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背毛木耳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背毛木耳高产栽培技术福建省漳州市大房农场食用菌场汤光宇台湾白背毛木耳43号菌株自1990年引进到大陆,特别是福建省漳州地区以来,其栽培数量已由原来的500万袋发展到1995年的1.5亿袋左右。由于其产品脆嫩可口,有很好的食药兼用价值,特别其背面绒毛...  相似文献   

2.
白背毛木耳属木腐性真菌,添加适量的氮源可以显著的提高木耳的产量,试验结果表明,膨化豆粕可以作为白背毛木耳的理想氮源,5%的添加量产量最高,效益最好;膨化豆粕的添加量增加,污染率也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3.
白背毛木耳,是20世纪90年代从我国台湾引进大陆的,具有很好的食、药用价值,一直是出口创汇产品。2010-2011产季,福建省龙海市白背毛木耳年栽培1400万袋,年产干耳770吨,是福建省白背毛木耳主产区,栽培技术较为成熟。  相似文献   

4.
袋栽白背毛木耳菌种优质生产技术郭翠英(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厦门361006)白背毛木耳干耳黑面白背,朵大肉厚,销路好,价格高,适合国际市场需要,发展势头好,近几年在福建闽南地区利用塑料荫棚进行墙式袋栽,一户(场)栽培量达数万袋,数十万袋至数百万袋,...  相似文献   

5.
白背毛木耳是20世纪90年代龙海市从台湾引进的一种毛木耳,其产品有很好的食(药)用价值,是出口创汇的主要蔬菜产品之一。2010-2011年产季,全市白背毛木耳年栽培1400万袋,年产干耳770t,是福建省白背毛木耳主产区,栽培技术较为成熟,现将其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黄志龙 《食用菌》1998,(4):32-33
福建省白背毛木耳通过几年的栽培实践,已摸出一套高产优质的栽培新技术,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应用发酵技术处理培养料,可以露天开放式接种,不仅可提高劳动生产率,且菌袋成品率高;二是采用“一区制”立体栽培,把室内菌丝培养阶段移到室外荫棚里,节约了用地。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 1 季节安排与菌种选择 1.1 生产季节 白背毛木耳属于中偏高温结实型的菌类,子实体生长温度7~28℃,最适18~22℃,福建地区大规模生产一般安排在8月下旬~9月下旬制袋,u月至次年4月采收,5~8月清场再生产准备。  相似文献   

7.
商东升 《食用菌》2007,29(1):36-36
毛木耳在本地食用菌鲜销市场上为一个新品种,栽培户和鲜销量逐年增多。为筛选出适宜我地毛木耳栽培的配方,我站于2001~2004年做了11种配方试验,结合本地区原料特点,筛选出4个配方进行栽培,现将结果介绍如下。1菌株选择本地市场偏爱颜色偏黑的品种,因此我站选择上海3号(白背)、951,引自河南省农科院菌种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8.
白背木耳,是近年来从我国台湾省引进的一个毛木耳新品种,营养丰富,品质脆嫩,口感优于普通毛木耳.是国内市场和出口畅销品种,价格是普通毛木耳的1~3倍,每kg鲜耳上市价4~6元.现将白背木耳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栽培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白背毛木耳胞内多糖的抗肿瘤作用,将昆明种小白鼠接种S-180实体瘤后随机分组,饲喂低、中和高剂量(100、200和400 mg/kg)白背毛木耳胞内多糖AP1,分别以生理盐水为空白对照和环磷酰胺为阳性对照。白背毛木耳胞内多糖AP1低、中和高剂量对S-180实体瘤的抑瘤率分别是36.84%、46.78%和56.73%,均能显著地提高荷瘤小白鼠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和显著地延长S-180腹水型荷瘤小白鼠的存活时间。白背毛木耳胞内多糖AP1可以有效地抑制S-180肉瘤的生长,可通过提高动物的免疫功能达到抗肿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林海清 《食用菌》1996,18(2):15-16
笔者于1989年7月8日在绥宁县河口乡境内的白蜡界山枯乌桕树木上,采集到一丛呈菊花形、直径18.50cm的野生毛木耳。经分离驯化培育获得新菌株,编号为白背毛木耳978。1990年进行段木栽培试验,木耳长满杆;代料栽培也表现出良好的效果。每百公斤湿段木,一般可产干耳4~5kg,高产7kg;袋装干料450g,平均袋产鲜耳450~650g,高产达700g以上。通过几年的示范推广表明,该菌株性状稳定,抗杂菌力强,耐高温,生长迅速,产量高,段木和代料栽培均可发挥它的优良特性。现将该菌株的特性及栽培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白背毛木耳集约化立体栽培技术黄毅,谢宝贵,朱坚(福建农业大学福州金山350002)8排包排包就是把接种好的菌袋排在菇棚内进行墙式立体栽培。在柱的两边各放一根毛竹,并与柱绑在一起,在地上间隔地横放砖块,支起毛竹形成一狭的床架(宽16~18cm)离地面1...  相似文献   

12.
毛木耳E_1品质特性及栽培李鸣雷(陕西省蔬菜花卉研究所杨陵712100)刘萌娟(陕西省粮食作物研究所杨陵712100)毛本耳E1是我所从台湾引进的一个毛木耳新品种。该品种口感柔滑、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因而在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大受欢迎。为此,我们对其品质特...  相似文献   

13.
利用木屑栽培白背毛木耳等食用菌时一般都需要将木屑先在室外长时间堆积放置,并反复淋水以使其中的有害物质如单宁、树脂等溶出去除,之后方可用作培养料。试验将尾巨桉木屑少量淋水,在室内堆积发酵约2个月,期间翻堆3~4次,之后用于制作白背毛木耳原种和栽培料。试验结果表明,尾巨桉木屑经过发酵预处理后可以替代常规的阔叶树杂木屑栽培白背毛木耳,毛木耳菌丝长势和产量不会受到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白背毛木耳栽培管理粗放,产量高,适合机械化、集约化生产,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从栽培季节、栽培场所的选择、培养料的配制、栽培包的制作、接种与发菌培养、出耳阶段的管理和采收等方面介绍了白背毛木耳高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5.
白背毛木耳栽培应对特殊气候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白背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主要食用菌品种之一,有"树上海蜇皮"之美称。漳州市是国内白背毛木耳的主产区,年出口量约占全国的90%。白背毛木耳是福建省最主要的出口创汇食用菌品种[1]。2015年白背毛木耳生产较往年问题多,整体产量、质量降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生产季节  相似文献   

16.
白背毛木耳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的食用菌之一,素有"树上海蜇皮"的美称,目前在国际市场上的需求量日益增长。20世纪80年代,台湾商人在福建漳州一带租地办场,建立了多个白背毛木耳"太空包"墙式栽培模式的集约化种植场,由于当  相似文献   

17.
杏鲍菇菌渣栽培白背毛木耳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白背毛木耳"漳耳43-28"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在常规栽培料中添加30%杏鲍菇菌渣栽培白背毛木耳与对照处理的产量、经济效益、蛋白质、多糖、脂肪、粗纤维、灰分、氨基酸等各项指标,探讨了常规栽培料中添加杏鲍菇菌渣对白背毛木耳生产效益和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规栽培料中添加杏鲍菇菌渣栽培白背毛木耳,可以提高木耳产量,平均增产22.92%,相对净收益增加54.21%;同时还可以增加其子实体中的粗蛋白、多糖、氨基酸含量,并可降低其中的粗脂肪和粗纤维含量,改善食用口感,提高其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毛木耳781,朵大、肉厚、有光泽、抗逆性强、产量高,是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主栽的常规品种之一。但由于技术上欠完善,经济效益较低。为提高毛木耳781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增加生产效益,笔者通过生产实践,总结出以下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9.
徐兵  章文涛  冀宏 《中国食用菌》2015,(2):44-46,59
对白背毛木耳进行液体培养,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寻求较优配比的白背毛木耳生长促进剂配方,并通过固体培养试验验证生长促进剂的可靠性。最终确定优化生长促进剂配方为:每100毫升萘乙酸0.05 g、磷酸二氢钾2 g、硫酸锌2g、硼酸0.4 g、碳酸钙0.4 g、钨1 g、硫酸镁2 g。验证结果显示,该促进剂对白背毛木耳菌丝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3种不同浓度的除虫脲为试材,采用菌丝生长抑制率法、菌丝干质量法,研究白背毛木耳菌丝对除虫脲的敏感性,同时以拌料方式施药于白背毛木耳栽培料,研究除虫脲防治白背毛木耳真菌瘿蚊的效果,并检测试验处理的农残情况,以期为除虫脲防治毛木耳真菌瘿蚊技术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供试的除虫脲浓度对白背毛木耳菌丝生长速度抑制作用小,均低于10%.而2500倍除虫脲T1处理对白背毛木耳菌丝体生长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供试的除虫脲浓度对产量无明显不利影响,由于污染菌包数量减少,单包平均产量均提高.2500倍除虫脲T1处理,菌株1261、B2872平均单袋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21.81%、31.91%,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2500倍除虫脲T1处理,菌株1261的真菌瘿蚊发生率仅3.06%,比对照(20.56%)降低85.12%.菌株B2872发生率为9.72%,比对照(20.56%)降低64.65%.各试验处理子实体均未有农残危害.2020-2021年示范2500倍除虫脲拌入发酵料中防治毛木耳真菌瘿蚊,示范2万袋,虫害降低83.3%,示范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