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2005年南昌地区稻飞虱暴发流行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5年南昌地区双季晚稻稻飞虱暴发流行,全市晚稻受灾面积达100%,局部田块还出现了穿顶枯槁,对晚稻的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危胁。通过分析发现,气象条件是导致2005年晚稻稻飞虱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安福县稻飞虱暴发的气候条件分析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彭小梅 《农技服务》2007,24(8):48-49
对2005年江西省安福县二晚稻飞虱大面积暴发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当年台风影响当地次数偏多是导致2005年二晚稻稻飞虱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杨清  陈志芳  谢胜伟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2):112-112,172
罗岗镇2011年晚稻稻飞虱大发生,由于通过强化监测、加强落实防治措施,取得了较好的防控效果。总结了2011年晚造稻飞虱的发生特点、暴发原因及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2005年晚稻后期稻飞虱暴发与抗药性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5年,全国稻作区晚稻大范围暴发稻飞虱危害,广西宾阳县农作物病虫测报站灯下累计第七代稻飞虱成虫量平均21741头,与上年同期的264头、最高发生年份的735头、8年累计的208.6头相比,分别高出21477头、21006头、21532.4头。短翅型成虫:第七代798头,与上年同期的7头、最高年份10头、8年累计4.6头相比,分别高出791只、788只、793.4只。暴发原因除气候、品种因素外,主因是十几年来一直使用以吡虫啉、噻嗪酮为主药防治稻飞虱,产生高抗药性所致。进行稻飞虱对吡虫啉(irn idacloprid)、噻嗪酮(buprofez in)药效检测,防治效果在30%~50%,抗药性敏感比1994年增加202倍。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2005年褐稻飞虱暴发成灾的原因,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灰飞虱为介体传播的一种病毒病,在江西省新建县曾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流行过,受害作物主要是双季晚稻.70年代末期后发病渐渐减轻,到70年代难以找到病株标本.但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本病又开始回升,于2005年在我县的杂交晚稻上突然暴发成灾,受害作物主要是杂交晚稻.  相似文献   

7.
吉安市2005年二晚稻飞虱暴发特点与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2005年吉安市二晚稻飞虱大面积暴发,是近30年来发生最严重的年份,为特大发生,历史罕见.现将其暴发特点及原因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2005—2008年武汉市稻飞虱大发生原因及防控措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2005—2008年武汉市稻飞虱连续大发生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武汉市有效地控制稻飞虱早发、高发、暴发势头的综合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虫害损失,同时也为其他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收集整理福建省云霄县2005-2015年稻飞虱灯诱数据、田间调查数据及相关气象资料,分析2005-2015年云霄县稻飞虱发生动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云霄县早稻以白背飞虱为绝对优势种群,占91.3%,其次为褐飞虱占8.7%;晚稻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占75.7%~77.7%,中后期褐飞虱虫量逐渐超过白背飞虱,占51.6%~63.1%。各年度各月份稻飞虱种群消长动态基本一致,即呈现"双峰型"发展态势。云霄县稻飞虱常年发生7~8代,早稻主害代第四(3)代重于晚稻第七(6)代。白背飞虱始见期早于褐飞虱。11年来平均发生程度3.3级,为中等偏严重发生,主害代呈现提早发生及间歇性爆发为害的特点。气候条件是关键影响因素。台风、西南气流活动、阵性降雨等气候条件对稻飞虱迁入影响明显,而迁入峰次多且迁入峰量大是导致云霄县稻飞虱爆发成灾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益阳市赫山区稻飞虱大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益阳市赫山区2005年晚稻稻飞虱大发生,危害重,损失大。对其大发生的原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治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11.
晚稻后期进入到防治稻飞虱的关键时期。此期晚稻对稻飞虱等病虫危害已失去了补偿能力,故稻飞虱的危害易造成较大的损失。晚稻后期稻飞虱世代重叠,又常由长江以北中稻区随气流和降雨回迁到长江以南晚稻区,因而危害晚稻的稻飞虱往往是。多代同堂”,防不胜防。特别是晚稻后期,以褐飞虱危害为主,而褐飞虱短翅型成虫,食量大,繁殖快(甚至可行孤雌生殖),素有害虫中的繁殖“冠军”之称。  相似文献   

12.
2005年以来晚稻褐飞虱在永康稻区连年重发。作者根据近10年晚稻褐飞虱发生的历史资料及水稻熟制、品种、气候等方面的变化,在总结2005-2010年晚稻褐飞虱发生主要特点的基础上,分析晚稻褐飞虱连年重发的原因,主要与近5年来外地虫源迁入增多,夏秋季气温偏高、雨水偏多,本地水稻栽培方式和施肥习惯有利稻飞虱的增殖及晚稻生育前期农药使用不合理、防治质量差等因素有关,提出加强虫情监测,营造有利于水稻生长而不利于害虫的稻田生态环境,坚持"治前控后"的防治策略,科学用药、减少晚稻前期的防治次数以保护天敌安全,讲究施药技术、提高防治效果等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根据景德镇植保站1980—2004年晚稻稻飞虱调查资料与景德镇市气象站同期观测资料进行相关分析,找出景德镇市稻飞虱发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并建立稻飞虱危害程度的气象条件预报模型,为景德镇市防治稻飞虱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稻飞虱在晚稻生产上的危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特别是一到国庆节前后,大量迁飞来的稻飞虱,在短时间里就会造成晚稻"穿顶""倒秆"风险。因此晚稻稻飞虱的防治,特别是后期的用药防治,应抓住以下几个重点。晚稻对稻飞虱有一定的耐害能力,田间少量发生时,稻株生长发育不受影响,一般不需用药防治。但在大发生的年份,如果稻  相似文献   

15.
稻飞虱是影响福建水稻生产的主要害虫,其发生发展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基于统计学方法对福建省21个县晚稻稻飞虱发生等级与温湿、降水和日照条件等进行了统计分析,找出关键性因子,并建立了晚稻稻飞虱气象等级的经验统计模型.通过历史回代检验,各地区晚稻稻飞虱气象等级与实际发生的等级相比,各地区"一致"和"基本一致"的可达到50%~96%,总体预报效果较好,可投入业务应用.  相似文献   

16.
兴宁市2009年第6、7代稻飞虱大发生,本文总结了2009年晚造稻飞虱的发生特点、暴发原因。  相似文献   

17.
2006年稻飞虱在凤阳县大面积发生,本文就稻飞虱暴发原因及防治对策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稻飞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虫。近年来发生危害逐年加重.继2005—2006年连续两年偏重发生后.2007年旱季大发生.迁入量和危害程度为20年来罕见.部分稻区甚至暴发威灾.其迁入量大,发生范围广,危害损失严重.是历年来发生危害最严重的年份。据调查统计。我区2005年发生面积2.85万亩.占水稻面积75%.损失稻谷735吨:2006年发生面积3.1万亩,占水稻面积81.5%,损失稻谷799.5吨。稻飞虱大面积暴发成为影响水稻生产和稻农收入的一大灾害。  相似文献   

19.
《农家顾问》2012,(10):9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发布《关于切实加强秋季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工作的通知》,预计水稻"两迁"害虫在南方中、晚稻区呈持续高发态势;稻瘟病在江南和华南局部晚稻区流行风险较高。江淮、黄淮、长江中下游及西南单季稻区,以稻飞虱为重点,对达到防治指标田块,及时选择高效低毒药剂(醚菊酯、吡蚜酮等)防治。如黄熟期田间无水时遇稻飞虱大发生,可选用敌敌畏毒土熏蒸。对以褐飞虱为主要种群的稻田,  相似文献   

20.
稻飞虱是水稻的重要害虫,通过直接刺吸危害和传播病毒,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其中褐飞虱于2005、2006年在我区相继大暴发,由灰飞虱传播的条纹叶枯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