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奶牛酮病是由碳水化合物和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而引起的营养代谢病,多发生于产犊6周内高产奶牛。此病在养殖实践中时有发生,奶牛一旦患病,食欲降低,产奶下降,如果治疗不及时,病程迁延漫长,这将给奶牛养殖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2005年11月份,在虞城县多个奶牛养殖小区集中爆发了奶牛酮病,现将诊疗情况报告如下:1发病情况2005年11月上旬,豫东地区经历一次大的寒流,天气骤冷,许多养殖户没有采取防寒保暖措施,奶牛受凉,随后发病。经调查,6个奶牛小区中,56个养殖户的67头奶牛发病,其中35头奶牛是在产后1周内发病,16头奶牛是在产后第2周发病,10头奶…  相似文献   

2.
张晓利 《北方牧业》2007,(11):21-21
<正>1发病情况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一饲养户养的奶牛32头,其中4头产后奶牛发生此病;围场一家养奶牛10头,有三头产后奶牛发病,多为左方变位,其他牛场也有此病的发生,发病率在此期间达12%  相似文献   

3.
1 发病情况 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大明乳业共存栏500多头奶牛,其中经产奶牛300头左右,育成牛100头左右,犊牛100头左右.2012年5月20日1头牛于产后第2天发生产后瘫痪. 2 病因分析 奶牛饲料中钙、磷比例严重失调,自身消化系统对钙、磷吸收不足;胎儿过大,胎水过多;缺乏维生素B12、维生素A、维生素D;圈舍阴暗潮湿,奶牛活动量不足,缺少阳光照射.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选取31头健康奶牛,分别在分娩-1、0、1、2、3、4、5、6、7周采血检测血浆AST、GGT活性.旨在研究分娩期间奶牛肝功酶指标AST、GGT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发现与分娩时相比,AST分别在产后1周和产后5周显著性升高,GGT在产后1到7周均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5.
生化汤加味治疗奶牛产后子宫复旧不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产后子宫复旧不全是指奶牛产后超过一定时间 (一周或半月余 )仍见恶露不尽 ,是奶牛常见的产科病之一。多年来 ,笔者应用生化汤加味治疗奶牛产后子宫复旧不全 80例 ,都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其中 1剂治愈 2 5头 ,2剂治愈 38头 ,3剂以上治愈 17头 ,总治愈率为 10 0 %。1 病  相似文献   

6.
红光农场畜牧公司有奶牛(混合群)近2500头。近年来,奶产量单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与此同时,各种疾病特别是“真胃变位”发生率显著增长,2003年1至10月共发病37例,发病率占成母牛2.74%。1发病情况调查病牛发病情况见表1表1显示,最早发病为产后第8天,产后30天发病牛为23头占62%,说明该病与奶牛分娩有关。妊娠后期子宫的逐渐扩大,将瘤胃上抬,真胃逐步移向前方及左侧,到后期已处于半变位状态,分娩后子宫变空,真胃继续扩张,进而发展成为左侧移位。表1还可以看出,奶牛2场奶牛发病头数最多,而且产后发病时间延长(最长为212天)。这是由于奶牛2场奶量…  相似文献   

7.
奶牛产后瘫痪是高产奶牛或分娩胎次较多的奶牛在产后发生的急性低血钙症。患牛以站立不稳,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知觉减退或消失及四肢瘫痪,卧地不起为主要特征。通常在产后12~72小时发生,且发病率较高,给养殖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1发病经过及临床症状河南乡赵某饲养5头奶牛,2011年有1头奶牛产后第2天发病。病牛有短暂的兴奋不安,对外界反应迟钝,继而精神沉郁,肌肉震颤,口流清涎,运步异常,走路不稳,左右摇晃,四肢无力,摔倒在地,不能  相似文献   

8.
奶牛产后瘫痪是奶牛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多发生于3~6胎次的高产奶牛,一般在产后3天内发病。2010年我地某牧场共分娩牛453头,发生产后瘫痪38头(发病率8.4%),其中1头因治疗无效死亡,2头因治疗无效被淘汰。现将该病的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对甘肃省临洮县农户散养的22头1~3岁荷斯坦奶牛的脂肪肝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有6头产后奶牛呈现轻度的脂肪肝,但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发病率分别为全部和产后奶牛的27.27%和50%;呈现轻度脂肪肝奶牛的血糖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谷草转氨酶和游离脂肪酸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  相似文献   

10.
2005年8月15日,汤原县汤原镇石场村武某饲养的1头2胎奶牛在产后3 h突然发病,经过治疗很快痊愈.  相似文献   

11.
奶牛产后瘫痪的诊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2月20日,吉林市丰满区白山乡1头奶牛突然发病,主诉该奶牛产后1 d(天)多,突然倒地不起,诊断为产后瘫痪,经5 d治疗后痊愈.  相似文献   

12.
红光农场畜牧公司有奶牛(混合群)近2500头。近年来,奶产量单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与此同时,各种疾病特别是“真胃变位”发生率显著增长,2003年1~10月共发病37例,发病率占成母牛2.74%。1发病情况调查最早发病为产后第8d,产后30d发病牛为23头,占62%,说明该病与奶牛分娩有关。妊娠后期子宫的逐渐扩大,将瘤胃上抬,真胃逐步移向前方及左侧,到后期已处于半变位状态,分娩后子宫变空,真胃继续扩张,进而发展成为左侧移位。调查显示,奶牛2场奶牛发病头数最多,而且产后发病时间延长(最长为212d)。这是由于奶牛2场产奶量比其他场产奶量高,糟渣及精料喂量…  相似文献   

13.
1发病情况接诊治的4头患病奶牛均5岁以上,日产奶量在30.0~37.5千克的高产奶牛。其中2头发病在产后约4个月的旺奶期,1头发病在产后1个半月,另1头在妊娠7个月发病。这4头患牛发病均在舍饲期的末期,粗饲料为玉米秸和豆皮,精料是豆饼、玉米面和  相似文献   

14.
应用激素处理产后母牛对产犊间隔及卵巢状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确定LRH-A2和PGF2α对缩短奶牛产犊间隔的效果,选择产后适宜的激素处理时间,选用51头年产奶量在5 000~6 000kg的经产荷斯坦奶牛根据产后的时间分为对照组、试验Ⅰ组(产后2周)、试验Ⅱ组(产后20~40d)、试验Ⅲ组(产后40~60d),分别用LRH-A2或LRH-A2+PGF2α进行处理,每组随机选择3头,用B-超观测处理前后奶牛的卵巢状态变化.结果表明,奶牛产后2周用LRH-A2处理,有利于缩短产犊间隔.  相似文献   

15.
1986年3—9月先后有9头黑白花奶牛发生真胃左侧变位。下面就临床观察及治疗做一初步探讨。发病情况 1.发病月份:3月份1头,6月份2头,7月份2头,8月份1头,9月份3头。2.胎次分布:青年牛2头,3胎1头,4胎3头,5胎2头,7胎1头。3.发病与产犊时间关系:产前3天1头,7天1头,11天1头,12天1头,16天1头,33天1头;产后2天1头,5天1头,7天1头。9头病牛均产下发育正常,生活力正常胎儿。  相似文献   

16.
<正>1发病情况某奶牛场共有大小奶牛320头,2012年2月初,有1头犊牛突然发病,高烧不退,并迅速传染其他奶牛。1周内,10头成年奶牛发病,3头犊牛发病,1头死亡。据畜主反映,发病初期,当地兽医曾用青霉素、链霉素、安乃近治疗,收效甚微,病情越来越重。  相似文献   

17.
《畜牧与兽医》2017,(1):98-102
为了探讨奶牛胎衣不下对子宫内膜先天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在产后第1天和第7天,对9头胎衣不下的奶牛和10头正常分娩的奶牛进行子宫内膜活检;每周收集子宫内容物进行需氧菌分离培养;在产后第1天和第7天,检测所有奶牛子宫内膜TLR1/6、TLR2、TLR4、TLR5、TLR9、NOD1、NOD2、CD14和MD2的基因表达。结果表明:无论奶牛有无胎衣不下,在产后21 d内大肠杆菌是子宫内容物中最常见的细菌;产后第7天与第1天相比,胎衣不下的奶牛子宫内膜TLR2、TLR4和CD14的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正常分娩的奶牛在相同时间段上述受体基因表达无明显差异,说明产后1周胎衣不下的奶牛子宫内膜TLR2、TLR4和CD14的基因表达减少可能与子宫感染炎症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某规模牧场产后奶牛酮病的发病情况,随机选择产后奶牛86头在产后1 d、7 d、14 d和21 d跟踪检测酮病发生情况,并分析酮病与胎次、泌乳量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奶牛在产后1 d、7 d、14 d和21 d的酮病发病率分别为2.32%、24.42%、11.63%和4.65%;随着奶牛胎次的增加,酮病发病率也有增加...  相似文献   

19.
某奶牛场有23头奶牛突然发病,死亡2头。经临床诊断结合病理剖检变化和PH值测试确诊为奶牛瘤胃酸中毒。经过一周治疗,死亡1头,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本团邓某黑白花奶牛4岁,体重约400 kg,于2007年4月15日第2胎,产下1头小公牛,生产顺利,产后食欲正常.产后第3天发病,发病前吃草料狼吞虎咽,发病后吃草料特别小心谨慎,慢慢吞咽,食欲大减,且一天不如一天,3 d后请兽医诊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