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湖北省长阳县于1981年开始引进蘑菇栽培技术,两年试验面积2558米~2,平均单产13斤/米~2,还出现了五个23.15斤/米~2的高产菇房,其中沿头溪公社两河口社员覃素涛,栽培40米~2,单产达26.5斤/米~2。现将五个高产菇房的主要技术经验小结如下。一、提高培养料的质量培养料配方的好坏,发酵腐熟的优劣,菇床铺料的厚薄,直接影响蘑菇的产量和质量。高产菇房培养料的配方(干重):每平方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复合矿质肥对制作培养料和栽培蘑菇的作用,我们于一九八三年秋至一九八五年春,使用菇原制作培养料栽培蘑菇进行比较试验,取得了好的结果。菇原是日本FERRO公司生产的一种熔融矿肥。它是由磷、钙、镁、硅、硼、铝、铜、锌、钼等元素组成。弱酸溶,具碱性。可用于制作无粪培养料和有粪培养料。实验证明,使用菇原可促进培养料发酵,丰富培养料营养水平,促菌丝生长,增加蘑菇产量,使用简便。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漳州市台商投资区角美镇是全国双孢蘑菇种植面积最大的乡镇,全镇2018年农法栽培双孢蘑菇面积达3 746 663平方米,菇房8 146座,平均每座种植面积460平方米。农法栽培蘑菇培养料以使用杏鲍菇菌渣和牛粪配方为主,占80%以上。2018年该镇推行由配备有环保设施的培养料厂集中生产一次发酵料11 682吨,供应农法栽培菇房种植双孢蘑菇12万平方米,社会和环保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4.
培养料自热后发酵栽培蘑菇陈国朱(福建省莆田市食用菌开发中心351100)陈玉先(莆田市郑坂中学351142)近年来,我市蘑菇栽培从零星分散、每户栽培五十、一百平方米的小户经营,迅速转变为大户栽培,每户栽培四、五百平方米或几千平方米,最大的已达1.7万...  相似文献   

5.
董作为  张作卷 《食用菌》2002,24(3):25-26
苍南县是浙江省蘑菇重点产区 ,为充分发挥我县菇农技术、资源等优势 ,更好地利用夏季闲置的菇房 ,解决夏季鲜菇不足。 1998~ 1999年 ,我县有关部门组织技术骨干 ,在蘑菇主产区——马站镇进行了高温蘑菇菌种引选和栽培技术研究 ,成功地选出“夏菇 93”和“新登 96”两个适宜当地栽培的高温蘑菇菌株。现将高温蘑菇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栽培方式 传统的塑料大棚栽培为低棚栽培 ,生产期遇上高温 ,菇房上层及四周气温较高 ,上层高温多湿 ,下层偏干 ,致使培养料偏干 ,相对湿度又过大 ,限制了高温蘑菇的均衡高产 ,相当部分的成菇还染上细菌性斑…  相似文献   

6.
陈国朱 《食用菌》1996,18(6):17-19
无粪蘑菇栽培,我市自1989年总结鉴定推广以来,面积逐年增加,技术也不断创新,产量明显提高,年栽培面积已超过250万m~2,生物转化率约45%,单产约11kg/m~2。高产的关键技术为以下三方面。 一、培养料后发酵 近年来,我市塑料菇房迅速兴起,与原来土墙菇房比较,具有成本低,建造易,保温保湿性好,产量高等优占。为适应本地菇房特色,掌握后发酵技术,设计了四个处理的试验:Ⅰ自热后发酵1;Ⅱ自热后发酵2;Ⅲ加热后发酵;Ⅳ一次发酵。每处理用一座菇房,栽培面积200m~2,用料5000kg。结果四个处理分别收鲜菇2398kg、2270kg、2351kg和1580kg,生物转化率分别为47.9%、45.4%、47.0%和31.6%。从试验中可看出三个事实:①后发酵的产量比一次发酵的高48.1;②自热后发酵的产量比加热后发酵高2%;③同是自热  相似文献   

7.
孙立南 《食用菌》1997,19(2):26-27
福建省是蘑菇栽培的大省,产量占全国50%以上,而我市又是福建省蘑菇的主要产区,占全省种植面积50%以上,1996年全市蘑菇种植面积18000000m~2。每年还以1000000~2000000m~2递增,蘑菇生产已成为我市农村重要的经济支柱,为了促进我市蘑菇生产的发展,本文就蘑菇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初步研究的结果作一介绍。 (一)推广培养料二次发酵新技术 我市蘑菇生产,原来产量低而不稳,质量也较差,自从推广了培养料二次发酵后,产量有较大幅度增加,质量也有较大提高。菇农推广的培养料二次发酵是把蒸汽通入进料的菇房,从料温55℃开始计时间,保持60℃48小时,这样既可使培养料分解充分,又可杀死料中有害微生物和害虫,还可使料中的游离氨、硫化氢气体挥发,以避免有害气体伤害蘑菇菌丝体。发酵前必须把菇房门窗、墙角、屋顶等所有缝隙用塑料薄膜密封,有些菇农在墙脚喷洒敌敌畏,在发生蒸汽的大汽油桶中放入甲醛,使  相似文献   

8.
巴氏灭菌床栽草菇高产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玉华 《食用菌》1992,14(3):36-36
草菇一般都是在野外堆栽,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产量不稳定,经济效益低.为了探索草菇高产栽培新技术,我们利用塑料蘑菇菇房对培养料进行巴氏灭菌栽培草菇试验.一般每100kg稻草可产菇16~30kg,经济效益显著.现将其栽培技术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以往栽培蘑菇的培养料,主要是粪草混合堆制而成,以菇床辅料厚度5寸计算,1000平方市尺栽培蘑菇面积的培养料,约需干牛粪6000斤(或鲜牛粪2万斤),粪肥用量大,已成  相似文献   

10.
蘑菇堆肥高压发酵隧道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荷兰的蘑菇生产技术世界领先,其采用发酵隧道(图1)制造堆肥,空调菇房栽培出菇,周年生产蘑菇6~8茬,每茬产量稳定在30千克/平方米。我国蘑菇培养料发酵设施落后,技术含量低,菇农烧煤产生蒸汽进行培养料后发酵,全国数十万个煤灶冒烟6~7天,不但耗费大量能源及人力,还排放大量碳和硫污染空气;种菇环境脏、乱、差,  相似文献   

11.
栽培蘑菇的传统培养料,主要是稻、麦草与畜粪混合堆制而成。以菇床铺料厚度17厘米计,100平方米栽培面积的培养料,约需新鲜畜粪3万斤(或干粪7千斤)。粪肥用量大,已成为发展蘑菇生产的障碍,为此,许多国家都在大力开展合成、半合成堆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巴西蘑菇又名小松菇 ,商品名姬松茸。福建省自 1992年引种至今 ,产品一直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栽规模逐年扩大 ,栽培技术不断完善和提高 ,产量和产品质量以及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本文着重介绍巴西蘑菇规范化高效优质栽培技术。1 标准化菇房的建造 菇房以座南朝北方向为佳 ,保湿、保温性能要好 ,空气流通、无直射阳光、保持内外部环境整洁。一座标准菇房的栽培面积为 15 0 m2 ,占地面积为宽 7m,长 11m。实际生产中一般为 2~ 4座甚至更多座的连体菇房规模栽培 ,省料 ,且省占地面积 ,每座菇房占地宽仅为 5 m,长 11m。其结构主要是借鉴蘑菇规范…  相似文献   

13.
根据国内菇房条件,研究蘑菇在自然气温和加温条件相结合的方式下进行周年性栽培。结果表明:U3和5414蘑菇菌株分别适宜秋茬和冬茬栽培,单产高、菇质好;堆制培养料需要采取预湿、预堆、料内开洞通气的高温快速发酵技术;冬季栽培蘑菇宜采用发酵土和细泥砻糠两种覆土材料,菌丝爬土快,单产高。  相似文献   

14.
双孢蘑菇疣孢霉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疣孢霉是一种土壤真菌,它以覆土为主要传染源危害双孢蘑菇,已成为制约我国双孢蘑菇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若采取严格菇房处理、培养料二次发酵、重视覆土材料消毒、适时安排栽培季节、加强栽培管理、选用抗逆性强的蘑菇菌株等综合防治技术,可有效控制双孢蘑菇疣孢霉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王尚荣 《中国蔬菜》2001,1(2):37-37
姬松茸学名AgaricusbluzeiMurrill,简称A.B.M.,别名小松菇,又名巴西蘑菇。是双孢蘑菇的近缘种,属于草粪生菌类。其子实体脆嫩爽口,具有特殊的杏香味,是中外餐桌上菜肴中的珍品。姬松茸栽培原料广泛,可以用稻草,麦秸,野草,配合牛、马粪,栽培技术容易掌握,生产前景广阔。菏泽农校科研教学基地,从1997年开始用麦秸试种,做了4组12个对比试验,从中优选出几个高产配方,摸索出一套栽培管理模式,使每公斤麦秸可产鲜菇0.5~0.7kg,经济效益可观。1培养料配方1.1粪草配方(栽培面积50m2)麦秸1000kg,干牛粪500kg,饼肥80kg,过磷酸…  相似文献   

16.
食用菌栽培全过程也就是生长发育的各阶段部需保持适宜的水分,才能保证菌丝的正常生长,实现优质高产。为此,各种食用菌栽培时大多在培养料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水,再行拌料。但培养料中含水量大,菌丝不吃料,栽培失败;含水量低,又影响产量或不能出菇。而培养料中的水分,根本无法保证各菇类优质高产。特别是出过一、二潮菇后,菌袋大量失水干瘪,致使出菇减少或不出菇,直接影响其产量和质量。所以说水分是关系到能否实现优质高产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7.
冯健雄 《食用菌》1999,(2):27-27
大田中棚栽培蘑菇是我镇近几年的支柱产业,这种新型设施栽培方法,其主要优点:第一,单位面积投入培养料少,生物效率高,大田中棚栽培与常规菇房栽培相比,同样面积投料成本减少一半,生物效率增加两倍多;第二,省工省料,大田中棚栽培只需常规菇房用工的1/3,且操作方便,还能节省后发酵的燃料消耗;第三,室外大棚栽培生产环境好,菇形和菇质均明显优于常规菇房的产品,亩纯收入为2000~3500元,是周期作物的5~10倍,经济效益极其显著.  相似文献   

18.
根据麒麟菇的生长特性,选择适宜培养料配方、栽培季节及栽培模式对麒麟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麒麟菇在本地区的高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是:菌株选用P18复壮菌株QI;接种期选择在10月20日左右;栽培模式采用“长城式”垒畦不脱袋床式栽培。  相似文献   

19.
蘑菇人工栽培于20世纪30年代传人我国,传统的栽培技术是以牛粪和稻、麦草为培养料。80年代调整产业结构之际,平湖市引进蘑菇生产技术,由于生产规模受到牛粪资源制约,当地菇农首创了以菜籽饼、稻草加少量氮素化肥经堆制发酵而成的“蘑菇人工合成无粪培养料”,解决了牛粪资源不足的难题,促进了蘑菇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莆田县蘑菇栽培面积达111万米~2,菇房栽培一季蘑菇后几乎没有利用。为了提高菇房利用率,1986年春在九华农场,用蘑菇房挂袋栽培黑木耳试验,获得了良好效果。一、材料与方法一)制栽培袋:供试黑木耳菌种为D-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