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科研不端行为的法律性,是从法律角度对科研不端行为的评价——合法或不合法,对其探讨有助于人们认识科研不端行为的危害性、推动国家对科研不端行为防治的立法。目前,传统道德手段已难以有效抑制科研不端行为的大量发生,部分不端行为又严重损害了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法律不得不介入;应该以危害科研委托或合作关系、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制造科研不正当竞争、妨碍科学进步和社会诚信氛围建设为标准,作为法律介入科研不端行为的界限。  相似文献   

2.
科研诚信是科学研究者的首要责任,也是科学研究者的道德底线。科研诚信是科学研究过程应遵循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加强科研诚信研究有利于净化科研单位的科研气氛,确保科技创新质量。该文通过分析学术不端的现状、科研不诚信的原因,总结加强科研诚信的对策,结合我国科研诚信建设已取得的成就,可为净化科研单位学术环境、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加强科研诚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科研单位预防和反对科研造假行为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文章分析了近年来学术不端、科研造假的危害性及其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并从加强对科研人员的科研道德和诚信教育、制定完善预防和反对造假的制度规范、优化科研生态环境、严肃查处科研造假行为等方面,对科研单位如何预防和反对这种学术腐败行为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4.
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将会对学术共同体产生信任危机,对此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首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概念进行界定及判定,然后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学术道德教育,重视自身道德修养;完善学术评价机制,鼓励学术创新;增加透明度,加大学术不端行为惩处力度等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百名专家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文章指出了农业科研不端行为的8种现象和3种比较普遍的表现,从"跑、浮、假和贪"4个方面剖析了科研不端行为的危害,并从加强教育、健全制度和严肃查处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6.
学术不端作为一种不诚信的职业道德行为,在学术界广受批评。由于惩戒力度往往不够而谴责又先天乏力,学术不端行为日益泛滥,至今难以遏制,甚至愈演愈烈。学术不端之道德违反与法律触碰,也一直备受争议。在法律层面上学术成果属知识产权具法律属性。学术不端行为的直接法律后果,或是学术侵权,或构成民法理论中的欺诈行为,应受法律规制。对学术不端之惩戒,除以行业纪律相约束外,亦可以法律为救济手段。侵权行为除要受民法调整外,若造成严重后果,亦难逃刑法之制裁。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国内外科研诚信自律策略的基础上,利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从科研竞争程度、不端行为的受关注程度、个体科研不端成本和自律/他律策略普及程度四个方面分析山西省高校科研诚信建设的实际,继而从自律建设的前提、重点和方式方面探讨有效的高校科研诚信建设自律策略。  相似文献   

8.
本刊声明     
《油气储运》2012,(6):449
为了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净化科研环境,营造公平、公正、严谨、求实的学术交流氛围,保证学术性论文的真实性和原创性,保护知识产权,鼓励技术创新,本着对作者和读者负责的态度,本刊已全面启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该系统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全文比对数据库,可检测抄袭、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以及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凡在本刊所投论文存在上述情况  相似文献   

9.
各期刊社、编辑部:目前,我国学术研究领域存在的学术风气不正、学术道德腐败等学术不端行为,对于学术研究、科学发展以及科技期刊自身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有关文件精神,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提出如下倡议。一、加强队伍建设学术成果发表中学术不端行为的责任主体涉  相似文献   

10.
各期刊社、编辑部:目前,我国学术研究领域存在的学术风气不正、学术道德腐败等学术不端行为,对于学术研究、科学发展以及科技期刊自身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有关文件精神,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提出如下倡议。一、加强队伍建设学术成果发表中学术不端行为的责任主体  相似文献   

11.
民法理念     
民法理念的形成和发展在西方具有悠久历史,我国由于缺乏相应的经济和法律环境,民法理念从来没有成为社会政治和民众生活的主流意识。民法理念就是司法理念,其核心表现为私权神圣、私法自治。民法理念还是市民社会法理念,主要体现社会成员介人意志的社会关系,它以私人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体现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  相似文献   

12.
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关系——兼论乡村社会法治秩序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政府推进型"的法治道路上,我们往往忽视另外一套在乡村社会发挥调控、规制作用的规范----民间法。而民间法的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通过论述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四种关系情形,认为民间法与国家法共同构建着乡村社会的法治秩序。乡村社会法治秩序建构的关键应当是实现民间法与国家法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3.
柴帅 《北京农业》2011,(12):235-238
人格最初发源于罗马法,涉及人的自由、尊严及存在基础,已成为现代民法的理念之一。从罗马法人格制度到现代民法人格制度的发展,其中历经了近代大陆法系民法理论对人格理论和制度的改造,其突出表现就是近代伦理人格的建立。以"平等主体"为核心的人法是近现代民法的重要标志,也是近现代民法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旨在发生私法上效果的以意思表示为基本要素的行为。本文对我国民法理论中长期坚持的民事法律行为本质合法说提出质疑,推出设权表意性才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要素和本质特征,并认为在民法典总则中有设立民事法律行为制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侵权行为法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侵权行为法就其本质而言,它是民事责任法和权利救济法,这一界定符合权利——权利行使——权利救济的逻辑顺序和思维规律。在民法典中,应将侵权行为法独立成编。  相似文献   

16.
涉外民事责任竞合因其牵涉的双重法律关系及涉外因素而呈现出法律选择上的多元价值的竞逐,不仅表现为法律的确定性与个案适当性的博弈,而且表现为合同的预期价值与弱者利益保护的公正价值上的冲突。区分合同类型和损害类型进行法律选择才是解决价值冲突的应然途径。  相似文献   

17.
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不可或缺的。传统的民法根据萨维尼的阶段性划分方法把意思错误划分为动机、内容、表示和传达错误,有其合理性。我国民法应在其他国家相关的制度设计上,结合本国国情,建立完善的意思表示错误体系。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在家庭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着家庭代际关系错位、亲情关系淡薄、婚姻道德观念模糊、青年择偶观念错位、家庭教育缺失、社会公德意识淡漠等问题。应加强“三大文明”建设,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家庭道德的立法和执法力度。  相似文献   

19.
黄忠新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2030-2032
偏重于公法调整的《野生动物保护法》难以适应野生动物保护的新形势。笔者通过比较法考察,阐述了我国野生动物物权法调整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建议未来民法典总则关于野生动物应作出一般性的规定。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黑龙江大学王晓玲教授提出的撂荒说和其倡导之横纵论综合论证国际私法 和国际经济法在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上的区别,探讨在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中,使用“涉外”“跨 国”“跨境”概念的利弊优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