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0 毫秒
1.
通过对茅荆坝自然保护区内40年生人工油松纯林下的天然更新幼苗的研究,结果绝大多数的油松幼苗都是6年生以上的,更新数量为90%以上;油松天然更新幼苗种群高度级个体数结构图呈"L"型。个体频率高峰出现在低高度级上。主要在30 cm以下,占32.0%。而100 cm以下占75%以上;采用方差均值比率法及其4种聚集度指标对幼苗...  相似文献   

2.
通过调查裸岩油松林、禾草油松林、山杏油松林、蒙古栎油松林、胡枝子油松林5种林型内天然更新后生长幼树的品种、数量和林龄所占比例,判定不同林型对油松天然更新的影响,再对更新后的油松进行位置调查。分别在阳坡、阴坡、林窗下、林窗边缘和树冠下所生长的油松数量进行对比,从而得出油松在无林地内的天然更新决定于下种条件、环境特点和人为干扰因素,林冠下死亡地被物的厚薄是影响油松天然更新数量的主要因子,通过带状皆伐更新,带宽30 m,带距50 m较为适宜油松天然下种更新。  相似文献   

3.
子午岭油松林林隙更新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样地调查资料,以林下为对照,分析研究子午岭油松林的林隙更新特征,结果表明:1)子午岭油松林林隙内和林下更新树种在组成和数量上有较大差异,其中,油松在林隙内的重要值远远大于其在林下的重要值,是林隙更新的主要树种;2)油松幼苗幼树在林隙内生长良好,7年生以上的幼树在林下分布已很少,地径在1.0cm以上、高度在50cm以上的幼树数量分布在林隙内也远远大于林下,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油松幼苗幼树在林隙内存活的概率大于林下;3)方差分析表明,油松幼苗幼树在林隙内与林下的高度生长差异极为显著;4)相关性分析表明,林隙内油松幼苗幼树的更新数量与光照强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植被总盖度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朝阳地区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的主要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标准地调查方法对朝阳地区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进行了研究,将其归纳为疏林林下更新、林缘更新、侵蚀沟更新、林隙更新和动物传播种子更新5种类型。不同坡向疏林地油松天然更新幼树株数差异明显;侵蚀沟内油松天然更新明显优于正常坡面;阴坡林隙更新良好,阳坡林隙基本不能进行天然更新;油松林缘更新幼树主要分布于距林缘20 m以内;动物传播种子天然更新多以散生天然油松幼树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辽宁建平3种不同林型油松林的天然更新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林型、林窗及地被物厚度均对油松林的天然更新有一定影响。从油松幼苗数量来看,禾草油松林〉山杏油松林〉裸岩油松林,林冠下〉林窗边缘〉林窗内。同时研究还发现,随着地被物厚度的增加,油松幼苗数量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章古台沙地樟子松、赤松、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规律、密度、生长指标的测定及覆盖对其1年生幼苗越冬保存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1、种松树人工林更新方式主要为林隙翌新和林缘更新,赤松有林下更新。降水量的大小显著影响天然更新密度和越冬保存率,降水量大的年份天然更新密度大、越冬保存率高。试验地内1年生幼苗天然更新的密度大小为赤松〉樟子松〉油松;自然越冬保存率大小为油松〉赤松〉樟子松。围封区内自然越冬存活下来的2年生以上幼树天然更新的密度大小为赤松〉油松〉樟子松。7年生林缘天然更新3树种生长指标大小分别为树高——赤松〉油松〉樟子松,地径——油松〉樟子松〉赤松,侧枝数和枝条总生长量——油松〉赤松〉樟子松。1年生幼苗经覆盖后越冬保存率远高于未覆盖的,因此应采取覆盖等人工促进措施,保证樟子松、赤松、油松1年生幼苗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7.
笔者从幼苗的年龄结构和高度结构两方面研究了30年生油松纯林下天然更新幼苗的群落关系和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随着群落演替,油松幼苗种群的年龄结构有明显变化,幼苗以7年生-8年生居多;幼苗主要集中在30cm以下种群高度上;幼苗随年龄和高度的增加数量逐渐减少,考虑其原因主要是人为干扰;油松天然更新幼苗的空间分布格局呈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8.
在全面踏查的基础上选择3种典型林型样地对建平地区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裸岩油松林中林下油松幼苗最少,禾草油松林林下更新幼苗最多,山杏油松混交林次之;阳坡林窗内及边缘幼苗少,而阴坡条件下幼苗较多;裸岩油松林幼苗组成结构最为单一,山杏油松林最为复杂,禾草油松林次之;林下地被物的厚度对幼苗的发生与生长也有影响,地被物越厚,更新苗越少,地被物稀少,幼苗越多。  相似文献   

9.
甘肃小陇山灌木林不同改造模式天然更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样方法,研究了小陇山林区5种典型灌木林地改造模式的乔木树种天然更新幼苗的密度和多样性。结果表明:5种灌木林地改造模式的乔木树种天然更新情况总体良好,小于50 cm高度级幼苗数量相对较少,大于50 cm高度级幼苗的存活率较高;5种改造模式天然更新树种以锐齿栎为主,其中,全面割灌改造日本落叶松(模式3)更新幼苗物种丰富度最高,全面割灌改造油松模式(模式2)天然更新树种丰富度最小;带状割灌改造模式(模式4和模式5)和全面割灌改造华山松模式(模式1)的更新树种多样性较高,各树种分配均匀,优势树种的集中性较低;改造树种华山松的天然更新能力较油松日本落叶松强,带状割灌改造模式更有利于华山松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10.
不同疏伐密度对油松天然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固定标准地观测方法,研究分析了辽宁阜新半干旱区油松母树林不同疏伐密度对天然更新的影响,旨在为半干旱区油松林的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结果表明:油松天然更新状况和母树林密度有密切关系,在低密度林分下,天然更新幼树数量增加;在高密度林分下,天然更新幼树数量没有明显增加或无更新的变化规律和特征。对油松母树林下天然更新幼树进行疏伐密度处理后,天然更新幼树地径和树高都有明显增长,表明油松在更新密度较大情况下进行疏伐有利于天然更新幼树的生长。  相似文献   

11.
通过多年来对油松天然更新能力的调查结果的总结与分析后得出:油松不仅天然更新能力强,效果好,而且其幼树能在上层林木郁闭度0.7以下的林下生活5~10年,条件好的可生活15~20年。幼树数量与林分年龄关系近于直线相关,同时油松林天然更新与环境因子存在着密切关系,不同的环境条件,更新效果不同。上层林木郁闭度0.4~0.7,林龄30~50年,坡度25度以下,半阳、阴坡,地被物覆盖率30%以下,土壤疏松,深厚肥沃,是油松林天然更新的适宜条件。郁闭度与坡向因子可修正更新幼树数量回归方程模型。  相似文献   

12.
天然更新油松林木生长进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油松林皆伐后天然更新29年林分平均木树干解析,分析得到了不同于普通油松人工林的生长进程,从而得出结论:油松天然落种、自然出苗能力很强,只要条件具备,就能实现天然更新;依靠天然更新形成新的油松林林地生产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油松天然更新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松的天然更新,是以油松林木的自身能力,借助于自然条件进行天然下种、恢复森林的。因此,油松林地的天然更新好与坏,直接影响油松林分是否长期生存、速生丰产和永续利用的大问题。为了更好地掌握和利用影响油松天然更新的因子。我们对沈阳市东南山区内的油松林地天然更新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从中摸索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具有清晰空间结构的樟子松天然更新幼苗空间分布模型,阐明沙地樟子松散生单木的天然更新幼苗空间分布特征,为重要固沙乔木樟子松天然更新和扩张方向预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呼伦贝尔沙地天然樟子松散生单木为研究对象,利用VonMises分布和韦伯分布构建具有清晰空间结构的樟子松散生单木天然更新幼苗分布模型。基于10株散生樟子松母树及其1374株更新幼苗观测数据,采用由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参数,并应用模型随机模拟樟子松散生单木天然更新幼苗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1)樟子松散生单木的天然更新幼苗分布符合Janzen-Connell假说,但更新幼苗分布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主要分布在方位角(正北为0°,顺时针旋转)为0°~127°和216°~360°2个区间中,更新幼苗与母树的距离集中在0.37~10.95m,树龄较高的幼苗主要分布在距离母树较远的地方;樟子松散生单木的天然更新幼苗空间分布模型由更新幼苗数量模型、方向分布模型和距离分布模型构成,基于模型发现,樟子松天然更新幼苗的平均扩散方向为北偏东16°,平均扩散距离为5.37m;应用樟子松散生单木天然更新幼苗模型模拟地径为70cm的樟子松母树更新幼苗群体空间格局,生成的樟子松单木天然更新幼苗共97株,模拟的更新幼苗空间分布与观测一致。【结论】樟子松散生单木天然更新幼苗在扩散距离上符合Janzen-Connell假说,但分布具有方向性,绝大部分幼苗分布在母树北面。樟子松幼苗存活要求较低的太阳辐射微环境,没有遮荫的环境不利于天然更新。樟子松散生单木的天然更新幼苗空间分布模型可清晰描述单株樟子松周围更新幼苗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5.
唐彦 《防护林科技》2019,(3):23-24,40
在辽西干旱地区选择30年生的油松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高强度的林下抚育,10年后再进行林下高强度抚育1次,后经过12年的天然更新后调查林间的层次结构以及树木的树高结构、胸径结构分布。结果表明,高强度的抚育可以促使油松林更好地更新,使林间层次明显,形成主林层、演替层、更新层,其中演替层的油松树木在数量、结构上均符合生产实际的需求;整个林分的树高、胸径结构均出现多个高峰,林分结构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和对翔实资料的定量、定性分析研究表明:影响燕山低山丘陵油松天然更新的主导因子是人为作用。不同的封禁方式客观地反映了人为作用对油松天然更新的干扰程度。油松更新幼苗、幼树数量在封禁方式上的反映是:全封>季封>季封(林地放牧)>只封林木。本文还从直接和间接两个作用方面,对主导因子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为低山丘陵开展油松天然更新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川中丘陵区"带状采伐+补阔"试验基地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林下天然更新情况。结果表明:(1)采伐带、保留带天然更新的幼树幼苗明显高于对照样地(P<0.05)。10m、8 m、6 m、4m采伐带、保留带的天然更新幼树幼苗分别是对照的10.63倍、9.38倍、7.92倍、7.50倍和3.33倍、3.75倍、4.38倍、6.04倍。(2)采伐带、保留带、对照样地内的更新幼树幼苗的树高均显现为左偏单峰结构,且均以树高≤0.1m的幼苗数量最多。不同带宽采伐带和保留带内天然更新的幼树幼苗高度分级占比不尽相同。(3)所有处理下的天然更新的幼树幼苗均呈聚集状分布的状态,且聚集强度较大。(4)除柏木外,天然更新的树种种类多以香樟、香椿、乌桕等喜阳或半喜阳的为主。  相似文献   

18.
以油松皆伐迹地天然更新的散生油松幼苗和人工栽培的红松幼苗为砧木,采用18年生2代嫁接红松母树林作接穗,进行油松嫁接红松(异砧嫁接)和红松嫁接红松(同砧嫁接),经过3年的研究结果发现,油松嫁接红松亦可以成活,但成活率低于红松嫁接红松,且生长较慢,还存在"小脚"现象.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抚宁县、卢龙县境内的天然次生油松林的调查研究指出,由于近年来不合理的反复择伐和整枝,多数Ⅰ~Ⅱ龄级的油松林已成为径级小、干形不良和庇护土壤能力极低的稀疏林分。有纯林也有混交林,有同龄林也有异龄林。林内有油松和栎树的天然更新幼树。文中论述了用油松林疏伐保留株数标准控制油松林密度问题,并制定了合理整枝标准;特别强调对油松林应采取封山育林措施,促进油松的天然更新,变疏林为密林。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辽西地区油松纯林适宜的改造方式,对封育、不同阔叶树种混交改造后的油松林分的生长、土壤物理性质、植物多样性及天然更新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封育油松纯林生长状况最好,其次是油松-刺槐、油松-毛黄栌、油松-山杏混交林。封育油松纯林、油松-山杏、油松-毛黄栌混交林土壤改良效果较好。封育油松纯林、油松-山杏、油松-柠条混交林各项多样性指数均较高。封育油松纯林天然更新树种种类及油松幼苗幼树数量最多,油松-柠条、油松-刺槐、油松-元宝槭混交林林下基本无油松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