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广东万里碧道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广东水环境治理客观需求分析,对水环境治理基础及经验以及水环境治理机制总结,阐述广东水环境治理系统思维理念的形成——建设万里碧道。基于广州碧道现状,重点对广州碧道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决策机制、供给主体、供给方式、筹资渠道、管理运营监督机制等开展分析,研究发现广州碧道公共服务设施存在供给主体和资金筹集渠道单一、缺乏专业的管养单位等问题。为此,提出多元化供给主体、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串联特色景点及现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等针对性建议,确保广州碧道在实现水环境和水安全的基础上,丰富服务内容和提高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2.
《广东园林》2023,(4):I0002-I0009
广州云道(白云山麓湖越秀山连通工程)广州云道作为国内唯一一条贯通千年老城主城区与主要风景区的立体慢行系统,不仅是串联市区知名景点的最美徒步路线,还是展示羊城传统中轴线文化的新走廊。广州云道与新中轴线步行观光道、滨江碧道、传统中轴线路径共同组成全长33.3 km的“粤环”。  相似文献   

3.
以广州流溪河流域碧道项目为例,针对水环境、水安全、景观与特色营造、游憩系统构建5个版块下的景观设计思路进行了分析与论证,提出了包含排水口生态景观,滨水空间改造,生态观测设备设计、生态驳岸设计、河堤改造、滨水栈道修建等方面的配套景观工程措施。可为建设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的生态城市的规划与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广州城市的快速发展,作为岭南人居环境重要载体的城市河涌滨水空间,面临着往更生态、更优质的生活空间活化的挑战。广州市荔湾区大沙河滨水空间改造,以碧道建设为契机,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要求,紧扣时代性、地域性、普适性和经济性,制定系统的改造策略和方案,抓住地域特色的营建,因势利导优化空间结构,因地置景,以“绣花功夫”精准活化水岸空间,使大沙河成为独具荔湾特色的绿色新地标。  相似文献   

5.
滨水绿地兼具多重价值,对其合理规划建设将为河涌密布、高密度城市建设的广州提供生态宜居的滨水空间。2019年碧道规划的制定为滨水绿地建设提供契机,厘清广州市滨水绿地的规划政策管理发展历程可为广州市后续碧道建设提供编制参考与研究支撑。研究以2000—2020年的滨水绿地相关规划政策文件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类统计、阶段划分、文本分析对其指导城市滨水绿地建设历程进行分析梳理。研究发现,20年间滨水绿地相关概念逐步完善,建设内容逐步丰富,规划范围拓展至全市河涌,但实施保障措施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6.
《广东园林》2023,(3):I0010-I0010
项目位于从化,涉及105国道、大广高速沿线从都会议中心、温泉镇周边环境,村庄居住环境,流溪河碧道等提升,建成了总长达36 km的广州北岭南乡村风貌带,涵括从化区市区、太平镇、温泉镇、良口镇、及沿途9个自然村落人居环境提升及道路整治。该项目探索了广佛都市圈远郊地区农房建设模式及人居环境标准、广佛都市圈远郊会展区周边环境提升模式、远郊沿流溪河流域碧道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7.
在明确景观标识系统规划意义的基础上,对丽水九龙国家湿地公园景观标识系统的现状进行了重点梳理,进一步提出了九龙国家湿地公园景观标识系统规划设计提案,以期对湿地公园的景观建设和品质提升起到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标识系统是旅游景区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不仅影响旅游者的旅游经历和质量,还影响景区的建设和发展.武汉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景区众多,武汉景区标识系统的建设是影响其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阐述了景区标识系统的作用和分类;分析了武汉旅游业发展概况、武汉景区标识系统建设现状与问题,并从武汉景区的标识标牌的智慧标识系统...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佛山市森林城市生态标识在规范性、空间分布及标识内容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了佛山市森林城市生态标识系统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提出了佛山市森林城市生态标识体系由标识形象系统、生态文化科普宣教系统和生态导向标识系统构成,同时结合佛山市森林城市及生态文化的实际需求,制订了森林城市生态标识建设对策和相关措施,为推进生态标识在森林城市中的应用与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指出了在人类无序、无节制的用水状态下,水生态系统承载着巨大的压力,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系统成为人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对水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及特征的介绍,分析了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几个关键问题,探索了更为有效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方法,以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1.
以广州市增城区正果湖心岛区级湿地公园为例,评价取水工程建设在施工期和运营期对公园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在对评价范围内的自然条件、生物资源、生态环境等进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客观、科学、全面地从土地资源、湿地水域、植被及植物多样性、野生动物多样性和栖息地、主要生态因子5个方面进行评价。结论表明,柯灯山水厂取水口迁移工程占用湖心岛区级湿地公园的面积较小,在做好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的情况下,在施工期和运营期对公园的生态环境造成轻度影响,在可控范围内。最后对工程在施工期和运营期的环境保护和动植物保护措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林科高等教育是高等农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服务重大国家战略、草原与林业工作深度融合、推进教育现代化、适应全球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等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和使命。"新林科"建设既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高等教育和林草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新林科"建设的愿景目标包括推进林业草原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整体构建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林业草原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学科和专业体系。劳动教育是林科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要求。文中在分析林草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课程体系单一且师资力量薄弱、课程内容浅显且教育形式窄化、课程效果有限且考核机制功利化等问题的基础上,以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系为例,提出"新林科"背景下林草高校劳动教育可通过构建"劳动教育+"四维培养体系,即"思政劳育" "专业劳育" "实践教育""课程劳育"的多样化组合方式,不断深化大学生劳动认知,提高大学生劳动素养,切实培养出符合"新林科"要求的高素质复合人才。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劳动教育培养模式创新,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专业情怀日趋坚定,就业竞争力逐渐增强,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13.
回顾广州市水环境治理历程,通过治理污水、综合整治河涌、引水挖湖、保护饮用水源、加强水面保洁等工作,全力治理广州的水环境,改善广州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生态修复措施对城市湖泊水质净化的效果,于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对广州流花湖治理湖区(三湖)和未治理湖区(二湖)进行长期的水质监测。结果表明,通过底质改善、沉水植物群落构建和鱼类群落优化等生态修复措施,三湖水质得到显著提升,总磷含量、总氮含量、氨氮含量、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均显著降低,三湖水质已达到Ⅳ类水标准及以上。二湖湖区水体各项指标未出现显著降低趋势,且随时间推进显著高于三湖,长期处于Ⅴ类水标准。  相似文献   

15.
浅析广州近期城市公园生态设计方法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方慧  姜磊 《广东园林》2008,30(3):33-34
对广州近10年城市公园建设中在生态设计方面的实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认为广州近期城市公园设计多采用注重自然、生态的绿化种植、注重资源的保留与再利用、注重保护和创建有生态意义的湿地与水系等生态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6.
如何保证封闭式水系统的清洁、无污染一直是业界的难题。文章通过与传统水生态治理的方法进行比较,推出微生物法生态治理封闭式水系统,详细介绍了鱼、水草及水际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以形成稳定的水体内部自净系统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都市型碧道建设背景下的广州市天河区城市河涌绿化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都市型碧道作为碧道建设的形式之一,依托都市开放水系提供滨水空间。城市河涌作为城市水系连续开放空间,其绿化管理关系到都市型碧道建设下具有生态、安全、游憩等功能的绿地空间的建设与维护。通过分析都市碧道与城市河涌的功能关系,以天河区河涌为例,研究其分布和水环境治理现状,从生态驳岸处理、硬质河涌岸线的景观处理、植物景观配置3个方面总结河涌绿化景观营造措施,并从分段分级养护管理以及监督与巡查两方面归纳绿化养护管理措施,最后提出河涌绿化管理的原则与思路:应以生态优先,坚持一河一景,注重精细化养护,从而完善河涌绿地功能。  相似文献   

18.
广州依水而建,因水而兴,纵横蜿蜒的水网促进了广州的社会繁荣和经济发展,形成了海纳百川的岭南水文化。根植于深厚的水文化历史,广州水博苑基于原琶洲塔公园进行扩建,结合广州地域文化特色,基于微观与宏观的水文化而构建主题思路,规划布局中融入山水相嵌的格局形态,将传统岭南的造园特色与元素融汇于景园营造、建筑风格和绿化配植中,建设为以水文化为主题,集合公益展馆、古迹和公园为一体的水文化博览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