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移栽密度对红芪生长发育及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不同移栽密度(行距30 cm,株距10,15,20,25和30 cm)进行红芪栽培,旨在探寻甘肃省地道产区适宜红芪栽培的移栽密度,为规范化生产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行距一定(30 cm)的条件下,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大,红芪群体产量显著下降,但药材单根产量和质量均显著提高,株距为25 cm条件下移栽成活率最高,植株生长发育健壮,根茎比最大,主茎较粗,药材个体质量指标最佳,侧根少,主根较长,药材根大,质量优异,较传统移栽株行距30 cm×30 cm药材鲜产量提高14.8%,干药材产量提高22.1%。以上说明甘肃陇南武都区红芪最佳移栽密度株行距为25 cm×30 cm,折合移栽密度为13.3万株/hm2。  相似文献   

2.
不同种植密度对桂闽引象草生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合理的桂闽引象草种植密度,进一步提高牧草生物产量。本试验在土壤较肥沃的地块上,通过设置桂闽引象草4个不同的种植密度处理,即株距相同、行距不同,测定生物产量、株高、分蘖等指标。结果表明,桂闽引象草在株距40cm、行距60cm时,比其它种植密度的鲜草产量高,达245.9t/hm2,因此适宜的栽培密度可提高牧草种植的生物产量。  相似文献   

3.
采用区组间试验和统计学方法,探讨陇中地区秦艽人工栽培中栽植密度对药材商品等级的影响。结果显示,栽培密度(株间距、行间距)对秦艽药材不同商品规格等级的产出有显著影响,秦艽栽植密度为株间距15~20 cm、行间距20~30 cm,其药材商品各等级的产出合理,经济效益高,建议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穴播条件下株行距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甘肃省酒泉市研究了穴播条件下不同株、行距处理对紫花苜蓿种子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产种第一年(2004年)行距和株距对种子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P〈0.05),随着行距从60cm递增至100cm,种子产量也随之从1240kg/hm^2下降到982kg/hm^2,而各株距处理的种子产量则从15cm的1426kg/hm^2依次递减至60cm的807kg/hm^2;行距60cm和株距15cm组合的产量最高,为1833kg/hm^2,100cm行距和株距60cm组合的产量最低,为753kg/hm^2。株行距的增加显著降低了枝条密度,但结荚花序数/枝条和荚果数/结荚花序却显著提高。品种间种子产量的差异不显著。品种间的结荚花序数/枝条、种子重量、正常种苗率、发芽势和硬实率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  相似文献   

5.
为选择适合施甸县种植的饲料玉米品种和密度,引进"曲晨9号"青贮饲料玉米品种试种,在施甸县由旺镇光彩肉牛场进行行距固定、株距不同的种植对比试验。试验选择在相同海拔、同一地块,统一种植、施肥管理、收获称重,测产结果为50 cm×15 cm、50 cm×20 cm、50 cm×25 cm、50×30 cm,亩(667 m~2)产分别为5 226.9 kg、4 812.1 kg、4 714.8 kg、5 096.3 kg。最终以50 cm×15 cm、产量5 226.9 kg为种植密度产量最高,是适合种植的最佳密度。  相似文献   

6.
通过田间试验探讨了青海省海南地区建立多叶老芒麦种子田最佳播种量和播种行距,试验表明:多叶老芒麦播量以14kg/hm2较适宜,行距以45 cm较佳,播量与行距的最优配置为14~21 kg/hm2和45cm产籽量最高。  相似文献   

7.
多叶老芒麦种子田最佳播种量和行距的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探讨了青海省海南地区建立多叶老芒麦种子田最佳播种量和播种行距,试验表明:多叶老芒麦播量以14kg/hm^2较适宜,行距以45cm较佳,播量与行距的最优配置为14-21kg/hm^2和45cm产籽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科尔沁菊芋进行不同密度种植研究发现,宽窄行距相间的种植模式比等行距种植的效果显著,平均块茎产量增产18.7%。因此,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实施宽窄行小株距的密度栽培是提高菊芋产量的有效途径,对发展菊芋规模生产、促进农牧民增效增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桂牧一号杂交象草在行株距为60 cm×60 cm、70 cm×70 cm、80 cm×80 cm、90 cm×90 cm、100cm×100 cm 5个不同栽培密度下的鲜草产量、株高、分蘖和营养品质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鲜草产量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株高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高,分蘖数无明显差异;营养品质在行株距为80 cm×80 cm时,粗蛋白、粗灰分最高,粗纤维含量最低,粗脂肪含量各处理无明显差异。综合分析,在实验地区桂牧一号杂交象草的最适栽培密度为行株距80 cm×80 cm。  相似文献   

10.
垂穗披碱草种子田最佳播种量和行距的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试验探讨了在青海省环青海湖地区建立垂穗披碱草种子田最佳播种量和播种行距,试验表明:垂穗披碱草播量为15kg/hm2较适宜,播量与行距的配置为22.5kg/hm2和30cm产籽量最高。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苜蓿优势产区内蒙古中部地区高产优质苜蓿生产中适宜的种植密度。以草原3号苜蓿为研究材料,在4个种植行距处理下(15、30、45和60cm),对其生长特征,饲草产量及营养品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苜蓿茎叶比影响显著,在窄行距处理(15和30cm)下茎叶比较小,显著低于宽行距处理(45和60cm)。种植密度对苜蓿的株高、生长速度、鲜干比影响不显著。株高、生长速度随行距的增大而增加,鲜干比随行距增大而降低。种植密度对苜蓿饲草产量影响显著,饲草产量随行距的增大而减小,窄行距处理(15和30cm)下饲草产量较高。生长第2、3年苜蓿饲草产量分别在30和15cm行距下达到最大,分别为10813和12574kg·hm^-2。种植密度对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相对饲用价值影响显著,对粗脂肪和灰分则不显著。粗蛋白在30cm行距下最高,中性洗涤纤维在15cm行距下最小,酸性洗涤纤维在45cm行距下最小,相对饲用价值在15cm行距下最大。综合苜蓿生长,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等指标,内蒙古中部地区苜蓿生产适宜种植行距范围为15~30cm。  相似文献   

12.
不同膜色露头移栽对黄芪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田间试验的方法,探讨陇西黄芪道地产区大面积旱地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下,白黑不同膜色露头移栽与露天移栽的栽培模式对黄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选用35 cm白膜进行露头移栽,出苗快、出苗率高、生长量高、产量大、根腐病发病低。  相似文献   

13.
条播是按一定行距1行或多行同时开沟、播种、覆土一次完成的方式。有行距无株距,设定行距应以便于田间管理和能否获得高产优质为依据,同时要考虑利用目的或栽培条件,一般收草为15—30cm,收籽为45~60cm,灌木型牧草可达100cm。条播的优点是草籽分布均匀,覆土深度较一致,出苗整齐,通风透光条件好,可集中施肥,做到经济用肥,并利于田间管理等。  相似文献   

14.
为了完善和充实马铃薯高产创建技术规范,准确掌握不同栽培密度下,马铃薯最高产量,确定马铃薯栽培的适宜密度及株行距最佳配置方式,特进行马铃薯密度试验,探讨最佳密度与产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施用有机肥对当归药材性状、产量及抗病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寻有机肥对当归成药栽培的影响,采用黑膜覆盖栽培,基施纯有机肥(O,2000 kg·hm-2)、纯化肥(C,磷酸二铵,420 kg·hm-2)、减半量化肥增施有机肥[1/2(O+C)],以不施肥为对照(CK),栽培期测定早期抽薹率、发病率、药材产量和性状指标。结果表明,纯有机肥栽培当归早期抽薹率为8.0%,分别较CK、1/2(O+C)和C降低19.4%、15.2%和7.1%。药材产量则相反,O、C和1/2(O+C)栽培当归药材产量相当,鲜产量分别较CK提高105.9%、84.6%和78.2%。纯有机肥栽培当归根最长,侧根最多,单根最重,药材产量最高。化肥对根的增粗作用最大,但含水量高,根病率高,发病重。不同施肥每hm2鲜药材产量与综合评价指数大小顺序一致,依次为O(9220.6 kg,0.926)>C(9038.5 kg,0.610)>1/2(O+C)(8728.4 kg,0.481)>CK(4897.4 kg,0.190)。每hm2干药材产量排序为O(3149.2 kg)>1/2(O+C)(3098.7 kg)>C(2909.2 kg)>CK(1707.0 kg),与经济收益一致。在岷县道地产区黑膜覆盖栽培,纯施有机肥对当归药材具有显著增效作用,可有效降低早薹率、根病率和发病程度,改善药材性状,提高药材产量和质量,在当归标准化栽培中可推广应用,以改变当归依赖化肥的生产现状,促进绿色有机栽培。  相似文献   

16.
旱作区中药材品质好、种植广泛,为了筛选适宜该区域中药材的最佳栽培方式,选择丹参、苦参和大黄3种中药材,采用白色、黑色单垄集雨沟全膜覆盖栽培与露地(CK)栽培方式,研究不同栽培模式下中药材的经济性状变化。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提高了膜下土壤温度,白膜平均昼温提高(0.88~3.26)℃、平均夜温提高(0.37~2.67)℃,黑膜平均昼温提高(0.41~2.17)℃、平均夜温提高(0.08~1.72)℃;延长了土壤保持水分的时间,黑膜长于白膜,露地最短。3种药材黑膜覆盖比白膜覆盖下的根长增加3.32%~26.57%,根茎径粗增加21.43%~66.67%,鲜根重增加11.84%~43.97%。这三种根茎类药材采用黑膜单垄集雨沟全膜覆盖栽培有利于根茎长、根茎粗、单根重等经济性状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研究滴灌条件下紫花苜蓿种子生产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最优株行距配比,旨在为我国西北半干旱地区滴灌条件下苜蓿种子生产提供理论指导。试验以‘甘农4号’苜蓿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滴灌条件下不同株行配比和密度对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每株花序数、生殖枝数、每荚种子数和千粒重是影响苜蓿种子产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每株花序数对单株种子产量的贡献起直接作用,其余3个因子对产量的贡献主要通过每株花序数间接实现。在株行配比和产量回归拟合模型中,株行距为35 cm×100 cm时单株实际产量最高;株行距为15 cm×100 cm时单位面积实际产量最高。因此,在宁夏中部干旱带进行苜蓿种子生产时,建议采用行距为100 cm,株距为15 cm的配比。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不同行距下玉米(Zea mays)||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间作效应,在贵州喀斯特地区设置30、50、70 cm玉米行距,监测玉米||白三叶间作以及玉米单作下玉米叶片光合特性、土壤呼吸、玉米穗性状和产量情况。结果表明,除50 cm行距处理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型变化外,各试验组及对照组玉米叶片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型。50 cm行距处理下玉米叶片胞间CO2浓度日均值最低,对CO2利用率最高,光合速率日均值最高,玉米产量显著提高(P 0.05);30和50 cm行距处理鲜秸秆产量、全株总产量显著提高(P 0.05);70 cm行距处理玉米产量、鲜秸秆产量、全株总产量最低(P 0.05)。不同处理对玉米叶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穗轴上玉米粒行数、穗长无显著影响(P 0.05)。本研究设置的间作处理对土壤呼吸抑制效果不明显,而不同行距对土壤呼吸有影响且30 cm行距抑制效果最佳,达到碳减排效果,50 cm行距抑制效果次之。因此,贵州喀斯特地区在以鲜秸秆为收获对象时,采用30 cm或者50 cm行距玉米|白三叶间作最适宜;以玉米籽粒或以籽粒和秸秆同时为收获对象时,采用50 cm行距玉米||白三叶间作最适宜。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玉米通透栽培技术做了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在65厘米垄上,通过对玉米株距、行距进行调整,垄上双行播种,形成南北成垄,东西成行的宽窄行栽培模式。增加了种植密度,改善了田间小气候,达到了11 000千克/公顷的好收成,获得了高产。  相似文献   

20.
2012—2014年进行了黔金荞麦1号种子丰产栽培试验,以期为黔金荞麦1号种子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采用4因素3水平的正交设计设计方法,把影响种子生产较大的氮肥、磷肥、钾肥、密度作为试验因素,确定其施肥水平,利用DPS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氮肥60 kg/hm2、磷肥90 kg/hm2、钾肥110 kg/hm2,栽培密度控制株距×行距为60 cm×70 cm时,黔金荞麦1号粒多、籽粒饱满、种子产量为598.42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