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玉筋鱼保护迫在眉睫提前休渔利在长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8年见苗以来,玉筋鱼捕捞量由当年的15万吨迅速上升到1999年的50万吨,成为黄海继鳀鱼之后最大的渔业资源。4年多来我们亲眼目睹了玉筋鱼资源正在衰退的种种迹象。而作为一个仰赖海洋渔业资源为生存基础的渔业联合企业,我们不忍也不能坐视玉筋鱼遭受黄渤海其他大综渔业资源那样的灭顶之灾。因此我们呼吁政府有关方面将休渔期提前到6月15日,以保护玉筋鱼资源免遭掠夺性捕捞。 据有关资料介绍,玉筋鱼在黄渤海北部有几个群系,它们一般不作远臣寓徊谣,仅在浅梅产卯,井在外伺近海深浅水之间游动。以前,玉筋鱼作为地…  相似文献   

2.
东海区主要渔业资源利用状况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本文根据东海区渔业资源调查和区划、东海大陆架生物资源与环境和全国渔业统计年鉴等资料,统计1956~2002年东海区捕捞品种中经济价值较高、在渔业中占重要地位的11个种类的产量,并利用数理统计学上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研究了东海区11个主要捕捞种类历年来的资源变动特征、资源利用状况及其变动趋势。结果表明:11个主要捕捞种类的渔业资源状况可分为3种类型,分别为过度捕捞已严重衰退的资源、充分利用并开始衰退的资源和尚有潜力的资源,其中大黄鱼、鳓鱼资源已进入资源衰退期,带鱼、鲐鲹鱼类、墨鱼和小黄鱼等处在充分利用并开始衰退期,虾蟹类、鲳鱼、马鲛鱼、鲷科鱼类和海鳗等资源尚有潜力。  相似文献   

3.
7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乃至全世界的海洋渔业资源均在衰退,海洋捕捞业面临的危机趋于增大。这一局势已引起了世界渔业管理部门的极大关注,也制定出许多渔业资源管理法现、条例和实施细则,但至今收效甚微。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的成因很多,过度捕捞就是其中之一。许多迹象表明,当前我国浅、近海底渔业资源基本上已被充分利用,有些传统经济鱼类资源已经捕捞过度。可以这么说,过度捕捞的责任主要在于渔业生产单位和渔民。一些生产单位往往以高产为荣,拼命追求产量第一,从而盲目发展捕捞工具,增加捕捞强度,使海洋渔业资源受到了严重的破…  相似文献   

4.
文章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在海洋渔业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海洋渔业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海洋环境生态修复和海洋渔业资源的恢复等有关海洋捕捞和渔业资源学科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探讨了目前我国海洋渔业面临捕捞过度、渔具选择性差,渔业资源日益衰退等主要问题,提出2个学科的战略目标与发展思路,最后建议目前可以开展的适宜捕捞力量研究、渔具选择...  相似文献   

5.
造成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捕捞过度;二是海洋污染和生态环境遭受破坏,鱼类生产不良。 就捕捞而言,广东省的捕捞强度已超出海区资源的承受能力,据估算南海北部渔业资源潜在可捕量为180~190万吨,而1997年南海区渔获量达310万  相似文献   

6.
我国近海渔业资源自七十年代始日渐衰退。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后,海洋捕捞强度与海洋渔业资源间的矛盾更日益加剧。固然造成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海洋捕捞强度盲目增长,却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海洋渔业资源仍在继续衰退。特别是底层或近底层鱼类资源已严重过度利用;一些传统捕捞品种或渔场已形不成渔汛;一些主要渔获对象的小型化,低龄化和性成熟期提前的现象也更加明显。控制捕捞强度,限定捕捞渔船数量、马力.是对渔业资源具有一定主动性的、直接的管理方式,它代表了现代渔l资源管理的趋势,是资源管…  相似文献   

7.
鱼类的生长和死亡参数是实行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的基础。根据2002—2018年在黄海采集的玉筋鱼()样品,本研究估测了玉筋鱼在3个渔业利用时期(2000年代初、2000年代末和2010年代末,在此分别称为早期、中期、近期)的生长和死亡参数。结果显示玉筋鱼生物学特性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优势体长组由早期的130~150 mm减小到近期的80~110 mm;优势体重组由早、中期较为均匀的分布变为近期的以小个体为主;优势年龄组从早期的2龄个体变为近期的当年生个体。玉筋鱼3个时期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极限体长(分别为0.31、0.42、0.47。残差平方和分析显示中期与近期的生长方程之间差异显著(<0.05),与早期和中期相比,近期极限体长下降,生长速率上升。玉筋鱼近期春季、夏季和冬季的肥满度与早期相比均出现了下降。3个时期总死亡率()分别为0.35、0.44和0.50。玉筋鱼自大规模开发至今经历了过度开发并且趋向于低龄化、小型化,这一变化可能是过度捕捞导致的。  相似文献   

8.
东海区底拖网渔业资源变动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以2000~2005年底拖网渔业资源的常规监测资料为依据,对东海区底拖网渔获物种类组成、主要经济鱼种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以及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海区底拖网渔业资源利用结构正在向低值和低营养层次鱼种转化,主要经济鱼种的CPUE不断下降,生物学特征未见明显好转,而渔获物中幼鱼比例不断上升,渔业资源总体状况仍然存在继续衰退趋势。建议降低目前的海洋捕捞努力量,延长伏季休渔时间,加强渔业资源养护和管理力度等。  相似文献   

9.
程炎宏 《海洋渔业》1999,21(2):86-89
<正> 一、概述 东北大西洋属FAO统计区27区,包括北海、挪威海、波罗的海和巴伦支海。沿海地区包括欧盟11国和挪威、冰岛、俄罗斯、波兰及立陶宛等国家。主要渔获品种有:鲱鱼、玉筋鱼、黍鲱、毛鳞鱼、鲭鱼及鳕鱼等,主要品种渔获量及主要渔业国家产量见表1、表2。 由于沿海大多为发达工业化国家,在过去几十年里海洋渔业资源被充分开发利用,许多底层鱼类因过度捕捞而衰退。根据FAO用世界200多种鱼类资源历年上岸量变化趋势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来看(FAO技术报告No.359),80年代后在东北大西洋处于“成熟期”渔业发展阶段的有玉筋鱼、鲭鱼、绿青  相似文献   

10.
东海区海洋渔业资源研究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系统收集东海区历年海洋捕捞产量、捕捞努力量统计资料、主要经济鱼类生物学参数以及渔业资源研究文献报告题录等资料基础上,对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和补充,建成了渔业资源研究数据库。利用Basic语言编程实现渔业资源评估、产量预报、回归分析、判别函数分析等数据处理、分析功能。通过Foxpro编程和API接口,实现对数据库的管理和对数据处理功能的调用,形成了东海区海洋渔业资源研究数据库系统,系统提供数据的输入、  相似文献   

11.
东海中部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产卵群体繁殖力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10–2012年春季在东海中部获得的日本鲭产卵群体样品的生物学及繁殖力测定数据,对其群体结构、性腺指数GSI和繁殖力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目前东海中部日本鲭产卵群体年龄结构由1–5龄组成,以2–4龄占优势。日本鲭的个体绝对繁殖力为24770–734684粒,平均为(145575±10067)粒;纯体重相对繁殖力为175–1404 grain/g,平均为(524±24)grain/g;叉长相对繁殖力为102–2070 grain/mm,平均为(483±29)grain/mm。ANOVA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叉长组间的性腺指数GSI(F=2.34,P0.05)、绝对繁殖力(F=8.57,P0.01)和叉长相对繁殖力(F=5.59,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但体重相对繁殖力差异不明显(F=2.03,P0.0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和非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绝对繁殖力与体高、肝重关系密切。为了应对高强度的捕捞压力,日本鲭主要采用降低性成熟年龄,减小最小性成熟叉长和卵径、增加繁殖力等策略来维持种群的延续。  相似文献   

12.
黄渤海蓝点马鲛繁殖群体渔业生物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2016年4-5月、2017年4月在黄、渤海调查采集的350尾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繁殖群体的生物学数据,对该繁殖群体的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繁殖群体的叉长范围为406~1010 mm,体重范围为533~7245 g,年龄组成为1~10龄,其中1龄与2龄个体分别占总数的39.2%与33.7%。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表示其生长特性,生长参数分别为L_∞=1246.9mm,K=0.11;雌雄性比为1:1.49,3龄前雄性个体数占优势,3龄后雌性个体数占优势。蓝点马鲛的产卵期在4~6月,产卵盛期为4~5月;其绝对繁殖力范围为9.2~127.5万粒/尾,平均50.5万粒/尾;绝对繁殖力随着年龄、叉长的上升逐渐增大,7龄后出现衰退现象。蓝点马鲛的优势饵料生物为玉筋鱼(Ammodytes personatus)、细鳌虾(Leptochela gracilis)。与历史记录比较,蓝点马鲛低龄化、小型化现象更加突出,摄食结构改变,繁殖期提前,繁殖力水平有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渤海小黄鱼生长特征的变化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60年、1982年、1993年和2003年各年春季对渤海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获得的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 Bleeker)生物学数据,对4个不同年代间渤海小黄鱼的群体组成、生长状况等生物学特征的年代间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渤海小黄鱼的生物学特征在这4个年代间发生了明显变化。自1982年以来,渤海小黄鱼群体结构呈现个体小型化、低龄化、生长加快、渐近体长和渐近体质量减小、体质量生长拐点提前等现象。小黄鱼生物学特征因子的年代间变化,可能与渔业资源不断衰退以及小黄鱼自身对外界环境因素变化的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14.
基于1985-1986年和2011-2012年"北斗"号渔业调查船在黄海中南部的底拖网数据,对细纹狮子鱼的绝对繁殖力、相对繁殖力、卵径、性腺成熟度等繁殖生物学特征的年代际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海中南部细纹狮子鱼卵径分布由1985-1986年的多峰型转变为2011-2012年的双峰型,但平均卵径由(1.1±0.2)mm增加至(1.2±0.1)mm。2011年1月细纹狮子鱼性成熟系数和肥满度比1986年1月有所下降,均与绝对繁殖力无显著相关(P0.05)。1985-1986年细纹狮子鱼个体绝对繁殖力F为9407-84209粒,平均为(37677±3625)粒,体长相对繁殖力FL为446-1981粒/cm,体重相对繁殖力FW为18-157粒/g,均高于2011-2012年细纹狮子鱼个体绝对繁殖力[2984-81614粒,平均为(24728±2822)粒]和相对繁殖力(FL为114-1690粒/cm,FW为15-106粒/g),但协方差检验两个年代间繁殖力参数发现无显著差异。1985-1986年和2011-2012年细纹狮子鱼F与体长均呈幂正相关,与体重呈线性正相关;体长与FL呈线性正相关,与FW呈线性负相关,体重与FL、FW不存在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东海宽体舌鳎的个体生殖力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倪海儿 《水产学报》2000,24(4):318-323
对宽体舌鳎的个体生殖力的分布特征、变化规律及其与各体征指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个体绝对生殖力r、相对生殖力r/L、r/W均服从正态分布;个体生殖力r、r/L与全长、体高等各度量指标均呈幂函数关系,与体重、纯重等各称量指标均呈线性相关,而r/W除了与表明性腺成熟程度的指标(性腺重、成熟系数)线性相关外,与其它各体征指标均不相关;由典型相关分析得到r主要与鱼体的大小有关,而r/L则主要与鱼的体型有关;4龄前个体生殖力r、r/L都随着鱼的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而r/W则不随鱼的年龄而变化。  相似文献   

16.
邱盛尧 《水产学报》2000,24(1):28-31
根据1994 ̄1998年采集的851个样品研究,结果表明:山东北部近海栉江珧卵巢成熟度依据外部形态观察、切片镜检、卵子结构分析、卵径测量和成熟系数计算等分为Ⅰ ̄Ⅵ期。生殖腺周年内成熟一次,并存在形成、增殖、成熟和休止4个阶段。产卵期6 ̄8月,盛期在7月上旬 ̄8月中旬,性成熟年龄1龄,性比53.50:46.50,个体繁殖力173.10 ̄5381.59万粒,单位卵巢重繁殖力284.41万粒/g。  相似文献   

17.
温度对玉筋鱼摄食排空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室内实验室玻璃钢水槽中,以细长脚蜮为饵料,研究了黄、东海主要小型鱼类玉筋鱼的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摄食排空率。结果表明,玉筋鱼的摄食排空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有所增加;通过比较指数函数和二次多项式函数的模拟结果表明,玉筋鱼的摄食排空率与温度的关系更适合于用二次多项式函数Rt=-0.0008T^2 0.0419T-0.3834(R^2=0.9820)加以定量描述。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5年3月在钓鱼岛海域捕获的竹鱼产卵群体样品测定数据,对其主要生物学特征、主要产卵期和繁殖力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钓鱼岛海域是春季东海南部竹鱼的主要产卵场,主要产卵期为3月中下旬。根据叉长和体重的频率分布图,可以看出该产卵群体主要有3个叉长优势组,其中以200~220mm和230~240mm叉长组为主,260~270mm叉长组个体极少;体重的组成特征与叉长组成基本一致。由于所取样品处于产卵后期,因此条件生长因子相对较小。个体绝对生殖力在12264~37629粒/尾,个体平均绝对生殖力为27844±10179粒/尾;单位长度生殖力范围为50~157粒/mm,平均值为121±42粒/mm;单位纯体重生殖力为82~238粒/g,平均值为202±68粒/g。  相似文献   

19.
福建官井洋大黄鱼个体生殖力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本文是研究大黄鱼生殖力种内变异的第二篇报告。所依据的材料是1959年5月在福建东北部官井洋产卵场收集的,共升算了173个样品。据以观察分析的标本全系未出现透明和游离状卵子的典型Ⅳ期卵巢。卵子计数取样与处理方法以及术语概念均与作者在“浙江岱衙洋大黄鱼个体生殖力的研究”一文中所述者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20.
万瑞景 《水产学报》2002,26(2):175-179
有关 (Engraulisjaponicus)的早期生活史 ,阮洪超[1] 、江素菲和郑小衍[2 ] 及陈莲芳[3 ] 分别对渤、黄、东海和闽南—台湾浅滩渔场鱼卵和仔稚鱼的形态、数量分布及其产卵场分布进行了报道 ,姜言伟等[4] 对渤海鱼卵和仔稚鱼的数量分布、万瑞景和姜言伟[5,6] 对渤海鱼卵和仔稚鱼数量分布的动态变化以及黄海鱼卵和仔稚鱼的数量分布分别进行过详细的报道 ;Uchida[7] 对日本近海鱼卵和仔稚鱼的形态进行了描述 ,Fukuhara[8] 于 1981年 8月 6日晚从亲鱼培养池中收集了 4 0 0 0粒自然受精卵并进行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