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登高公园是龙岩市区的一块绿岛,该公园始终围绕着“生态优先”、“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等的设计理念进行整体与局部的规划设计,力求创造出顺应自然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空间。  相似文献   

2.
湿地公园是鸟类的重要栖息地和迁徙中转站,它的设计理念和建成效果直接影响其对鸟类的吸引程度。针对太仓金仓湖湿地公园鸟类保护和植物配置存在的问题,根据当地生境状况和功能分区,从丰富鸟类多样性、提高鸟类数量的原则出发,对湿地公园植物重新进行了规划布局,以期在满足湿地公园生态和造景功能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发挥植物的招鸟功能,为鸟类栖息地的植物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深圳城市公园两栖动物多样性及微栖息地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位于深圳市的洪湖公园、荔枝公园、笔架山公园、中心公园、莲花山公园、香蜜公园、深圳国际园林花卉博览园7个典型市区公园的两栖类进行调查,结果共发现8科11属13种蛙类,包括3种受保护物种和4种外来种,水栖、陆栖、树栖3个生态类型。显示整体两栖类多样性偏低,各公园的本土蛙类多样性差异较小,部分类群可形成局部优势种。分析了两栖类在城市公园中的景观学和社会意义,结合大型水体和岸线、小型静水水体、季节性水体、陆生植物群落、枯枝落叶保留区、入侵种防控等6个方面对城市公园内两栖类栖息地构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栖息地植物群落特征的季度变化规律,探讨其对鸻鹬类水鸟群落的影响机制,为鸟类栖息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07—2020/07期间,在天福国家湿地公园鸟类栖息地,利用样方法和样线法分别获取植物群落特征数据和鸻鹬类水鸟群落数据,通过转换变量,构建回归模型。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鸻鹬类水鸟进行鸟类集团划分。[结果 ]统计分析发现:(1)天福国家湿地公园共记录到草本植物30科72属77种,鸻鹬类水鸟18种230只;(2)植物群落高度和植被覆盖度的比值与鸻鹬类水鸟个体总数和鸟类个体总数的比值呈显著正相关;(3)不同性状的鸻鹬类对植物群落特征的季度变化响应程度有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将鸻鹬类水鸟划分成4个鸟类集团,其中集团4即中翼长、中嘴裂长、中跗跖长的鸻鹬类水鸟受植物群落特征的季度变化影响大于其他鸻鹬类鸟类集团。(4)目前天福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中心未进行区分不同植物群落而采取有差别的管理措施,属于无区别化干扰。[结论 ]天福国家湿地公园鸟类栖息地植物群落特征对鸻鹬类水鸟群落特征有显著影响,且对不同鸻鹬类鸟类集团的影响机制具有差异性;研究区无区别化的栖息地管理措施须结合植被群落演替规律及不同性状鸻鹬类水鸟的生境需求而精准改进,建议针对不同鸻鹬类鸟类集团的差异性生境需求,精准管理不同的植物群落特征,同时增加不同类别的栖息地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湿地与环境、湿地与动植物、湿地与人三个层面对云南晋宁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景观进行了探讨。湿地与环境、动植物和人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南滇池湿地公园对滇池水生态安全的维护,对重要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的保护,特别是"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让湿地公园在保护湿地景观的同时,发挥了湿地对民众的科普宣教功能,向市民倡导了健康理念,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其为创建更加生态、更加人性化的湿地公园提供了案例支撑。  相似文献   

6.
在大都市区高速城市化过程中,人为干扰导致生态系统被肢解,动、植物栖息地破碎和生物多样性降低。广州地处我国南部野生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人类的过度开发与破坏,非法贸易等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危害。本文以生态恢复与生态系统构建为目标,合理选择南亚热带特色的物种、林木遗传种质资源,模拟自然顶级群落,满足大都市野生动物救助,特色物种保存,地带性群落示范,生态科普教育与展示等主要功能,实现区域特色的迁地保护与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7.
广州动物园水禽湖是濒危水禽动物迁地保护区域,因建成时间久远,动物生存环境质量逐渐下降,水生态系统不堪负荷。以水禽湖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动物习性、福利及繁育需求分析现状,通过湖岸岛屿生境营建、湖水生态化改造、植物生境营建、动物保育设施营建、物种多样化展示等集成技术应用,建立符合多种地域特征濒危水禽栖息地生境,改善动物种群生存力脆弱的状况,提高动物的生境适应性,从而有效扩大动物种群规模,再现濒危水禽原栖息地生态特征。  相似文献   

8.
对广东德庆森林公园进行实地调查,根据公园现有鸟类、植被及其他自然资源条件,分析鸟类栖息地植物配置影响因子,从植物功能分区、植被空间改造、树种选择等方面探讨鸟类栖息地营造的公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内容和要点。  相似文献   

9.
为了加快湖南新宁国家石漠公园生态发展,从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景观资源、水资源、人文古迹及自然遗迹、石漠化土地综合治理与修复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新宁国家石漠公园保护对象及对策,为今后湖南新宁国家石漠公园以及西南喀斯特地区保护发展提供参考性依据。  相似文献   

10.
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属爬行动物,因起源于距今两亿多年与恐龙同时代的中生代,而被称为“活化石”;是世界上现有23种鳄之一,中国特有的珍贵物种。1972年被我国政府列为一级保护动物,1973年被国际动植物濒危组织列为濒危种和禁运种,近几十年来,因人类生产活动等的加剧,其栖息地不断丧失,分  相似文献   

11.
遵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以保护湿地资源、弘扬生态文明为目标,全面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分析现状阐明规划目标及措施。  相似文献   

12.
动物园引种动物的新栖息环境的营建关系着动物的生存质量,是动物园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为营建动物园引种动物高质量新栖息地环境,以唐山动物园引种动物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其原栖息地环境,并观察记录新栖息地环境对4种引种动物的影响,从而提出评估分析、制定方案、构建动物高质量生存环境与多维度生态空间、高质量规划设计和建设及管理的建议,总结出今后在动物园新栖息地营建中应坚持以"生态环保"为核心,坚持可持续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格局。  相似文献   

13.
2006年6月~2007年11月,通过对安徽郎溪、泾县、广德、南陵、宣城、浙江长兴6个野生扬子鳄栖息地生境调查及对浙江长兴、安徽高井庙林场、上海崇明岛3个扬子鳄放归自然实验点的生态修复效果验证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野生扬子鳄捕食、穴居、繁殖、躲避等生活习性的8个生态因子:栖息地水域面积、水位、水质、土壤质地、岛屿规模、岸线坡度、植被类型和群落结构;总结了扬子鳄栖息地生态修复的3大措施:水系梳理、地形改造和植被恢复;讨论了栖息地水源、土壤类型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对生态修复的影响,建议栖息地生态修复选择丘陵平原交接混合区域,修复后限制环境污染活动。  相似文献   

14.
鸟类栖息地的保护、恢复和重建已成为全球湿地保护中广泛关注的问题。文中从湿地公园建设中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出发,以赤山湖白水荡区为例,在介绍场地中鸟类资源及栖息地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鸟类栖息地营建的方式,以期对湿地公园建设中的鸟类保护做出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5.
基于对深圳光明区各类资源进行的详细本底调查,立足于“携光明山水之灵气,建最美公园之城区”的战略目标,以“青山绿水,绿廊连接,以人为本,特色发展”的规划策略,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融入城市双修理念,积极探索生态绿地公园化,维护山水格局;构建水域蓝脉网、绿道网及修复生态断点,构筑绿色生态网络;完善各级公园服务布局及其与各类公共空间的共建共享,提升生活品质;打造地域特色公园及植物风貌营造,实现多元统一复合,探索新时代公园城市规划建设的路径,以期为我国公园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综述和分析了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森林土壤、水文状况、森林植被、食物资源、伴生动物和人为活动等生态因子的特征及其大熊猫与各因子的相互关系,以期为保护大熊猫和大熊猫野外放归试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霸王岭长臂猿栖息地植被恢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升华  杨世彬 《热带林业》2006,34(4):10-12,7
通过对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植被现状、猿食植物种类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以东干线公路“生态走廊”的建设和低地森林(主要包括次生林、灌草丛和松林)植被恢复改造等为主要方式来促进森林植被的恢复,并初步拟定167种用于“生态走廊”和12种用于低地森林植被恢复的乡土树种。预期森林植被恢复后可为长臂猿生活区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森林环境,以期实现长臂猿栖息环境及其周边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初步恢复和形成可以向顶级群落发展的热带雨林群落,为实现保护区总体目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了总结秦岭地区生态保护、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社区发展等工作的现状和进展,并全面配合国家林业局和陕西省大熊猫栖息地总体规划,共同设计制定该地区未来五年的工作思路,陕西省林业厅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共同于2007年3月27日~28日在西安召开了“秦岭保护与发展研讨会”。这次研讨会的内容有:秦岭保护对象及范围;秦岭保护与发展的总体目标与具体目的;秦岭保护与发展策略;秦岭参与保护与发展的重要利益相关群体:秦岭保护与发展初步行动计划等。  相似文献   

19.
利用Vanderloge和Scavia选择指数方法研究了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羚牛(Budorcas taxicolor)、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斑羚(Naemorhedus goral)和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4种有蹄类动物在栖息地选择上的差异。结果表明:体形小的种类更倾向于选择低海拔植被类型;地貌方面,斑羚倾向于脊部,毛冠鹿倾向于谷地,鬣羚倾向于坡面和谷地,羚牛呈现随机选择;羚牛、鬣羚、斑羚对5 km内的居民点表现出回避。4种动物对栖息地植被、地貌和居民点距离的选择,反映出其生态位的分化。  相似文献   

20.
以广州市增城区正果湖心岛区级湿地公园为例,评价取水工程建设在施工期和运营期对公园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在对评价范围内的自然条件、生物资源、生态环境等进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客观、科学、全面地从土地资源、湿地水域、植被及植物多样性、野生动物多样性和栖息地、主要生态因子5个方面进行评价。结论表明,柯灯山水厂取水口迁移工程占用湖心岛区级湿地公园的面积较小,在做好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的情况下,在施工期和运营期对公园的生态环境造成轻度影响,在可控范围内。最后对工程在施工期和运营期的环境保护和动植物保护措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