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河西走廊盐碱地治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河西走廊由于其独特的地形、地质、水文结构和干旱气候条件,极易形成盐渍化土地,利用工程改良模式、草畜培肥地力模式、林药栽培模式治理盐碱地,使盐碱地资源得到持续利用,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相似文献   

2.
干旱区盐渍化土地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干旱区盐渍化土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研究了在开挖排水沟使地下水位降至临界水位以下的同时,对盐渍化土地进行农、林、牧相结合的改良措施,提出了盐渍化土地综合治理技术一是挖排水沟及造林,控制地下水位低于临界水位;二是选育耐盐良种作物,改良盐碱地;三是发展畜牧业,培肥地力.并应用于甘肃省临泽县小泉子盐渍化土地改良,使土壤含盐量下降,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增加,土地利用效率提高,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3.
常规与有机农作条件下土壤-植物系统磷素平衡及利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干旱区盐渍化土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研究了在开挖排水沟使地下水位降至临界水位以下的同时,对盐渍化土地进行农、林、牧相结合的改良措施,提出了盐渍化土地综合治理技术一是挖排水沟及造林,控制土下水位低于临界水位;二是选育耐盐良种作物,改良盐碱地;三是发展畜牧业,培肥地力。并应用于甘肃省临泽县小泉子盐渍化土地改良,使土壤含盐量下降,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增加,土地利用效率提高,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4.
新疆盐渍化土地种植耐盐小麦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新疆盐渍化土地种植耐盐冬小麦试验示范结果表明,盐碱弃耕地和盐碱荒地种植“石冬5号”耐盐冬小麦,脱盐效果较好,比种植其他作物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种植深根系牧草,有利于改良低产盐渍化土地,提高土地生产力,具有现实的增产效益和长期生产效应;实行作物轮作倒茬,可防止耕地再度次生盐渍化,为提高盐渍化土地生产力寻求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土壤盐渍化是影响干旱半干旱区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内外对盐碱土的治理改良已经开展了大量工作且取得了丰硕成果.分析盐碱地治理改造的主要经验,最为有效的措施就是以灌排为主的水利工程措施,通过抽提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发展灌溉,淡水淋盐,大面积的盐碱土地得到改良治理.  相似文献   

6.
不同改良措施下新疆重度盐渍土壤盐分变化与脱盐效果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为了比较盐渍化土壤不同改良措施的治理效果,以新疆新开垦的重度盐渍化农田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农业改良措施、根区隔盐+农业改良措施、暗管排盐+农业改良措施、化学改良+农业改良措施和天然对照区,通过3 a的试验研究土壤盐分运移的影响因素、动态变化与不同改良措施脱盐效果。结果表明:人为灌溉、农田蒸散量、地下水埋深与土壤盐分均达到极显著相关,生育期灌水对耕层土壤盐分影响最大,相关系数为-0.871。整个改良过程中农业改良措施处理表层和底层盐分含量较高,根区隔盐处理盐分表聚现象明显,暗管排盐、化学改良处理均表现出底层盐分明显高于表层。从各处理3a的脱盐效果来看,第1年脱盐效果均不理想,第2年脱盐率显著提升,其中根区隔盐和暗管排盐处理各土层脱盐率均超过44%,改良效果最好,由于土壤总盐分含量减少第3年各措施脱盐率明显降低。总体来看,各改良措施均能够有效降低耕层土壤盐分,根区隔盐、暗管排盐处理在0~80 cm耕层脱盐率分别为61.33%、59.37%,优于其他处理;化学改良处理0~40 cm土层脱盐效果优于底层,其脱盐率为55.32%,明显高于农业改良处理的脱盐率45.42%,但0~80 cm土层脱盐率2处理间差异不大。新疆盐碱化程度重,农田根区隔盐、暗管排盐工程改良结合农业深耕、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是综合治理重度盐渍化土壤的有效途径,研究结果能够为新疆干旱区盐渍化土壤有效改良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评价盐渍化土地经不同利用方式后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以土默川平原盐渍化土壤为研究对象,针对区域内的5种土地利用方式(盐荒地、改良地、牧草地、农田地、林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32项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指标中选取关键指标,计算土壤质量综合指数以评价土壤质量,为该地区建立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模式和区域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性状存在一定差异。总体来看,林地、牧草地、农田地和改良地均能有效降低土壤盐渍化程度,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数量;表征土默川平原土壤质量的关键指标包括2~5 mm团聚体的有机碳、全盐量、饱和含水量、细菌、铵态氮和氯离子,其权重分别为0.35、0.23、0.17、0.10、0.08和0.06;4个土壤质量指数的结果表明,农田地、林地和牧草地的土壤质量指数均高于盐荒地、改良地。  相似文献   

8.
    
《土壤通报》2001,32(Z1)
恩格斯早在二个世纪以前就在其名著《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57)中指出:“可是我们不要过早得意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我们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实则人类活动能严重地影响其自身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甚至能从根本上动摇地球上的生命支持系统,进而威胁人类的自身生存。作为人类在地球陆地生物圈环境中从事生产与生活所绝对必要的与不可替代的空间基地抑或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土壤)资源,在其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就具有这种性质。土壤盐渍化特别是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已是当今世界严重的生态问题,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国,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对土地(土壤)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合理地开发利用盐渍土资源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人们对盐渍化土壤治理的认识不断深化,措施更加得力,效果更为显著。 中国土壤学会盐渍土专业委员会旨在交流盐渍土的资源分布、发生分类、理化性质及其改良利用途径,特别是其有关的节水农业、生态农业、综合配套技术及耐盐植物开发利用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征集论文,召开会议,汇编成册,反映着我国晚近年来盐渍土研究的最新进展,势将推动相关的农业生产领域及其科学研究工作。 回顾50余年来,在我国的生产实践上,纵观其盐渍土的综合治理,效果卓著。江苏省盐城新洋农业试验站实施的“水、肥、林、种、管”综合改良滨海盐渍土,辽宁省盘锦地区灌排综合种稻改良滨海盐渍土,河南省封丘县盛水源村井灌代排综合防治土壤次生盐渍化及水驿村放淤种稻改良洼涝盐碱地,山东省禹城试区井灌沟排引黄补源综合治理旱涝及盐碱,山东省陵县试区提灌提排综合治理洼涝盐碱地,河北省南皮试区井灌沟排、抽咸补淡、咸淡混浇综合治理盐碱地,河北省曲周张庄深沟浅井综合治理盐碱地,吉林省前郭灌区水肥结合种稻改良苏打盐渍土,以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区农垦22团渠、沟、井结合改良利用盐渍土以及其它地区等等的模式或经验,已经作出了良好的示范,粮食产量大幅度上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不少科技工作者荣获国家嘉奖,还赢得了国际学术界同行的高度赞誉。 归结来看,在我国长期而大规模的盐渍土改良的实践中,总结出的两条最重要的经验是,其一采取边生产边改良的开发路线,其二采用水、肥相结合的综合改良措施。确认水能排盐,而肥指有机质能改土,巩固排盐效果,减轻土壤返盐,防止次生盐渍化。在国际上,我国土壤次生盐渍化的程度属最轻,实乃是这种综合措施发挥了作用,并已成为我国盐渍土改良的特征。在科研工作中,如能突出上述特征并发展成为赋有中国特色的科研成果,必将为进一步发展土壤科学和实施可持续农业而作出更大的贡献。 还须提及的,鉴于土壤盐渍化受制于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通常呈现为很大的变异性和反复性,包括时间上的动态性和空间上的相互关联性,以致决定着盐渍土的改良与治理势必是经常性的和综合性的,相应地要求体现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可见,盐渍土的治理尚有赖于纳入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和国土开发整治规划,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恩凤 2001.4  相似文献   

9.
玛纳斯河流域土壤盐渍化时空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盐渍化是土地荒漠化的重要方式之一,研究土壤盐渍化时空动态变化对土地管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玛纳斯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1975年、1990年、2000年、2014年4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结合野外调查分析,分别提取了玛纳斯河流域土壤盐渍化信息,运用统计和空间分析方法对研究区近40 a的土壤盐渍化时空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并对引起其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近40年玛纳斯河流域土壤受不同程度盐渍化侵扰复杂变化,总体呈逐渐减轻的趋势,其中重度盐渍化减少了2 369.4 km2,中度盐渍化处于稳定波动状态,轻度盐渍化增加了1 408.0 km2,耕地面积增加了3 443.5 km2;(2)玛纳斯河流域土壤盐渍化在空间上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其中重度、中度盐渍化主要分布在中游水库周围以及下游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过渡带,轻度盐渍化与耕地镶嵌分布;(3)玛纳斯河流域土壤盐渍化1975—1990年在空间总体变化上呈加重的趋势;1990—2000年在空间分布上呈减轻的趋势;2000—2014年又出现大面积的恶化趋势;(4)政策实施以及经济刺激是推动土壤盐渍化治理的有效措施。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水资源利用的不合理,这将势必增加土壤盐渍化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盐碱土的分布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壤盐渍化是影响土壤资源化利用和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导致土地盐碱化的原因既与自然气候条件有关,如地下水位、降雨量、地形等,又与人类活动有关,特别是人类的灌溉活动。盐渍化不仅直接危害作物,导致农业减产,而且会破坏土地,降低土地生产力,在盐渍化土地上进行的工程建设项目也会有严重的工程危害。作者综述了中国盐碱土的分布情况,并且结合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对各分布区内盐碱土的成因进行分析,旨在为今后盐碱地的分区域针对性治理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沙漠地区高速公路工程防沙体系效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沙漠地区高速公路建设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决定了高速公路沙害防治已成为交通线路沙害防治的主要内容之一。以新地-麻黄沟高速公路为例,对防沙体系的防护效益进行研究。认为新地-麻黄沟高速公路防沙体系设计合理,符合当地自然环境条件;阻沙带、固沙带改变了风沙流结构,降低了输沙强度,增加了地表粗糙度,有效的起到了削弱风速,阻截流沙,控制沙丘形态变化,保持地表稳定的作用;防沙体系建成后仅节省清沙费一项,3年可收回体系建设投资,而防沙体系设计使用寿命为5~7年,若日常维护及时并辅以封育恢复天然植被措施,其使用寿命还可延长甚至长期发挥防沙作用;该地区公路防沙体系的结构配置对干旱、半干旱沙漠地区高速公路沙害防治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研究天山北麓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中的土地退化现象,有利于监测新垦绿洲的环境演变过程。采用1990年、2000年2010年3期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选取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动态度、土地利用强度指数和LUCC动态变化趋势指数4个指标,并结合转移矩阵,对该地区20 a来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时空特征及土地退化现象进行综合分析。1990—2010年,研究区耕地和城乡居民工矿用地所占比例持续上升,分别增加了91.05%和60.19%。草地和冰川/永久积雪面积则大幅减少,分别下降了15.45%和28.97%。通过转移矩阵发现,草地和永久冰川退化成荒漠的趋势明显。各土地利用类型中以草地的土地利用变化强度指数最高,达-0.5056%,耕地次之,为0.4091%。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间主要转移方向为:草地和冰川/永久积雪转化为荒漠,荒漠和草地转化为耕地,荒漠与草地间相互转化,盐碱地面积得到控制,但向荒漠转化的趋势凸显,永久冰川的消融明显加剧,草地持续退化,研究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3.
利用高含沙洪水治沙淤地的土壤养分、粒径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公乌素引洪灌区风沙地(对照)、新淤地、淤后耕地的0~100cm剖面分层取样,进行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颗粒粒径组成的测定,以分析利用高含沙洪水淤地治沙后土壤养分、粒径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新淤地的速效磷含量是原状风沙土的4.2倍,速效钾的2.5倍,碱解氮的2.4倍,全氮的2.7倍,全磷的1.3倍,有机质的3.3倍,其中速效钾、速效磷含量分别达到了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标准的极高、丰富等级。将高含沙洪水引人沙漠盆地,经过多年多次淤积,淤积层累计达到或超过耕作层厚度,可以将沙漠变成高质量的农田。利用高含沙洪水淤地、治沙,是减少黄河河床淤积、治理沙漠、开发农田十分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根据土地整理工程特点,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构建模型,对土地整理工程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行评价,旨在为土地整理的评价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结果表明:湖北省咸宁市的土地整理项目,通过该模型进行分析,对该项目的田块划分及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农田防护林工程等进行了评价,该评价结果与土地整理结束后的验收结果基本吻合,进一步表明运用该模型的判别基本上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5.
土地整理模糊数学评价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根据土地整理工程特点,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构建模型,对土地整理工程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行评价,旨在为土地整理的评价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结果表明湖北省咸宁市的土地整理项目,通过该模型进行分析,对该项目的田块划分及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农田防护林工程等进行了评价,该评价结果与土地整理结束后的验收结果基本吻合,进一步表明运用该模型的判别基本上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6.
沙漠用仿驼蹄橡胶轮胎的设计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研制沙漠轮胎是开发沙漠车辆的关键技术之一。根据仿生学原理,建立仿驼蹄轮胎原理模型并首次研制了仿驼蹄轮胎橡胶模型。进行仿驼蹄橡胶轮胎的参数设计,并在室内沙槽模拟台对仿驼蹄轮胎橡胶模型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仿驼蹄轮胎橡胶模型具有较高的沙地通过性。  相似文献   

17.
宁夏盐池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预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评估和预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为例,对6类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盐碱地、荒漠和其他地)和其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9-2004年草地和耕地转出量最大,总体以耕地转化为草地的面积多;2004-2010年,耕地和草地转出量最大,草地和耕地互相转换的现象还存在,并且小部分草地存在沙化现象.2004年的总生态服务价值最大,整体呈先增后减的趋势.1级类型服务项中调节服务和支持服务的比例较高,年际间变化不明显.2级类型服务以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持和气候调节3项为主.总体上,各年间的林地和草地的贡献率最大.  相似文献   

18.
为量化荒漠-绿洲过渡带农业绿洲土地退化动态,运用遥感与GIS技术,结合地统计学理论,对研究区自1960年土地开垦以来,耕地开发利用的结构变化以及1983~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与表层土壤(0~20 cm)土地退化时空变异规律关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绿洲经历4个阶段:过渡垦荒阶段、适度土地利用阶段、土地撂荒阶段、土地利用综合治理阶段。23年间农业绿洲景观改变的人为影响程度加剧是造成景观多样性和景观破碎化的主要动因。从1983~2005年,沿沙漠区向农业绿洲内部土地退化的程度降低,灰漠土退化面积明显高于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