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福建漳州等地桉树木屑储备量非常丰富,开展尾巨桉木屑和豆粕栽培白背毛木耳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新型基质栽培白背毛木耳新菌株43012和杂10,不仅可以节省原料成本,还可以提高木耳产量,经济效益好,该技术具有进一步试验、示范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巨尾桉是桃金娘科,人工控制授粉杂交成功的桉树杂种,原产巴西,它材质良好,用途宽广,速生,适合我国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造林的优良树种,具有广阔的前景.笔者利用加工后的巨尾桉木屑栽培金针菇,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试验结果和栽培技术简介如下,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筛选出适合露地筒式栽培毛木耳优良菌株,我们进行了六个菌株的对比试验,现将试验结果综述如下:一、材料与方法(一)材料:供试菌株为115、207、781、193台湾毛木耳、白背木耳,其中以781为对照。母种用PDA 培养基;原种培养基为木屑麸皮培养基;栽培料配方为木屑52%、棉籽壳37%、麸皮15%、糖1%、碳酸钙2%。  相似文献   

4.
桉树木屑栽培食用菌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桉树是世界著名速生树种,永安市自1991年以来引种桉树面积2000hm2。本试验利用永安市三个主栽核树品种(尾巨按、尾叶桉、巨桉)的间伐木材,进行鲍鱼菇、茶树菇、否鲍菇的栽培,选用食用菌优质木材米槠作对照。现将试验结果小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①木屑:分别将尾巨桉、巨桉、尾叶桉、米槠4个单一树种用筛片孔径4mm一次性粉碎加工而成。②供试品种:所有供试品种引自三明市真菌研究所,鲍鱼菇8120、茶树菇-3、杏鲍菇。③配方:木屑50%,棉子壳25%,麸皮23%,糖1%,轻钙1%。料水比1:1…  相似文献   

5.
杨华义 《食用菌》2003,25(1):23-24
本试验利用菌草为主要培养料 ,以木屑为对照 ,进行栽培白背毛木耳试验 ,以期为开拓食用菌栽培新原料提供依据。1 材料和方法1.1 供试材料 ①菌株 :白背毛木耳 7811、白背木耳 9343,从福建省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引进。②菌草 :芒萁、象草、类芦、斑茅、芦苇。1.2 试验设计 试验分 4组 ,每组设 3个重复 ,共 12个小组 ,每小组 10 0袋。各组配方见表 1,培养基含水量 5 0 %~ 6 0 % ,pH5~ 6 .5。表 1 供试各组配方 (% )培养料 A1 A2 B1 B2菌草 87 87木屑 (对照 ) 77 77麸皮 1 0 2 0 1 0 2 0碳酸钙 1 .2 1 .2 1 .2 1 .2石膏 0 .80 .80…  相似文献   

6.
柯丽娜 《北方园艺》2016,(5):160-162
以白背毛木耳为试材,研究枝条菌种、木屑菌种这2个不同处理对栽培袋满袋时间、污染率、产量的影响,并对不同处理的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白背毛木耳枝条种满袋时间比木屑菌种平均提前14d,污染率降低28.4%,总产量平均提高10.33%。方差分析显示,枝条菌种与木屑种第一潮耳产量、总产量有极显著差异。采用的枝条菌种也和木屑种一样保持第一潮耳产量高这一特性,第一潮耳产量占总产量比值为84.61%,比木屑种提高2.2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7.
用稻草、木屑栽培毛木耳在生产上已普遍推广,但用酒糟栽培毛木耳报道甚少。我们于1989年4月进行了酒糟、稻草、木屑培养料栽培毛木耳比较试验,现将结果简报如下。材料和方法(一)供试材料:毛木耳781,引自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配方为:A.酒糟70%(按鲜重计),木屑20%,麦皮7%,过磷酸钙、石膏、石灰各1%;B.  相似文献   

8.
白背毛木耳是20世纪90年代龙海市从台湾引进的一种毛木耳,其产品有很好的食(药)用价值,是出口创汇的主要蔬菜产品之一。2010-2011年产季,全市白背毛木耳年栽培1400万袋,年产干耳770t,是福建省白背毛木耳主产区,栽培技术较为成熟,现将其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白背毛木耳栽培管理粗放,产量高,适合机械化、集约化生产,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从栽培季节、栽培场所的选择、培养料的配制、栽培包的制作、接种与发菌培养、出耳阶段的管理和采收等方面介绍了白背毛木耳高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0.
杏鲍菇菌渣栽培白背毛木耳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白背毛木耳"漳耳43-28"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在常规栽培料中添加30%杏鲍菇菌渣栽培白背毛木耳与对照处理的产量、经济效益、蛋白质、多糖、脂肪、粗纤维、灰分、氨基酸等各项指标,探讨了常规栽培料中添加杏鲍菇菌渣对白背毛木耳生产效益和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规栽培料中添加杏鲍菇菌渣栽培白背毛木耳,可以提高木耳产量,平均增产22.92%,相对净收益增加54.21%;同时还可以增加其子实体中的粗蛋白、多糖、氨基酸含量,并可降低其中的粗脂肪和粗纤维含量,改善食用口感,提高其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随着食用菌代料资源的拓宽,木耳代料栽培技术也在进一步研究和推广。由于毛木耳适应性广,抗性强,产量高,易推广,在我们多年试验和栽培实践的基础上,初步摸索出了木屑袋栽毛木耳的高产配套技术,现总结如下。 (一)筛选复壮优良毛木耳品种 经我们多年的品种比较试验,初步筛选出Au897、杂交40、黄背毛木耳较为适宜木屑袋式栽培,其中以Au897、杂交40表现最好。这三个品种菌丝洁白、浓密、粗壮,生活力强,污染率低(污染率Au897为5.6%,杂交40为6.6%,黄背木耳为16.5%),平均生物学效率:Au897为137.68%,杂交40为114.08%,黄背木耳为123%。 (二)选择适宜的栽培季节 毛木耳系中温偏高品种,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28℃,而子实体在22~30℃范围内生长均良好。根据我省的气温条件,春耳期  相似文献   

12.
白背毛木耳,是20世纪90年代从我国台湾引进大陆的,具有很好的食、药用价值,一直是出口创汇产品。2010-2011产季,福建省龙海市白背毛木耳年栽培1400万袋,年产干耳770吨,是福建省白背毛木耳主产区,栽培技术较为成熟。  相似文献   

13.
通过筛选和利用木屑预处理技术,以试验木屑为唯一主料栽培毛木耳781,探索试验木屑对毛木耳781菌丝生长和出耳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木屑对毛木耳781菌丝密度、颜色、均匀度及生长速度均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其中杉木屑对菌丝密度、颜色、均匀度影响最大,松木屑对菌丝生长速度抑制作用最强,而樟木屑对菌丝长势和生长速度不利影响均最小。试验木屑出耳各项指标均差于杂木屑,其中对菌丝恢复和出芽率影响最大的均是杉木屑,而对开片率和开片度影响最大的均是樟木屑。从栽培安全角度来看,樟木屑危害最大,且属迟发性危害。  相似文献   

14.
王鸿  刘芳秀 《食用菌》1993,15(6):9-9
为了寻求优质高产毛木耳新品种,我们在栽培黄背木耳的基础上,于1990年分别引进了白背木耳3039、粗木耳Au-2等四个新菌株,于1992年进行了出耳品比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一)供试菌株黄背木耳为本中心保藏菌种,白背木耳3039和粗木耳4034引自台湾,粗木耳Au-2引自广东,紫木耳引自上海.(二)培养料配方①母种采用PDA+麸皮培养基;②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为棉子壳77%,木屑10%,麸皮10%,石膏、磷肥、糖各1%,水分56.5%,用2%  相似文献   

15.
《食用菌》1997,(2)
我场是漳州大型的白背毛木耳种植、加工厂家之一,占地3公顷,年种植100多万包木耳,拥有先进的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和加工设施。产品有:白背毛木耳,白色金针菇,猴头菇,鲍鱼菇等。销售日本、欧美一带,深受客户  相似文献   

16.
松杉木屑含氮量较低,且含有桧醇、树脂、精油等物质,对木耳菌丝生长有阻碍作用,所以一般都认为松杉不能作栽培木耳的原料。为此,作者分别采用马尾松、华山松、四川冷云杉等木屑,并以毛榉科栗类木屑为对照,对毛木耳作栽培试验,现将初步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以3种不同浓度的除虫脲为试材,采用菌丝生长抑制率法、菌丝干质量法,研究白背毛木耳菌丝对除虫脲的敏感性,同时以拌料方式施药于白背毛木耳栽培料,研究除虫脲防治白背毛木耳真菌瘿蚊的效果,并检测试验处理的农残情况,以期为除虫脲防治毛木耳真菌瘿蚊技术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供试的除虫脲浓度对白背毛木耳菌丝生长速度抑制作用小,均低于10%.而2500倍除虫脲T1处理对白背毛木耳菌丝体生长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供试的除虫脲浓度对产量无明显不利影响,由于污染菌包数量减少,单包平均产量均提高.2500倍除虫脲T1处理,菌株1261、B2872平均单袋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21.81%、31.91%,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2500倍除虫脲T1处理,菌株1261的真菌瘿蚊发生率仅3.06%,比对照(20.56%)降低85.12%.菌株B2872发生率为9.72%,比对照(20.56%)降低64.65%.各试验处理子实体均未有农残危害.2020-2021年示范2500倍除虫脲拌入发酵料中防治毛木耳真菌瘿蚊,示范2万袋,虫害降低83.3%,示范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毛木耳常见的有黑面白背或黄背 ,双面粉红或紫红等不同品种。 1995年春本人通过采集野生毛木耳进行分离 ,精心选育一种毛木耳新菌株 ,在弱光的环境条件下栽培 ,其子实体柔软 ,双面长满细短白色茸毛 ,外观鲜白略带微黄 ,肉质透明 ,食之有接近黑木耳的滑嫩口感 ,产品投放市场 ,深  相似文献   

19.
2009年9月24日,江苏省农科院食用菌项目组应福建省漳州市农科所的邀请参加白背毛木耳和双孢蘑菇的病虫害防控讲座,随后走访了当地的毛木耳和双孢蘑菇栽培基地。在漳州市龙文区朝阳镇西洋村白背毛木耳种植地,发现毛木耳原种已有严重的木耳卢西螨(Luciaphorus aurlculoriae Gao et al.)(图1)为害,表现为菌袋收缩,  相似文献   

20.
商东升 《食用菌》2007,29(1):36-36
毛木耳在本地食用菌鲜销市场上为一个新品种,栽培户和鲜销量逐年增多。为筛选出适宜我地毛木耳栽培的配方,我站于2001~2004年做了11种配方试验,结合本地区原料特点,筛选出4个配方进行栽培,现将结果介绍如下。1菌株选择本地市场偏爱颜色偏黑的品种,因此我站选择上海3号(白背)、951,引自河南省农科院菌种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