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雷丽  蔡雄飞  程星  王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9):4244-4248
[目的]分析影响贵州省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自然因素,为石漠化的调控与治理提供参考。[方法]参考前人的研究结果,野外考察并实地取样,分析影响石漠化的自然因素。[结果]不同碳酸盐岩上石漠化程度不同,石漠化发生率为:连续性灰岩〉其他岩性、白云岩夹碎屑岩〉白云岩组合、白云岩夹碎屑岩和白云岩夹碎屑岩的互层〉纯白云岩。石漠化的发生率基本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植被覆盖越高,越易有效遏制石漠化的进程。不同植被类型其土壤含水量不同,林地土壤的单位重量或单位体积平均含水率〉草坡〉灌丛,草坡、灌丛较林地易发生石漠化。土壤含水量与土层厚度总体呈正相关,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含水量的降低幅度随土层厚度增加而减小。此外全省范围内的大雨、暴雨为石漠化形成提供了强大的动能。[结论]碳酸盐岩的岩性、坡度、植被、土层厚度、降水等因素是影响石漠化的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2.
重庆南川市是中国西南石漠化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在RS、GIS的支持下,利用2004年的TM遥感影像数据,对南川市石漠化灾害现状及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川市喀斯特面积为973 km2,土地发生石漠化总面积达224.39 km2,其中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分别100.29、119.47和4.62 km2,潜在石漠化293.97 km2占喀斯特总面积的30.21%。应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别将南川石漠化现状图与南川DEM图、坡度图、地层岩性图、土地利用图叠加,发现南川石漠化主要分布在600~800 m与800~1 200 m的高程上、坡度主要集中在15°~25°上、地层主要以纯灰岩及灰岩和白云岩为主,土地利用中以旱地的石漠化严重;在不考虑人为因素的前提下,提取高程、坡度、植被覆盖率、地层岩性等作为评价因子,利用几何平均法在统一的空间框架中,通过空间运算,属性项合并,将石漠化敏感性划分为不敏感、低敏感、中敏感、高敏感和极高敏感5级,建立基于GIS的石漠化灾害敏感性评价模型。通过石漠化危险性分级与石漠化空间叠加分析,表明笔者所选评价指标及分级科学合理。通过模型实现南川市石漠化危险性区划,发现敏感区总面积507.20km2占岩溶区总面积的52.13%,为该地区石漠化灾害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重要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万山典型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演变与土地利用变化的相关性,采用监督分类方法解译2000、2010年和2015年万山区土地利用现状图,与构建的岩性及同期石漠化叠加分析,探明每种岩性土地利用分布特征和每种土地利用类型石漠化发生百分比,以此揭示各土地利用类型对石漠化影响的程度。结果表明:从岩性空间上看,林地(有林地、灌木林地)在非碳酸盐岩组合上分布面积最广,其中林地面积最多为142.89 km2,在灰岩与白云岩混分布最少,面积最少为13.37 km2;2005—2010年的石漠化在灰岩与白云岩混上变化最大,变化速率为-1.87 km2·a-1,其中,在灰岩与白云岩混上发育的轻度、中度石漠化比例最高,白云岩夹碎屑岩上发育的重度石漠化比例最高,整体上来说石漠化更容易在碳酸盐岩(灰岩与白云岩混、白云岩夹碎屑岩)上产生。根据典型石漠化的分级情况和各地类石漠化分布的占比得出,研究区发生石漠化的土地类型主要为旱地和林地(有林地、灌木林地),这两类土地类型对石漠化的贡献和响应最大,两地类石漠化发生比例最高分别为20.87%和4.32%,而旱地主要以发生轻度石漠化为主,且发生机率高达93.61%。研究结果为研究区内石漠化发生区域的定位和治理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重庆南川市是中国西南石漠化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在RS、GIS的支持下,利用2004年的TM遥感影像数据,对南川市石漠化灾害现状及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川市喀斯特面积为973km^2,土地发生石漠化总面积达224.39km^2,其中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分别100.29、119.47和4.62km^2,潜在石漠化293.97km^2占喀斯特总面积的30.21%。应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别将南川石漠化现状图与南川DEM图、坡度图、地层岩性图、土地利用图叠加,发现南川石漠化主要分布在600~800m与800~1200m的高程上、坡度主要集中在15°~25°上、地层主要以纯灰岩及灰岩和白云岩为主,土地利用中以旱地的石漠化严重;在不考虑人为因素的前提下,提取高程、坡度、植被覆盖率、地层岩性等作为评价因子,利用几何平均法在统一的空间框架中,通过空间运算,属性项合并,将石漠化敏感性划分为不敏感、低敏感、中敏感、高敏感和极高敏感5级,建立基于GIS的石漠化灾害敏感性评价模型。通过石漠化危险性分级与石漠化空间叠加分析,表明笔者所选评价指标及分级科学合理。通过模型实现南川市石漠化危险性区划,发现敏感区总面积507.20km^2占岩溶区总面积的52.13%,为该地区石漠化灾害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重要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不同坡度下石漠化与水土流失的空间耦合性,为南方典型喀斯特区水土流失以及石漠化的生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以关岭县2010年的水土流失及石漠化数据为基础,运用ARCGIS中的耦合性分析模型,获取各坡度等级下水土流失与石漠化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坡度35°时,石漠化主要发生在水土流失微度侵蚀与轻度侵蚀区,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无石漠化与轻度石漠化区;坡度35°时,石漠化主要发生在水土流失微度侵蚀与中度侵蚀区,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潜在石漠化与轻度石漠化区。在不同坡度下,喀斯特区石漠化等级(水土流失等级)的变化并不一定呈现相应的水土流失等级(石漠化等级)的变化,石漠化发生存在明显的滞后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喀斯特地区草地退化和草地石漠化的空间耦合关系,以赫章县草地为例,运用"3S"技术,获取不同坡度等级下的草地退化与草地石漠化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草地主要分布在赫章县南部,草地分布平均坡度在15°~25°之间的占70.11%,是草地退化与草地石漠化多发区。各坡度等级下的草地面积占比、草地退化占比和草地石漠化占比分布走向一致。随着坡度的上升,不同石漠化等级的草地退化发生率和不同退化等级的草地石漠化发生率逐渐增加,坡度是影响草地退化和草地石漠化的一个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7.
对大通河流域的土壤侵蚀进行估算和定量评价,以期为该流域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基于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对大通河流域土壤侵蚀状况进行估算,并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不同坡度下土壤侵蚀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大通河流域土壤侵蚀总面积为12 683.66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83.83%,年均侵蚀模数为6 274.76 t/km~2。侵蚀强度整体表现为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土壤侵蚀主要集中在草地,侵蚀面积占比高达55.50%,灌木林次之。在0~25°坡度范围内,侵蚀面积随着坡度的增大呈先增加后逐渐减少的趋势,但在25°时达到最大侵蚀面积。微度侵蚀主要发生在0~10°坡度范围内,中度以上侵蚀等级的侵蚀面积均在25°坡度范围时达到最大值。林草过牧滥伐、城镇无序扩张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引起土壤侵蚀的主要原因,适度控制人类活动、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流域内今后土壤侵蚀治理及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三峡库区梅溪河流域土壤侵蚀多样性的分析,以期为研究区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提供依据。[方法]以三峡库区梅溪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GIS技术支持下,以1988年、1999年、2010年TM影像为数据源,提取梅溪河流域不同坡度各土壤侵蚀类型面积,计算出土壤侵蚀多样性与均匀度指数。[结果]随坡度的增加,土壤侵蚀强度、多样性与均匀度指数均以25~35°坡度带为转折点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结论]①因研究区主要为微度侵蚀及轻度侵蚀占流域总面积最大且最大比重达15.57%,土壤侵蚀多样性与均匀度指数在5~35°坡度带增加表明侵蚀强度增强、侵蚀类型更为均匀、生态环境破坏程度加重,在>35°坡度带指数减小表明侵蚀强度减轻、环境得到恢复与改善。②土地利用分布及其变化与土壤侵蚀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的关系密切。③土壤侵蚀问题虽得到缓解,但土壤侵蚀多样性与均匀度指数变幅均不超过0.02,表明三峡库区土壤侵蚀治理强度仍需跟进。  相似文献   

9.
以哈尔滨市宾县东山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流域土壤侵蚀进行估算,并分析其在坡度、高程、坡向地貌因子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东山沟小流域土壤侵蚀以轻度侵蚀为主,且流域年均土壤侵蚀速率呈现上游最大,中游次之,下游最小的特征;研究流域轻度侵蚀主要分布在坡度为1.5°~8°的地区,中度侵蚀主要分布在坡度为8°~15°的地区,强度侵蚀主要分布在坡度大于15°的地区;各坡向土壤侵蚀均以轻Ι型侵蚀为主;160~170 m和210~220 m高程上主要是微度侵蚀,170~180、180~190和190~200 m主要是轻Ι型侵蚀;土壤侵蚀综合指数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高程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少,最大值分布在高程为190~200 m的地区。  相似文献   

10.
以哈尔滨市宾县东山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流域土壤侵蚀进行估算,并分析其在坡度、高程、坡向地貌因子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东山沟小流域土壤侵蚀以轻度侵蚀为主,且流域年均土壤侵蚀速率呈现上游最大,中游次之,下游最小的特征;研究流域轻度侵蚀主要分布在坡度为1.5°8°的地区,中度侵蚀主要分布在坡度为8°8°的地区,中度侵蚀主要分布在坡度为8°15°的地区,强度侵蚀主要分布在坡度大于15°的地区;各坡向土壤侵蚀均以轻Ι型侵蚀为主;16015°的地区,强度侵蚀主要分布在坡度大于15°的地区;各坡向土壤侵蚀均以轻Ι型侵蚀为主;160170 m和210170 m和210220 m高程上主要是微度侵蚀,170220 m高程上主要是微度侵蚀,170180、180180、180190和190190和190200 m主要是轻Ι型侵蚀;土壤侵蚀综合指数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高程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少,最大值分布在高程为190200 m主要是轻Ι型侵蚀;土壤侵蚀综合指数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高程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少,最大值分布在高程为190200 m的地区。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明石漠化地区不同尺度立地情况下植被恢复的潜力,在立地分类基础上,依据立地分类主导因子,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评价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潜力。结果表明:立地类型区中,对植被恢复潜力的评价等级都存在,不能反映其差别;立地类型小区中,白云岩类型小区大多处于中等至强水平,石灰岩类型小区大多处于中等至弱水平,白云岩类型小区植被恢复潜力强于石灰岩类型小区;立地类型组中,上坡位类型组处于弱水平较多,中坡位类型组处于中等水平较多,下坡位类型组处于强水平较多,植被恢复潜力上坡位最弱,下坡位最强;立地类型中,顺向坡类型处于中等至强水平较多,逆向坡类型处于中等至弱较多,顺向坡类型植被恢复潜力强于逆向坡类型。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潜力整体处于中等水平。结论:该评价指标能够反映当地植被恢复潜力,评价方法客观准确,可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重建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石漠化为我国南方湿润石灰岩岩溶地区特有,是在脆弱的喀斯特地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荒漠化现象。石漠化恶化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直接的后果就是土地资源丧失,使群众失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威远县是四川省石漠化危害严重县,近年来就石漠化治理开展了探索。对威远县石漠化概况、成因、危害及治理情况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3.
卢红梅  王世杰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750-13753
[目的]探讨樵采和开垦干扰模式下石漠化过程土壤的化学性质变化。[方法]在贵州花江连续性灰岩区的小流域范围内,比较樵采和开垦干扰模式下石漠化过程的土壤化学性质变化。[结果]花江小流域石漠化过程中土壤中性偏碱性,碳、氮含量高,C/N值比较低,多数在10以下,具有较高的氮素供应潜力,土壤阳离子代换量高,保肥性能好,但磷、钾养分普遍缺乏,有效磷大多在10mg/ks以下,有效钾几乎都低于100mg/kg,缓效钾都远低于300mg/kg。随着人为干扰程度增加,花江小流域石漠化等级加剧,大部分土壤属性都有退化的趋势,体现了石漠化演变过程与土壤退化的一致性;石漠化成因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比干扰程度的影响大,樵采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小。开垦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大。茂兰凉风洞原生林下土壤养分含量大多介于花江流域的樵采和开垦序列之间。[结论]为防治喀斯特石漠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利用TM遥感影像及其他相关数据,结合地面调查与GIS技术提取广西都安县的石漠化空间分布信息,选取该区域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土地利用程度、离民居点和道路的距离等因素,定量研究了喀斯特石漠化发生率与人类活动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当人口密度超过一定阈值时,人口密度对石漠化强度有较明显的影响;经济密度对石漠化的产生具有普遍影响;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对石漠化的影响明显;离民民点和道路越近,人类活动强度对石漠化的影响越大。强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分布面积在离居民点和道路距离的第一个缓冲区内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15.
以贵州为研究区域,介绍了贵州土地石漠化的概念与现状,分析了贵州喀斯特地区土地石漠化的形成原因,提出了防治石漠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是中国严重的生态脆弱区之一,开展对石漠化的治理是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环境保护的当务之急。试验以重庆市岩溶石漠化山地为研究对象,依据石漠化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结合石漠化生态恢复治理中环境造林的原则与要求,选择生物学特性表现为适应性强、阳性速生、耐旱、耐贫瘠、适合在喀斯特石漠化山地生态恢复治理中种植的先锋植物山桐子为造林树种,具体介绍了山桐子在石漠化治理中的造林技术,从而为岩溶石漠化山地的植被恢复及生态重建提供造林经验及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为修复和恢复石漠化区的生态环境,对新邵县岩溶石漠化林地的土壤理化特性进行研究,并运用改进的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石漠化林地的土壤肥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石漠化土壤呈弱酸性,不同坡位和土层厚度的土壤容重、pH值、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效磷、土壤碱解氮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坡位的土壤速效钾没有显著差异,而不同土层厚度的土壤速效钾有极显著差异。不同坡位0~6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变异幅度为1.39~1.58 g/cm3,不同坡位0~6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其变异幅度为6.47~7.40 g/kg,各坡位以0~20 cm土层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最高,其变异幅度为73.75~111.25 mg/kg,不同坡位土壤碱解氮变异幅度为69.65~77.70 mg/kg。石漠化地上坡、中上坡及中下坡的土壤综合肥力为一般,而下坡的土壤综合肥力则为贫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花江小流域石漠化过程中土壤的物理性质变化。[方法]在贵州花江连续性灰岩区的小流域范围内,比较樵采和开垦干扰模式下石漠化过程的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结果]研究区域土壤质地粘重但结构较好,粒径〈0.001mm粘粒的平均含量为49.7%.粒径〉0.25mm水稳定团聚体含量大于60%;樵采石漠化的土壤密度低于2.6g/cm^3,开垦石漠化的土壤密度高于2.6g/cm^3;樵采石漠化土壤的物理性质均优于同等级开垦石漠化,导致抵抗雨水或流水冲击破碎的能力较开垦石漠化强一些。分形维数、平均重量直径、结构破坏率和团聚体稳定性是较好的评价石灰土土壤结构的指标。[结论]随着人为干扰程度的增加,花江小流域石漠化等级增加,土壤密度和土壤结构破坏率有增加的趋势,团聚体稳定性有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湖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及其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对土地石漠化的时空特征、区域环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保护治理自然生态环境、控制人口数量、培植替代产业、综合开发是治理湖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的关键所在.最后结合湖南岩溶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现状,对该地区石漠化治理与扶贫开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