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畜牧     
正青海:草地生态畜牧业走向可持续自2011年启动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以下简称"补奖政策")以来,青海省落实天然草原禁牧面积2.45亿亩、草畜平衡面积2.29亿亩。截至2018年7月,已累计核发草原补奖资金169.75亿元,全省近8 0万户牧户享受到政策实惠。补奖政策的全面实施,促进了牧民收入持续增收,助力精准脱贫,推动草地生态畜牧业走上了可  相似文献   

2.
基于内蒙古自治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沙地草原、草原化荒漠五大草原类型15个旗(县)632户牧民的调研数据,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就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牧民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牧户满意度较高,均值为2.61;2)内蒙古自治区牧民政策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沙地草原草甸草原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典型草原(P0.01),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3)户主年龄、草场流转情况、草畜平衡补奖收入、家畜数量变化情况和政策执行情况对牧民的政策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4)政策满意度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的牧民在人口统计变量上无显著差异,表现出政策实施无差异的良好特性;三类牧民的政策满意度与草场资源拥有量和草畜平衡补奖收入呈逆向关系,与政策实施效果呈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3.
基于内蒙古自治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沙地草原、草原化荒漠五大草原类型15个旗(县)632户牧民的调研数据,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就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牧民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牧户满意度较高,均值为2.61;2)内蒙古自治区牧民政策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沙地草原>草甸草原>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典型草原(P<0.01),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3)户主年龄、草场流转情况、草畜平衡补奖收入、家畜数量变化情况和政策执行情况对牧民的政策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4)政策满意度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的牧民在人口统计变量上无显著差异,表现出政策实施无差异的良好特性;三类牧民的政策满意度与草场资源拥有量和草畜平衡补奖收入呈逆向关系,与政策实施效果呈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4.
我国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已历经7年,实证分析该政策对牧户牧业决策行为的影响,对于完善第二期补奖政策和牧户生产决策行为的深入研究具有积极意义。研究基于草原补奖政策实施前后甘肃省牧区及半农半牧区7个县220户牧户的调查,运用Logistic模型和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了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牧户生产决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原补奖政策对牧户的生产决策行为总体上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但对半农半牧区牧户牧业生产决策行为的影响高于牧区;草原补奖政策并不是影响牧户生产决策行为的唯一因素,除补奖政策外,牧户生产决策行为影响因素具有非对称性。从前期牧户扩大牧业生产规模的可能性来看,牧区主要受家庭特征因素的影响,而半农半牧区主要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从后期牧户扩大多少牧业生产规模来看,牧区牧户关注更多的是资金、牧业生产的风险保障和饲草储备,而半农半牧区牧户则侧重于收入来源、市场行情和饲草储备。最后建议重视荒漠化草原类型,综合牧户家庭特征,实施差异化补贴;切合牧户需求,提高牧户主体决策水平,实现牧业生产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我国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已历经7年,实证分析该政策对牧户牧业决策行为的影响,对于完善第二期补奖政策和牧户生产决策行为的深入研究具有积极意义。研究基于草原补奖政策实施前后甘肃省牧区及半农半牧区7个县220户牧户的调查,运用Logistic模型和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了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牧户生产决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原补奖政策对牧户的生产决策行为总体上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但对半农半牧区牧户牧业生产决策行为的影响高于牧区;草原补奖政策并不是影响牧户生产决策行为的唯一因素,除补奖政策外,牧户生产决策行为影响因素具有非对称性。从前期牧户扩大牧业生产规模的可能性来看,牧区主要受家庭特征因素的影响,而半农半牧区主要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从后期牧户扩大多少牧业生产规模来看,牧区牧户关注更多的是资金、牧业生产的风险保障和饲草储备,而半农半牧区牧户则侧重于收入来源、市场行情和饲草储备。最后建议重视荒漠化草原类型,综合牧户家庭特征,实施差异化补贴;切合牧户需求,提高牧户主体决策水平,实现牧业生产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家畜养殖规模是草地载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度剖析,对于引导牧户合理放牧,遏制草地退化,确保我国生态安全意义重大。根据在青海省调查获取的牧户数据,本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识别了冻原高山草地上相关因素对牧户家畜养殖量的贡献率,进一步采用分位数回归深入剖析了不同规模牧户家畜养殖量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规律,探索家畜养殖影响因素在牧户规模层面的异质性。结果表明:冻原高山草地牧户家畜养殖量的主导现实因素为自然因子,其余影响因素依次是政策因子、教育因子和非牧因子;中等以下规模牧户家畜养殖量受家庭劳动力和非牧就业收入占比的显著影响;中等及以上规模牧户家畜养殖量受人均经营草地面积和草原补奖政策的显著影响,补奖政策中禁牧比草畜平衡更能达到保护草地生态的目标。建议增加牧区非牧就业机会,积极引导中等以下规模牧户参与非牧就业,同时加大冻原高山草地禁牧范围,并在补偿标准上对中等及以上规模牧户适当倾斜。本研究发现了冻原高山草地上家畜养殖影响因素在牧户规模上的异质性,为政府针对不同规模牧户区分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2011年,全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正式在全国启动,根据"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系统规划了牧户信息管理、补奖资金信息管理、牧草良种补贴管理、地块上图、草畜平衡分析、政策效果评价六个模块,牧户信息管理和补奖资金信息管理已正式业务化运行了几年,从2014年开始,"牧草良种补贴管理"和"地块上图"模块正式开始运行,通过上图验证系统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借助补奖政策的实  相似文献   

8.
我国北方草原面积广大,但退化严重,针对草原退化实施的草畜平衡政策。本文从牧户角度出发,以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中3个典型旗县的典型牧户为对象,运用入户调研、野外试验及模型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北方草原牧户草畜平衡决策行为。结果表明,牧户存在心理载畜率,其主导着牧户的草畜平衡决策行为;不同经济水平的牧户在畜牧业生产中表现不同的草场流转等调整适应行为,但不同经济水平牧户草场生态状况趋同,反映了不同经济水平牧户心理载畜率趋同;距最近公路距离、户主年龄,是否嘎查干部、民族属性及现有存栏数等因素是显著影响牧户心理载畜率的因素,决定牧户的是否继续扩大牲畜规模的意向;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分段式实现减畜目标、规模化联合降低心理载畜率、辨识和选择心理载畜率影响因素和牧户等途径,实现牧户心理载畜率模式向生态优化载畜率模式的转移,并提出必要的政策支持和科技支撑建议,为我国草原退化治理和实现草畜平衡提供系统、切实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沙地草原、草原化荒漠草地的15个旗县791户牧户为调查样本,以可持续生计资本为视角,通过建立二元Logit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第一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期结束后,牧民草场是否超载?超载牧户的特征是什么?超载的程度如何?调查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第一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结束后牧户草场超载率平均值为44.70%;牧户草场超载率与草场经营规模呈负向相关关系,其超载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小牧户 > 中牧户 > 大牧户;牧户草场超载率与畜牧业生产依赖程度呈负向相关关系,其超载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纯牧户 > 兼牧户 > 非牧户;草场经营面积、冬季牲畜和固定资产数量成为影响牧户草场超载行为的关键生计指标,牧户草场经营面积对其呈显著负向影响,冬季家畜和固定资产数量对其呈显著正向影响。综上,第一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结束后牧户草场超载现象依然存在,超载率与草场资源占有率呈负向关系,与其对草原的依赖程度呈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从牧户角度出发,以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中3个典型旗县的典型牧户为对象,运用入户调研、野外试验及模型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北方草原牧户草畜平衡决策行为。结果表明:牧户存在心理载畜率,其主导着牧户的草畜平衡决策行为;不同经济水平的牧户在畜牧业生产中表现出不同的草场流转等调整适应行为,但不同经济水平牧户草场生态状况趋同,反映了不同经济水平牧户心理载畜率趋同;距最近公路距离、户主年龄、是否嘎查干部、民族属性及现有存栏数等因素是显著影响牧户心理载畜率的因素,决定着牧户是否继续扩大牲畜规模的意向;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分段式实现减畜目标、规模化联合降低心理载畜率、辨识和选择心理载畜率影响因素和牧户等途径,实现牧户心理载畜率模式向生态优化载畜率模式的转移,并提出必要的政策支持和科技支撑建议,为我国草原退化治理和实现草畜平衡提供系统、切实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青藏高原地区牧户草地面积与其草畜平衡情况的相关性,依据草地承包面积大小对四川、西藏、和青海3省区7个县的139户牧户进行了分组,并对五组牧户的草地面积与载畜情况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以草地面积小于73.4hm~2的Ⅰ型和介于73.5~144.9hm~2的Ⅱ型的小型牧户为主,分别占总牧户数量的36.7%和41.7%,同时这两类牧户也是超载现象发生的主要群体,Ⅰ型和Ⅱ型超载率分别为67%和65%。回归分析表明,牧户及人均草地面积大小与其超载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当户均草地面积少于218hm~2或人均草地面积少于30hm~2时,户均实际家畜存栏量高于核定载畜量,超载率为正值,并随户均草地面积的增加而降低,该类牧户占总牧户数量的94.9%。户均占有草地面积高于218hm~2或人均占有草地面积高于30hm~2时,不存在超载现象。该类牧户占总牧户数量的5.1%。因此,该地区的超载现象主要发生在数量较大的小规模牧户,禁牧减畜工作的落实应以该类小规模牧户为重点。研究结果为各地区尽快实现预期草畜平衡目标具有重要实践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对牧户减畜行为的激励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自实施以来有效改善了草原生态和牧民生活。为探究补奖政策对牧户放养规模的影响,本研究对内蒙古自治区6个旗县、119户牧户进行实地调查,所得数据采用OLS回归与分位数回归的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探究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对牧户减畜行为的激励效应。结果表明: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的实施对牧户整体产生显著激励作用,激励程度与补奖标准呈正相关,即补奖标准越高激励效应越强;激励效应在不同牧户间由于受牧户心理载畜率的影响差异很大,牧户心理载畜率与政策规定载畜率间的差异越大政策激励效应越低。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典型牧户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区423户牧户调查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牧民收入仍以卖畜产品为主,但草畜平衡区牧民收入高于禁牧区,而政府补贴已成为牧民第二大收入来源。目前存在禁牧区与草畜平衡区均有超载现象;牧民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禁牧区与草畜平衡区相比生产生活条件更差等问题。建议国家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适当提高补奖政策补贴标准,应形成逐年提高的动态补助机制,以保障牧民的收入水平不降低并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草原区牧户草畜平衡决策的年型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水是影响内蒙古草原牧区草原生产力和草地载畜率的关键自然因子,牧户作为畜牧业生产的直接决策主体,对降水年型的判断是其草畜平衡决策的重要前提。本研究以内蒙古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典型县(旗)为研究区域,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气象数据、统计资料等为基础资料,分析了1980-2015年牧户自我降水年型判断行为及特征,及牧户依据该自我判断年型进行的草畜平衡决策。结果表明,草甸草原与荒漠草原中下年型出现次数最多,典型草原则以平年出现次数最多,但从整体上看,3个类型区丰水年型均比欠水年型出现频率略高;牧户的降水年型判断与实际降水年型结果差异明显,前者较为稳定而后者则变化较为频繁;1980-1995年,牲畜承包户的年型判断较为稳定和一致,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自始至终分别是欠水年和中下年为依据,典型草原则以欠水年为主导;1996年以后牲畜、草地陆续承包到户后,牧户草畜平衡年型判断及依据开始出现3~5年的周期性变化,而在降水明显波动年份,牧户年型判断将出现变化和调整,以上研究说明牧户的降水年型判断有一套自己的认知,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变化进行调整,最终形成牧户所认知的年型,并以此作为草畜平衡决策的重要自然依据。  相似文献   

15.
超载放牧已成为当前中国草地退化的主要诱发因素,牧民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动机是产生超载放牧的根本原因。因此,在牧户差异性的基础上分析不同草原超载主体的异质性,对草原生态保护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发现,以中小规模牧户为主的单户、小联户和大联户在草地超载率和超载程度上都是草原超载的主体。为了维持家庭收支平衡和应对家庭未来可能面临的不可知风险,中小规模牧户的实际最小牲畜数量高于理论最小牲畜数量,因此,单户的超载率和超载程度明显高于联户,而以大规模牧户为主的中联户的超载率和超载程度最低。以草畜平衡补偿标准为代表的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由于没有考虑不同规模牧户的差异性,现行的补偿标准只与牧户草地承包面积挂钩,因而忽略了超载牧户的异质性问题,致使中小规模牧户获得的补偿额度无法弥补牧户因补减畜造成的机会损失,产生减畜与补偿的不对等关系,这种补偿不仅不会促进中小规模牧户增收,反而会增大与大规模牧户的收入差距,难以调动广大中、小牧户的减畜积极性,进引发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的低效率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政策制定者应考虑牧户的超载差异性来制定具有差别化的草原生态补偿标准,实现牧户减畜和补偿的对等关系。  相似文献   

16.
"十三五"期间国家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深入贯彻了五个发展理念,以促进草原生态经济的快速发展。本研究从牧户视角出发,构建牧户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框架,选取内蒙古中部东乌旗、镶黄旗和四子王旗三个草原地区的280个样本数据,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方法,分析新一轮草原补奖政策下不同地区牧户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内蒙古中部三个草原地区新一轮草原补奖政策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性,东乌旗显著性因素有性别、年龄、教育、羊存栏量、畜牧业收入以及补贴收入;镶黄旗显著性因素有性别、家庭人数、羊存栏数、畜牧业收入、家庭支出和补贴收入;四子王旗显著性因素包括家庭人数、羊存栏数量、畜牧收入、补贴收入。针对不同地区牧户满意度的差异,笔者提出实行差异化补贴政策、拓宽牧民销售渠道和加强政府监管力度等政策建议,从而实现生态效应与经济效应共赢局面。  相似文献   

17.
民和县通过积极组织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全县草地实行草畜平衡制度,增加了牧草种植和饲草总量,草地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文章在总结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奖补标准,加强草原监督,增加实施单位工作经费,稳定补奖政策工作队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的牧户调查访问数据,定量分析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以来牧户家庭的牲畜变化情况、牧户家庭的收支结构及其变化,并结合定性分析阐释了牧民对该政策的满意度及政策落实后对牧民生产生活影响的感知,剖析了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落实中的问题并提出五点对策:(1)强化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长效机制和递增机制;(2)加强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的生态监测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3)加大对后续产业发展投入力度,推进草原畜牧业升级转型;(4)加快建立健全生态补奖机制的相关配套政策;(5)加紧相关法律制度建设并加强草原监管职能。  相似文献   

19.
各地     
正云南省政策直补带动产业扶贫8月10日,据农业农村部消息,云南省天然草原面积2.29亿亩,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38.74%。自2011年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以下简称"补奖政策")起,落实禁牧2731万亩、草畜平衡15069万亩,涉及全省15个州(市)、109个县(市、区)。补奖政策的实施,有力促进了草原生态持续向好和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不断转变,推动了全省农牧民收入增长,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昭苏县萨尔阔布乡基本情况、2011~2015年间第一轮草原奖补政策总结及年末草畜平衡分析,强调了种草养畜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方向及重视尊重草地的文化功能,提出实施"控制人口总量,异地搬迁"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