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100Dg圆公式含义的分析,对影响林分断面积精度的2个主要因子:样地株数密度与林分平均胸径估测值进行了误差分析与探讨,提出了样地株数密度估计林分株数密度采用典型选样,林分平均胸径估测值采用目测法等相应解决办法。其中,当目测值有偏差时采用修正系数可使100Dg圆的可靠性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通过林分平均胸径100倍圆法与角规及标准地的测树特征比较分析,阐明了林分平均胸径100倍圆法的原理、工具、方法,该方法具有简便、工效快与操作误差小等优势,认为林分平均胸径100倍圆法是一种具有实践应用研究价值与实用技术推广价值的林分断面积测定的新方法,将成为一项具有广阔前景的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3.
林分平均胸径100倍圆公式在随机抽样中的理论论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文献[1]提出的在林分中作样圆随机抽样,分别采用样圆直径为林分平均胸径100倍和样圆直径为林分平均胸径目测值的100倍园法测定每公顷断面积的新方法,笔者从样本统计分析上分别推导与论证了林分平均胸径100倍圆公式G/hm2=N0与修正公式G/hm2=N.K的理论成立性。  相似文献   

4.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刊2007年第3期刊登蒙彬先生[1]的文章“林分平均胸径100倍圆法公式在随机抽样中的理论证明”一文,在其参考文献中有“对‘林分平均胸径100倍圆法测定每公顷断面积的理论初探’一文的审稿意见[2]“”乘法法则对林分平均胸径100倍圆法的破解[3]”(以下简称“破解”)两篇短文,笔者拜读以后,觉得这种提法不妥,为使该法更加完善,现提出来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林分平均胸径100倍圆法理论含义的分析,推导出方形样地(或标准地)的边长等于林分平均胸径的88.62倍时,林分每公顷断面积等于方形样地内的林木株数加上边界上林木株数的一半.文章对该方法的理论成立性、误差分析、操作方法及对林分适应性特点等作了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括约检尺会导致误差的产生,一种是随机误差,另一种是系统误差,各径级之间、各种误差之间的误差可相互抵消一部分。但是,系统误差造成林分平均胸径下降,本文对此误差作了定量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算式。  相似文献   

7.
伐前调查是森林经营单位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为寻求一种简便、快速、高精度的伐前蓄积量估测方法,以广西斯道拉恩索林业有限公司(SEGX)的一个作业小班为例,把采伐机自动记录的带皮数据作为真值,采用样带实测法、样圆实测法、角规样地和每木检尺4种方法估测小班蓄积量,对比分析各方法的估测精度.结果表明:样带法、样圆法和每木检尺3种方法的估测精度均在90%以上,满足抽样控制的精度要求.每木检尺虽然精度最高,但工作量也最大,对于公司日常的伐前调查,建议使用样带或样圆实测法.角规样地的精度稍低,为87.2%,原因在于仪器自身缺口误差、样点位移、观测误差以及坡度等因素的影响.对于公司许多面积大、地势复杂的作业单元,样地调查不容易开展,仍建议按技术要求采用角规测量,这样会比样地调查效率更高.最后,利用销售数据算出材种出材量为170.3 m3,出材率高达88.3%,这是由于称质量消除了人为测量误差和木材堆放空隙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几种常用森林蓄积量调查方法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云南省澜沧县糯福乡面积为4.0 hm2的试验林分中,采用机械角规样地调查法、全林每木检尺法、带状样地调查法、样圆调查法和角规辅助典型选样调查法进行了林分蓄积量调查,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认为不同精度要求条件下应采用适宜的调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伐根检尺是测定毁林案件采伐量的常用方法,选择相似林分调查并且建立胸径──-根径关系式和树高曲线,间接应用二元立木材积表计算蓄积可提高伐根测定采伐蓄积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乘法法则对"林分平均胸径100倍圆法"的破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人写了“对《林分平均胸径100倍圆法测定每公顷断面积的理论初探(之一)》一文的《审稿意见》”,8月4日包含该文作者在内的林校老师3人来访,lO月25日由《林业调查规划》编辑部得知,该文及本人的《审稿意见》、及作者对《审稿意见》的答复与商榷、一并在2005年第5期上发表,并写了“编者按”。本文对《林分平均胸径100倍圆法》做进一步破解。  相似文献   

11.
以林分平均胸高直径的100倍为直径作圆形样地,得出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等于圆形样地圆内的林木株数加上圆界上林木株数的一半。并根据标准地原理和角规测树原理进行了公式推导,利用了概率论原理对角规在100Dg圆绕测时,对圆外相割株数与圆内相离株数的理论数据近似相等性、互补性的假设进行了分析与论证。  相似文献   

12.
利用57块落叶松纯林林分标准地中的57株最粗直径与冠幅材料,建立了最粗胸径与最大冠幅的落叶松林回归模型,即:D 最大=a+bG_k 最大;在同龄纯林林分中,最粗胸径约为平均胸径的17—18倍,依据这一林学界公认的原理,通过在航片上判读量测最粗胸径的树木冠幅,即可对平均胸径进行估测。31个小班的试验表明:效果较好,为简便快速地从航片上获取平均胸径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该文的结论是“以林分平均胸径的100倍为直径作圆形样地,得出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等于圆形样地圆内的林木株数加上圆界上林木株数的一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提出一种九棵树多边形样地调查方法来建立林分调查因子模型,利用固定翼无人机拍摄北京松山影像数据,处理并区划后,根据九棵树法多边形样地算法估测各林分调查因子,再通过随机抽取18块样地作为检测数据,人工野外根据传统每木检尺方法计算平均胸径、平均高、林分密度以及林分蓄积量模型,然后通过经纬度、坡度、坡向、海拔等信息在影像中定位并利用九棵树法测得各林分因子调查数据,将测得数据与传统方法进行精度验证。经过精度分析,各林分调查因子相对误差介于8.80%~12.57%,相关系数介于0.624~0.927,满足森林资源二类调查需求,该方法可以替代传统每木检尺方法获取森林调查因子,将无人机融入九棵树多边形样地算法,弥补了利用传统方法耗材耗力浪费资源而用遥感影像测量精度有限制的局限性,适用于小尺度精准林业作业,既保证精度有可以极大程度减少野外人工作业量,为指定森林经营方案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黄龙山林区主要树种的树高与胸径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1087个角规样点的角规控制胸径检尺调查资料,分别对油松林、栎类林、白桦林、山杨林及硬阔林、软阔林的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各树种林分平均高与胸径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即:H=a b lnD、H=a bD且相关紧密。在黄龙山林区用胸径估测平均树高,对于森林资源清查和育林作业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林分平均直径100倍圆法在测定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的同时,还能测定林分每公顷株数。100倍圆法测定每公顷株数与角规相比较而言,两者的精度如何,两者测定每公顷株数可靠性如何,能否反应林分直径分布规律等都有待验证和评价。对12块马尾松人工林与杉木人工林样地进行了典型抽样调查,通过内业分析发现100倍圆法测定每公顷株数的平均精度为92.28%,角规测定每公顷株数的平均精度为86.23%,100倍圆法测定每公顷株数的平均精度高于角规约6个百分点。同时,100倍圆法野外测量效率更高一些,也更能反应林分直径分布结构分布规律的特点。此方法是理论到实践的首次应用,可使今后的测树工作更加精准方便。  相似文献   

17.
在腾冲县中和乡、北海乡等地设置30块秃杉人工林标准地,在每木检尺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相关分析方法进行不同密度指标与林分树高、胸径生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林分密度与优势木平均高相关不紧密,与林分平均胸径相关紧密,即林分密度越大,其林分平均胸径越小,林分平均胸径要求达到大径级材时,林分密度应控制在1 000株/hm2以内。  相似文献   

18.
以香格里拉市高山松为研究对象,采用Weibull拟合函数、SPSS以及逐步线性回归对高山松林分直径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参数a与林龄(AS)呈正相关关系。参数c与林分密度(SD)、林龄(AS)均呈正相关关系,与林分平均胸径(Dg)、林分平均高(HT)均呈负相关关系。偏度(SK)与林分密度(SD)、林分平均胸径(Dg)、林龄(AS)均呈正相关关系,与林分平均高(HT)呈负相关关系。峰度(ST)与林分密度(SD)呈正相关关系,与林分平均高(HT)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以贵州省锦屏县第四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系统抽样为例,对角规点抽样的标准表法和圆形样地每木检尺的二元立木材积表法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角规样地与圆形样地对总体蓄积抽样精度分别为90.28%,90.38%,均达到规定的精度要求(≥90%),总体蓄积估计值仅相差1.63%;角规样地检尺样木株数较少,外业工作量相当于圆形样地的40%左右,抽样效率较高;角规样地对大部分林分公顷株数、公顷断面积、公顷蓄积的抽样估计偏低。小班蓄积采用角规辅助调查的标准表法,总体蓄积采用圆形样地每木检尺的二元立木材积表法进行抽样控制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扼要论述了区划布点和平均胸径在二类调查中对林分蓄积测量的影响,并就合理区划布点和准确估测平均胸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