(AP)、无机磷、Ca2-P、中等活性有机磷(MLOP)含量均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 Ca10-P是主要的无机磷组分,占比66.03%~72.34%,MLOP是主要的有机磷组分,占比70.70%~78.23%;秸秆覆盖使无机磷中的有效磷源Ca2-P在无机磷中所占的比例显著增加,其他组分占比以及有机磷各组分占比并无显著变化。播种前后的短期覆盖相比于全年长期覆盖更有利于微生物的代谢,从而加快土壤有机磷的合成。不同秸秆覆盖处理土壤无机磷含量为985.33~1 043.33 mg·kg-1,显著大于有机磷。冗余分析表明,土壤pH、全碳(TC)、有机碳(SOC)、含水率(SWC)与MLOP含量呈负相关关系,与高稳性有机磷(HSOP)呈正相关关系,Ca2-P与SWC、SOC、pH、TP呈正相关关系,Ca10-P与pH、NH4+-N呈正相关关系。秸秆覆盖可以提高碱性磷酸酶phoD基因拷贝数,但全生育期覆盖与高量秸秆覆盖的叠加作用,对碱性磷酸酶phoD基因有抑制作用。研究表明,秸秆覆盖可显著改变有机磷各组分含量,全生育期高量秸秆覆盖显著增加无机磷有效组分Ca2-P含量,土壤有机磷与无机磷组分含量变化受土壤TC和pH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5.
小麦玉米秸秆长期还田对砂姜黑土磷库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优化管理小麦-玉米轮作体系秸秆还田条件下的土壤磷素,本研究依托皖北砂姜黑土区秸秆还田定位试验,设置不施肥(CK)、常规施肥(F)、常规施肥+小麦秸秆单季还田(FWS)、常规施肥+玉米秸秆单季还田(FMS)、常规施肥+小麦玉米秸秆双季还田(FWMS)5个处理,采用蒋柏藩-顾益初法及Bowman-Cole法分别测定了砂姜黑土无机磷和有机磷组分含量,运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探究了土壤不同磷组分与有效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砂姜黑土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及土壤磷活化系数。秸秆还田可显著提高砂姜黑土无机磷组分中磷酸二钙(Ca2-P)、磷酸铝(Al-P)及磷酸铁(Fe-P)的含量,与F处理相比,FWS、FMS和FWMS的土壤Ca2-P含量分别增加32.3%、28.4%和43.8%,Al-P含量分别增加15.3%、10.7%和13.4%。土壤有机磷组分中活性有机磷(LOP)、中活性有机磷(MLOP)和中稳性有机磷(MROP)含量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均明显增加。秸秆还田下砂姜黑土闭蓄态磷(O-P)含量无显著变化,FMS和FWMS处理的磷酸八钙(Ca8-P)含量显著增加,磷灰石(Ca10-P)和高稳性有机磷(HROP)含量下降。秸秆还田可显著增加砂姜黑土中Ca2-P所占比例,降低O-P、Ca10-P和HROP的占比。砂姜黑土中Al-P、Fe-P、Ca2-P及MLOP与有效磷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Al-P、Ca2-P和MLOP对有效磷的正向直接影响较大。研究表明,小麦-玉米轮作制中秸秆单季或双季还田均可促进砂姜黑土中无效态磷向有效态磷和缓效态磷转化,从而提升土壤磷素有效性,秸秆单季和双季还田处理在砂姜黑土磷素活化效果方面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运用新的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研究了冀南麦稻轮作高产区土壤无机磷的形态 ,水溶性磷肥施于稻季和施于麦季土壤中的转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 ,麦稻轮作土壤中无机磷以Ca -P为主 ,Ca -P占无机磷总量的6 6 9% ,Ca10 -P占Ca -P的 5 7.6 % ,Ca8-P、Ca2 -P分别占 37.2 %和 5 .2 % ;Al-P、Fe -P和O -P占无机磷总量的11 4%、11.2 %和 10 .5 %。在麦稻轮作中 ,水溶性磷肥短期内只转化为Ca2 -P、Ca8-P、Al-P和Fe -P ,几乎不向O -P和Ca10 -P转化 ;磷肥施于小麦季和施于水稻季无明显转化区别 ,施肥后当季作物各有效无机磷较高。磷肥用量与土壤中Ca2 -P、Ca8-P、Al-P和Fe -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小麦有效磷源为Ca2 -P、Ca8-P、Al-P和Fe-P ,而水稻有效磷源为Ca2 -P、Fe -P、Ca8-P、Al-P和O -P。磷肥用在水稻季土壤积累态磷比用在小麦季高1 6 %~ 2 0 % ,而作物磷肥的利用率低 1.0 %~ 2 .0 %。  相似文献   

7.
磷高效转基因水稻全生育期根际土壤磷组分特征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磷高效转基因水稻对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形态特征及磷酸酶活性的影响,以两种磷高效转基因水稻OsPT4(磷高效吸收材料)和PHO2(磷高效突变体材料)及其非转基因亲本水稻日本晴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磷高效水稻的种植对根际土壤磷素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OsPT4和PHO2的根干重、生物量和磷素积累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磷高效转基因水稻OsPT4分蘖期和扬花期根际土壤的有效磷浓度与亲本差异显著;在四个生育期内,磷高效转基因水稻OsPT4和磷高效突变体PHO2根际土壤各个磷形态的含量变化趋势与其亲本日本晴基本一致,OsPT4和PHO2水稻根际土壤无机磷组分含量表现为Ca10-P >O-P >Ca8-P >Fe-P >Al-P >Ca2-P,有机磷浓度表现为中活性有机磷 >中稳性有机磷 >高稳性有机磷 >活性有机磷,且各时期根际土壤的不同磷形态含量和同期日本晴相比均差异不显著.磷高效转基因水稻材料OsPT4、磷高效突变体水稻材料PHO2根际土壤磷酸酶活性和同期日本晴相比均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磷高效转基因水稻材料OsPT4和磷高效突变体材料PHO2一年期种植对根际土壤的磷素形态和磷酸酶活性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脱硫石膏对碱化土壤磷素有效性影响的机制,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不同脱硫石膏施用量对碱化土壤全磷、有效磷、无机磷组分等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施入脱硫石膏处理土壤全磷含量无明显变化,速效磷降低,无机磷含量升高;脱硫石膏施入土壤无机磷的增加主要以Ca2 P和Ca8 P态为主,无机磷平均含量增加的变化顺序依次为Ca2 P>Ca8 P>Fe P>O P>Al P >Ca10 P。Ca8 P可作为潜在磷源,成为Ca2 P的有效补充,土壤有效磷的降低和无机磷组分磷酸钙盐增加在一定范围内未影响到油葵对磷素的吸收,22.5×10~33.75×10 kg /hm脱硫石膏施用量对重度碱化土壤磷素营养最为有利,过量施用对油葵生长不利。总之,脱硫石膏改良引起碱化土壤无机磷组成变化是控制磷素营养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10年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长期施磷的条件下,陕西土耕层的磷素形态分布与该土壤性质一致.有机磷、无机磷在全磷中所占比例相对稳定,Ca-P仍是无机磷的主要形态.3组Ca-P的含量顺序是Ca-P>Ca-P>Ca-P.Al-P含量增长较多,Fe-P含量相对稳定.10年中施入土壤的磷素有41.6%在耕层中转化为各种形态的矿质磷,其中Al-P、Ca-P及Ca-P的含量都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极显着的相关关系.同时,有机磷含量与土壤有效磷也有显着的相关关系.化学磷肥是提供作物磷素营养、维持上壤磷素平衡的主要磷源.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长期不同培肥措施对苏打盐碱地稻田土壤盐碱化参数和养分含量的影响,本研究利用运行10年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采集了不施肥处理(CK)、无机肥配施处理(NPK)、有机肥单施处理(M)、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处理(MNPK)和秸秆还田配施无机肥处理(RNPK)的0~60cm土壤样品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各处理土壤pH、电导率、碱化度和Na+、Cl-、CO32-+HCO3-含量逐渐增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K+、Ca2++Mg2+、SO42-、有机质、速效养分含量逐渐降低。施肥处理均较CK处理降低了土壤pH、电导率和碱化度等盐碱化参数,以及Na+、Cl-和CO32-+HCO3-等有害盐分含量,增加了阳离子交换量及K+、Ca2++Mg2+和SO42-等有益盐分含量,提高了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与CK处理相比,M和MNPK处理土壤盐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含量显著提高(P<0.05)。NPK处理土壤电导率有增加趋势,0~20cm土壤电导率较CK处理增加了7.1%。因此,从地力培育的角度来讲,苏打盐碱地稻田施用有机肥或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有利于土壤盐碱的降低和地力的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滇池周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土壤总磷(TP)、有效磷(Olsen-P)、水溶性磷(WaterP)含量在不同土层(0~20,20~40,40~60,60~80,80~100 cm)变化状况及其磷吸附特性,旨在阐明农田土地利用方式对滇池流域土壤磷流失的潜在影响。【方法】2009年,在滇池流域选择常规水稻蚕豆轮作、露地蔬菜、3~5年和10年以上塑料大棚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农田作为研究对象,采集0~100 cm土层的土样,测定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不同形态磷含量,用Langmuir方程拟合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磷吸附特性,并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及不同形态磷含量与土壤磷素吸附特征参数土壤磷最大吸附量(Smax)和土壤磷吸附能常数(k)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不同土层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有明显影响。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农田土壤TP、Olsen-P和Water-P主要积累于土壤表层(0~20 cm)。与常规水稻蚕豆轮作地相比,露地蔬菜地、10年以上塑料大棚和3~5年塑料大棚表层(0~20 cm)土壤的Olsen-P含量分别高达89.86,74.93,45.07 mg/kg,均超过土壤磷向周围水体流失的“突变点”。4种土地利用方式农田的Smaxk分别为747~1 533 mg/kg和0.08~0.75 L/mg,其中露地蔬菜地、3~5年和10年以上塑料大棚表层(0~20 cm)土壤的Smax较水稻蚕豆轮作地显著降低,k值则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及塑料大棚种植时间的延长而增大;Smaxk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全氮、NH4+-N、NO3--N含量及C/N呈显著相关关系,Olsen-P和Water-P含量与k呈显著负相关关系(k分别为-0.49和-0.52,P<0.05)。【结论】农田土地利用方式由水稻蚕豆轮作向集约化蔬菜、花卉生产转变,将会引起土壤特性改变、磷素积累及降低土壤对磷吸附,使农田土壤磷向周边水体流失从而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的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12.
磷素的大量输入,将显著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和碳固存,为探究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动态变化特征与碳平衡对磷添加的响应,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不施磷肥(CK)、低磷(P1)、中磷(P2)、高磷(P3)4个施磷水平,测定春小麦生育期各处理土壤呼吸及其组分与环境因子,计算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指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与碳平衡。研究结果表明,磷添加增加了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CO2排放量。与CK处理相比,P1、P2处理和P3处理土壤呼吸CO2累计排放量分别显著增加13.85%、24.86%和26.47%(P<0.05);土壤异养呼吸显著提高了9.09%、9.4%和14.52%(P<0.05);土壤自养呼吸分别提高了18.96%、39.98%和38.33%(P<0.05)。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受到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拟合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和温度分别可解释土壤呼吸及其组分速率变异的37.0%~49.7%和69.4%~76.8%。逐步回归和方差分解结果表明,土壤呼吸的主要影响因素为0~5cm土壤碱性磷酸酶和0~10 cm土壤有机碳;异养呼吸的主要影响因素为0~5 cm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0~5 cm土壤纤维素二糖水解酶和5~10 cm土壤碱性磷酸酶;自养呼吸的主要影响因素为0~5 cm土壤碱性磷酸酶、0~5 cm土壤速效磷、0~5 cm土壤有机碳和5~10 cm土壤纤维素二糖水解酶。CK、P1、P2处理和P3处理的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均为正值,其数值分别为2640.10、3412.91、3579.83 kg·hm-2和3 790.74 kg·hm-2,均表现为土壤碳的“汇”。因此,在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生态系统管理中,应合理地增施磷肥(建议施用115 kg·hm-2),提高土壤固碳效率,科学合理地构建环境保护与经济高效并重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3.
生物碳对新疆灰漠土壤无机磷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倩  侯振安 《新疆农业科学》2012,49(11):2102-2107
[目的]研究生物碳对新疆灰漠土无机磷形态的影响.[方法]室内模拟试验,试验设置三种土壤处理,分别为空白土壤(CK)、施用等碳量的秸秆和生物碳;每种土壤磷肥(P2O5)施用量设三个水平,分别为0、0.25和0.5 g/kg.[结果]灰漠土无机磷各形态中以Ca10-P为主,占60;以上;其次是Ca8-P,占20;以上.施用磷肥可以显著提高土壤Ca2-P、Ca8-P、A1-P和Fe-P含量,但对O-P和Ca10-P含量均无影响.施用秸秆和生物碳可以提高土壤Ca2-P含量,尤其是施用生物碳可显著增加土壤Ca2-P和Al-P含量,但是Ca8-P和Fe-P含量有所减低.[结论]施用生物碳有助于提高灰漠土壤无机磷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以在潮土上形成的菜地土壤为材料,研究了菜地土壤全磷、有机磷、有效磷、无机磷组分含量变化及其土体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潮菜地土壤磷素积累量大、积累速度快.10年左右的菜地土耕层全磷含量增加1000mg/kg左右,积累速度约100mg/(Kg·a).菜地土壤积累的磷主要是无机磷,0~20cm土层中无机磷含量占土壤磷素总量的90%以上,菜地土壤有机磷积累数量较少,其含量为130~190mg/kg.菜地土壤磷素主要分布于0~20cm耕作层中,其含量一般为0~80cm土体磷素总量的50%.与起源土壤相比,菜地土壤中下部土层也有磷素积累现象,种菜时间越长,其积累量越多,特别是有机磷在菜地土壤中有较明显的淋溶特征.菜地土壤无机磷组分与起源土壤相比变化很大,潮菜地土无机磷组分以Cag-P、Ca10-P、Ca2-P和O-P为主,与起源土壤相比,Ca8-P、Ca2-P和Al-P含量增加最多,Ca10-P含量仅有微量增加.菜地土壤有效磷含量普遍很高,10年左右的典型菜地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为200mg/kg左右,有效磷在菜地土体中呈典型的"丁"字形分布.  相似文献   

15.
施磷和培养时间对两种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形态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培养试验研究了施磷和培养时间对两种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形态转化及其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磷肥时,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两种土壤各种无机磷均略有增加;施入不同数量磷肥后,两种土壤中各种无机形态磷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Ca2-P和Ca8-P在培养初期均急剧增加,而后Ca2-P逐渐下降,Ca8-P则为有增有减,Al-P、Fe-P、Ca10-P和O-P含量随培养时间呈持续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6.
以树龄8 a的‘宁杞7号’为试验材料,通过施用不同量的磷肥(P2O5)[0 kg/hm(P0)、133 kg/hm(P133)、267 kg/hm(P267)、400 kg/hm(P400)、534 kg/hm(P534)和667 kg/hm(P667)]研究施肥量对枸杞产量与品质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期筛选出柴达木地区枸杞栽培的适宜施磷量。结果表明P534处理枸杞的产量最高,为8 320 kg/hm,与P667处理无显著差异。P534处理枸杞总糖含量较P0增加42.86%。P534处理 0~10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平均含量为28.9 mg/kg,较P667处理提高5.63%, 0~40 cm土层速效磷平均含量较P667处理增加14.26%。随施磷量的增加,土壤速效磷累积量呈先升后降趋势。0~20 cm及20~40 cm土壤磷酸酶活性最高为P534处理,较P667处理分别显著增加8.11%和11.65%。枸杞产量与0~20 cm土壤磷酸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且与枸杞果实磷素累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性。与农民习惯施磷量(667 kg/hm2)相比,P534处理(减少20%的磷肥用量)能提高枸杞的产量、总糖、果实磷素累积量及0~40 cm土壤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的活性。综合评价,在柴达木地区高磷量枸杞园以施磷肥(P2O5)534 kg/hm2 为适宜施磷量。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设施菜田粪肥施用过量导致的土壤磷素累积和环境风险问题,本研究以设施菜田中的磷素管理措施为研究对象,基于寿光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了稻壳不还田施用磷肥(S0P52)、稻壳还田配施磷肥(S20P52)、稻壳不还田且不施用磷肥(S0P0)和稻壳还田不施用磷肥(S20P0)4个处理,利用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 films technique,DGT)和生物有效磷分组方法对土壤磷素进行表征,探究外加碳源的同时控制磷肥投入对设施番茄产量及土壤磷素盈余、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磷素有效性的影响,并结合土壤化学性质和微生物量等探究影响磷素有效性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磷素盈余为47.3~153.0 kg/hm2,且各处理间差异明显。具体表现如下:无论施磷或不施磷条件下,与不增碳处理比较,增碳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了1.49和1.66倍,并改变了微生物活性和磷酸酶活性;在施用磷肥基础上,增碳处理土壤TP、Olsen-P和DGT-P含量分别提升了2.15、1.66和2.79倍;在不施磷肥基础上,增碳处理对土壤MBC、MBP和DGT-P含量分别增加了1.46,4.99和2.75倍,并能够保证在维持磷素供应的同时降低CaCl2-P水平,降低环境风险。因此,稻壳还田不施用磷肥措施能够保证番茄产量和生物有效磷水平,可作为集约化设施菜田土壤源头磷素管控的推荐施肥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表施和混施污泥对鹅掌藤Schefflera arboricola根系生长和重金属吸收的影响,深入认识污泥施用对园林植物根系生长的影响,为污泥在园林中安全利用提供借鉴。方法 采用根箱试验,观测不施、表施和混施10%(w)污泥对常见园林植物鹅掌藤的不同土层根系形态及土壤pH和电导率动态变化的影响,分析根组织密度、根密度和重金属含量,拟合土壤pH、电导率、根系重金属含量与根长的关系。结果 与不施污泥相比,混施污泥明显抑制鹅掌藤根长、根表面积和根密度增长;而表施污泥显著增加鹅掌藤0~20 cm土层的总根长、根体积和根密度。处理240 d后,混施污泥处理的0~20与20~40 cm土层总根长分别为不施污泥的66.37%和51.51%,而表施污泥处理分别为不施污泥的115.43%和98.66%。最大总根长、根体积和根密度均出现在表施污泥的0~20 cm土层,最大根干质量和根组织密度出现在表施污泥的污泥层。混施污泥显著提高了土壤pH和电导率以及植株重金属含量,不同土层根系Cd、Zn、Cu和Ni含量分别是不施污泥的2.32~11.70倍。线性回归拟合分析表明,不施和表施污泥处理的0~20 cm土层鹅掌藤原位扫描总根长均与原位测定土壤pH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鹅掌藤总根长与根系Cd、Zn、Cu和Ni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1)。结论 表施10%(w)污泥可以提高土壤pH并促进鹅掌藤根系生长。混施10%(w)污泥显著增加不同土层根系重金属含量,进而抑制鹅掌藤根系生长。  相似文献   

19.
温室栽培条件下土壤无机磷组分的累积、迁移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揭示温室栽培条件下磷肥施用量大,但利用率低的原因,探明磷素养分淋溶损失的主体成分,为合理施用磷肥、提高磷肥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提供依据。【方法】以辽宁沈阳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温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使用年限温室土壤剖面全磷及无机磷各组分含量的分析测定,探讨温室栽培条件下土壤无机磷的累积、迁移特点。【结果】(1)温室土壤全磷、无机磷、速效磷的含量均较露地土壤有明显增加,且耕层(0—20 cm)的累积量最高,平均含量分别为露地土壤的3.1倍、3.3倍、3.6倍,无机磷占全磷含量的92.1%,速效磷仅占全磷含量的16.6%。(2)温室土壤各无机磷组分的含量及其相对组成均较露地土壤变化明显,Ca8-P、Al-P、Ca2-P、Fe-P、O-P、Ca10-P的平均含量分别为露地土壤的10.2、5.9、5.0、3.1、2.7、1.5倍,温室土壤无机磷各组分占全磷含量的比例表现为Al-P(26.1%)>Fe-P(18.1%)>O-P(17.6%)>Ca10-P(14.4%)>Ca8-P (10.5%)>Ca2-P(5.6%)。其中Ca2-P的有效性最高,但累积量最低;O-P、Ca10-P的有效性低,但累积量高,从而导致土壤磷素的利用率降低。(3)温室土壤中,Al-P和Fe-P是耕层土壤(0—20 cm)磷素养分的主要累积形态,两者可占无机磷总量的49.8%;O-P、Ca10-P是底层土壤磷素养分的主要累积形态,两者在20—100 cm土层的累积量可达无机磷总量的46.6%—78.2%,且该比例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有所增加。【结论】温室栽培条件下,土壤磷素养分虽有大量累积,但其迁移、转化的主要存在形态均以有效性较低的Ca10-P、O-P、Fe-P为主,如何提高这部分磷源的生物有效性,降低其环境风险,是温室土壤磷素养分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配比硅磷混施对褐土无机磷素存在形态的影响。结果显示:在60d的培养期间内,前20d各施磷处理有效磷、Ca2-P含量急剧下降,Ca8-P、Ca10-P、O-P、Al-P、Fe-P含量都有增加趋势;20~60d内,随时间的延长,有效磷、Ca2-P含量下降趋势减缓,Ca8-P、Al-P含量继续增加,O-P、Fe-P含量开始减少,Ca10-P变化不大。硅磷混施各处理与单施磷相比,有效磷、Ca2-P、Fe-P含量均减少;Al-P、O-P含量增加。硅磷混施各处理中,随硅磷比例的增加,有效磷、Ca2-P、Fe-P、Al-P、O-P含量均减少,Ca8-P含量增加,对Ca10-P的影响不大。实验表明:在褐土中,硅磷混施非但不能提高磷素有效性,反而降低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