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滇龙胆草为云南当地药用植物,原本在野外资源量较多,分布范围较广,但因无节制采挖,现野生种群在云南各地已不多见且种群内植株数量较少,已陷入濒危境地。在通过多年的考察及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滇龙胆草的引种繁殖技术。  相似文献   

2.
滇龙胆草为云南当地药用植物,原本在野外资源量较多,分布范围较广,但因无节制采挖,现野生种群在云南各地已不多见且种群内植株数量较少,已陷入濒危境地。在通过多年的考察及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滇龙胆草的引种繁殖技术。  相似文献   

3.
对万州区和石柱县的荷叶铁线蕨种群进行了调查,为重庆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荷叶铁线蕨的保护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分布的荷叶铁线蕨种群有7个分布点,其中万州区有5个、石柱县有2个.调查发现荷叶铁线蕨的分布范围日渐缩小,分析了荷叶铁线蕨濒危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了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4.
褐马鸡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禽类,现仅分布于山西吕梁山、陕西黄龙山、河北小五台山和北京东灵山等地的局部地区。随着褐马鸡栖息地的不断丧失,其种群分布范围在逐渐减少,现褐马鸡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本文通过概述褐马鸡的生态习性、繁殖行为及地理分布等,分析了褐马鸡的濒危现状及致危因素,论述了我国针对褐马鸡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效,并在此基础上,整合目前立法保护、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等保护措施,对褐马鸡未来的保护及科研工作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普陀鹅耳枥种质资源的岛内外就地与迁地保存现状,认为人为毁林开垦是导致其濒危的直接原因,花期不利天气是影响其传粉的外部因素,而雌雄花序分布格局不合理、有效授粉期短、花粉活力低、果壳坚厚等自身繁殖机制是限制其野外种群恢复和重建的主要原因。从野外种群的自我重建与天然更新角度分析,认为普陀鹅耳枥目前仍处于濒危状态。提出了进一步扩大种群规模,持续做好野外种群的保护与建设工作,努力提高种子品质,加强天然更新能力研究等资源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6.
为摸清平远县半枫荷资源及其分布,在全县范围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半枫荷树种的分布范围、种群数量、濒危现状及保护价值等进行了论述,探求半枫荷资源的发展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7.
掌叶木(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单种属植物之一。对广西乐业县神木天坑和穿天洞坑的掌叶木种群展开调查,结果表明:两样地掌叶木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均为随机分布;径级结构和高度级结构显示Ⅰ和Ⅴ年龄级的幼苗和老木数量稀少,而大量个体集中在Ⅱ、Ⅲ、Ⅳ年龄级,呈现纺锤形结构,即为衰退型种群;种群动态指数Vpi为0.592、Vpi′为0.118,即种群属于增长型,但易受外部环境因素干扰,增长趋势极小,从长远来看,由于Ⅰ级幼苗的缺失,最终会导致种群的衰退。静态生命表和存活曲线显示掌叶木种群随着年龄增长,生存质量越来越低,存活曲线更趋于DeeveyⅡ型,属于衰退型种群;针对该种群的特征和濒危原因,探讨其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8.
对滇西南地区滇龙胆草在自然状态下的生长环境、生长特性、繁殖特性、开花物候以及资源状况等进行了考查。结果表明:滇龙胆草的野生种群在自然状态下仅为间断分布且种群内的植株数量较少,自种子萌发至植株开花结实需3年以上;开花后及时授粉,传粉方式以自花传粉为主,授粉后5~8 d子房开始膨大,果实成熟期为60d左右,自然状态下结实率(88%)较高但种子萌发率(0.3%)较低;分蘖繁殖能力较低,每丛1年仅萌生1~2条茎;野生生境下滇龙胆草群体的更新主要是通过有性繁殖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吴赵增 《安徽农业科学》2013,(29):11721-11722,11727
针对维西县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物种保护现状,阐述保护成效和存在问题,提出扩大就地(近地)保护范围、强化迁地保护建设、完善监测体系、加强宣传教育和多方筹集资金等建议,为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种群的保护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结合已有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结果,对西藏地区手掌参的地理分布和生境特点进行研究,分析探讨西藏地区手掌参濒危的原因,以期为野生手掌参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手掌参分布范围狭窄,种群规模小,多呈零星或零星小片分布于藏南和藏东南各县域的局部地区。手掌参生长于海拔2800~4600 m,具有一定坡度的林窗、林缘、草甸、草地生境中,生境土壤呈酸性至中性,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类型以棕壤和高山草甸土为主,其分布区具有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手掌参濒危最主要的内在因素是其繁殖能力和繁殖效率低,市场需求的掠夺性、采集方式的致死性、采集时间过早、人为滥采滥挖等干扰因素和生境的破碎化是主要的外部致危因素,手掌参濒危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桫椤是中生代的古老孑遗物种,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云南省威信县存在滇东北地区迄今最大的桫椤种群,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珍稀濒危植物,结合云南省第二次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项目,对该地区桫椤种群的地理分布、生境条件、群落结构及保护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威信的桫椤群落是结构保存完好、植物种类丰富的珍贵群落,应予以很好保护。  相似文献   

12.
峨眉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 omeiensis)为我国特有种,分布于四川峨眉山,野生植物仅存20余株,是国家一级珍稀濒危的保护植物。本文阐述了峨眉拟单性木兰的生存现状、种群分布及群落特征,分析了其现有的保护措施、保育繁殖技术的研究现状。针对其濒危原因,提出了具体的保护途径,为未来合理开发利用峨眉拟单性木兰资源提供依据,同时对峨眉拟单性木兰科研、保护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刺参( Oplopanax elatus)在长白山区呈间断性窄地域分布,受到森林锐减、过度采挖等因素影响,导致种群衰退。通过对野生刺参生长环境、土壤特点、伴生植物的调查,分析其种群退化原因;指出通过政府引导,加快产业调整,实施人工驯化栽培满足市场需求是解决刺参濒危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陕西秦岭和秦巴山区连香树种群分布区域、生存立地环境、种群径级结构、自然繁殖更新特征和濒危因素等。结果表明:陕西连香树主要分布于秦岭北纬35°30’~37°48’之间的17个县,分布在海拔高度1 408~1 889 m。区内种群均为远距离间断性片状、块状、散生和单株生存。秦岭连香树主要濒危因素为雌雄异株,且株间距离较远致使授粉不良,种子个形微小、质量轻,发育质量差。较厚的林下枯枝落叶层阻碍了种子与土壤的接触,即使种子发芽胚根也易枯萎,不易发育成苗。此外,人为砍伐使种源母树减少,砍伐后虽偶有从根基萌蘖新株,但萌蘖繁殖只能维持种群现状。由于自身繁殖更新的局限性和人类对其生存环境的破坏,致使连香树种群结构断代严重,种群消亡的危险性在不断加剧。  相似文献   

15.
巧家五针松是中国特有的极危植物,仅滇东北有不足0.5 km2少量零星分布,种群极为脆弱。昆明市濒危动植物收容拯救中心对巧家五针松进行了迁地保护试验,以期在原自然生境极度脆弱的情况下,不断寻求扩大其生存环境的方法,尽可能保存这一极度濒危的物种。文章重点介绍巧家五针松引种地立地条件、栽培管理方法及引种表现。观察发现,巧家五针松幼苗抽梢能力强,生长量正常,但冬春旱风对苗木生存有较大的危害,保护地模拟原生境栽培,生长状况良好,适合迁地保存。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述了河南省现存的33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的地理分布、生长环境及其科学价值。在野外调查观测的基础上,分柝和总结了珍稀、濒危植物种群分布的生态特点及其濒危产生的原因。初步确定列入省内急需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42种,并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矮牡丹是中国特有的珍贵种质资源,全国现仅存有六个居群,主要分布于陕西,山西和河南交界的部分山区,居群内数量很少。其种群类型,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及濒危状况尚未详细研究报道。调查结果表明矮牡丹现有的生存环境已遭到破坏,生长发育缓慢,自然繁殖能力差。研究分析了矮牡丹在自然界的濒危机制,提出了建立矮牡丹自然保护区,促进自然种群的繁衍,设立人工繁育苗圃等保护措施。这对于保存中国濒危物种资源具有非常重要参考价值,对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云县高寒冷凉山区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是以滇龙胆草为主的中药材产业,近年来以滇龙胆草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发展趋势放缓,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乏力。为了持续巩固云县国家区域性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云药之乡”品牌创建成果,通过以云县滇龙胆草产业发展为例,从滇龙胆草产业发展现状、优势和瓶颈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没有完善的产业发展科技服务体系、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制约了云县滇龙胆草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议云县进一步建立健全产业发展科技服务体系,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增强科技服务产业能力,培育产业龙头增强内生动力,发挥合作社作用助力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19.
长序榆(Ulmus elongata)是1979年我国发现的一个榆属新种,属于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目前,现存的野生原种数量极其稀少,分布范围狭小,天然更新不良,濒临灭绝边缘。对长序榆的深入研究对于拯救濒危植物、保存珍贵种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从分类地位、形态特征、生态学、种群、群落、繁殖特性等方面对我国长序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并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做了相应补充。利于构建更为合理的濒危植物优先保护种群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云南蓝果树(Nyssa yunnanensis W.C.Yin)为中国特有极度濒危一级保护植物.为深入研究云南蓝果树濒危机理并开展种群的有效保护,详细调查了云南蓝果树种群状况并初步分析了其生态学习性.结果显示:云南蓝果树目前仅存2个天然种群,共计8株,物种濒临灭绝;云南蓝果树分布区狭窄、对生境要求高,是其种群规模极小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