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1株自然三倍体茶树和1株人工诱变四倍体茶树的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三倍体茶树在减数分裂的终变期,花粉母细胞中的染色体联会成9种价体,其中三价体的出现频率最高,平均为6.33次,因而初步推断为同源三倍体。由于部分落后染色体的丢失,后期Ⅱ仅有4.9%的极区具有正常的15条染色体,花粉萌发率仅为10.1%,这是该三倍体茶树高度不育的原因。四倍体茶树是同源四倍体,在终变期,花粉母细胞中的染色体联会成14种价体,其中四价体出现的频率最高,平均5.34次;二价体出现的频率次之,平均4.73次。染色体可联会成多价体环  相似文献   

2.
鸠三和福三是两株三倍体茶树,它们是1982年分别从二倍体茶树品种鸠坑种和福鼎大白茶的有性后代中选出的。本文报导了对这两株三倍体茶树的核型分析结果。并介绍了方差分析在研究核型方面的应用。鸠三的核型组成2n=3x=45=27M+12SM+6M~(sat),染色体长度的变化范围为2.09—4.56μ,平均3.27μ;福三的核型组成为2n=3x=45=30M+9SM+6M~(sat),染色体长度的变化范围为2.05—4.03μ,平均3.17μ。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数量统计的方法,分析野生大豆16份,半野生大豆5份和栽培大豆2份的核型。结果表明、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染色体数目为2n=40,核型为2n=24m+14sm+2st(SAT)。虽然三者的核型相似,但单倍染色体组长是有差别的,经X~2测定表明,这种差异是由于种间差异引起。因此,大豆核型的研究,对探讨大豆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野生大豆中观察到一具有四随体类型,从进化观点看,具四随体类型较具二随体类型物种原始,同时为确定大豆是二倍体还是多倍体植物、提供有价值的材料。 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Giemsa—C带分析表明,三种大豆的带型极其相似,基本带型为:第一组12条染色体有一条着丝点带;第二组12条染色体有一条中间带;第三组12条染色体有一条端带;第四组4条染色体有二条带。  相似文献   

4.
新疆杂草黑麦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新疆杂草黑麦的种质鉴定、起源分析、良种培育和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依据,采用常规压片法制片结合显微摄影技术,分析了3个新疆杂草黑麦居群和1个栽培黑麦品种的核型并比较他们的异同点.结果表明,四种黑麦材料的染色体均为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14,不同材料之间染色体形态具有丰富的多态性.新疆杂草黑麦居群89R4的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x=14=12m+ 2sm,除第7对为近中着丝粒染色体外,其余染色体均为中间着丝粒染色体,核型不对称系数为61.70%,核型类型为1A型,属于基本对称型.新疆杂草黑麦居群89R14的核型公式为2n=2x=14=8m+ 6sm(2sat),除第5、6、7对为近中着丝粒染色体外,其余染色体均为中间着丝粒染色体,其第7对染色体具有随体,核型不对称系数为60.88%,核型类型为2A型,属于基本对称型.新疆杂草黑麦居群89R60的核型公式为2n=2x=14=14m(2sat),其全部染色体均为中间着丝粒染色体,第3对染色体具有随体,核型不对称系数为60.47%,核型类型为1A型,属于基本对称型.栽培黑麦材料H36的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x=14=10m+ 4sm,除第5、6对为近中着丝粒染色体外,其余染色体均为中间着丝粒染色体,核型不对称系数为61.20%,核型类型为1A型,属于基本对称型.  相似文献   

5.
茶树染色体组型分析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采用去壁、低渗、火焰干燥制样法分析了18个茶树品种的染色体组型,结果表明:茶树染色体以 X=15为基数,一般为二倍体,但也有非整倍体和多倍体细胞。不同品种、同一品种不同细胞的染色体组型不尽相同,其主要核型为2n=2x=30=18m+6sm+2sm~(sat)+4st~(sat)和2n=2x=30=18m+6sm+4sm~(sat)+2st~(sat)。根据组型分析结果,认为茶树起源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其品种间具有相近的亲缘关系,乔木型、大叶品种核型的对称性较高,是进化上较原始的品种。  相似文献   

6.
两种水稻四体的分离和细胞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中籼3037初级三体9和初级三体11的后代中分别发现了一株形态变异株。依据中籼3037减数分裂粗线期核型以及这两个变异株减数分裂粗线期、终变期及后期Ι的染色体联会特征,确定这两个变异株分别为第9染色体和第11染色体的四体。  相似文献   

7.
对小葱一个种群的38个个体进行染色体计数和核型分析。共发现5种核型,除核型具有多态性外,笔者还发现非整倍体和B染色体。在这一种群中,3个个体的染色体组型是2n=2x=12m+2sm+2st(2SAT),17个个体的染色体组型是2n=2x=14m+2st(2SAT),7个个体的染色体组型是2n=2x=12m+2sm+2st+1B,5个个体的染色体组型是2n=13m+2st(2SAT),6个个体的染色体组型是2n=10m+2m(2SAT)+2sm+1st。并对小葱染色体多态性的成因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茶树倍性与保卫细胞叶绿体数目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士炎  叶大鹏 《茶叶科学》1989,9(2):127-132
对15个不同倍性自然茶树品种(品系、单株)叶片保卫细胞中叶绿体数目观察结果表明,不同倍数体茶树间的叶保卫细胞其叶绿体数目呈一定的比例关系,即:二倍体≤16,且接近16;三倍体≤24,且接近24;四倍体≤32,且接近32,表现为2∶3∶4的比例,也即:体细胞增加一个染色体组,叶片保卫细胞大约增加8个叶绿体,因而利用保卫细胞叶绿体数目鉴定茶树多倍体可能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邦崴大茶树等5个大叶茶的染色体组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斌  陈国本 《茶叶科学》1996,16(2):119-124
对中国云南邦崴大茶树、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缅甸掸部大叶种、越南大叶种等5个大叶茶树的染色体组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5个茶树品种均为二倍体(2n=2x=30),但存在染色体数目的变异,特别是在越南大叶品种中首次发现了一个体细胞染色体数为31条的细胞。这5个品种均为2A型核型,其核型对称性的大小顺序为:邦崴大叶茶树→阿萨姆种→云南大叶种、越南大叶种→掸部大叶种。根据核型分析结果,认为这5个大叶茶间具有相近的亲缘关系和共同的起源  相似文献   

10.
茶树无性系品种的染色体组型及其变异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 茶树染色体研究国内外已有过不少报导,但大多是针对有性群体的品种。本文搜集了国内较有代表性的无性系品种25个进行组型分析,并对其核型变异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方面,作一些探讨,目的在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茶树的遗传与起源、进化与分类等方面积累资料。 本研究表明:1.观察32个品种的体细胞,其总数的81%为正常二倍体,19%为非二倍体(三倍体、单倍体、单体、缺体和三体等),据此,茶树无性系品种当以二倍体为主,2.政和大白茶、上梅州种三倍体细胞频率极高,可能是三倍体品种;3.23个无性系品种的核型研  相似文献   

11.
4个茶树不孕品种的细胞学及遗传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詹梓金  林朝清 《茶叶科学》1993,13(2):115-120
对福鼎大毫茶等4个无性系不孕品种的减数分裂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这些品种的染色体行为有高度的不规则性,在终变期出现的各种价体中,Ⅲ价体的出现率最高,各品种平均每个细胞分别为:福鼎大毫茶6.91,福安大白茶5.59,岭路大白茶5.33,毛蟹6.39;后Ⅰ,后Ⅱ有50%以上的分裂相落后染色体1—9条,后Ⅰ到达极区的染色体数为19—24条的占72.4%—83.3%,因此,认为这4个品种都是自然三倍体茶树。文中还根据品种间染色体行为的差异,对其起源及利用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由丹参四倍体和二倍体杂交获得丹参三倍体,三倍体植株高度不育。为探讨其育性的细胞学机制,我们采用细胞学和解剖学的方法,对其花粉母细胞发育过程中的染色体和细胞学表现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丹参三倍体植株生长正常,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存在落后染色体、染色体不均等分向两极、染色体桥等异常现象,分裂结果产生三分体、微核等,而且花粉粒形态异常,产生畸变,萌发率极低。这些说明,丹参三倍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不平衡,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各种畸变、异常的染色体和细胞的行为表现,是造成其不育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为丹参三倍体育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丹参育种生产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特用油料植物紫罗兰核型和减数分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特用油料植物紫罗兰[Matthiolaincana(L.)B.Br.]核型和减数分裂的研究结果表明;紫罗兰的染色体组分(2n)由3对中部着丝点,4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核型公式为2n=14=6m+8sm。减数分裂的终变期7条二价体的构型明显,是环状、棒状和十字形等。到中期Ⅰ棒状二价体增多,环状二价体减少。后期Ⅰ、Ⅱ均观察到染色体桥。  相似文献   

14.
将甘蓝型油菜品种中油821(2n=38, AACC)与芸薹属野生资源Brassica maurorum(2n=16, MM)的三倍体杂种进行染色体加倍,得到异源六倍体(2n=54, AACCMM)。该多倍体雄性高度不育,雌性育性极低。在其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终变期,染色体平均配对构型为1.17Ⅰ+20.71Ⅱ+0.56Ⅲ+2.25Ⅳ+0.08Ⅴ+0.06Ⅵ。用甘蓝型油菜与该多倍体连续回交2次,均需借助幼胚培养才得到后代植株,BC1、BC2植株均雄性不育,雌性育性很低。BC2植株的形态特征接近甘蓝型油菜,但各植株形态有明显差异。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表明,BC2植株含有2~5条M基因组的染色体,甘蓝型油菜染色体多配对形成二价体,附加的染色体多以单价体形式存在,或与甘蓝型油菜染色体发生联会配对。  相似文献   

15.
通过田间自交,测交,回交等方法,对两个不良系中微粉株自交后代分离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微粉株自匀后代产生育性分离,呈可育-彻底不育连续分布。不同不育系同一级别的微粉花株以及同一不良系不同级别的微粉花株自交后代分离结果不同。88094-3A中的二级花株自交一代分离的正常花株和不良株分别为61.7%和8.5%;09A中的二级花株自交一代分离的正常花株和不良株为37.7%,三级花株自交一代分别为6  相似文献   

16.
大豆花粉育性分类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完全不育的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完全可育的保持系、恢复系为对照,以5个分离群体为主要试材,将花粉败育率分为11个等级,观察、分析了花粉败育率的分布情况.不育对照花粉败育率均在95.1%以上,实际观察值为99%以上.可育对照败育率均在10%以内,实际观察值在5%以内.分离群体花粉败育率有三个高峰,第一个峰值出现在败育率0~10%,植株高度可育,其中95%植株集中在0~5%之间.第二个峰值出现在败育率为95.1%~100%,实际观察值均高于98%,植株高度不育.另一个峰值出现在败育率40.1%~60%之间,是典型的半不育.以此为中心向可育和不育两个方向递减.花粉败育率10%和95%是两个明显的分界点.依据分离群体和对照的花粉败育率的分布情况,将大豆花粉育性分为4类.1、可育:花粉败育率0~5%.2、不育:花粉败育率95.1%~100%.3、半不育:花粉败育率10.1%~95%.4、典型半不育:花粉败育率40.1%~60%.  相似文献   

17.
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临界温度值及其温度敏感期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人工气候箱研究了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临界温度值及其温度敏感期。试验结果表明高温诱导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纯合不育株和杂合不育株育性转换的临界值均为27℃~ 28℃, 说明高温诱导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不存在显性不育基因的剂量效应; 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温度敏感期在花粉母细胞形成期至减数分裂期, 即抽穗前18~ 12 d;同时, 讨论了该不育材料的实际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利用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技术快速鉴定了栽培稻与野生稻的天然异交种的基因组组成,分析了该杂种在减数分裂中期Ⅰ的染色体配对情况。根据根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现该杂种是具有36条染色体的三倍体;通过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的配对研究,发现该杂种染色体很少发生配对,绝大部分染色体以单价体形式存在;结合GISH技术的分析,证实该杂种是由A、B和C 3个染色体组组成。因此该杂种是栽培稻和小粒野生稻的天然杂交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