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辽宁省章古台于1955年引种樟子松进行治沙造林试验。在50多年引种栽培过程中,樟子松经受了环境条件的巨大变化,引起生理机能与生长发育规律的改变,出现旺盛生长期提前且缩短、提早衰弱、水分亏缺、感染枯梢病等不稳定因素。通过选育优良种源,选择优良无性系,降低造林和经营密度,营造混交林,提早打除底侧枝,防止枯梢病发生等措施,改善与提高了引种造林技术。通过对樟子松的引种造林,章固台地区生态系统逐渐完善与稳定,在杨树难以成林的干旱沙丘的中上部形成了固沙林生态系统,构成了典型的沙地造林模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章古台地区引种日本落叶松,其生长性状与当地主要造林树种樟子松,与清原海洋林场,湾甸子实验林场日本落叶松进行对比分析,证明日本落叶松适应性强,生长快,可在章古台地区良好生长,将成为樟子松更新改造的理想树种。  相似文献   

3.
刘建华 《防护林科技》2019,(5):19-20,58
针对科尔沁沙地东南缘章古台地区的樟子松引种固沙林出现大面积衰退,甚至死亡现象,在该地区樟子松林中选择不同密度的样地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樟子松的衰退与林分密度呈正相关;林木的胸径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减小,林木的枯死株数、枯梢病感病指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综合来看,章古台地区樟子松初植密度应控制在1700株hm^-2以下,并应根据生长情况对林木进行疏伐作业,在近熟龄之前将林分密度降至700株hm^-2左右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章古台樟子松固沙林更新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章古台樟子松固沙林 ,是建国初期在东北西部与内蒙古东部防护林工程建设中营造的试验示范林。樟子松固沙林发挥了显著的生态效应与经济效应 ,它改善了沙地土壤与小气候条件 ;樟子松林的生物产量比较高 ,为 2 .7~ 3.4t/ (hm2 ·a)。樟子松固沙林提早更新的原因 ,主要由于引种地区跨越的纬度大 ,土壤气候条件差异大 ,引起树木自身生育规律的变化 ,生育期提前且缩短。另外 ,由于营造单纯林 ,林分密度高 ,水分亏缺 ,以及感染枯梢病等 ,使生育期更加缩短 ,章古台樟子松更新的林龄为 4 0~ 4 5a。更新的目标是 ,营造结构合理且稳定性比较高的乔灌草型、利用与治理相结合的新模式林  相似文献   

5.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病虫害的种类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论述了章古台沙地自引种樟子松成功后,在不同时期发生的主要病虫害种类、危害及其防治方法。主要病虫害有松树—黄波罗锈病、红蜘蛛、松纵坑切梢小蠹虫、松梢螟和球果螟、松毛虫、松枯梢病。通过营造混交林、降低造林和经营密度、合理修枝等营林措施,结合物理、生物与化学防治,控制林分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实现樟子松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6.
论章古台樟子松沙地造林模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樟子松沙地造林模式是在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风沙土条件下建成的。樟子松固沙林降低了温差变幅,提高了空气湿度,增加了表土层的有机质含量,20~30年生林分乔木层生物产量达2.7~3.4t/(hm2·a),发挥了显著的小气候效益和改良土壤作用。针对章古台樟子松沙地造林模式存在的密度偏大、树种单一、林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出现的水分亏缺,感染枯梢病等不稳定因素,通过更新造林和对中龄林经营改造,改进和完善了樟子松沙地造林技术,延长了樟子松固沙林的生育周期。  相似文献   

7.
不同起源沙地樟子松林结构与生长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樟子松已成为三北沙区防护林主要乔木造林树种,但是,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在科尔沁沙地引种的沙地樟子松却出现了生长衰退、枯梢直至死亡的现象,而天然状态的樟子松在该阶段却正处于旺盛生长期。为了比较沙地人工樟子松林与天然林的林分结构、生长特点及所处立地的生态因子的异同,对辽宁省彰武县章古台(最早引种沙地樟子松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红花尔基(天然樟子松分布区)的樟子松林进行了综合调查。结果表明,Weibull分布函数可较好地模拟人工林树木直径分布,正态分布函数可用于模拟天然林树木直径分布。基于树干解析的树木生长模型(Chapman-Richards)分析,人工林胸径、树高与材积的相对生长率与平均生长率的最大值比天然林分别提早11、22年,6、18年和35、59年。人工林材积的生长加速度高峰值出现在14年,而天然林则出现在33年;人工林的数量成熟龄为43年,天然林为102年;因此,可以推断天然林的寿命比人工林要长近60年。这一结果可以归纳为以下综合作用:1)两种起源地生态因子的巨大的差异,主要包括:人工林区的纬度、平均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海拨高度等较天然林区高;2)人工林的林分密度较天然林大;3)人工林区的干扰强度较天然林强。图4表6参23。  相似文献   

8.
前言樟子松材质好、用途广、适生范围广泛,是我国北方主要造林树种之一。自1955年以来,我所在章古台沙地进行了引种栽培试验,30年实践证明,樟子松是我省治沙造林的优良树种。近些年来栽培范围越来越广,引种地区和造林面积不断扩大。为进一步了解樟子松适生范围和生长情况,我们于  相似文献   

9.
章古台沙地影响樟子松生长主要生态因子的初探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var.mongolica Litvin.)原产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山地和呼伦贝尔沙地,具有耐干旱、耐严寒、耐瘠薄等特性。在章古台通过引种樟子松营造防风固沙林获得成功,20多年来,樟子松在章古台表现出适应性强,生长快等特性,是“三北”地区营造防护林、用材林的主要树种之一。但是,最近几年林分出现生长减弱趋势。为了更好经  相似文献   

10.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结构调整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科尔沁沙地南缘的章古台沙地,选择轻度染病的樟子松中龄林为对象,进行4种方式的林分结构调整试验。结果表明:结构调整促进了林分生长,控制了松枯梢病的发展,改善了林下植被状况和林分土壤水分状况,缓解了林分在干旱期的水分胁迫。综合不同结构调整方式促进樟子松人工林生长和改善林分环境条件的效果:伐3留2、伐4留2方式好于伐2留2、伐3留3方式,生产上可根据现有樟子松人工林的生长状况,结合混交树种特性,采用适宜的调整方式。  相似文献   

11.
半固定沙地樟子松小叶锦鸡儿混交林营造及经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嫩江沙地樟子松和小叶锦鸡儿人工混交林林分状况和生长指标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混交林主辅林种间的生长消长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长,辅助树种小叶锦鸡儿对主栽树种樟子松的生长发育具有抑制作用,樟子松的生长发育进程减慢,应对小叶锦鸡儿林分进行人工干预,以促进樟子松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2.
为了改善树种结构,提高生物多样性,在北镇市五峰林场开展了长白松引种试验。结果表明:在苗期,当年有41.2%的比例不能正常封顶,2年生封顶率达98.5%;其生长速度低于樟子松,苗高、地径分别比樟子松低19.75%和6.08%;造林成活和保存率与樟子松相当,分别达到77.0%和65.0%,15年生幼树与樟子松相比,高径生长略高于樟子松;长白松的物候期与樟子松相似,只是高生长停止期较樟子松晚5~8d,初现雄花年限较樟子松晚1年。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红松(Pinuskoraiensis)、樟子松(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彰武松(P.densifloravar.zhangwuensis)、赤松(P.densiflora)、欧洲赤松(P.sylvestris9个种源)、欧洲黑松(P.nigra)、小干松(P.contorta)、沙地云杉(Piceameyerivarmongolica)、北美云杉(Piceapungensglauce)、铅笔柏(Sabinaviginiana)定植在章古台生长表现,结合当地林龄超过20a的针叶树生长材料,进行分析得出:彰武松、樟子松、赤松表现最佳,可结合阔叶树种在平缓沙地及沙丘腹部营造混交林;沙地云杉、红松、铅笔柏可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造林;欧洲赤松表现一般。  相似文献   

14.
威尔柏(Velpar)属均三氮苯类除草剂,其主要特点是杀草灭灌谱广,持效期长,施药方法简便,用水量少,毒性低,对环境安全。红松、云杉、樟子松对它有一定抗性。可用于整地、幼林抚育、透光抚育及防火线等,是一种多用途的林用除草剂。  相似文献   

15.
樟子松根系分布特征及其生长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民勤樟子松根系分布及生长调查分析表明 :樟子松根系分布集中 ,在 2 50cm范围内 0~ 2 0cm土壤层次中根量占调查根系总量的 50 %~ 6 0 % ;樟子松生长迅速 ,10龄树年高生长量达 6 0cm ,粗生长量达 1.0cm ,移栽苗木 2~ 3年后可达到原地苗的生长速度 ,樟子松适应性强 ,同时对温度、光照和水分等因子的敏感性较强 ,充足的光照、水分 ,有利于其生长 ,干旱、低温条件下 ,生长速度明显减缓  相似文献   

16.
对章古台地区不同密度樟子人工林松年轮宽度和管胞长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章古台地区胸径年轮数30a的樟子松林,已出现生长衰退现象,生长衰退期开始林龄与林分密度有关,降低林分密度可延缓衰退期出现林龄。樟子松管胞长度与距离髓心的年轮数之间存在Y=alnx+b(Y:管胞长度;X:距离髓心的年轮数.b:第1年轮的管胞长度)关系。不同密度樟子松年轮宽度不同,但管胞长度与未成熟材范围无显著变化,未成熟材范围距离髓心的年轮数均为21~23a。  相似文献   

17.
彰武松蒸腾速率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彰武松和樟子松生长季各月蒸腾速率与当月的平均气温、平均风速和地面温度有关,一般来说,平均气温高、地面温度值高、平均风速大的月份,彰武松和樟子松的月平均蒸腾速率也大。降水量大的月份,彰武松和樟子松的月平均蒸腾速率较小。彰武松每个季节的蒸腾速率日变化明显不同,6月份呈双峰型,8 月份的蒸腾速率日变化也呈双峰型,10月份呈现单峰型;彰武松的年蒸腾速率的走势呈现单峰型,全年蒸腾速率的最高值出现在7 月份;与樟子松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在同样生态条件下,彰武松比樟子松有较小的蒸腾强度。  相似文献   

18.
沙地樟子松针叶保水力及相对含水量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樟子松、油松、赤松形态结构、保水能力的分析及对樟子松相对含水量动态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樟子松针叶形态与结构利于抗旱,叶片组织含水量中束缚水所占比重大,叶片保水力强,初始失水率2.5%~4.1%;立地条件、龄级、密度对樟子松针叶相对含水量无显著影响;生长季内,针叶相对含水量大体呈单峰变化,即6、7月份较低,8月份达到顶峰,进入9、10月份回落;樟子松2年生针叶相对含水量与气温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9.
对樟子松混交林营造技术和不同混交方式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 :混交林分不仅提高了造林树种的生长量 ;同时 ,提高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改善了土壤的养分状况 ;增强了樟子松的抗病能力 ,减轻了樟子松枯梢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燕山北部山地干旱阳坡不同造林树种生长状况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燕山山地干旱阳坡人工造林树种生长状况的差异,对人工栽植的油松、樟子松及蒙古栎的生长状况及其幼林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栽植5a后,油松、樟子松和蒙古栎的存活率分别达到了93.79%、87.98%和66.69%,其地径分别为4.68cm、5.34cm、1.52cm,树高分别为1.58m、1.75m、0.80m,油松、樟子松、蒙古栎的单株生物量分别为1 857.36g、2 018.30g、234.35g,形成的人工幼林的密度在867.00~2 183.00株/hm~2之间;立地条件较好的样地幼林的空间分布格局为均匀型,立地条件较差的样地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型。油松、樟子松、蒙古栎均为燕山北部山地干旱阳坡的适宜造林树种,栽植5a后已基本形成稳定的乔木层,人工造林加速了干旱阳坡由绣线菊灌丛向乔木林的更新与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